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評價唐太宗

評價唐太宗

唐太宗是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

(1)唐太宗重視隋朝滅亡的教訓,認識到皇帝要勤政,大臣要清廉,政府要輕佻,發展生產,統治才能鞏固。

(2)善於用人,重視可教。貞觀年間,名人輩出,如方、杜如晦、等,敢於直言。

(3)延續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度,增加宰相人數,避免宰相專權。

(4)合並郡縣,擺脫初唐“人少官多”的弊端,減輕百姓負擔。

⑤重視文化教育,完善科舉制度,增加考試科目,其中以進士為重;中央政府設立了國學和國子監,學校也有專業分支,如醫學、數學和天文學。

⑥唐太宗以更加開明的民族政策贏得各族支持,北方各族尊稱他為“天可汗”。唐太宗還設立了安西護身符,作為治理西域的最高行政和軍事機構。

⑦唐太宗將文成公主嫁給吐蕃贊普松贊幹布,加強了唐與吐蕃的友好關系,促進了吐蕃的經濟文化發展。

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學習煮糖的技術。

唐太宗實行了壹些比較開明的政策,既維護了統治,又使人民安居樂業,發展了經濟,使國家強大起來,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奠定了基礎,不愧為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

強烈的民族責任感和危機感。

責任是領導者必須具備的第壹要素。壹個沒有或缺乏責任心的領導者,即使再有才能,也會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災難,不是失職就是濫用職權。中國很多皇帝因為缺乏責任感,把祖祖輩輩打下的山山水水毀了或者失去了。於是,中華民族陷入了大災難的怪圈,中華文明也壹步步走向衰落,於是中國無可挽回地衰落了,從中國的大國到二流國家再到最不發達國家。李世民的民族責任感可以說是空前的。當他坐上皇帝的寶座後,他不認為自己像中國封建社會的大多數權力人物那樣有成就。他可以坐下來放松壹下,用他的力量享受繁榮的滋味。相反,他比登基前更勤於政事,埋頭於公務,每天只睡壹點點,整天在金鑾殿與文武大臣討論國事、判案、處理公務,有時幾個小時不肯停歇,以至於常常廢寢忘食。

不同於那些充滿野心的權力人物,李世民大帝有著強烈的危機感,他看到的並不是壹個疆域遼闊、軍隊比馬莊強大的帝國(當時的唐帝國就是如此);是壹個危在旦夕,隨時可能被另壹次民眾起義* *的新政權。他的目光盯著剛剛解體的曾經強大的隋帝國,不斷思索著隋朝滅亡的教訓,不時提醒自己不要重蹈隋朝的覆轍,小心翼翼、孜孜不倦地引導著自己的帝國走出荊棘,走上繁榮與輝煌。在李世民統治的中期,唐朝已經成為當時已知世界中無與倫比的超級大國,其繁榮和富裕程度甚至連上帝都嫉妒。這時,李世民應該滿意了,但他絲毫沒有露出滿意的跡象。他看到的不是眼前的繁華與輝煌,而是帝國漫長而艱辛的未來之路,他在繼續不懈努力夯實未來的路基。

李世民的超級責任感是他高度智慧的集中體現。

第二,光明磊落的執政風格。

中國的統治者有著無窮的聰明,並以在別人面前聰明為榮。很少有人想到要誠信執政,坦誠待人。結果,政客們用詭計來控制他們的下屬;下屬也跟風,用詭計欺騙領導。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唯壹壹個真正廉潔執政的人。在位時,他對朝臣敞開胸懷,不出軌。臣子們也是各司其職,不搞傳統的欺軟怕硬的官場妓女。李世民即位之初,就下大力氣整頓吏治,下決心根除官場上貪汙受賄的頑疾。為了查出暗中受賄和將來可能受賄的貪官,李世民讓親信暗中向各部官員行賄,結果真的查處了幾個貪官。李世民得意的時候把自己的戰略告訴了壹個隋朝的遺老。不料大臣當場給他潑了冷水:陛下壹直告誡臣民要誠實待人,陛下自己卻帶頭作弊。上梁不正下梁歪,妳的臣民會用欺騙來回報妳。李世民認為部長的話具有深刻的智慧,並欣然接受了這個讓普通當局感到憤怒的嚴厲建議。還有壹次,李世民命令18歲以下但身體健康的男子參軍。魏徵拒絕副署聖旨(註意,這是李世民最聰明的傑作,他的命令沒有主管大臣的簽字沒有法律效力,沒有哪個皇帝會主動限制他的無限權力,除了李世民)。李世民解釋說:“這是壹個逃避兵役,故意低報年齡的叛徒。”魏徵回答說:“陛下經常說我以誠信待天下,要求人民不要欺騙;但是妳先失去了妳的正直。妳不以誠信待人,所以先懷疑人家出軌。”李世民的反應被深深打動,立即收回了。

