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李敏花的生平事跡

李敏花的生平事跡

1917 11.2李玟出生於江蘇吳縣(今蘇州市)。我母親比較開明,畢業於杭州女子師範學校,從小就支持李敏花的姐妹們讀書。

1925年,李敏花抵滬不久,就發生了“五卅慘案”。上海灘,英國人隨便巡邏打死中國人,外國軍艦在黃浦江上大搖大擺的事實,給年輕的李敏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31年,日本侵略者入侵中國東北三省。那時,李敏花正在武本女子中學學習。該校校長愛國,鼓勵學生參加示威遊行,組織軍訓。壹節音樂課,正好是五四。音樂老師給學生們講了他在北京參加五四運動的情況。李敏花心中激起壹股熱浪,決定畢業後去北平(北京)讀大學。

1935,她考上了清華。不久後,爆發了“壹二·二九”學生運動。在與所有愛國青年壹起積極參加示威遊行的同時,她更加努力地學習,並決心用她所學的知識報效祖國。

大學第壹年,李敏花認識了吳忠華。他們有著相同的“科技救國”的目標,有著相同的攝影和音樂愛好,這使他們成為了好朋友。抗日戰爭時期,隨學校經長沙遷至昆明,更名為西南聯合大學。艱苦的戰爭條件下,學習和生活緊張而尷尬。

1935-1937就讀於清華大學。

1937-1940就讀於西南聯大航空系,獲學士學位。

1940-1943在西南聯合大學航空系擔任助教、教師。1944年,她隨吳忠華赴美,就讀於麻省理工學院。不久,他們有了兩個兒子。當時的美國女性大多生完孩子在家照顧孩子,但李敏花卻能分別在1945和1948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作為壹個女人,在當時是很難得的。李敏花回憶說:“我之所以能讀書,是因為我堅信學成後要回國服務;也離不開吳忠華幫忙照顧我的孩子和家務。我們合理安排時間,照顧孩子,克服各種困難,才有可能成功。“李敏花的大部分碩士論文工作都是在晚上完成的,吳中華照顧孩子,開夜車。

那時候美國對女性還是很歧視的。當她開始攻讀博士學位時,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負責本科生的教授說:“我在機械工程系看不到女博士。”幸運的是,負責研究生工作的索德伯格教授支持她。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李敏花選修了壹門熱力學課程。Keenen教授在壹份試卷中說:“這次考試很難。很多人失敗了。後來,肯能教授的妻子在壹次茶會上對李敏花說:“起初,肯能教授不相信妳,所以我給妳做了壹個很難的測試。只有通過這個考試,肯教授才會相信。”

李敏花的碩士論文是關於“用散射光子解決軸扭轉”。首先,她仔細閱讀了光學書上所有關於散射光的內容。然後,結合散射光的特性、散射光彈性原理和軸扭轉的特點,提出了壹種簡單的解決散射光彈性軸扭轉問題的新方法,並得到了應變分布。她的博士論文是亞諧振動。教官Den。哈托格指著自己《機械振動》壹書中的壹段話說:“這是博士論文的題目。”並補充道:“博士論文的題目不壹定能出成果。”鄧哈托本人在書中寫道:“由於這涉及到變系數的非線性方程,顯然這樣的分析是極其困難的。”當時,獲得博士學位後,吳忠華離開麻省理工學院,到克利夫蘭的NACA Lewis發動機研究中心工作。李敏花利用暑假,請了壹名中學生來照顧孩子,這樣她就可以寫論文了。她查閱了亞簡諧振動的文獻,發現電子系統產生亞簡諧振動的文獻不在少數,而描述機械系統亞簡諧振動的力學模型只有壹個,亞簡諧振動只有在壹定的初始條件下才會發生。她分析說,電子系統的系數在振蕩過程中發生變化,在壹定條件下會發生亞諧振動;而這些系數在機械系統中是固定的,只有在壹定的初始條件下才會發生亞諧振動。根據這些認識,她得到了亞簡諧振動的解,並算出了壹個例子。鄧哈托教授看了她的方法和計算結果,做了簡單的檢查後,非常高興,對她說:“妳解決了!”於是,導師進壹步讓她計算初始差的整個範圍。這個工作是她帶著兩個孩子在吳中華工作的城市做的。李敏花最終成為麻省理工學院第壹位工程學女博士。波士頓報紙在報道麻省理工學院畢業典禮時提到:“中國的李敏花,幾個孩子的母親,證明了女性和男性壹樣可以獲得博士學位。”

