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日本為什麽會成為朱元璋最討厭的國家?

日本為什麽會成為朱元璋最討厭的國家?

堂堂中華之主,卻被義帝小國如此嘲諷。“皇上表現出極大的關心,最後還是學了蒙古,沒有加兵。”朱元璋忍著這股惡氣,卻“對日本很生氣”。從此,他拒絕接受日本送來的壹切朝貢,寧願不與日本來往。朱元璋特意在“日”旁邊加了壹個小紙條:“朝雖詭詐,但與奸賊胡暗中往來,故絕出。”

如果給坐在龍椅上的明太祖朱元璋壹份問卷,問他最恨誰,最恨哪個國家,他會怎麽填?

最討厭的人:沒有。阻礙朱元璋登上皇位、坐穩皇位的、陳友諒、張士誠、、胡、李善長等,都被壹壹消滅。朱元璋的人生格言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最討厭的國家:日本。因為同樣是不順心不恭,觸及了逆鱗,朱元璋卻無法伸出懲罰之手。

明初來朝鮮的國家有日本、占城、真臘、暹羅、琉球和西方國家,但朱元璋最恨日本。

朱元璋的書房裏掛著壹把日本扇子,是明軍從壹次殲敵戰役中繳獲並贈送的。關於這個題目,他寫了壹首詩《壹個日迷的心路歷程》,詩中有這樣壹句話:“君無道為賊,擾鬼神,坐井能知何事?方便弄斷他的頭發和衣服。君與臣腳呱呱,鐵了心要在天仙跳梁。”詩中斥責日王無情,民為賊。也不屑於日本君主大臣們平時光著腳,說話像青蛙。

只是我心裏鄙視而已。有壹次,朱元璋會見日本使者阿力馬,遇到了壹件讓他勃然大怒的事。

明初來朝貢的外國使節很多。壹般來說,使節來到中國,首先由禮部官員接待,並在首都潼關住宿。第二天,他們去奉天殿等待皇帝的接見。采訪中,朱元璋先問:“爾王安全嗎?”又問:“妳的使者遠道而來,辛苦了?”然後使者磕頭建功。完畢。

這壹天,朱元璋心情很好,問了第三句:“妳們國家的習俗是什麽?”可想而知,這純粹是壹國之君對夷地小國的敷衍提問。沒想到,立馬有備而來,直起脖子搖頭吟詩:“國比中原,人同古人。服飾唐制,禮樂漢君臣。銀甕藏清酒,金刀存秤。每年二三月,桃李自春。”

這首詩明顯與朱元璋的《日扇行》相悖,狂妄之意壹目了然。所以朱元璋“恨其不敬,拒其貢獻,明其征意”。

鑒於侵華日軍屢次侵占沿海郡縣,朱元璋於洪武二年(1369)二月派楊載出使日本,並賜詔痛斥其罪行。國書極為霸道,完全是老子訓誡兒子的口吻:“聖旨到了日本,我若為臣,必帶表上朝。如果我不是大臣,我會訓練我的軍隊,壯大我自己。如果我在陸地上是勇敢的,我將是壹個小偷,我將與我的水手攜手航行島嶼,逮捕他的弟子,到達他的國家,約束他的國王。豈不是天斬不仁,而王將計就計?”壹是想做諸侯,二是想取締倭寇,三是甚至揚言要捆綁自己的國王,征服日本。

得到這份國書的不是想象中的日本國王朱元璋,而是控制九州的南朝權貴懷良親王。

懷良太子不是什麽好男人好女人。銅簸箕遇到了鐵掃帚。

當時,日本正處於內戰時期。懷良太子是南朝大河望第十壹世太子,封號西征將軍。南北兩朝在九州的第壹次大規模對抗——築後川之戰,懷良太子親自上陣督戰,卻被三箭命中而不退,南朝大獲全勝。

不管身份還是性格,懷良太子看到這封申斥信,自然很惱火。此外,受蒙古進攻後遺癥的影響,日本人對中國使者產生了警惕和輕視的意識,當場打死了五個,把楊載等人關押了三個月才放回去。

特使被斬首了!這還得了?

朱元璋坐上宛城的位置後,命令手下將領平四川,克雲南,攻遼東,都是軍隊不流血趕到的,可以說是誌在必得。朱元璋被壹個外國小國羞辱到“君臣之音中蛙呱呱”,其憤怒可想而知。估計是那晚書房的日式風扇化成了灰塵。

懷良太子完全重演了宗皇帝在北條時斬首元朝使者的壹幕,但朱元璋經過深思熟慮,不敢效仿忽必烈的天子,怒攻日本。

眼看日本人的騷擾越來越嚴重,過了壹年,朱元璋又派使者趙誌出使日本,並向懷良太子遞交國書。借鑒上壹次“直達到其國,縛其王”的教訓,這次的國書走了壹條完全和解的道路,大意是“最近有幾個被日軍俘虜的俘虜逃回了他們的國家,我意識到早先的日軍入侵不是妳王的本意,而是壹個賊。所以我已經要求海軍暫停建造軍艦。果不其然,能夠改變心意,和平相處,是壹件美好的事。”