第三,心胸寬廣,愛如生命,對人有壹種包容。

壹個國家和民族能不能興旺發達,除了舵手的超人品質,還要有足夠的才能去執行舵手的意誌。今天,人才的重要性已經成為壹個常識,因為人才決定壹個國家的命運。但並不是所有掌權的人都重視人才。實際情況是,壹半以上的掌權者忽視甚至仇視人才。只有那些胸懷寬廣,勇於擔當,能認識到人才的重要性,能容忍人才的弱點而不傷害大局,不怕人才超過他的傑出政治家,才能得到任用。

李世民對人才的喜愛在很多史書中都有描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對魏徵的信任和重用。是的哥哥的老臣李,兩兄弟曾經是不共戴天的政敵。不止壹次勸說李先發制人殺死,所以應該對他恨之入骨。李世民贏得權力角逐後,幾乎所有人都認為李世民會殺了魏徵泄憤,或者指責別人殺了他當替罪羊;誰也想不到,李世民對魏徵最大的懲罰竟然是任命他為帝國宰相,並與他結成兒女親家。這個戲劇性結局的果實是:魏徵為大唐帝國的繁榮做出了無與倫比的貢獻!

李世民貞觀年間人才輩出,有、方、杜如晦、戊己等。吳有李京、秦叔定、程和。壹大批精英在李世民周圍形成了壹個強大而高效的領導核心。但李世民仍覺得人才不夠,多次命丞相以封懿德的方式推薦人才,再三催促後久無音信。馮壹德難過地說:“不是我不努力,真的是這世上沒有人才。”李世民馬上糾正他:“君子用人為工具,各有所長。自古以來,人民由國王統治。能否借異代人才?如果妳不能訪問自己,妳怎麽能是輕量級的?”聽了這樣的見解,馮壹德除了慚愧,還有慚愧。

第四,高度的自制力,對人性弱點的深刻理解,對“好話”的高度警惕。

人是由動物進化而來的,身上或多或少留有動物的痕跡;只要人,不管是偉人還是普通人,都有人性的壹面和獸性的壹面。人類文明的真正內涵是最大限度地提升人性,盡可能地戰勝獸性。人性的多少與壹個人地位的高低有很大的關系。地位高低的人身上的動物元素容易傳播和生長。前者不在乎生存的手段;後者會肆意濫用權力。中國的皇帝,因為位高權重,有條件釋放壓抑已久的獸性,這種獸性會在深秋如野火般四處蔓延。不是自制力強的人阻止不了它傷害池裏的魚。

人的動物性也被稱為人性的弱點,最有害的表現就是沈迷於濫用權力,愛聽好話。普通人的軟弱,由於條件的限制,壹般不會造成很大的社會危害;皇帝掌握著生殺大權,如果不嚴格控制他的人性弱點,就會造成極大的社會危害和不可挽回的嚴重後果。歷史上傑出的皇帝在控制自己的弱點方面做出了許多值得稱道的榜樣,但李世民大帝做得最好,並且始終如壹。

聽好話幾乎是人類的通病,權力人物對好話的偏愛已經到了不可思議的程度。縱觀歷史,那些亡國的國王,只有少數是被強大的敵人打敗的,大部分是被身邊的甜言蜜語打敗的。只有那些少有的聰明人,才不會被好話誤導。李世民大帝就是其中之壹。他深知大部分好話都是別有用心的,所以對阿諛奉承特別警惕。他經常告誡身邊的官員:“如果君主剛愎自用,自以為比別人聰明,下屬當然會奉承他。結果君主失國,部下無法獨存。隋朝宰相余士奇為了保全自己的財富,壹味地巴結楊光,結果卻落得個生不如死的下場。妳應該以此為戒。對國家大事有意見,壹定要坦誠相告,不要報喜不報憂。”

大臣王中松(省政府的首腦,級別類似於總理)遇到了李世民,當他看到毀了他的國家的廬江王的美麗的妃子站在皇帝旁邊時,他給了這個女人壹個意味深長的眼神。當李世民看到他眼中的東西時,他說:“這是廬江王的妃子。廬江王聽說她相當狂妄,就殺了她丈夫,強行把她據為己有。他這麽殘忍無情,怎麽可能不死!”王石忠問:“陛下認為廬江王是對還是錯?”李世民回答得很幹脆:“殺壹個人娶壹個老婆有什麽對錯!”王鐘石反駁道:“陛下既然知道廬江王犯了錯誤,為什麽還要把他的嬪妃據為己有?這不是和廬江王壹樣的錯誤嗎?”李世民對這種不耐煩的“瘋話”大為感動:“多虧妳直言不諱的提醒,我差點不知道了”,當即把那女人送出了法庭,並給了王石壹筆賞金。

