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高質量的學術論文是如何煉成的?

高質量的學術論文是如何煉成的?

壹、選題

課題成功與否是研究成功的前提。有壹種說法,哲學社會科學不像自然科學,沒有所謂的成敗。只要妳願意去做,妳最終會成功的。這種說法很荒謬。沒有壹個好的題目,哪怕幾萬字甚至幾十萬、幾百萬字都沒有用。這不能算是壹次成功的學習。成功的研究必須以成功的選題為基礎。那麽,什麽是成功的話題呢?總之,選題要有問題意識。什麽是問題意識?

壹是指研究的目標取向。

成功的選題要揭示研究的目標取向,即研究要達到什麽樣的目標。研究的目標取向反映了研究是否有價值。所以從選題上可以知道這個問題的研究現狀和可能的發展趨勢。如果題目沒有揭示研究的目標取向,只是陳述了壹個事實,那就說明該研究不值得研究,或者前人已經做了更細致的研究,在目前的情況下沒有深入研究的可能。這種題目不要選。

二是指具體的研究範圍。

成功的主題選擇應該是具體的範圍,而不是全面的。也就是說題目不能太大,太大的題目會讓研究無法深入,就像蜻蜓點水壹樣。另壹方面,如果題目太小,研究就會過於沈迷於瑣碎的細節,從而使研究失去價值和品位。特別是壹些細節不具有代表性,不能真正反映事物的發展趨勢,但由於研究者的視野太小,無法從細節中發現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尤其是研究史料的人,經常會有這樣的問題。

三是質疑壹個學術問題,或者說爭論。

學術研究永無止境,真理永無止境。當時很多學術觀點是對的或者是對的,但是時間和條件變了,所以它們的道理也會變。所以壹定要敢於質疑題目,但質疑壹定要有理有據,不能只是懷疑。在合理懷疑的基礎上,這樣的題目壹定是有價值的。

總之選題很有技巧。選題其實是積累之後的第壹次思想井噴,沒有積累是不可能選題的。好的選題可以使研究事半功倍,好的選題是論文成功的前提。選好題目後,還有壹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如何表達內容。這裏有幾個講究:

第壹,題目不要太長。太長說明作者缺乏概括和抽象的能力。題目要言簡意賅,力求達到壹個字太長壹個字太短的水平。

第二,核心概念不要太多,最多兩個,最好的壹個。這就需要實行“計劃生育”政策。核心概念超過兩個,很難把握論文所研究的內容,過多的概念很可能會通篇解釋概念,實質性內容被淡化。

第三,表達要準確。如果題目模棱兩可或者模棱兩可,那麽論文很可能在寫作中跑題。

二、文獻整理與文獻利用

文獻不僅是寫好論文的素材,也是研究的基礎。體現了研究者的專業基礎和能力。沒有文學,就相當於蓋房子沒有磚;同時,沒有文學就沒有像在空中蓋房子壹樣的基礎。文學是學術傳承和學術倫理的載體。尊重文獻就是尊重前人的研究和文獻,也反映了學術發展的脈絡。所以,寫論文,文學很重要。寫論文前,壹要整理文獻,二要善於運用。

(壹)關於文獻綜述

1,梳理文獻的目的是什麽?

選題的問題意識來源於對文獻的閱讀和分析,不是憑空產生的,二是基於已有的研究發現問題。梳理文獻的目的是:

首先,梳理選題的歷史發展。任何問題都有發展的脈絡,不了解學術發展的脈絡就不可能對學術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也就是說這個問題是從哪裏來的?才可以預測這個問題未來的發展方向。既要梳理國內對這壹問題的研究現狀,也要梳理國際學術界對這壹問題的研究現狀,從而全面把握這壹問題的基本情況。如果妳打開電腦直奔主題,不查閱相關文獻就寫下壹個具體問題,結果可能就是低級重復。這樣的論文是沒有價值的,即使發出去也只是工作量或者職稱評定的結果,並不代表對學術有什麽貢獻。學術論文中,開頭直奔主題的論文壹般都不是好論文。人貴在直,文貴在樂。紙張也很貴。這種音樂是通過追溯和分析前人的研究來表達的。

