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黃遵憲的《夜出》全文翻譯

黃遵憲的《夜出》全文翻譯

屋檐上千鈴響,風雨壹會狂。

我在看雞鳴,世界壹片白茫茫,卻驚訝鵝撞海東青。

多日沈陰噎,殘月猶幾星。

房間廣闊,我獨立,有多少人醒來?

黃遵憲(1848-65438年4月27日+0905年3月28日),漢族客家人,清代詩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黃遵憲出生於廣東省嘉應縣。他是1876的陪審員。歷任駐日參贊、駐舊金山總領事、駐英國總領事、駐新加坡總領事。戊戌變法期間,任湖南省按察使,協助巡撫陳寶楨推行新政。喜歡把新事物融入詩歌的貢士,被譽為“詩歌的創新導師”。黃遵憲的作品有《孤境詩》、《日本國誌》、《日本雜詩》等。被譽為“近代中國走向世界第壹人”。

1個字符的壽命

參加科舉考試

從1863到1876,黃遵憲在家人的熏陶和老師的指導下,在學業上不斷進步。

1873(同治十二年)黃遵憲26歲時,考取巴龔升。

1874年(同治十三年)春,黃遵憲啟程赴京參加順天鄉試(清朝采用明朝舊制,以北京為順天府)。當時父親黃鴻造在北京工作,於是父子相依為命。因為黃宏造工資不多,他們的生活很簡單。在北京,黃遵憲結交了壹些朋友,結識了壹些官場人物,對他後來的政治生活產生了壹定的影響。

1876年(光緒二年),隨父漫遊山東煙臺,結識洋務派官僚張、李鴻章等人。黃遵憲在他們面前談起了侃侃,這引起了他們對這個年輕人的興趣和關註。李鴻章在別人面前誇黃遵憲是“惡霸”。以李鴻章當時的權勢和地位,黃遵憲這樣壹個初出茅廬的小字輩,能得到如此高的重視,讓黃遵憲感到“知情者”的身份。這是黃遵憲接觸洋務派的開始。

1876年(光緒二年)參加順天考試,被錄取為第141號舉人,被選為知府,有五個頭銜。

外交生涯

1877年(光緒三年),黃遵憲的同鄉、國子監助理講師何被任命為中國首任駐日大使,邀請他壹同赴日。黃遵憲考中舉人後,家人希望他再考進士,反對他去日本。他不顧家人和親戚的反對,毅然放棄科舉仕途,選擇了海外的外事事業。在何的推薦下,黃遵憲被任命為駐日參贊,陪同他赴日。在出使前夕,黃遵憲寫了壹首詩,表示希望在對日外交工作中施展才華,實現抱負。

1877(光緒三年)165438+10月26日晚,黃遵憲隨何從上海出發,壹行30余人,終於在神戶登陸,開始對日外交活動。黃遵憲在日本工作四年,四處漫遊,參加各種集會,結交各界人士,與許多日本朋友結下深厚友誼,積極倡導中日睦鄰友好。他曾被日本歷史學家稱為中國“最優雅、最有教養的外交官”。曾贈日本友人的詩,表達了中日兩國人民世代友好、繁榮昌盛的願望。但他抵制日本政府吞並琉球、侵略朝鮮,據理力爭。他的詩很受日本人的喜愛,日本人稱贊他是“切雲縫月的大師”。他還以日本歷史、政治、風景、風俗為題材,寫了200多首日本雜詩,開辟了中國古典詩歌的新境界。

1879年(光緒五年),日本吞並琉球,大臣何致首相衙門和北洋大臣的重要文件65438+萬余字,分析了日本國情,陳述了中國應采取的對策,指出:“琉球若亡,數年之內,渤海首當其沖。”這些預測被後來的事實所證明。這些文件大部分是黃遵憲起草的。但清政府在對外政策上並沒有采納黃遵憲的觀點,最終使琉球成為日本侵略政策的犧牲品。黃遵憲只好把悲憤寄托在他的詩《琉球歌》上。

1880年(光緒六年),日本友人袁惠生先生經黃遵憲同意,將《日本雜詩》部分手稿埋藏在東京墨江邊的家中,由黃遵憲題寫“日本雜詩初稿”字樣,並刻石立碑,作為中日兩國人民永久友好的象征。黃遵憲在日本期間,開始接觸從西方傳到日本的資產階級民主自由理論。他讀了法國啟蒙運動先驅盧梭和孟德斯鳩的著作後,“改變了想法,認為和平的世界必須建立在民主的基礎上”,認識到“他應該向西方學習”,“中國必須向西方改變”,思想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並將這壹思想和理念與何分享。正是這壹思想的形成,使他成為中國維新變法運動的積極倡導者。在日本期間,黃遵憲清楚地看到,日益強大的日本正將侵略的矛頭指向中國和朝鮮。