為了獲得科研實踐經驗,吳忠華和李敏花決定先工作壹段時間再回國。隨後,李敏花還在NACA Lewis發動機研究中心的強度實驗室擔任研究科學家,並進行塑性力學方面的研究工作。

1944-1948就讀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

1949-1951年在NACA Lewis發動機研究中心擔任研究科學家。

1952-1954美國布魯克萊恩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研究教授。朝鮮戰爭爆發後,他們立即離開納卡,前往學校準備回國。然而,很快,美國政府阻撓在大學工作的中國理工科學生回國。經過幾年的努力,克服了許多困難,他們終於在1954的暑假離開了美國,繞道西歐和蘇聯回到了祖國。

回國後,華為在李玟的年輕教師開設了塑性力學課程,並組織了塑性理論和蠕變理論的討論,促進了中國的塑性力學研究。未來,她將參與航天領域的基礎研究工作。1959左右,她領導了新研制的復合材料試件高溫試驗和瞬態加熱加載材料實驗機的研制。70年代中期,她參加了航空發動機故障分析會,承擔了喇叭渦輪軸在扭矩作用下的應力分析。這次故障分析會讓她深刻感受到疲勞問題的嚴重性。為此,從20世紀80年代起,她開始從事疲勞研究。同時發起並組織了以宏觀研究為主的全國疲勞學術會議,促進了學術交流。

回國後,李敏花先後在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力學組和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擔任研究員和固體力學研究室主任。1980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1984,她加入了中國* * *制作黨,實現了多年的心願。

1955-1956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力學研究室研究員。

1956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所長。李敏花院士90壽辰,中科院力學所舉行了隆重的慶祝會。中華全國僑聯、中央統戰部、北京市分會等有關領導出席會議表示祝賀。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統戰部部長劉延東,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盧永祥分別向中國科學院基礎科學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工程科學學院、中國科學院歸國華僑聯合會發來賀信。李敏花院士的160多名親友和學生參加了慶祝大會。

會上宣讀了劉延東部長和盧永祥委員長的賀信。全國僑聯副主席林淑娘代表全國僑聯向李敏花院士送上了深深的祝福,並獻上了壹朵“桃花”。力學所黨委書記周德金代表黨政領導班子向院士表示祝賀和崇高敬意,並號召年輕壹代的科學工作者以李先生為榜樣,學習她嚴謹的學術精神、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愛國奉獻的高尚品德和樸實的人生態度,為發展祖國的科學事業、振興中華貢獻自己的壹生。李沛院士、蔡睿賢院士和吳小平院士是李敏花院士的密友,他們回憶了與李敏花院士交往中的往事,高度評價了李敏花院士的卓越成就和他們之間的真誠友誼。工程熱物理研究所黨委書記張平代表工程熱物理研究所祝李敏花院士生日快樂、健康長壽!力學所張雙銀研究員代表研究生回顧了顏氏及其慈母的辛勤教導,李先生之子吳明代表親屬發言。塑性力學

1949年初,在NACA Lewis發動機研究中心工作時,李敏花進行了圓形薄膜在側壓下的塑性應力應變分析,考慮了材料硬化。當時塑性力學的工作剛剛開始,考慮材料硬化的解比較少,通常用變形理論叠代求解。她利用變形理論,用橢圓方程的角度α和無量綱有效應變γ/γ0來表示馮米塞斯的屈服條件。該問題由五個未知應力應變分量和未知材料參數簡化為兩個未知變量α,γ/γ0和未知材料參數。因為α在邊界上是已知的,γ/γ0是壹個隨應變分量變化的未知變量,仍然需要叠代求解。李敏花引入任意常數k將半徑無量綱化為γ/k,這樣γ/γ0的值就選在壹個邊界上,從這個邊界開始沿著γ/k進行計算,直到α遇到另壹個邊界值。此時γ/k的值等於β/k,由此可以確定任意常數k,從而不需要叠代就可以得到精確解。這種方法可以用於軸對稱平面應力問題,這在計算機還不發達的50年代初是很有意義的。在討論李敏花的文章時,E.T .斯托維爾寫道:“在求解應變硬化材料的塑性應力分布時,幾乎不可能精確求解。對於軸對稱問題,作者(李敏花)得到的解屬於精確或近似精確解。.....即使是很簡單的帶圓孔薄板的壹維情況,也不容易同時滿足協調方程、平衡方程、應力應變關系和邊界條件。因為作者非常巧妙地引入了任意常數參數,所以作者相當準確地滿足了上述條件。”最後,他說:“作者提供了壹系列精確解的例子,這是她的特殊貢獻。”