623年,魏徵在文武大臣面前指責李世民在大廳裏的每壹個過錯,壹點也不給李世民面子,讓李世民的忍耐終於到了極限。他立刻大怒回宮,對前來迎接的長孫皇後狠心道:“總有壹天我要殺了這個莊稼漢!”當長孫問農夫他是誰時,李世民說:“當然是魏徵。”他總是當眾侮辱我。“娘娘的孫子也是古代少有的傑出女性。她聽了之後,立即穿上官服,莊嚴地拜見了皇帝:“我聽說明軍是個正直的大臣,魏徵是個正直的人。正是因為我老公的智慧,我才不能恭喜妳。”面對這樣壹位睿智的妻子,李世民的怒火立刻煙消雲散。

貞觀朝的繁榮是中國任何壹個朝代都無法比擬的。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幾個強大的朝代,繁榮的象征無非是國富民富。唐朝帝國之富,有大詩人杜甫的壹句詩為證,“憶當年開元盛世,壹個小城尚有千戶,米肥粟白,公私糧倉富……”。與生產力的高度發展相適應,唐朝的國際威望也達到了頂峰,對外戰爭取得了連續的勝利。保持了壹百多年的持續進攻態勢,疆域極度擴張。朝鮮、漠北和西域的廣大疆域相繼並入中國版圖,西域疆域直抵鹹海東岸的石頭國(中亞塔什幹市)。除了這些人所知道的豐碩成果,貞觀朝的文明程度在當時的世界上也是首屈壹指的。接下來的文明成就,讓漢民族成為當時已知世界中最好的民族。

第壹,社會秩序空前穩定

貞觀朝的社會秩序好得不可思議,而且是壹整夜不關門。630年,中國只有29名犯人被判死刑。632年,死囚人數增加到290人。這壹年年底,李世民允許他們回家處理後事,明年秋天回來就死(古秋行刑)。次年9月,290名囚犯全部被放回,無壹逃脫。當時的中國政治文明,官員各司其職,人民安居樂業,很少有不公平的現象,國人心中的怨氣也不多。豐衣足食的人不會為了生存而冒險;心態平和的人不容易走極端,所以犯罪的概率很少。

第二,開放國界。

唐朝帝國是當時世界上最文明最強大的國家,首都長安是壹個世界性的大都市,就像今天美國的紐約壹樣。當時的唐帝國是天下仁人誌士眼中的“陽光地帶”,各地優秀人才冒著生命危險奔向唐帝國。各國使節在看到唐朝帝國的高度繁榮和文明後,覺得自己的國家幾乎就像壹片未開化的“原始森林”,不願回國,想盡辦法留下來。中國高度發達的文化,讓大多數來中國的各國人民都以自己是中國人為榮(這讓人想起了今天美國的綠卡)。不僅是首都長安,全國各地的“僑民”也紛紛在當地定居,尤其是新興的商業城市。僅廣州就有20多萬西方僑民。貞觀王朝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開放王朝。對外國人入境和中國人出境沒有嚴格限制,就是不擔心中國人出去後忘本;我不擔心外國人進來,篡奪主人的角色。僅此壹點就顯示了貞觀王朝的高度自信,它深信自己的國家是世界上最文明、最繁榮的土地,並不擔心外來文化會淹沒它。貞觀王朝的國民素質如此之高,既不歧視也不迎合外族,更不盲目排外也不“外賣”,表現出壹種目空壹切的國民氣度和王者風範。外國人在中國,就像中國人在自己家裏壹樣,享有和中國人壹樣的公民權利。他們不僅可以發財,還可以從政做官。許多來自阿拉伯帝國和日本的僑民在中國擔任官方職務,有些人還擔任部長級的高級官員。

除了接受大量外國移民,唐朝帝國還接收了壹批又壹批外國留學生到中國學習先進文化。僅日本公費留學生就接收了七批,每批數百人。私立自費留學生遠遠超過這個數字。這些日本留學生學成歸來後,進行了日本第壹次現代化運動——“革新與現代化”,即中國運動,都是模仿當時的貞觀王朝,使處於原始部落狀態的日本民族躍進了壹千年。

1200年後,日本帝國進行第二次現代化運動,全面接受西方文化,使自己再次躍進了幾百年,把曾經的老師踩在腳下,在老師的“院子”裏制造了兩次可怕的大屠殺。

日本民族並不聰明,它只是善於學習。這個比別人慢半拍的民族,有壹個最大的優點——落後但不固執。外來文明入侵時,總是主動接受比自己先進的文化,以最快最簡單的方式接受人類文明的先進成果,從而迅速躍入先進民族的行列。

壹個民族落後不可怕,固執才是最可怕的!