不要硬,要軟。在這份國書中,朱元璋大大安撫了日本。然而,趙誌幾乎遇到了他的前使者的命運。懷良太子見他姓趙,懷疑他是元朝使臣趙良弼的後代,是元朝使臣,就下令將他斬首。好在趙秩沒有慌,耐心解釋說現在中國是明朝掌權而不是蒙古,他自己也不是趙良弼的後代。這才打消了懷良太子的敵意,同意明朝派回使節獻馬獻方物,並歸還了在明州、臺州等地俘獲的男女七十余人。

之後,朱元璋從在華日本僧侶人口中得知懷良太子不是日本國王,大失所望:竟敢壹直對牛彈琴。這期間日本的大名也起過幾次貿易船,每次都因為沒有正式國書而被朱元璋趕走。

明太祖希望日本的神聖世界來到朝鮮的願望仍然沒有出現。在屢次失望之下,洪武十四年再次派出使節,在國書中指責日本國王以戰爭相威脅:

"...王若若不判斷區別,就做井底之蛙,仰望鏡子,以為自己大了,什麽都不是差距的來源?.....如果抗命不頻繁,中國的差距就麻煩了。例如,吳大帝、金慕容和元世祖都派兵進攻,並俘虜男女返回。千百年來,往事可鑒。王琦試過了。”

國書到了日本九州後,也扣押在懷良太子手裏,但沒有到達北朝。當時北朝幕府兵臨城下,南朝節節敗退。懷良太子這次克制了自己的脾氣,沒有砍頭,只是回了壹封白眼:

“聽說中國有促戰之策,小國也有禦敵之計。有孔孟的道德文章,有武攸孫、武韜略的孫子兵法。還聽說陛下選了大腿和手臂的將軍做精銳之師入侵大臣的領地。水澤的土地,山海之地,有它自己的準備,那麽為什麽不跪下來為它服務呢?順之未必生,逆之未必死。我們在賀蘭山前相會,談博戲,我為什麽要害怕?”(節選)此回復蒼勁有力,文采橫溢。“順之則不壹定活,逆之則不壹定死。”以及“遇到賀蘭山,可以聊聊。我為什麽要怕它?”真的是天才的手筆,應該是世界歷史上著名的國書。文中有很多典故,我真懷疑是中國文人寫的,不像精通漢學的日本人寫的。

武則天棄中宗而自立。她看了才子羅起草的《尋吳氏家世》,感慨地說:“丞相得此人還是失此人?”但是朱元璋不會這麽說,因為他殺了所有的宰相。

說起來,胡和李善長兩位宰相的死,也和日本有關。

胡,龍族英雄,左丞相,群臣之首,卻被朱元璋處死,李善長被株連而死。朱元璋指控胡暗中與寧波衛司令林憲交好,向日本國王借兵謀反。“日本國王”懷良竟“派壹個像姚那樣的和尚,率領四百余人的軍隊,謊稱要進貢,並獻上巨燭,把火藥、刀槍藏在其中,掩蓋險惡用心。”

胡的霸氣是真的,但真假難辨。歷史學家普遍認為這是“莫須有”的,這只是朱元璋壹貫的殺英雄手段。朱元璋殺丞相後,立下祖訓,下壹代無丞相。說到底,還是為了給後代掃清障礙。

堂堂中華之主,卻被義帝小國如此嘲諷。“皇上表現出極大的關心,最後還是學了蒙古,沒有加兵。”

漢朝鎮守西域的將軍陳湯,敢怒而不敢言:“強漢者,罰遠矣!”華麗的辭藻。作為國家的締造者,連壹代狂妄自大的蒙古人都被他趕到了漠北。日本那麽沒禮貌,朱元璋為什麽不征服?

不行就不行。從政治角度來看,世界開始安定下來。朱元璋深知休養生息的重要性,不想再打仗了。他在祖訓中不厭其煩地告誡後人不要“軍國主義”。從戰略上講,北方蒙古的殘余勢力是令人擔憂的。日本雖非大臣,但遠在大洋深處,勝負難料。他不願意冒這個險。當然,如果朱元璋能預知自己壹手締造的大明江山後人會屢遭倭寇侵犯,他壹定會毫不猶豫地調遣百戰之軍,不遺余力地為後人拔掉這根刺。

朱元璋忍著這股惡氣,卻“對日本很生氣”。從此,他拒絕接受日本送來的壹切朝貢,寧願不與日本來往。但朱元璋怕後人像自己壹樣承受不了,就把朝鮮、日本、琉球、安南、真臘、暹羅、占城、蘇門答臘、西域、爪哇島、彭亨、百花、桑布奇、博乃等15個國家列為“不征”,寫在《祖訓》裏留給後人。朱元璋特意在“日”旁邊加了壹個小紙條:“朝雖詭詐,但與奸賊胡暗中往來,故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