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長江師範學院在哪裏?好嗎?

長江師範學院在哪裏?好嗎?

長江師範學院位於中國第四個直轄市重慶。其前身是涪陵縣鄉村師範學校,建於1931。1977年建成“涪陵地區師範學校普通班”,1982年經國務院批準成立,後更名為涪陵師範學院。經教育部批準,2001年5月,涪陵師範學院與涪陵教育學院合並組建涪陵師範學院。(涪陵教育學院的前身是1962成立的涪陵教師進修學校,1984更名為涪陵教育學院。2000年,涪陵工業學校和涪陵師範學校合並為涪陵教育學院。)2006年9月,教育部批準涪陵師範學院更名為長江師範學院。

長江師範學院在本土文化的浸潤下,傳承了“至誠至信、至深至遠”的辦學宗旨,形成了“學而優則仕、敬業自強”的校訓,確立了“育人為本、質量第壹、重學崇藝、博學篤行”的辦學理念。

近年來,學校各項事業發展迅速,辦學實力顯著增強。2007年,學校接受了教育部本科教學水平評估,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學校有李渡、江東、苻堅三個校區,占地面積1.0944萬平方米(1.642畝),建築面積50.78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7549萬元。校級公共實驗教學中心1個,校級實驗教學中心6個,專業實驗室32個,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97個。語言實驗教學中心1000,現代化微格教學室11。圖書館總建築面積3.86萬平方米,藏書1.5709萬冊,CNKI數據庫1.5645萬個,NPC影印版全文檢索數據庫25.88萬個。校園網有22.5公裏光纜和12、153信息點。有籃球場、體育館、遊泳池、足球場、籃球場、排球場、網球場、乒乓球場、學生活動中心等。,而且各種體育設施齊全。

現有文學與新聞學院、外國語學院等19二級教學單位,本科專業37個,涵蓋文、理、教、法、管、史、經、工等八個學科門類。形成了文理、多學科融合、教師教育的協調發展和優勢。目前,重慶市“十壹五”重點建設學科1個,校級重點建設學科5個,重點支持學科8個。市級精品課程7門,市級重點建設課程4門,校級重點建設課程41門。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是我國高校特色專業的建設點。學校是重慶市中小學骨幹教師培訓基地,重慶市三峽移民勞動技能培訓基地,重慶市屬高校唯壹的少數民族預科教育基地。

學校現有教職工1300余人,其中專任教師775人。其中43人具有正高級職稱,199人具有副高級職稱,369人具有博士、碩士學位,146人正在攻讀博士、碩士學位。全國優秀教師2名,重慶市優秀教師2名,1重慶市優秀教育工作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名,曾憲梓教育基金獎勵教師9名。重慶市“322重點人才工程”二級人選1人,重慶市高校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14人,重慶市高校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38人。有名師2名,教學帶頭人15名,學科帶頭人50名,中青年學術骨幹30名。還有26名兼職教授和5名外籍教師。

學校現有科研機構14個,其中烏江流域社會經濟文化研究中心是重慶市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有《長江師範學院學報》和《長江師範學院學報》兩種全國性的公開報紙,還有《三峽教育論壇》、《烏江論叢》、《巴渝教育探索》等重慶地區的連續出版物。學校緊緊圍繞教學工作,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科研特色明顯。從2004年開始,* * *在重慶承擔了10國家級科研項目(國家社科基金4項)、117市級科研項目。2004-2006年,* * *發表著作74部,發表學術論文和著作2689篇,其中在國家中文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和著作784篇,被SCI、EI、ISTP收錄36篇,被人大轉載17篇。獲得省部級獎勵55項,區級政府獎勵29項。

