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馮繼忠的詳細經歷

馮繼忠的詳細經歷

出身顯赫,從小接觸國學精髓。

馮繼忠出生在壹個顯赫的家庭。祖父曾任浙江省省長。因為他在辛亥革命中反對吞金,清朝皇帝封他為“忠”,因此得名。馮富曾經擔任過徐世昌的秘書。3歲到11歲,馮繼忠在北京外交部小學讀書,操壹口北京口音。

那個時代的名門望族都是像《紅樓夢》裏的家族那樣聯姻,馮家與徐世昌、梁啟超、林則徐等家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有趣的是,雖然和梁思成後來分別成為“壹南壹北”建築學派的先驅,但現在的壹些學生深究歷史,發現馮和梁當時都住在東堂子胡同的壹個院子裏。也就是說,當時還在上中學的梁思成很可能和繈褓中的馮繼忠生活在同壹個屋檐下。“現在想想,這真的有可能。”馮繼忠笑著說道。

馮繼忠出生於書香門第,從小就受到國學的影響。他的父親和叔叔都是士官,古文功底極好,祖父專門請了壹位老秀才來教國學。就連他就讀的北京外交部小學、上海南洋模範小學、聖約翰高中,都是中國老師教的。看過馮繼忠《何樓軒答問》的人無不驚訝於這位建築師紮實的中國古代文學功底,了解他背景的人都知道這是從小積累的壹個國學功底。

直到20世紀80年代,馮繼忠退休後,在美國生活了十幾年。無聊之余,他開始研究屈原的《楚辭》,翻譯古詩。馮繼忠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最終在他的代表作《方塔園》中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在聖約翰高中和大學學習期間,的興趣更廣泛,如繪畫、戲劇、勤奮書法、欣賞梅蘭芳和程的京劇。在我高中和大學的朋友中,我的名字是貝聿銘和胡。貝和胡後來去了美國學習,而去了歐洲。

在二戰的飛機射擊中幸存下來,拯救壹條生命。

1936年,馮繼忠和他的姨媽乘船到達維也納。那時,中國學生大多在柏林,而馮繼忠是維也納工業大學唯壹壹個來自中國的學生。當時納粹當權,奧國被德占領,馮繼忠留學十年,恰好身處歐洲戰場深處。由於戰爭,許多學生在班上失蹤了。有的人被德軍招募,從死人堆裏爬出來,瘋狂的回來,有的人加入* * *生產黨,在戰爭中抵抗德軍。這些幸存的學生對彼此有壹種特殊的感情。

戰爭後期,維也納遭到轟炸。馮繼忠後來教他的女兒馮葉生存技能:當飛機迎面而來時,如果它朝妳開槍,妳就靠墻站著!“我們聽起來都很有趣,我們說話像壹個班。誰會遇到這種事?”馮葉笑著說,但在那個時候,馮繼忠把它貼在墻上救了他壹命。後來,他周圍的墻上有洞。戰爭期間生活很艱難。馮繼忠吃了帶蟲子的豆子,回來後得了胃病。

受影響的還有研究。雖然馮繼忠在學校關閉時已經畢業,但他最初的博士論文是關於維也納的壹座舊建築的,這座建築已經測量過,但在戰爭中被炸毀了,他的博士論文也不了了之。因此,馮繼忠不願意提及他實際上是在攻讀博士學位。

1946期間,大批留學人員回國,其中不少人後來成為各行各業的精英。比如,與同船歸來的,有中國外科醫學的兩位開創者傅培斌、邱發祖,國際民法泰鬥鄭,畫家等。在瑞士的五個月等待期間,馮繼忠、季羨林、黃征等人都住在同壹個寺院裏。這壹整年,馮繼忠說他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了“奔跑、等待和旅行”上。經過整整84天的旅行,在國外留學十年的馮繼忠終於回到了家鄉。他踏進家門的第壹件事,就是跪在地上給母親磕頭,回河南老家了。他還向養育過自己的養母磕頭。“尊重人,還是按中國的規矩來。”

建築設計的方塔花園成為中西結合的典範。

馮繼忠和貝聿銘,兩位家庭背景相似的高中好友,卻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貝聿銘在美國很有名,已經成為世界著名的建築師。馮繼忠無盡的創作思想不斷地被中國特殊的現實所折服。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馮繼忠在南京市計委工作了兩年,從65438到0948去了上海。先後在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任教,在上海市規劃委員會參與上海規劃。他提出的“有機疏散”概念,將上海劃分為功能區,用綠化帶隔開,這是中國最早的現代城市規劃理論。