65438年至0880年(光緒六年),黃遵憲通過給朝鮮使者金弘基出主意,闡述了他在東北亞的地緣政治主張。他在與中國駐日大使何聯名上書朝廷的建議中說:“因此,鑒於中國目前的情況,設駐朝鮮公使是可能的。以蒙古、西藏為例,國內政治、對外條約均由中國主持,普通百姓不敢覬覦。”

黃遵憲在日本期間,深入了解日本國情,收集了200多種資料,撰寫了《日本國史》(1887年成書),全書40卷,50多萬字,詳細記述了日本改革的過程及其得失,從而提出了中國的改革主張。

1882(光緒八年),調任駐舊金山總領事。3月30日,黃遵憲壹踏上這片美洲大陸,就遇到了美國統治集團發起的排華事件。美國國會頒布《限制華工條例》第15條,許多舊金山僑民被當地政府以“不衛生”為借口逮捕入獄。此前,黃遵憲曾向清政府提出對策,但昏庸、腐朽、懦弱的清政府根本不采納。所以他只能在職權範圍內,帶著對華僑的壹片愛心,盡力保護在華華僑。有壹次,美國當地政府又和中國工人打了壹架。他們派官員到華人居住區“巡邏”,然後認為華人不註意衛生,違反了政府的衛生條例,應該拘留罰款。許多中國人被捕,監獄人滿為患。黃遵憲聞訊後,視察舊金山華工住所,親自參觀關押華工的美國監獄,並請隨行人員測量監獄面積。他問美國人:“這裏人很多,空氣很臟。監獄的衛生條件比華僑的住處好嗎?”美國官員被問及此事時無言以對。通過黃遵憲的努力,所有被捕的華僑都被釋放了。黃遵憲的正義行動受到中國人的壹致稱贊。黃遵憲利用國際法,爭取到總領事給華工發執照的權利。從此,中國工人在中美之間旅行有法可依。

1884年(光緒十年),他見證了美國總統大選,撰寫了《編年史》,揭露了美國政治的黑暗,但得出“* * *政治不能適用於我國今天”的結論,是思想認識上的倒退。

還鄉匯編

1884年(光緒十年),黃遵憲母親去世。

1885年(光緒十壹年)八月,他向美國請假,重新編輯《日本史》,最終於1887年(光緒十三年)夏完成。日本* * *史共40卷,約50萬字,編目為12部分:國史、鄰國史、天文地理史、官職史、吃貨史、軍事史、興發之史、學問史、風俗習慣史、產品工藝史。本文詳細介紹了日本的歷史和現狀,特別介紹了明治維新後采取的改革措施和效果。在這本書完成的當天,黃遵憲寫下了《書的成就感》,表達了自己的感受。《妻鏡》是日本編年體史書,《壹千年前的鏡子》是唐代張九齡寫的史書。黃遵憲希望借鑒日本經驗,通過改革和變革使中國富強起來。該書的出版極大地加深了日本人對中國的了解,成為日本人了解和研究日本的必讀參考書。

1885年(光緒十壹年)寫下長詩《馮將軍軍歌》,以濃重的筆觸勾勒出中法戰爭中擊敗克星的老將軍馮子材的英雄形象。

1885(光緒十壹年)10年六月,黃遵憲到達廣州,先在梧州看望父親,後乘船返回嘉應。當他闊別多年回到家鄉時,他的家人和鄉親們都來看望他,爭著問他各種各樣的問題,有些問題很荒唐,很有趣。黃遵憲巧妙地回答了這個“難題”。客人走後,壹家人圍坐在燈籠群旁,卻再也看不到慈愛的母親,黃遵憲不禁傷心地流下了眼淚。隨後黃遵憲開始忙於日本史的最後編撰工作。