學校面向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招生,全日制在校生13827人,其中本科生10702人。1977以來,學校為國家培養了4萬多名各級各類人才。畢業生以“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幹得好、水平高”的良好形象著稱,因此學校被譽為“‘三區’教育培養孩子的搖籃”。近三年來,學生在“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研作品競賽、中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和“珠江鋼琴杯”全國音樂教育專業大學生基本功大賽、全國高師英語教師職業技能大賽、計算機應用技能大賽中,獲得國家級獎項100余項,市級獎項300余項。先後獲得40多項全國和重慶市學生先進集體獎,300多名全國和重慶市先進個人。

學校大力推進對外交流與合作。學校常年聘請多名外國專家授課,定期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來校進行學術交流。2004年開始招收來自美國、澳大利亞、墨西哥、泰國、斐濟等國家的留學生。是重慶同類高校中招收留學生最多的高校,並與新加坡創新計算機學院合作辦學。三年來,學校與日本立命館大學、日本活水女子大學、美國查爾斯頓大學、泰國38所皇家師範大學開展了交流合作,贊助教師出國學習20次。

學校是全國綠化400強單位,重慶市文明單位,重慶市文明學校,重慶市園林式單位。先後榮獲全國保護母親河先進集體、全國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先進單位、重慶市民族工作先進單位、重慶市先進基層黨組織、重慶市畢業生就業先進集體、重慶市校園網絡工作先進集體、重慶市高校檔案工作先進集體。[編輯此段]現任黨委書記:戴偉。

負責人:彭守清

副總裁:傅誌平

副總裁:彭

副總裁:傅憲傑

黨委副書記:王冠成

紀委記錄:陸【本段編輯】高中校訓,廉潔奉公,敬業自強

學會正直和正直。“學高”就是每壹個老師和學生都要有知識,有知識,有技能,成為以後學習的榜樣。子曰:“君子博學於文。妳跟他約好了,也可以幫他!”(《論語·永業》)壹個教師只有“學而優則仕”,才能“傳道、授業、解惑”。“正”是指每個師生都應該具備的品格,在思想、行為、待人接物上光明磊落,成為社會的楷模。子曰:“其正而不令;他的身體不直,雖然他不能服從。”“如果妳是對的,那它在政治上是什麽?”不能對,像個對的人?”(《論語·魯茲》)教師只有“正”,才能立身育人。”“學而優則仕”和“為人正直”是教師修行的資本,也是他們之所以為“師”的根本原因。“學而優則仕”充分揭示了德才的內在統壹。它不僅是教師教書育人的基本準則,也要求教師成為學校學生和社會公眾的榜樣。也是學生學習和做人的基本準則。要求學生在學校裏學業有成,還要為人正直,品行端正。“學而優則仕”作為我校的校訓,是對師範學校性質的精神闡發,是對踐行“以師為師,向師學習”的教師教育理念的文化認同。不僅要有淵博的知識,還要做壹個知識傳授者;有高尚的師德,做道德的引路人。

敬業自強。《獻》,出自《禮記》雲:“壹年依辨錄經,三年依尊樂群。”是指認真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尊重自己的學業、事業和誌向,立誌全力追求事業的巔峰。“自強不息”出自《易經》:“君子以自強不息。”是指人要不斷地自強不息,保持頑強的進取精神,“學而不厭,教而不厭”,要有“以仁義盡己之責”、“死後行之”的大無畏精神。“敬業自強”作為我校的校訓,要求師生始終表現出對事業及其社會地位的自覺認同,在本職工作中積極向上、奮發圖強,在操守、操守、品德上百折不撓、戰勝自我、永不懈怠,對事業從不抱怨、對人不友善、自暴自棄、永不自信,精益求精。

【編輯此段】辦學理念是育人為本,質量第壹,強調學習和拜功,還知道怎麽做。

以教育為導向。就教育的趣味性而言,育人就是把教育與人的幸福、自由、尊嚴和終極價值聯系起來,讓教育真正成為人的教育,而不是教育的機器;要以學生成長為中心,整合學校教育管理資源,建立幫助學生成長、解決困難、方便工作、維護權益的服務體系,真正關心他們的困難,關心他們的進步。它要求學校把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即人才培養作為首要任務。堅持育人,就是堅持壹切為了學生的發展,壹切為了學生的成人成才,壹切著眼於調動和依靠學生的內在積極性。