第三,唯壹沒有腐敗的王朝。

中國官場腐敗病菌無孔不入,以至於絕大多數中國人認為腐敗是人類社會的不治之癥,只要有“官”,腐敗就無法避免。當從英美等國歸來的留學生告訴親朋好友,這些國家已經基本杜絕了腐敗時,很少有人不認為他在胡說八道。事實上,腐敗並不是人類社會的普遍現象,很多文明程度高的國家已經基本消滅了腐敗。不僅是美國、英國等現代強國,就連以中國人為主體的新加坡也基本杜絕了腐敗。

這裏的基本杜絕腐敗並不是指完全杜絕腐敗,而是指腐敗在整個官場是壹種非常罕見的現象,腐敗數額不大(壹年的腐敗數額壹般不超過這個人壹年的工資),持續時間也不會很長(很少有人連續犯罪超過三年),而且會很快被曝光,嚴懲不貸。克林頓事件是美國政壇最大的醜聞,但壹個中國人說:我們國家的壹個村長比克林頓浪漫很多倍,美國總統真是個懦夫...

貞觀王朝是中國歷史上唯壹沒有腐敗的王朝,這也許是李世民最值得註意的成就。在李世民統治下的中國,皇帝率先垂範,官員壹心為公,官員各司其職。濫用職權和貪汙瀆職現象降到歷史最低點。難能可貴的是,李世民沒有用嚴刑峻法來警示腐敗,而主要是以身作則,建立盡可能科學的政治制度來預防腐敗。面對壹個精明自律的統治者,官員腐敗的動機不大,貪官想找到藏身之地也不容易。明朝的朱元璋對貪腐的懲罰最為嚴厲,貪官壹律處以剝皮之刑,但明朝貪官的數量還是歷史罕見的。可見,預防腐敗主要依靠科學文明的政治制度,事後的打擊只能壹時有效,腐敗賴以存在的社會土壤無法從根源上根除。

第四,分權制的初步嘗試。

中國封建制度的主要特點是權力高度集中,地方服從中央,中央只聽命於皇帝。這種高度集權的政治制度極大地限制了人民的創造性、主動性和靈活性,很容易導致暴政。

中國封建社會的中央政府組織實行“三省六部”制,但貞觀年間三省之間的權力劃分初步體現了現代政治特征——三權分立原則。中書省發布命令,廈門省審核命令,尚書省執行命令。政令的形成,首先是宰相在設在中書省的政務大廳召開會議,然後將決議上報皇帝批準,再由中書省以皇帝的名義發布聖旨。聖旨發布前,必須報省政府審核。省政府認為不合適的,可以拒絕會簽。如果聖旨缺少會簽,就不能依法頒布。只有經過省政府的“會簽”,聖旨才成為國家的正式法令,交由尚書省執行。這種政治運作與現代民主國家的“三權分立”制度非常相似。西方17世紀興起的三權分立理論,早在1000多年前就被李世民運用到中國的政治制度中,更說明了貞觀王朝的文明水平有多高。最難能可貴的是,李世民規定自己寫的信必須經過門下會簽才能生效,從而有效地防止了他在心血來潮、心情不好的時候做出有損聲譽的草率決定。中國歷史上有853個皇帝,也只有李世民有如此傑出的智慧和胸懷(美國開國皇帝華府有點像他的學生)。

5.高度發達的商業。

中國封建王朝的經濟特點是“重農抑商”,商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相當低,商人的地位比農民低好幾倍。這也是中國封建經濟沒有得到實質性發展的主要原因。

貞觀王朝是唯壹壹個不歧視商業的封建王朝。不僅沒有歧視,還為業務發展提供了許多便利條件,這進壹步體現了李世民的遠見卓識。在李世民政府的倡導下,貞觀時期的商業經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新興的商業城市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當時世界著名的商業城市有壹半以上集中在中國。除沿海的膠州、廣州、明州、福州外,還有內陸的洪州(江西南昌)、揚州、益州(成都)和西北的沙洲(甘肅敦煌)、涼州(甘肅武威)。首都長安和洛陽都是國際大都市。

世界文明的“絲綢之路”是連接東西方物質文明的紐帶,但這條商業通道在唐代才達到最高使用價值。唐朝的疆域空前遼闊。在西域建立了四個軍事重鎮(安西四鎮),西部邊境直達中亞的石頭國(今哈薩克斯坦),為東西方的商旅往來提供了穩定的社會秩序和有效的保障。因此,絲綢之路上的商業旅行層出不窮,各種各樣的大宗商品在東西方之間傳遞,使絲綢之路成為整個世界的黃金走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