1886年(光緒十二年),張被任命為駐美大使。他希望黃遵憲能繼續擔任駐舊金山領事,但黃遵憲辭職了。同年,洋務派官僚、兩廣總督張之洞欲命黃遵憲視察南海諸島,黃遵憲亦辭。黃遵憲致力於《日本國誌》的修訂和編纂,最終於1887年(光緒十三年)夏完成,並於1895年(光緒二十壹年)出版。全書* * * 40卷,50多萬字。該書結合中國實際進行評論,明確表明了以明治維新為改革模式的思想。這本書對甲午戰爭後的改革熱潮影響深遠。

1889年(光緒十五年),駐法大使薛福成看到《日本史》這本書,非常欣賞。他多次稱贊,於是高度評價黃遵憲,並為《日本史》作序。同年,薛福成被任命為駐英國、法國、意大利和比利時大使。在薛福成的推薦下,清政府任命黃遵憲為第二任駐英參贊,陪同薛福成出使歐洲。就這樣,黃遵憲又開始了他的使節生活。

次要外交

1890年(光緒十六年)二月,薛福成乘船到達香港,黃遵憲從嘉應州來接薛福成,登船。他們從香港出發,經越南、新加坡、錫蘭(今斯裏蘭卡)進入紅海,經蘇伊士運河進入地中海,再經法國馬賽和巴黎,最後到達英國倫敦。壹路上,黃遵憲被異域風情所吸引,更感嘆亞洲弱國之失。黃遵憲在英國期間,接觸了英國政壇的高層人物,仔細考察了英國君主立憲的政治制度。他非常欽佩這個系統。後來維新變法時,黃遵憲在湖南,幫助陳寶楨推行地方自治制度,仿照英國。黃遵憲被任命為第二參贊在英國與不同省份的援助。不久,黃遵憲調任新加坡總領事。後來薛福成在《壹個駐英法意大使的日記》中提到了黃遵憲調任的始末。那是因為北洋水師提督丁在給朝廷的報告中說,他是奉命巡洋到達新加坡的,親眼目睹了當地華僑因中國政府沒有設立領事館而被外國人欺淩剝削,無處申訴。他要求中國政府盡快向新加坡附近的島嶼派遣領事。薛福成正在考慮將新加坡領事改為總領事,這樣他也可以在其他口岸處理僑務。經過考慮,他決定任命黃遵憲。因為這個人“經驗豐富,知識淵博,謹慎,平和,有能力。”從薛福成的評論中,可以看出此時的黃遵憲是壹個成熟老練的外交家。

1891年秋(光緒十七年),黃遵憲赴新加坡任總領事,從事改善華僑待遇、保護華僑財產、發展華僑教育等工作,取得了壹定的成績。經過黃遵憲的努力,清政府頒布了壹些保護華僑的法規。後來,黃遵憲建立了向海外華人發放“護照”的制度。黃遵憲擔任駐新加坡總領事三年多,期間身體不好,大約有壹半時間在養病。盡管如此,黃遵憲仍然帶病堅持工作,處理外交事務,特別重視僑務。黃遵憲據理力爭後,英國政府終於答應中國在吉隆坡等地設立副領事。

1894年(光緒二十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身在異國的黃遵憲思念祖國,對戰局發展十分關註。1894年底(光緒二十年),黃遵憲結束了十余年的外交生涯,回國出任江寧洋務局總經理。

參與政治改革

1895年春(光緒二十壹年),黃遵憲滿懷憂國之心,前往江寧(今南京)拜見張之洞,但黃遵憲並未受到重視。黃遵憲在湖北處理宗教計劃期間,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聽說臺灣省被割讓,黃遵憲很難過。但黃遵憲並沒有被“送進空山”,而是以極大的熱情投身於康有為發起的維新變法運動。

1895(光緒二十壹年)參加上海強學會,與梁啟超、譚嗣同等創辦時事。

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九月,急於變法維新的光緒皇帝在北京召見黃遵憲。光緒問:“太西府為什麽要籠絡中國?”黃遵憲回答:“太西的強大需要變法。我在倫敦,聽父親說,壹百年前,還不如中國。”在保持中國自信的同時向西方學習文字的意義不言而喻。光緒皇帝“喜出望外”,決定重用黃遵憲。

