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普陀區日本留學價格比較

普陀區日本留學價格比較

上海是江南水鄉,歷史上有許多河流和支流。所以上海很多地方都和水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上海的地名習慣是,河流急轉彎時,陸地凸出的部分就像動物的嘴,會叫“嘴”,比浦東的陸家嘴、浦西楊樹底下的周家嘴都好聽。突出的部分面積小,形狀尖,很像動物的角,所以會叫“角”;沈沒的地方會被稱為“灣”,但在“彎”字旁邊加了“三分水”,表示河流的彎曲。古語有雲“龍華十八灣,灣中多灣”。黃浦江流經龍華時,蜿蜒曲折,形成許多海灣,龍華寺塔是這裏最高的建築。在任何壹個灣口都能看到佛光閃耀。這句諺語類似於西方的諺語“條條大路通羅馬”。

蘇州河流入北新涇,到達長壽路橋,蜿蜒曲折。粗略地說,大約有18個海灣。乘坐遊艇遊覽蘇州河可以讓人們了解上海的歷史、文化和改革開放後的巨大變化。本文講述了“普陀十八灣”歷史上的壹些趣事。

1.吳家寨灣私家花園裏堆滿了書。

凱旋路附近的蘇州河兩岸屬於長寧區和普陀區。進入華東政法大學後,可以向北走到蘇州河,這是壹個尖尖的“角”,歷史上稱為“吳家寨角”,角的東面是壹個“灣”,原名“吳家寨灣”。

如今,中山公園周圍的舊名“吳家寨”是壹個因吳人集中居住而得名的自然村落。據記載,上海開埠後不久,英國商人兆豐洋行老板霍格在吳家寨購買了近千畝土地,打算在此建種植園。但由於中外簽訂的條約,不允許僑民在租界之外開展經營項目,所以這塊地壹直空置。1879年,美國聖公會以6500兩白銀從霍格手中購得吳家寨北端蘇州河附近的場地,並將虹口聖公會的貝爾德堂和杜安堂遷至新址,建立聖約翰學院,即聖約翰大學的前身,使蘇州河藏書豐富。1914年,工信部又在霍格購買了壹塊地,建了兆豐公園,也就是今天的中山公園。今天中山公園附近有很多叫兆豐的巷子、別墅、建築,只是沿用了兆豐的舊名。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兆豐這個名字的由來。

歷史上,吳家寨灣有壹個著名的小灣流塘,主人是連泉和他的妻子吳誌英,在現代史上被尊稱為“英傑”。廉泉(1863-1932)無錫人。據記載,廉希賢的二祖廉希賢是元朝的右丞相,封他為衡陽王。他在首都有壹個花園,名叫萬柳堂,元朝的畫家和畫家在那裏做客並寫詩:

萬柳塘前的幾畝池塘,雲霧繚繞,漣漪蕩漾。

大師自有滄州之趣,流浪少女依舊吟雪詞。

攜荷花勸客,循草尋詩。

誰知,就在京城外,有無限萬裏思想。

廉泉是清光緒二十六年(1895)的舉人。他是官禮博士,與孫中山關系密切,後來辭官回鄉。在無錫創辦濟世學校(現漣源街小學)、景芝女子學校(現無錫十二中),在上海創辦文明書店。夫人是“曾四子”之壹的侄女。在北京期間,她見到了秋瑾,並對秋瑾赴日留學給予了全力支持和幫助。秋瑾1907在紹興被殺後,沒人敢收她的屍體。在丈夫的幫助下,吳誌英收集了秋瑾的遺體,並在杭州為秋瑾建了壹座墓,名為“女俠”。

小丸六湯顯然套用了其始祖萬六湯的名字。民國《法華誌》中記載:“小灣流塘位於九果園吳淞江(蘇州河)南岸,廉泉和夫人吳誌英隱居於此,帆船工作室內有各種名勝古跡。連、吳以詩、書、畫聞名於世,有許多古帖、古畫珍品。國內外的遊客都在念叨頭銜,這幾乎是不可能的。”看來這個小小的萬柳堂也是上海中外文化人的“沙龍”。1933年吳誌英死後,小丸六湯衰落了。筆者曾在20世紀70年代參觀過小灣流塘舊址,如今已成為蘇州河沿岸的石灰堆。舊址位於蘇州河,是華陽路向北的延伸。

九果園位於蘇州河北岸,與小灣流塘隔江相望。這是吳家族成員吳的私家花園。據說它是因花園裏種了九棵珍貴的果樹而得名的。據記載,吳還特意從徐光啟的後人那裏獲得了米芾寫的《應光堂帖》和吳寫的《家信帖》,翻印後鑲嵌在室內墻壁上。我想知道這些東西現在在哪裏。

二、朱家灣從平民村到鎮平路

今天江寧路橋北側叫“朱家灣”。1895中日《馬關條約》允許日本人在中國的通商口岸投資設廠,任何與中國有“最惠國條約”的國家同時獲得這壹權利。於是,很多日商的“內外棉”工廠在蘇州河沿岸設立,外資企業的出現也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的發展。朱家灣西岸出現了阜豐、阜鑫面粉廠、猶大油廠、沈心紗廠、中央造幣廠、大隆機器廠等大中型企業,職工近65438萬人。就這樣,朱家灣地區形成了居民集合點。20世紀20年代,廣金新路橋處形成了壹個叫朱家灣的小鎮,廣金新馬路的舊稱“朱家灣街”也由此得名。