其次,梳理文獻是為了充分肯定前人的學術貢獻。任何人的研究都是在前人研究基礎上的新探索。這就是牛頓說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研究中,這個巨人並不是某個特定的人,而是所有對這個學術問題有所貢獻的前輩。學術傳承就是尊重歷史,不尊重前人的學術貢獻,就很難開拓新的研究領域,對學術研究進行深入研究。不尊重歷史,也會陷入盲目自大的學風,認為別人沒有達到自己的水平,最終導致重復別人已經講過的故事,浪費學術資源。

第三,梳理文獻最根本的目的是為了發現前人研究中的問題,從而為我們自己的研究找到突破口。大多數學術問題不是壹代學者能解決的,壹代學者只能解決在那壹代學者認知水平下能解決的問題,但即便如此,研究也存在疏漏和漏洞,也存在因主觀能力不足而導致的研究缺陷。因此,年輕壹代學者要反復閱讀、比較、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找出研究中的問題和漏洞。這樣,就有可能繼續以前的研究並加以深化,或者發現以前研究的漏洞和不足,或者在原有的問題領域找到新的研究處女地。這才真正體現了選題的研究價值。

2.文獻怎麽整理?

很多作者喜歡在引言中壹口氣列出所有相關文檔,這就是所謂的文檔排序。但是,列出所有相關的文件,肯定會占用論文的篇幅,並導致論文的結構。列出的文檔太多,因此文本必須留出空間。結果正文想下去,卻發現篇幅越來越長,不敢深究。這種文檔排序方法是最不可取的。文獻整理的正確方法是:

第壹,選擇有代表性的文獻,即發表在權威期刊上的論文和權威著作,代表學術發展的基本情況。妳不能把那些下流刊物上的文章都列出來。

第二,選擇有代表性的作者的論文,也就是權威學者,或者活躍在學術界的作者的論文和散文。這些論文也代表了學術發展的基本情況。

第三,選擇研究視角梳理文獻。還會結合妳想研究的視角,尤其是具體問題,對文獻進行梳理,這樣會大大縮小範圍,有助於作者對文獻的把握。

第四,緒論中沒有必要對文獻進行梳理。引言可以恰當地說明問題的來龍去脈,在正文的寫作過程中,可以追溯具體的觀點。這種方法要求作者對學術史,尤其是前人的學術觀點非常清楚,並有熟練的論文寫作技巧。這不是壹般新手能掌握的。

(2)如何利用文獻?

在文獻的使用上,相當壹部分作者認為註釋的文章就是文獻的使用。然而,論文使用了什麽文獻?還有就是使用的文件是否與引用的觀點壹致。在文學作品的使用中有幾種錯誤傾向:

1,為文學而文學,也就是在文學上湊數。用大量的文獻嚇唬讀者,說明作者閱讀了大量的文獻,但仔細閱讀後會發現,文獻與論文觀點的相關度並不高。這實際上是壹份假文件。壹般讀者可能不會仔細閱讀文獻,但作為編輯,尤其是主編,第壹眼就想把我的文獻保管好,絕不能讓作者在文獻中撈油水。

2.文獻和引用的觀點均屬張觀戴笠,引用的觀點原是張三的,但筆者出於慣性,不願正確核對。他只是在二手文獻中看到李四用了這個觀點,所以認為這個觀點是李四的。這種情況非常嚴重。

3.大部分都是自引文獻,完全避開了其他學者的研究。這種情況體現了作者的驕傲,認為在這個問題上沒有人超越自己,所以不願意引用別人的觀點。甚至為了突出自己,我引用了自己發表在很不起眼的刊物和報紙上的小文章。這種情況說明作者有追名逐利之心。

所以文學的運用不能投機取巧,壹定要誠實。文獻的運用反映了壹個學者是否治學嚴謹,是否刻苦學習。因此,在使用文獻時:

1,避免文件堆積。使用文檔的價值在於體現論文的研究深度和嚴謹性,而不是靠堆砌文檔來炫耀自己的專業知識有多廣博。如果是這樣,結果可能適得其反。

2、不要妄自菲薄,壹定要找到文獻的出處,如果是經典文獻,就更要去閱讀和核對。比如把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合在壹起,但是有的作者不讀他們的著作,直接引用別人的。同時,由於不清楚是馬克思的觀點還是恩格斯的觀點,所以可能有誤。這將成為壹個學術笑話。記得查閱文獻,不要“人雲亦雲”。特別是有些外國文學的作者不想讀,別人引用後,不讀就引用,甚至想用外文來打發。這是學術界的壹個案例。還有另壹種情況,張觀·戴笠在引用觀點時是壹個學者,但在註釋文件時是另壹個學者。這說明作者根本沒有看那些觀點黑幕的學者,而是從註釋文獻屬於作者的論文裏看到了這句話,同時又不想花時間去正確核對,所以也是壹種情況。

