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留學畫家的作品有什麽特別之處?

留學畫家的作品有什麽特別之處?

明朝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意大利天主教神父利瑪竇(1552-1610年)等人來華傳教,將歐洲油畫帶入了中國帝王將相的圖像國度。利瑪竇送給明神宗(1573-1619在位)的禮物包括油畫的上帝和聖母像。這種精細逼真的繪畫讓中國畫家感到驚訝,但它並沒有給予很高的藝術評價,也沒有中國畫家遵循這種繪畫方法。到清朝初年,許多擅長油畫的歐洲傳教士來到中國,在宮廷任職。其中著名的有郎世寧(S.J .,1688-1766)、潘廷章(潘廷章,1733-1812)、法國人王誌成(讓-瑪麗)。他們是中國宮廷的第壹批外國畫家,曾奉命畫過許多油畫。乾隆皇帝李鴻曾下令從皇宮中挑選年輕的奴隸,向外國人學習油畫技術。現存的滿族畫家武德的紙本油畫山水畫,就是這壹時期中國畫家的油畫作品。1840鴉片戰爭後,中外交流比以前更加頻繁。谷圖的西方宗教繪畫和商業繪畫更多的進入中國,西方繪畫對中國繪畫的影響也比以前更加顯著。而真正掌握西畫技法的中國畫家,直到19年底才出現。同治年間(1862-1874),法國耶穌會傳教士在上海徐家匯土山灣設立孤兒院,教授收養的孤兒各種技藝,其中畫館教授西洋畫技法。孤兒長大出院,把油畫技法帶到社會。活躍於清末民初上海的周翔、張玉廣、徐永清,均出自土山灣孤兒院畫廊。與此同時,壹些中國文人前往歐洲國家,親眼目睹西歐畫家的精美作品。清末曾去過英國、法國、意大利、比利時的薛福成(1838-1894),於1890參觀了巴黎的蠟人博物館和油畫院,並撰寫了《巴黎油畫壹景》,被廣泛閱讀。現代思想家康有為(1858-65438)。通過他們優美的詩歌,中國知識分子第壹次了解了另壹種與中國傳統繪畫完全不同的繪畫。

對新畫風感興趣的中國畫家,往往從畫油畫開始,用各種替代顏料和油,畫出基本上是中國傳統風格的油畫。直到出國學畫的年輕人陸續回國,這種情況才得以改變。李鐵夫(1869-1952),最早出國學習油畫的廣東畫家,1887年赴美,曾受聘於砂金礦(J.S.Sargent,1856-1925)。李叔同(1880-1942),最早在日本學畫,1910回國,後在津、杭、寧從事美術教學工作。他發起了石膏模型和人體素描,並在學校組織了外國繪畫研究會。

辛亥革命後,出國學畫的人越來越多,目的地主要是歐美和日本。較早赴歐洲作美學繪畫的有李、馮、吳法亭、李朝時、等人,後來的有林風眠、徐悲鴻、潘、周碧初、龐薰琹、顏、常叔鴻、、吳作人、唐義和、周芳柏、吳冠中、吳大羽、趙無極、朱德群。印象主義和後印象主義在中國學生剛到西歐的時候,就已經在畫壇獲得了穩固的地位。學院派古典主義雖然得到支持,但影響力已經下降。留歐的李、伍法鼎、李朝時、徐悲鴻、顏、常叔鴻等人倡導古典寫實藝術,日本則出現了以黑田(1866—1924)為代表的新畫家,以印象派的藝術觀念改變了日本美術教育的內容。留日學畫的有王躍之、、胡根田、於、豐子愷、、傅抱石、王繼元、、徐行知、倪壹德、魏天麟、王式廓等。由於日本沒有法國那樣深厚的油畫傳統,所以在日本留學的畫家在藝術上壹般傾向於遵循印象派的流派,留學生回國後通常以美術教學為職業,通過學校傳播自己的藝術理念和繪畫技法。

徐悲鴻(1895-1953)、劉海粟(1896-1994)、林風眠(1900-1990),三位留學過的畫家、美術教育家。1912年,17歲的劉海粟在上海創辦了印刷學院。1919年改為上海美術學院,這是中國正規美術學校的開端。20世紀20年代,中國第壹所國立美術學校北平藝專、第壹所高等美術學校杭州國立美術學院以及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蕭聲私立蘇州美校相繼成立。徐悲鴻、劉海粟、林風眠、顏(1893-1988)曾主持過這些學校的教學。他們不同的藝術觀點造就了他們。

徐悲鴻是壹位現實主義者,曾在巴黎美術學院接受學院派繪畫訓練。他推崇紮實的素描基礎和嚴謹的造型技巧,註重客觀存在的首要性,強調現實生活是藝術的源泉,主張融合西方古典現實主義藝術的技法,改良國畫;另壹方面,結合徐悲鴻的繪畫實踐,可以明顯看出他也將中國繪畫的壹些情感元素揉進了自己的油畫創作中。與擅長詩歌、書法和繪畫的藝術家李叔同的作品相似,徐悲鴻的油畫也有著濃厚的中國情懷。雖然用的是西畫的技法,但這兩位大師作為中國傳統文人的特質並沒有被拋棄。相比之下,徐悲鴻用宣紙和水墨畫創作的中國畫《龔宇壹山》、《九方高》則顯示了其學術藝術背景,並與知名文人畫並列。同樣的情況也可以在他廣受好評的跑馬圖中看到。與唐代朝鮮人作品中“夜白”之類的寵物馬不同,徐悲鴻畫的馬像是野運動員,後者對馬的造型明顯是基於解剖學。比徐悲鴻小壹歲的劉海粟也在30年代來到法國,但讓他印象深刻的是古典藝術中具有浪漫主義精神的畫家,以及歐洲美術史上被稱為“後印象主義”的繪畫。他熱衷於臨摹提香、倫勃朗、德拉克洛瓦、梵高、塞尚等作品,但在後來的藝術創作和教學中仍表現出包容的態度。劉海粟從歐洲歸來後的作品,堪稱中國油畫史上的傑作。他晚年的潑墨潑彩繪畫,與其說是汪洋恣意文人氣質的回歸,不如說是他對繪畫潮流獨特敏感、敢為天下先的最終表現。性格溫和的林風眠曾在法國第戎和巴黎美術學校學習繪畫。他不僅受到學院派繪畫的影響,還吸收了印象派和野獸派的藝術影響。林風眠壹生的思考就是在繪畫中尋找壹條“中西合璧”的道路,他的所有作品都可以看作是體現這壹思想的實驗。他中後期的畫幾乎都是在宣紙上完成的,卻找不到壹幅只用文人畫技法的。色彩和形式經常成為畫面的主題,西方繪畫元素似乎起著主導作用。同時,每壹幅畫都保留了類似中國的具象內容,從古代仕女、戲曲人物到激發我們聯想的山水、花鳥,帶來了中國水墨與西方繪畫“色調”和書法線條與西方繪畫“形式感”的相互轉化與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