1928年,新成立的上海特別市政府通過了改善工人住房的法案,並成立了“平民住房籌備委員會”。政府集資建設了壹批低檔住房,低價或低價出售或出租給職工。所以上海有很多叫“平民村”的住宅區,如打浦橋平民村、齊眉路平民村(現四平路幸福村)、浦山路平民村、大木橋平民村(後改名為“市民村”)、朱家灣鎮平路上建的中山路平民村等。

中山路平民村占地35000平方米。它位於中山北路以北、廣新路以西,相當於今天的“秋月楓府”住宅小區。壹期完成1936,57排,330個單元。房子都是磚木結構,前排壹層平房朝南,旁邊是兩層涼亭。然而,在平民村完全投入使用之前,抗日戰爭爆發,平民村成為日軍的兵營和馬廄。1945抗日戰爭勝利後,平民村名義上被國民黨上海市政府收回,但實際上已經被附近工廠的工人和難民強占,這個平民村成了人口密集的“貧民窟”。

20世紀80年代,普陀區人民政府開始有計劃地重建平民村及其周邊地區。1987年,原平民村81戶住宅拆遷,然後修路,命名為“鎮平路”,顧名思義,意為消滅平民村和貧困。但“鎮平”很容易被誤解為“鎮壓平民(村莊)”。

90年代後,上海知名房地產公司沙田物業獲得“平民村”地塊建設權,“秋月楓府”住宅小區分兩期建設。即將開通的3號線、4號線、7號線都在鎮平路設站。現在鎮平路是居民區,交通便利,環境優美。“朱家灣”這個地名正在逐漸淡出人們的記憶。或許,“普陀十八灣”計劃的實施,會激活朱家灣。

壇子灣,上海最古老的地名

江寧路橋朝東,昌化路橋北側分別是“潘家灣”和“壇子灣”。《乾隆像內》中已有“壇子”、“壇子灣”的記載。相傳“壇子”是東晉名將於闐(字敖恩),會稽余姚人,三國名人於凡之孫。晉城皇帝即位後(326年),他成為的知府,並寫了壹封信,轉向國內的吳歷史。當時天下大亂,百姓饑寒交迫,他開倉庫救濟;占領浙江的五鬥米路從海上出發,沿吳淞江進攻蘇州。他“建上海褻瀆基地,防止海被抄,民被賴”。他也被人們稱為“壇子”。胡渡基地是東晉時期建於原吳淞河口的軍事要塞,也是上海最早有記載的古戰場遺址。宋末元初被河水沖走。根據資料,舊址應在廣金新馬路延長西路。八九年前,上海的考古學家在廣信路、誌丹路等工地地下8米處發現了古“水閘”遺址,當年被列為全國“十大考古成果”之壹。如今的“壇子灣”距離誌丹路水閘僅1公裏。或許,“壇子灣”和玉潭的名字,以及他所建造的“虎都基地”,都不是“傳說”,而是“史實”。同樣,上海,簡稱“滬”,也不是以捕魚的“滬”命名,而是直接以“滬都基地”命名。

如今,潘家灣、壇子灣已被中遠集團投資建設為市中心的集中居住區——“中遠兩灣城”。多虧了中遠,現在還保留著“兩灣”的名字。上個世紀,朱家灣、潘家灣、壇子灣與“藥水弄”合稱為“三灣壹巷”,是上海棚戶區的代名詞。在中遠兩灣城建設過程中,他們擔心“潘家灣”和“壇子灣”兩個地名的出現會影響樓盤的銷售,於是將原來的“潘家灣路”和“壇子灣路”合並,改名為“清水灣路”。“壇子灣”是壹個歷史地名。也許,人們會想恢復它的名字。

第四,叉袋角被兩大面粉廠占據。

蘇州河流經昌化路橋僅幾百米,突然來了壹個120度的大轉彎,轉向南,在邦南南部形成壹個銳角三角形,稱為“叉口包角”。

“叉包”其實就是壹種用麻做的大包。從黃道婆在上海傳授紡織技術、改良紡織工具的元代開始,壹直到上世紀60年代,棉花都是上海近海最主要的經濟作物,采摘、包裝、運輸棉花都需要壹個大袋子。比如秦榮光的《上海竹枝詞》說:

七月初三晚上,天晴,普寶以十萬的價格勝出。

我害怕看月亮,棉田秋收會減少到。

上海農諺:“七月初三多雲,十萬斤九萬陳。”古人認為七月初三陽光明媚,預示著今年棉花豐產,大量的蒲包壹定賣得好。裝滿棉花的蒲包是用大麻制成的,大小與今天的麻袋相似,但袋口上有“耳環”,就像現在使用的“背心袋”。棉花填好後,打好圈圈,即使袋子密封了,袋子上的圈圈也相當於褲子上的圈圈。

近代以後,“叉兜角”被中國第壹家機器面粉廠——福豐面粉廠和榮氏復興面粉廠占據。解放後,這兩家面粉廠分別改名為“阜豐、阜新面粉廠”,即後來的上海面粉廠。這裏的老建築已被列入“工業遺產舊址”,並在這裏建立了壹個“創意園”。也許,在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