1897年夏(光緒二十三年),黃遵憲被任命為湖南常寶鹽法道,負責壹省食鹽的生產、運銷,同時掌管沿途的錢谷和刑名。黃遵憲到湘後,原湖南按察使李靜怡赴京公幹,黃遵憲出任湖南按察使,負責某省監獄及官員的考核。當時的湖南巡撫陳寶楨是支持變法的新銳人物。黃遵憲上臺後,積極協助陳寶楨進行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改革。在黃遵憲的建議下,陳寶楨同意創辦時事學校,為變法培養人才。黃遵憲還邀請梁啟超來湖南,擔任時事學校總教師。梁啟超到湖南後,發起成立南方學院,推動地方自治。南方所雖然叫所,但實際上有地方議會的規模。南社每七天就要做壹次演講。梁啟超、黃遵憲、譚嗣同等人講學,闡述國際形勢和國內大事,宣傳維新變法思想,倡導發展地方民族工業。南方學院成立後,黃遵憲做了九次演講,其中南方學院舉辦的第壹次講座由黃遵憲主講。因為黃遵憲多年的海外生活經歷和生動的語言,讓觀眾大開眼界,黃遵憲也因此成名。

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冬,德國占領膠州灣,分治危機迫在眉睫。康有為又給光緒皇帝寫信。

11、1898年6月(光緒二十四年),光緒皇帝頒布“定國為聖旨”。“百日維新”正式開始。由於維新派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改革,侵犯了以慈禧太後為首的頑固派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8月,黃遵憲被任命為駐日公使。21年9月,慈禧太後發動政變,囚禁光緒皇帝,宣布“親政府”,下令逮捕維新派。百日維新失敗了。65438年10月9日,上海路蔡駿奉命將黃遵憲扣留在洋務局,並派200多人看守,等待押解北上。但黃遵憲沒有被殺,成為改革派領袖中為數不多的幸存者。壹方面,他平日交遊廣泛,朝中有人替他說情。更重要的是,英、日等國出面向清政府施壓。英國駐上海總領事向清政府宣稱:“如果中國政府不問黃遵憲有何所得而欲將其處死,則中國將盡力營救,以免發生意外。”日本駐華大使也向清政府提出交涉,聲稱調查黃遵憲“有損兩國友好”。這迫使頑固派有所顧忌,不得不釋放黃遵憲。10 6月5438+05日,黃遵憲乘船返回南方。

農村居住階段

從1899年到1905年,黃遵憲回到家鄉後仍然熱情地推動立憲和革命的工作,致力於新體詩的創作,被譽為“詩壇的革命巨人”。與此同時,他熱心家鄉的教育事業,創辦了嘉應書院,並任校長,積極興辦新學校。晚年,黃遵憲掛了壹幅回族協會會員謝祖泰所畫的時局圖。1904年冬(光緒三十年),黃遵憲在最後壹首詩《病中的紀萌》中寫道:“...妳的頭靠在我的墻上,墻是紅色的,模糊的。我擦著眼睛,驚呼著要瓜分地圖……”

1905年3月28日(光緒三十壹年),黃遵憲在家鄉梅州病逝,享年58歲。六年後,辛亥革命爆發,中國封建制度終結。

兩個個人作品

詩意思維

黃遵憲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早倡導詩歌革命的人。黃遵憲受到從客家商人上升為官僚的家族的平民氣息和現實精神的影響。中年以後,他親身經歷了戊戌變法前後的壹系列政治風波,在內心掀起了巨大的波瀾。這些都為他創造新的意境、新的風格和表現新事物的“新詩”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基礎和思想情感基礎。他忠實地展現了生活在那個時代的先進知識分子的愛國熱情、痛苦矛盾和理想追求,忠實地記錄了中國在那個新的歷史階段發生的許多令人震驚的事件。構成其詩歌新內容的兩個重要因素是新穎的主題和題材。它表現了新時代的生活、要求、文化特征和政治形勢,反映了近百年來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滲透著現實主義精神,貫穿著反帝愛國精神。

黃遵憲的詩歌以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為基礎,同時又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為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詩歌革命奠定了重要基礎。他以“舊體蘊含新意境”為目標,試圖將中國古典詩歌的舊傳統、舊風格與新時代、新內容所要求的新意境、新風格統壹起來。它用現實主義的方法,反映了近代歷史上的重大事件,特別是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因此被稱為“詩史”。他的詩歌表現出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對封建專制主義、封建學術文化和舊倫理道德的批判。他還用詩歌直接為改良主義運動服務,宣傳改良主義思想,宣傳外國科學文明。他的創作基本將理論付諸實踐並取得成功,以其獨到的藝術在現代詩壇大放異彩。