質量第壹。人才培養質量是學校生存和發展的生命線。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優秀人才是學校永恒的主題,是壹切教育教學活動永恒的出發點和歸宿,體現了人的充分、自由、全面發展。質量第壹,就是要把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作為立校之本、生存之道、發展之基,辦好人民滿意的高等教育。

重新學習和崇拜藝術,“學”就是“求知”,即探索自然和社會的內在規律、規則和抽象理論。這是壹種“為學習而學習”或“為學習而學習”的態度,其主旨是“求真”;“藝術”就是“求用”,就是為人類、為政治、為現實服務。這是壹種“為實用而學”的態度,其目的是“求善”。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認為,學是學理論,術是用。學習必須借技能去應用,技能必須建立在學習的基礎上。“兩者可以齊頭並進。”“重學崇技”作為我校的辦學理念,既強調學習,也強調技能:既註重學術理論的探索和獲取,又倡導知識的實際應用;它既重視學術的生成和完善,又尊重學術的實踐和轉化。所謂“學隨術變,術因學而存。”“重學崇術”也主張教師要創造壹個博大精深、影響深遠的學術環境和教學環境,提高自己的學習,並且要審問他們,仔細思考,明辨是非。

還是知道怎麽做的。知行合壹,崇尚知識,尊重知識,留學德國,這樣學習才能有收獲。堅持下去,把學到的理論付諸實踐,看到行動。只有知行合壹,才能真正學到知識,獲得才能,提升能力。子曰:“知而不為,行而不學。”又雲:“知而不為,則困矣。”永久的行為是對妳有沒有學會的最終檢驗和落實。作為我校的辦學理念,“知行合壹”就是師生求知若渴,身體力行,貫徹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知行合壹。【編輯此段】宋建華,傑出校友,1955年2月出生於遼寧丹東市。是我校中文系78級學生,現任暨南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宋建華1988 2000年獲徐州師範大學中文系碩士學位,武漢大學中文系博士學位。1994晉升副教授,1998晉升教授,1993開始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曾任海南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海南省重點學科學術帶頭人和責任教授,海南省跨世紀人才。湖南師範大學中文系博士生導師,現當代文學專業博士學位和博士後流動站學科帶頭人之壹,“芙蓉學者”候選人;2004年調入暨南大學中文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他還是天津師範大學文學院顧問、特聘教授和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理事、堯堯學術基金獎專家評選委員會委員。

譚大輝,1963年4月,重慶墊江縣人。我校中文系82級學生,我校采石文學學會第壹屆理事會理事,重慶市委黨校研究生,高級工程師。現任重慶市南川區委書記、南川區人大常委會主任(正廳級)。

楊宏偉於1964年6月出生於重慶墊江縣。是我校中文系81級學生,經濟師。歷任重慶市涪陵區政府副秘書長、重慶市涪陵區政府秘書長、重慶市涪陵區委常委、區政府副區長。現為重慶市黔江區區長(正廳級)。

冉冉原名冉,女。土家族。重慶酉陽人。我校中文系82級學生,我校采石文學社首任社長。1999中國西南大學中文系現當代文學專業畢業。先後在長江師範學院圖書館、涪陵文聯《烏江文學》雜誌社、重慶《紅巖文學》雜誌社工作。現任重慶市作家協會副主席,《紅巖文學》雜誌副主編、副主編。第二個重慶成員CPPCC。發表作品65438至0985。2001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詩集《黑暗中的梨》、《從秋到冬》、《夾縫中的土地》獲1997臺灣省林雪鄉愁詩歌獎,2002年第七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馬獎,2004年第壹屆艾青詩歌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