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我想了解壹下1898年的改革運動。

我想了解壹下1898年的改革運動。

戊戌變法又稱戊戌變法,是清朝光緒年間(1898)在中國發生的壹場政治改革運動。這壹次維新主張光緒皇帝親自領導政治體制改革,希望中國走上君主立憲的現代化道路。

明治維新成功和戊戌變法失敗的真正原因。

簡單來說:

1.光緒皇帝和幾個士子的激進變革,得罪了包括知識分子在內的整個上層社會,科舉的廢除阻擋了壹部分知識分子的升遷。另壹方面,日本正在穩步改革

2.戊戌變法和慈禧太後的新政都是外國人破壞的,日本的改革是外國人支持的。

以上兩個原因,第壹個是最重要的。下面我來仔細說說我的理由:

至於有些人說失敗是由於“主觀上,中國資產階級發展不徹底,有軟弱和妥協。客觀地說,中國封建反動勢力太強大,嚴重受阻。”這是教科書上的標準答案,但事實並非如此。其實日本和清朝的主客觀因素也有這個問題。日本封建反動勢力的抵抗甚至比中國還要強大。比如日本維新後,九州封建勢力對新政權發動武裝進攻。

1895甲午戰爭失敗後,1898年由光緒皇帝主持的戊戌變法應運而生。在教科書和主流媒體的影響下,人們基本上認為武德的改革運動是被慈禧太後鎮壓的,慈禧太後是中國進步的克星。但事實並非如此。老佛爺如何能對甲午戰爭中的慘敗無動於衷?據費行健《慈禧太後傳》記載,早在變法之初,慈禧太後就對光緒皇帝說:“變法是壹種野心。同治初年,曾國藩應邀留學,子女被送去造船、造機器,以求富強。”“能富強就自己幹,我內部不搞。”光緒皇帝壹直害怕慈禧太後。慈禧太後在真情流露,情緒低落的時候,在幾個文人的簇擁下,大膽行動,希望在壹周內完成千年的任務。欲速則不達,卻適得其反,得罪了壹大批既得利益者。光緒皇帝和維新派倡導的激進變革,對整個社會結構造成了強烈的震動,使現有社會中許多有利益的社會團體和政治勢力感到了威脅。戊戌變法期間,有110多條詔令,令人目不暇接。當地官員怨聲載道。光緒皇帝嚴懲阻撓變法的官員,樹敵太多。至於科舉制度的廢八股改革,也引起了壹大群士人的普遍恐慌。

幾個文人的所作所為會導致清朝的覆滅,慈禧太後不得不出來穩定政局,吞下“血腥政變”的惡果。在對待戊戌變法的問題上,慈禧太後功過參半。如果慈禧太後當時真的要像武則天壹樣有野心,為什麽慈禧太後後來沒有當上皇帝?由於種種原因,慈禧太後已經醜得不能再醜了。

慈禧太後支持改革,她親自領導的這項新政證明了這壹點。“由於國內外積弊很深,我們不得不根據時代做出努力進行整頓。還有流氓,偷法,在攪亂。該行業已受到嚴厲懲罰,以遏制交叉流動。凡是政治上關系國計民生的,新老都要實行第二次,絕不能因噎廢食。”但在這樣壹個社會大變革的時代,她並不具備壹個最高統治者應有的知識和素養。她沒有主動吸收新知識,所以在很多問題上表現出驚人的無知,比如認為修鐵路會破壞風水,火車要用驢和馬拉(但這不能完全是她的錯,那個時代的知識背景就是這樣)。她的無知影響了她支持的洋務運動和同治中興的成就。更重要的是,由於受教育水平和時代的限制,她對形勢的嚴峻性、改革的進程和目標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和統籌考慮,在外力的刺激下被動調整政策。新政實施後,仍然犯了光緒皇帝主持的戊戌變法的輕率錯誤。日本的改革用了20年才完成,慈禧太後用了8年。因為改革的步子太大太快,導致政局不穩,權力分散。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護路運動。這裏強調壹下,清朝的滅亡不是因為腐敗,而是因為自身的改革大躍進。這和當年蘇聯解體的原因差不多。蘇聯的解體不是因為腐敗,而是激進的改革。

從國際環境來看。日本明治維新發生在19年的60年代末。當時世界還處於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時期,殖民征服的高潮還沒有開始。西方列強在東亞侵略的主要對象是幅員遼闊、資源豐富的中國。此外,亞洲民族解放運動,特別是中國的太平天國運動,牽制了西方列強,為日本明治維新提供了更加有利的國際環境。日本改革派本身更註重外交鬥爭的策略,極力利用英法、英俄之間的矛盾。中國人民* *和戊戌變法到了19的90年代末,世界資本主義過渡到帝國主義階段,列強通過爭奪殖民地的高潮基本瓜分了世界。中國成為列強在東方爭奪的“唯壹富源”,出現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此時,帝國主義列強從未希望中國成為獨立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國際環境對中國改革運動十分不利。