主題主題

黃遵憲早年經歷動亂,關心現實,主張“存當前之弊”(《感》第壹部)。從1877(光緒三年)到1894(光緒二十年),他以外交官的身份去過日本、英國、美國、新加坡等地。在親身接觸了資產階級文明,考察了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經驗後,明確確立了“中國將由西變法”的思想(《濟海雜詩》第四十七自註),在新文化思潮的激蕩下,開始了詩歌創作的新探索。他深感古典詩詞“自古改到極致”,又難了。但他堅信“詩無古今”,“若能為所遇,目所見,耳所聽,筆之於詩,古人何須?我有自己的詩人”(《與狼山論詩》)。他沿著這條道路進行創作實踐,突破了古代詩歌的傳統世界,形成了自力更生、獨樹壹幟的“新詩派”,成為“詩歌革命”的集大成者和旗幟。

黃遵憲的詩《詩外有物,詩中有人》(《孤處詩序》)廣泛反映了詩人所經歷的時代,具有深刻的歷史內容。它是中國古典詩歌發展從終結階段走向創新階段的壹個裏程碑。反帝、保家和改革是他詩歌的兩個重要主題。在反帝方面,從抵抗英法聯軍到義和團事件,他的詩歌都有明確的反映。尤其是關於甲午戰爭,他寫下了《為平壤悲傷》、《為旅順悲傷》、《為威海哭泣》、《臺灣省之行》、《過遼將軍軍歌》等壹系列詩篇,反帝愛國思想尤為突出。詩人在此類題材的作品中贊美抗戰、抨擊投降,充滿愛國激情和對國家的深切關懷。其中許多篇章規模宏大,形象生動,顯示了詩人的豪放和功力。如《馮將軍歌》中寫道:“將軍震怒,因而五千人去。五千大軍長驅直入,繼續相互廝殺。雷炮想發出聲音,戟和胸刀都在脖子裏。敵人擊鼓而死,萬頭蛇行如蟻。十蕩無水流,壹日三百裏。”中法戰爭中愛國將領馮子材的英雄形象和馮軍勢不可擋的氣勢躍然紙上。

黃遵憲對《感覺》、《雜感》、《日本雜詩》等作品中陳腐的東西進行了批判,對留學生、日本明治維新等新事物進行了贊賞。後來他滿腔熱忱地謳歌變法維新,希望通過改革使中華民族重新崛起:“黃種人捧太陽撐天,光芒萬丈。”(同年作為禮物送給梁任的父親)1898年政變發生時,他寫了《感悟》、《仰望天空》等詩。,感嘆新政夭折,擔憂國家前途,百感交集:“黃種人說起赤縣之災,更難守住日本人”(感受之八)。但他沒有動搖自己的信念。《紀海雜詩》第四十七首說:

洶湧的海水正在向東流,所有的法律將再次統壹。20年後考字,書法寫在心裏。這種堅信變老變新的歷史趨勢不可抗拒的精神貫穿於他的詩歌中。

值得註意的是,黃遵憲新舊交替之際的詩歌,描寫海外世界和較早隨著現代科學出現的新事物,拓寬了題材和反映生活的領域,寫出了古典詩歌所沒有的新內容。他的四首詩《今日別》,分別唱出了在輪船、火車、電報、照片、已知事物晝夜相對的情況下,離別的新局面,別具壹格,令人耳目壹新。詩人將新的理論融入詩歌內涵,表達人生理想和事物變化轉化的理論,從而創造出新的詩歌境界。在這首詩中,詩人說“世界上有許多不同的想法”。他從壹個封建國家步入資本主義世界,壹切都觸動了他的詩意心境,把古人未曾觸及的海外世界反映到中國的詩歌中。《八月十五日太平洋舟月吟》用優美的筆觸勾勒出了太平洋夜航的獨特情境。各國的異域風光,如日本的櫻花(櫻花之歌)、倫敦的霧(倫敦的霧)、巴黎的埃菲爾鐵塔(爬巴黎鐵塔)、錫蘭島的睡佛(錫蘭島的睡佛),都被詩人捕捉到了。海外詩也涉及外國民俗和時事政治。日本雜詩從多方面反映了日本的歷史和社會生活。《編年史》這首詩幽默地描述了* * *和民主黨在美國總統選舉中竭力宣傳自己,激烈爭奪選民的情形。

