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壹個去日本留學的悲劇人物

壹個去日本留學的悲劇人物

壹個“藤野先生”

人物形象

作者通過緬懷藤野先生,贊揚了藤野先生沒有民族偏見的偉大品格和正直、熱情、高尚的品質,回顧了他在日本留學期間探索救國道路和思想轉變的過程:

為了祖國的前途和命運,他毅然放棄跟隨壹生中最敬愛的老師藤野先生學醫,放棄了科學救國的改良主義道路,從事文藝運動,喚醒民眾革命;從而激勵自己永遠不忘革命的初衷,與封建帝國主義勢力鬥爭到底。

在描寫人物時,作者使用了畫線的技巧。比如寫藤野先生的時候,無論如何用緩慢而令人沮喪的語氣介紹自己,耐心而認真地批改魯迅的講義和解剖圖,看到魯迅解剖實踐成功的幸福情景,看到魯迅離開仙臺時的離別之情,都只是寥寥幾筆,沒有粉飾和渲染,卻生動傳神,表現出人物鮮明的性格。

第二,範愛農

《範愛農》是現代作家魯迅於1926年寫的壹篇回憶散文。作者通過追溯他在留日時和回國後與範愛農接觸的幾個生活片段,描述了範愛農對革命前黑暗社會不滿而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後受迫害的經歷,表現了作者對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失望和對這位正直而倔強的愛國者的同情與悼念。全文語言樸實,感情真摯。

⑴在整篇文章中,用簡單的語言來描述人物。比如他寫艾農的長相:“這是壹個高個子,長頭發,白眼睛,看人總是壹副不理不睬的樣子”,“穿著很舊的布夾克和破布鞋,看起來很冷”,但他還是“瞪著白眼睛”。雖然身處逆境,窮困潦倒,但他斜眼看人的眼神,總是透露著他的豪爽和大膽。

⑵用簡潔明了的對話來突出人物的個性是本文的另壹特色。比如“如果兇手被殺了,死人都死了,為什麽還要發屁電報?”說明他作為壹個學者的憤慨和茫然。“妳不知道嗎?我壹直恨妳——不僅是我,還有我們”,可見他對朋友的真誠和坦誠。

“我們今天不喝酒。我想看看光復後的紹興。我們壹起去”顯示了他對革命的熱情。“這裏就是那樣,不住人。妳快走吧……”可見他對革命前途的擔憂,希望魯迅快點脫離危險。“也許我明天會收到電報。我打開壹看,是魯迅先生叫我”,可見他對身處逆境的朋友充滿信任,對生活抱有殷切期望。他的文字樸實,人物個性十足。

⑶運用對比和對比的手法,增強鮮明的表達效果。比如“衙門裏的人穿著布衣進來,大概不到十天就換了上皮袍,天氣也不冷”,對比範愛農的“穿著很舊的布襖,破布鞋”,形成了相映成趣的對比效果。

將辦報少年的極端行為與範愛農的“打工教書,他真夠勤快的”進行對比,展現不同人物性格的對比。

擴展數據

範愛農的創作背景

範愛農和作者魯迅是老鄉,他們是在留日時認識魯迅的。1912年,範愛農溺水身亡,作者魯迅寫此文悼念。本文寫於1926,118十月,首發於1926,125二月,半月刊《莽原》第24期,後收錄於作者散文集《早晨的花》。

藤野先生的創作背景

1902年4月,魯迅22歲。懷著尋求救國救民真理的理想,他赴日留學,並在東京弘文學院學習日語。1904年9月轉到仙臺,在仙臺醫學院學醫。畢業於愛知醫學院(現名古屋大學)的藤野先生,在魯迅入學前兩個月升任仙臺醫學院解剖學教授。

魯迅在這裏結識了這位日本學者,並與之建立了深厚的師生友誼。在日本軍國主義的影響下,當時的日本人對中國人民抱有狹隘的民族偏見。但藤野先生不是這樣。他對來自弱國的魯迅沒有歧視,更加珍惜,以其高尚的品質對魯迅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這篇文章寫於1926 10 6 12。當時作者魯迅受到北洋軍閥及其帝國文人的迫害,從北京南下廈門大學任教。作者寫這篇文章是為了紀念藤野先生。這篇文章最早發表在同年12月的半月刊《莽原》第23期,後收入散文集《早晨的花》。

百度百科-範愛農

百度百科-藤野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