3.永遠不要使用在線文檔或報紙文檔。學術是否浮躁,學術是否嚴謹,從文獻使用上就壹目了然。如果全篇的文檔都是網絡文檔或者報紙文檔,這樣的論文無論如何都是不深入的。有些作者會說,網絡文學和報紙文學在寫論文的時候展現的是最新的觀點。但是,網絡文學和報紙文學都不是學術觀點,也不是經過嚴格爭論的學術觀點。換句話說,這個觀點沒有學術背景。因此,這些文件不能支持壹篇學術論文。當然,網絡文學和報紙文學不能用嗎?那不壹定。有些數據必須通過網絡公布,比如壹些統計機構的統計數據和調查數據。總之,權威機構、權威學術機構、國際知名研究機構的網站完全可以使用。

4.不要認為文學是理所當然的,包括錯誤的出版時間,錯誤的引用,錯誤的頁碼,作者和譯者的錯誤等。這些都會導致報紙上的嚴重傷害。

第三,論證的邏輯

研究是壹個論證的過程,論證是壹個嚴謹的邏輯思維過程。這個過程應該是,但是,目前很多論文缺乏這種思維,大部分都是用發散思維寫論文,所以論文缺乏深度。辯論的邏輯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層次感,不平面。

好的論證邏輯壹定是立體的、有層次的,而不是平面的。世界是平的,這只是壹個幻想。本文的論證邏輯是立體的,是剛性的現實要求,不是空想。好的論證邏輯就像壹個洋蔥,壹層壹層撥向中心,最後妳就知道洋蔥中心是什麽了。但是,平面論證的邏輯缺乏新鮮感,就像攤壹個餡餅,我們壹開始就知道餡餅裏有什麽,所以這樣的論證不會給人遐想,也不會帶來新鮮感。壹篇好論文也要給讀者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2、壹絲不茍,不是壹盤散沙。

論證的透徹程度反映了作者的思維能力和對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專業基礎紮實的,壹定要有很強的邏輯思維能力。相反,如果沒有紮實的專業基礎,那麽它的論證壹定是支離破碎的。因為他掌握的專業知識是碎片化的。碎片化的專業知識只能導致碎片化的論證邏輯。很多學者雖然在學術界很有名氣,但是專業基礎並不紮實,所以寫論文的時候基本都是用1,2,3,4來羅列...沒有經過縝密的邏輯推理和邏輯證明。這種情況可能不是少數人,而是壹代人的問題。因為,中國的另壹代學者是在文革時期成長起來的。他們讀書不多,受過專業訓練,但確實通過自己的努力躋身於著名學者之列,但他沒有辦法彌補這個缺陷。所以這壹代人基本上都是在碎片化的知識結構中提出壹些碎片化的觀點,不可能成為治學嚴謹、學術背景深厚的學者和思想家。

3、科學,而不是宣傳

學術研究無疑是壹個求真的過程,需要大量的事實或史料進行邏輯論證,才能得出結論。正是這樣,學術才是真實的,科學的。然而,今天的學術研究越來越缺乏這樣的精神。做歷史研究的不願意泡在圖書館和檔案館裏,做實踐研究的不願意做田野調查。他們利用二手材料和二手數據,先預設壹個價值立場,用這些材料和數據來證明這個預設立場或觀點。眾所周知,同樣的材料和數據,可以印證兩種完全相反的觀點。這樣,學術研究就因為沒有遵循學術規範而失去了科學性和真實性。另壹方面,預設壹個觀點很容易找到相應的材料和數據來證明這個觀點,這也會導致學術真理的發現困難。這兩種情況都會對學術造成傷害,即任何人都可以從事學術研究,學術從根本上失去尊嚴,沒有學術權威。正確的做法是在閱讀大量文獻後形成新的觀點,然後回到材料中去,通過更多的材料來證明妳的觀點的科學性。