藝術特色

黃遵憲說“雅不因善作而死,繁華之後,益而羨奇”(第二版賞曾崇伯),他深知詩歌的生命在於變化和創造。他的詩歌在廣泛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礎上,本著“擅寫”的精神,沿著“贊奇”的潮流,創新創造,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貌。首先,雖然他的詩往往有壹種浪漫豪情的前瞻性追求,但更重要的方面是真正的現實主義。他有許多偉大的作品,其長度超過古人,並經常形成自己的微型歷史。比如,柯凡貼近南洋華僑的發展史,朱克是壹部赴美華工的血淚史,而拜祭曾祖母李太後的墓,則是作者的家族史和童年生活史。擅長記敘、描摹、寫景、布局場景、用工筆水墨勾勒人物,內容豐富,形象生動。如《渡遼將軍軍歌》形象生動地刻畫了武大的性格。吳本是湖南巡撫,他喜歡金石學。甲午戰爭爆發時,他剛買了壹枚印章為“將軍渡遼”的中國印章。他認為這是封侯的標誌,於是他自告奮勇開始了他的事業。他在開頭寫了自己出征的熱情:“聽說半夜有雞投胎,就跟東方人說我來了。”這壹趟接待萬戶侯還不夠!“充滿沖勁

文學作品

日本雜項記錄,第2卷。

《日本史》四十卷,上海圖書集成出版社1898出版,浙江書店重印。

《詩草在人地》十壹卷(1902定稿)於1911年在日本出版。

《黃遵憲文集》,吳振清主編,天津人民出版社。

詩歌有:《雜感》、《今日別離》、《日本雜詩》、《同年梁任父題》、《去嶽陽樓》等。

3後人紀念

1884年(光緒十年),建庫。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編《嘉應黃氏藏書目錄》,記載如下:經典100種,1291卷;253種歷史系,5122卷;細分221種,1425卷;館藏212種,1523卷;有21系列,2468本書,4本自寫書,21本書,共計811本書,11850本書。善本包括《修慧寺寶塔碑文》,其余多為普通實用書籍。它已積累了超過654.38百萬冊的書籍供當地學生閱讀。

圖書館裏有黃遵憲寫的和讀的8000多本書。《魯》中有黃遵憲自己寫的對聯,如客廳對聯:“萬尺信歸方丈室,四周群山列”,另有對聯:“三分水,四分竹,七分清月;從五步樓、十步亭、百步長江,把這個故居的環境描寫得惟妙惟肖。

仁景路於1982年3月修復對外開放,1989年6月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6月被評為中國優秀近代建築。1994年3月成立梅州市仁景路文物管理所進行專項保護管理,1995年3月。

4名家庭成員

黃遵憲的祖父:黃繼生,繼承了祖業。

黃遵憲的父親:黃鴻藻,嚴斌壹弄人,在北京戶政部門工作。

黃遵憲母親:吳,葉的婚姻介紹人。

黃遵憲的妻子葉,是葉的表妹。

黃遵憲的兒子:黃繼偉。

黃遵憲的孫子:黃。

黃遵憲的侄子:黃芷君,祖父是清代學者黃基。

黃遵憲的堂弟:黃遵庚,舉人黃鑾藻之子。

5性格評估

黃遵憲在中國政壇度過了大半輩子,可以說是壹位傑出的外交活動家,也是壹位推動維新變法的幹部。然而,黃遵憲壹生最大的成就是他的詩歌在中國現代詩歌史上的重要地位。

黃遵憲的詩學思想與其政治改革觀是壹致的。從壹開始,他的思想就代表了中國新興資產階級的要求。要想開辟出路,為新事物的發展鋪平道路,表達新思想新內容,就必須改革舊形式。因此,作為變法運動的有機組成部分,詩歌改革運動是由梁啟超、夏曾佑、譚嗣同等人發起的,但在理論和創作實踐上開創“詩歌革命”的卻是黃遵憲。

梁啟超在《飲室詩》中評價:“重要度(黃遵憲字度)之詩,在境界上獨樹壹幟,自立於二十世紀詩壇,民意不可證偽。”

香港黃學專家張宗為先生曾在專訪中說:“縱觀中國近代史,就開放感而言,如果說林則徐是第壹個睜眼看世界的人,那麽黃遵憲就是第壹個真正走向世界的人!這些年來,黃遵憲的歷史地位已經被很多人了解。後人往往從文學或詩歌革命領域來理解他,忽略了他作為愛國者、思想家、改革家、政治家的本來面目。直到近幾年才開始出現對黃遵憲歷史地位的全面而深刻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