因為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發展起來對其他國家不利,世界的資源有限。其他國家也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所以評價他們的侵略是好是壞並不重要。西方大力支持日本改革,對清末戊戌變法采取破壞行動,正是為了讓中國這只沈睡的獅子永遠不要醒來。因此,從國家利益的角度來看,西方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的壓制是從東西方的第壹次碰撞開始的,西方壓制中國的政策現在還在繼續,在可預見的將來還會繼續。西方對中國的打壓,與中國姓馮、姓子、姓社無關。而日本國土面積小,無論怎麽發展都不會對西方構成嚴重威脅,這也是為什麽明治維新以來西方壹直得到西方的支持,有壹個強大的日本控制著中國的發展。

洋務運動

1840鴉片戰爭失敗後,中國與世界的關系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接連不斷的外患內憂使清政府和壹批知識分子逐漸醒悟到需要變革以壯大自己。鹹豐、同治年間,清政府開始進行洋務運動,希望“師夷長技以自強”,提高生產技術。各地引進外國新技術,辦礦辦廠,修建鐵路,架設電報網,培訓技術人員;軍事上,還建立了遠東最大的北洋海軍。1894年至1895年,甲午戰爭爆發,中國人民被日本打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證明單靠經濟洋務運動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國人的落後。然後出現了壹種聲音,要求政治改革,要求從更基礎的層面改革,包括政治體制。

科舉考生聯名上書皇帝

改革運動始於1895北京的壹次公交車請願。當時人們聚集在北京的十八省參加科舉考試,得到了中國在《馬關條約》中割去臺灣省和遼東,向日本賠款兩萬兩千的消息。壹時間,人群激動起來。4月,康有為、梁啟超作《上皇百萬字書》,提出拒絕和平、遷都變法的主張,得到千余人聯署。五月二日,康、梁二人,十八省舉人,數千市民,聚集在都察院前,要求代奏。因外省舉人乘禦車進京,故該事件又被稱為公車上書。公交車上的寫作雖然在當時沒有得到直接的實質性的後果,但卻形成了市民問政的氛圍,進而催生了各種討論組。其中以康、梁發起的頑固派勢力最大,壹度得到皇帝翁同龢、南洋大臣張之洞等清朝高官的支持。

改革開始了

1897年底,山東發生曹州教案,兩名德意誌帝國傳教士遇害。德國乘機占領膠州灣(今青島),俄國占領旅順大連,法國占領廣州灣(今廣東湛江),英國占領山東威海,要求擴張九龍新界。烈顯意圖瓜分剛剛被日本打敗的中華民國,在朝鮮再次敲響警鐘。

雖然光緒皇帝在1887年十七歲名義上是親政府的,但實權還是在慈禧太後手裏。面對肢解的危險,1898年(戊戌變法那年),慈禧太後同意光緒改革國事。11年6月,光緒皇帝頒布了《定國聖旨》,表明了改變制度的決心,這也是百日維新的開始。之後,光緒皇帝召見康有為,調他為張靜行走,擔任變法的智囊。後來,譚嗣同、楊銳、徐琳、劉光第等人被用來輔助變法。

新政的內容主要包括:消除冗員,廢除八股,開辦學校,訓練新軍,滿漢平等,等等;涵蓋教育、軍事等方面的政策和制度。其最終目標是實行君主立憲制。康有為向光緒皇帝贈送了康有為本人關於日本變法和俄國彼得變法的著作,以及提摩西·理查德翻譯的《太西新史》等關於各國改革的書籍。變法的時候我就想推薦,以至於特別把模式當做明治維新的改革。

1898年政變

新政從壹開始就遭到原部長們的抵制。尤其是北洋大臣兼直隸總督榮祿,更是保守派的領袖。16年9月,光緒皇帝召見指揮北洋新軍的直隸按察使袁世凱,面試後升任侍郎。另壹方面,直隸總督榮祿出征英俄,力勸袁速回天津。據袁世凱日記記載,譚嗣同後來在18年9月的夜晚,到袁世凱的住處拜訪,透露皇帝希望袁世凱能起兵勤政,以殺榮祿,包圍慈禧太後居住的頤和園。兩天後(9月20日),袁世凱回到天津,向榮祿報告了譚嗣同的計劃。19年9月,慈禧太後回宮。9月21日,她來朝,宣布戒嚴,停火車。也就是說,光緒皇帝被下獄,新政被廢除,維新派被搜刮。那是壹場1898年的政變,僅僅結束了103天的改革。維新派中,康有為離京早,梁啟超逃往日本大使館。被逮捕的還有譚嗣同、楊銳、、劉光第、和康,他們被稱為“戊戌六君子”。9月28日在食品市場有6人被斬首。許誌靜被判無期徒刑;張發配新疆。所有的新政策,除了史靜大學堂,都被廢除了。

政治改革的影響

近年來,壹些歷史學家認為,改革運動從壹開始就沒有成功的希望。除了光緒皇帝缺乏推行改革的權力和威望外,維新派(尤其是作為智囊的康有為)對政治現實的無知和對西方社會制度的粗略了解,也註定了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