先預設思路,再找素材,是宣傳的基本方法。目前,學術的科學性越來越被宣傳所取代。原因如下:第壹,行政幹預學術的現象非常嚴重。學術質量(獲獎)、學術水平(各種學術職稱)、學術考核都是由行政領導評價。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是行政級別也是和學術水平成正比的。在行政幹預下,學術越來越為行政服務,使學術成為政治的附屬品,為政治宣傳服務。第二,壹些學者為了盡快提高自己的行政水平,繼續做政治宣傳的“學問”,學術理性的研究被束之高閣,而及時的宣傳文章壹掃而空,卻往往是正確的空話和無用的廢話。第三,宣傳“研究”比真正的學術研究更容易出成果,也容易。看積分報,瀏覽幾個主流網站的文章,立馬形成壹篇屬於自己的文章。而且,只要政治正確,這種文章是不缺發表的地方的。學術界的浮躁也可想而知。

4.學理性,不學口語。

學術論文壹定要很學術,壹定要超越日常生活的口頭表達。口語重音能讓讀者理解,所以是任意的。學術論文不是給大眾看的,是給有專業背景的人看的。如果大家都能看懂,那就不是學術論文了,是日常發言。有壹種觀點拿學者的論文開玩笑,別人看不懂。這種紙對社會壹點用都沒有。我覺得這種觀點真的很膚淺,很可笑。學術論文能看懂,能看懂,所以不叫專業學術論文,學術論文只有專業人士才能看懂;而且學術論文傳承的不是壹般的文化,而是壹個民族的核心文化,這是國家發展最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它的影響是戰略性的,而不是當前普通大眾能不能聽得懂聽得清。當然,學術思想必須傳播給大眾,這時候就需要用通俗口語的方式與大眾溝通。

5.剛性,而不是隨機性

學術研究是壹個求真的過程,所以科研人員寫論文壹定要有嚴謹的態度。目前學術浮躁,尤其是科研管理部門要求見效快,助長了各種學術不端行為。比如壹種是隨意使用數據。學術論文在使用數據時,必須是權威數據,即權威機構發布的數據。但由於目前數據發布機構較多,部分作者在選取數據時過於隨意,沒有研究機構本身的權威性。因此,所使用的數據受到學術界的質疑。有的甚至因為找不到數據來源而隨意更改數據,導致數據的真實性問題。包括使用的材料和文件。近年來,太多的外國作品被引入翻譯,翻譯過於隨意,甚至有些曲解了原著的意思。然而,作者在使用這些翻譯作品時,並沒有仔細選擇他所擁有的,結果將錯誤的文檔內容引入了自己的論文中,導致論文中出現了壹些嚴重的傷害。此外,研究的嚴謹性還可以體現在文獻的使用上。有些書的出版時間不壹樣,作者可能想當然地認為整個系列都是同時出版的,這也是對論文的嚴重傷害。例如,《鄧小平選集》(卷1-3)是在不同的時間出版的。調查的可靠性在於調查手段、抽樣方法和統計方法的可行性。

6.圍繞核心問題進行論證,而不是學術散文。

學術論文壹定要有壹個核心觀點,所以在論證的過程中,壹定要圍繞這個核心觀點來進行,所有材料的目標都是針對這個核心觀點的,而不是從中引申出來的。壹旦引申,就可能偏離主題。但是目前很多作者完全是在想辦法湊字數。為此,論文中的關鍵詞很多,幾乎每壹節都講述壹個關鍵詞,整篇論文很可能是壹個拼盤,而不是壹個關鍵詞或壹個核心觀點指導下的論文。結果篇幅很長,卻不知道說什麽。完全就像壹匹拉不回來的野馬。這樣的文章可以說是學術論文,而不是學術論文。

第四,論文的修改和驗證

文章百變不倦。這是壹種研究的態度。現在大多數人都不願意修改和核實文件和資料。這顯然缺乏學術研究的嚴肅性和嚴謹性。

作者自己對修改文章的要求:

首先,考慮文章的整體結構。主要是看結構上有沒有不合理的現象,比如虎頭蛇尾;或者結構不相稱(討論兩個沒有直接聯系在壹起的問題)。

第二,梳理文章邏輯,看是否存在邏輯不壹致。

第三,考慮句子,看表達有沒有問題。

第四,查文獻時文獻有無錯誤。

第五,核對數據,看是否有數據錯誤。

第六,檢查筆記,看看有沒有錯誤。

如何看待編輯部的修改意見

第壹,壹般情況下,編輯部的修改建議意味著這篇文章修改後可能達到發表的水平。沒有任何新意和人脈,編輯部不會對沒有任何新意的文章提出修改意見。

其次,編輯部對問題的視角壹般要寬壹些,提出修改建議,讓作者盡可能滿足編輯部的要求。

第三,如果編輯部的修改意見確實不妥,作者可以回信說明自己的觀點。如果編輯部認為說的有道理,壹般會尊重作者。

第四,不要以為編輯部可以刁難,反復交流只能讓論文完美,而不是多次修改後否定作者的文章。即使有些改動是多余的,編輯部也會反復推敲。

第五,論文的結尾

論文結尾既是整篇論文的點睛之筆,也揭示了未來學術研究的發展趨勢。所以結尾壹定要氣勢磅礴,氣勢磅礴的結尾往往能凸顯論文的整體質量。從目前的學術論文來看,結尾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

第壹,論文根本沒有結尾。當爭論結束時,論文嘎然而止。這是典型的虎頭蛇尾。

其次,它沒有總結前人的研究,而是離開前人的研究來談經驗,所以沒有體現結論的作用。

第三,之前的研究都是泛泛而談,沒有重點闡述觀點,顯得過於平淡。

第四,太簡單了。有結束和沒有結束沒有區別。這樣的結局毫無意義。

那麽,怎樣的結局才是好的結局呢?我認為至少應該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我們應該能夠從宏觀的角度總結論文。前面主要是論證、證實或證偽,但還沒有突出自己的觀點,所以必須有壹個結尾來提煉作者的觀點,讓讀者更清楚地理解作者的觀點。

二是要有磅礴的氣勢和流動的空氣。前面的論證是壹個仔細求證的過程,不能展現作者的文筆,但最後妳可以放開手腳,解放思想;可以充分發揮作者的文采來概括和提煉論文的精髓。

第三,最後除了總結觀點,還可以對本研究的發展趨勢做壹個科學的預測,進壹步思考這個問題。

六、遵守學術規範,恪守學術道德

學術規範是學習的命脈。學者必須按照學術規範從事學術研究,不應隨意問“想法”。如果只提到“想法”,未經證實的“想法”只是壹個假設。壹個假設的觀點永遠不能代表壹個學術水平。只有經過理論方法的邏輯證明,如果這個“想法”具有創新性,符合學術邏輯,那麽這個“想法”就會轉化為學術觀點,代表著學者的學術水平。現在社會的浮躁也滲透到學術領域,讓學者們不再沈默和象牙塔,而是通過學術論文的大躍進來實現自己的虛名,從而獲得各種學術榮譽和獎項,最終獲得相應的學術地位。於是,壹些人不擇手段,通過各種學術不端和學術腐敗來進行學術造假。目前,學術不端和學術造假在論文中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抄襲剽竊

或者抄襲觀點、材料、段落、或者文檔,或者把別人的文章稍加改動整體抄襲,或者只是把標題改成自己的。

2.強行簽別人的成果。

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壹是導師與學生的關系。導師規定學生發表文章必須簽導師的名字,甚至要求簽第壹作者,但導師沒有審核文章。文章壹經報道,導師千方百計回避;或者公然聲稱不知道,是學生主動做的。二是上下級關系,尤其是領導與領導的關系。或者下級故意替領導抓刀;或者是被上級逼著借用行政權力。

3.篡改文件和數據,故意斷章取義。

這主要是因為我不想查數據和文檔,我的論文可能需要這樣壹組數據來證明我的觀點。於是乎,我不得不篡改邊緣數據為我所用,或者故意曲解文獻的觀點,或者斷章取義地引用,以滿足我的研究需要。

4.錯誤的筆記或“假筆記”,如上所述。

5.低水平重復

不想看文獻,不了解學術發展動態,導致自己的研究重復以前的研究甚至同行的研究。

6、引用二手文獻且未查指南文獻,導致誤傳。

7.只引用自己的論文,吹噓自己。

8.讀中國文學引用外國語言表達文學,結果弄巧成拙。

9.源於外文的書刊翻譯成中文,結果是牛頭不對馬嘴。

10,引用外文筆記而不註明原始出處,難以找到原始文獻並鑒別其真偽。

11,投稿不止壹篇,有的甚至稍微“偽裝”壹下就投給了不同的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