隨後,李敏花通過計算把它推廣到軸對稱平面應變問題,並通過實驗推廣到平面應力問題。從上面的工作中,她認為如果零件上的外載荷比例增加,可以應用於塑性大應變問題和變形理論,也具有上面提到的塑性變形的特點。馮友蘭在七十年代末訪問力學所時提到:“在去年舉行的國際力學學術會議上,我們也討論了李敏花的工作。”1981年,哈佛大學的j .哈欽森和何明遠也應用了塑性變形理論。

航天工業

1959年,她接受了新研制的駐點溫度超過1000℃的復合材料試件高溫實驗任務。作為研究室的副主任,李敏花加入了研究小組,並通過研究決定使用火箭發動機加熱。由於時間緊迫,無法研制常規火箭發動機。她提出用白熾體點火,大大縮短了設計和加工周期。不到半年的時間,他們在國內首次實現了駐點溫度超過1000℃的高溫實驗,航天部有關部門高度重視,專門組織參觀,進行仿制。

隨後,李敏花參加了研究小組,建立了瞬時加熱加載的材料試驗機。她提出了應變測量方法,並與組內科研人員考察了幾種加熱方式後決定了方案,獲得了試件試驗截面的瞬時均勻溫度,在國內首次研制成功瞬時加熱加載材料試驗機。這個小組被評為研究所先進小組,並為此工作獲得了證書。

70年代初,針對航空發動機渦輪軸的失效,李敏花承擔了角軸在扭矩作用下的應力分析。針對問題的關鍵點,需要獲得小槽高應力集中區的應力應變值。她提出把應力函數作為壹個未知數,用非正交曲線坐標的有限差分法來計算。這樣,在所需計算機容量不大的情況下,就可以直接得到沿小槽邊緣各點的應力值。當時,她的小兒子患白血病住院。她每隔壹個下午或晚上去醫院,另壹天加班,從而按時完成了任務。航空部有關部門在信中說:“與渦輪軸的有限元、光彈性實驗和疲勞試驗結果相比,計算結果更加準確。.....這種計算可以根據強度分析的需要對軸外表面任意壹點的強度進行校核,這是它優於有限元法的主要特點。這正是最初的斷層研究所需要的。”這項工作獲得了1978中國科學院重大成果獎。應變硬化範圍內軸對稱平面塑性應力問題的分析。NACA TR 1021,1951。

2李武民。應變硬化範圍內圓孔薄板的線性化解和壹般塑性行為。NACA TN 2301,1951。

3 Lee Wu M H .旋轉圓盤在應變硬化範圍內的壹般塑性行為和近似解。NACA TN 2367,1951。

確定具有非均勻金屬特性的旋轉圓盤中塑性應力和應變的簡單方法。應用機械法學博士。1952,19(4):489~495.

材料的應力應變關系對大塑性變形平面應力問題解的影響。國際應用機械大會,第9版。布魯塞爾大學學報。第九屆國際應用機械大會。), 1957, 8: 156 ~ 165.參見力學雜誌,65438+。

6王人李敏花。塑性應力應變關系概述。力學學報,1958,2 (2): 167。

7李敏花。硬化材料軸對稱塑性平面應力的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1960。

8李敏花。用非正交曲線坐標求解變截面圓軸扭轉問題的新解。固體力學學報,1980,1 (2): 159 ~ 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