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環境地理學的發展史

環境地理學的發展史

經濟地理學是壹門相對年輕的現代科學,但其發展歷程卻源遠流長,從古代經濟地理學資料的積累、現代學科的形成和演變到現代經濟地理學,經歷了三個階段。

早在2000多年前,由於發展生產和改善生活的需要,人類就開始從各個方面觀察和記錄地理環境、生產活動以及各種相關現象的分布,逐漸積累了經濟地理知識。經濟地理學的早期記述大多見於歷史學家的著作。比如古希臘歷史學家斯特拉波,他寫的《地理學》有17卷,描述了當時歐洲人所知道的世界各地的自然特征、物產、居民、風俗習慣,可以說是西方最早的人文經濟地理學。中國西漢歷史學家司馬遷編纂的《史記·貨殖列傳》記述了黃河流域和長江中下遊地區的人口、經濟、物產、貿易和城市。東漢歷史學家班固主編的《韓曙》包括《地理與食糧》,記述了全國各地的山川、物產、戶籍、城市、田畝制度、稅收、倉儲、水運、農牧業、手工業、礦業、市場等。此後,正史的編纂繼承了這壹風格,積累了豐富的歷史、經濟和地理資料。

到了九世紀,阿拉伯世界出現了區域地理學,描述了西亞和地中海沿岸的產品、商業和交通。幾乎與此同時,中國地方誌開始盛行,預計在未來的壹千年裏,全國各地共出版各類地方誌壹萬多種。其內容包括行政沿革、山川、戶籍、農耕、物產、水利設施、道路、交通、朝貢、城市、風俗、災害、民俗等。,配有地理地圖。

公元14年至17年,歐洲出現了資本主義的種子,伴隨著地理大發現活動,開辟了新的航海航道,發現了新大陸,大量移民海外,掠奪殖民資源,拓展了世界市場。因此,對世界各地的地理環境、資源分布、經濟生產、交通運輸、商業中心和進口城市進行了廣泛的調查研究,促進了經濟地理學的前身——商業地理學的發展。

這壹時期,由於明初以後的明清封建政府大多實行海禁,中國基本不受地理大發現的影響,不對外開放,以致經濟地理著作停留在地方記述中。

1760年,俄國科學家羅蒙諾索夫首先提出了“經濟地理學”這個名稱,指出研究民族經濟必須結合地理條件。1882年,德國地理學家戈茨出版了《經濟地理學的任務》,論述了經濟地理學的性質和構成。

與以前的商業地理學相比,經濟地理學的研究範圍更廣,內容更系統,這標誌著經濟地理學已經從地理學中分離出來,成為壹門獨立的學科。大約在這個時候,德國經濟學家圖能在1826年提出了農業區位論,韋伯在1909年提出了工業區位論,地理學家克裏斯塔勒在1933年提出了中心地理論,經濟學家廖實在1940年發表了《區位經濟學》,逐漸豐富了經濟地理學的理論。

中國在20世紀20年代開始接受西方經濟地理學,主要是通過歐美學者講學和派遣留學生到歐美。到20世紀40年代末,10多個大學地理系系統地教授經濟地理學,其中以英國史泰博為代表的統計敘事學派影響廣泛。這壹時期中國的經濟地理工作主要是關於人口分布、土地利用、農業區劃、邊疆調查和區域調查。

第二次世界大戰明顯促進了地理知識的普及。戰後各國的經濟恢復和建設促進了經濟地理學的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經濟地理學的心理學理論是分布理論,側重於區域差異的研究。戰後進入了現代的區位理論和景觀類型理論研究階段。

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快速發展,計算機應用的日益廣泛,社會生產力的強大和新技術的應用,以及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原有的社會經濟結構和生存環境被迅速改變,經濟活動創造的區域布局和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出現了壹系列新的全球性或區域性問題。這種新形勢給經濟地理學提出了新的課題,要求探討社會經濟活動區域系統的形成過程和發展方向。

經濟地理學研究的壹個新特點是強化社會觀點、經濟觀點和生態觀點,把協調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作為中心任務。在研究方法上,地理學的數量化方法已經出現,計算機、遙感等新技術手段的應用逐漸普及,從經濟學、社會學、生態學引入相關理論方法,使經濟地理學向數量化、經濟化、生態化、社會化方向發展。

目前,經濟地理學已成為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地理科學體系中最發達的分支。經濟地理學著作在各國出版的地理文獻中占有很大比重。在各國多種類型的高校中,都開設了經濟地理課程,出現了專門的經濟地理系和經濟地理研究所。壹些國家還在政府中設立了經濟地理調查和研究的業務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