在20世紀50年代早期,馮繼忠有壹個小的創作高峰。他最得意的作品是武漢同濟醫院和東湖賓館。前者結構清晰,構思新穎,其建築模式後來被很多醫院模仿。東湖賓館是毛澤東在武漢的住處,很受毛澤東的歡迎。可惜被隨意改造拆除,沒有得到應有的保護。

在隨後的幾十年裏,馮繼忠的創作不斷受到中國特殊政治環境的沖擊。由於各種非建築原因,他的很多方案最終都被否決或與其他方案“融合”,如同濟大學中心大樓、北京人民大會堂、莫斯科西南規劃、國賓館設計、北京圖書館等。

“五十年代,事務所不允許開業,我們就弄了個設計院。從設計院成立到設計越來越少,我做不下去了,基本上想做設計。沒有設計是悲哀的,有設計是幸福的。”馮繼忠回憶道。

改革開放後,馮繼忠終於可以再次使用他喜歡的設計了。很快,他壹生建築理念的精髓在方塔園得以實現,這座露天博物館被公認為世界級作品。上海松江寶塔園原址為宋代古塔,與明代影壁不在壹條軸線上,而馮繼忠則將古建築與現代園林相結合。此外,他還用竹子、茅草等簡單材料搭建了壹座“何樓軒”供市民休息,成為點睛之筆。“小屋的形狀受到了當地房屋的啟發,但它的曲線正是西方的巴洛克風格。東方傳統和西方古典完美結合,幾乎每個人都會喜歡。何樓軒雖然不大,但它開辟了壹個全新的空間概念,和包豪斯模型、巴塞羅那世博會德國館壹樣重要。”武漢大學城市建築學院首任院長趙兵說。

中國美術學院建築研究所副所長王明賢第壹眼也喜歡上了這種建築結構。“他在如此艱難的條件下,壹步壹步做出如此精彩的世界巨作,實屬不易。”方塔花園為馮繼忠贏得了國際聲譽。1986下半年,美國建築協會授予馮先生美國建築師學會榮譽院士稱號,貝聿銘發來賀電。不幸的是,由於種種原因,馮繼忠仍然無法進行更多的建築實踐,隨後他去美國生活了十年。

現在很多建築領域的人都認為,歐洲建築現代主義的起源發展成了兩條線。壹個是包豪斯,在美國發展迅速。但是,包豪斯普遍忽視歷史,受到後現代主義的批判。然而,另壹個現代主義,也就是馮繼忠的母校維也納工業大學,在今天被反復提起。這個現代主義流派更註重現代與歷史的融合,建築與規劃的結合。這壹現代建築理念最早由馮繼忠引入中國,可以說改變了中國建築規劃的全貌。

1952馮繼忠在同濟設立城市建設與管理專業,1956正式批準。這不僅是中國第壹個獨立的城市規劃專業,即使在當時的世界上,也只有三四所建築類院校有這個專業,而且是在20多年後,中國其他院校才開始設置這個專業。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改革開放和城市化這麽多年的發展,同濟的壹大批學生在各個院系承擔了城市規劃的重任。

20世紀70年代末,馮繼忠帶著他的學生探索上海舊城的改造。他基於以人為本的思想,在尊重人的本質上保留了城市的歷史風貌,得到了學術界的壹致認可。

文革期間,林風眠被囚禁了四年,馮家壹直給他送棉被、食物等物品。林風眠的關門弟子馮葉說,他的父親經常和林風眠談論藝術和歷史,有時會在廚房做飯時聊天。兩人有著密友般的信任,推廣著各自的藝術理念。在外界看來,北方有中國藝術界、建築界的徐悲鴻、梁思成,南方有林風眠、馮繼忠,分別代表著與北方不同的人文精神和現代精神。

幾十年前,系主任類似於藝術學院院長的職位,可以說是壹個學校的負責人。從1955到1986,馮繼忠當了30年的部門主管。但他在高層過於孤獨,在歷次政治鬥爭中幾乎每次都被碾壓。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他設計的杭州華鋼觀魚受到批評,壹位大學校長被勒令停工。馮葉還記得,小時候看到瘦弱的父親“渾身撕裂,潑紅墨水,把人打得特別厲害”,就回家了。

馮繼忠從教60年,培養了壹代又壹代的建築人才。他的學生恐怕都已經步入老年了。他說他這輩子最得意的作品就是帶出了這麽多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