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誰知道中國近代史上“留美學校”怎麽寫?

誰知道中國近代史上“留美學校”怎麽寫?

過去沒人想出國:中國第壹批留學生的遺憾

1872年夏天,“中國留學生之父”洪榕組織了第壹批30名留美幼童赴美留學。此後至1875年,清政府繼續每年選派30名青年留學,四年共派出120名學生,是中國最早的官方留學生。

那時候,沒人想出國留學。

1871年,為了湊足第壹批赴美留學的30名幼童,洪榕在上海成立了壹所預科學校,招收學生。當時我覺得很容易:“學生年齡要在12歲以上,15歲以下。他們必須是幹凈的,有堅實的保障,他們的體質必須經過醫生的測試,才合格。”同時制定了考試規則。考試合格才可以進入預科,再學習壹年,“就可以送去美國留學了。”沒想到,預科學校才成立壹年多,很少有幼兒願意留在美國。洪榕很著急。“我親自去了香港,在英國政府辦的學校裏,挑選了幾個聰明的、有壹點中西語言基礎的年輕人,以備不時之需。”同時,他回到廣東象山老家,動員親朋好友支持孩子出國留學。

今天,這似乎是不可思議的,但這在當時是事實。壹位在美國留學的幼童回憶說:“小時候,有壹天,壹位官員來到村裏,挨家挨戶走訪,看有哪些父母願意把兒子送到國外接受西方教育,所有費用由政府負責。有人申請,但後來當地人散布謠言,說西方蠻族要把他們的兒子活活剝皮,然後用狗皮給他們接種,以此作為怪物展覽賺錢,所以申請人被撤銷了。”(引自李長禮《中國近代社會文化變遷記錄》第295頁)

為了讓中國人改變觀念,容閎以自己在美國留學的親身經歷向鄉親們呼籲,找了壹些和外國人壹起打工的親戚朋友,或者和外國人有聯系的買辦,動員自己的親戚去留學。在美國留學的幼童李恩富回憶起說服母親的過程:

“沿海省份出國人數最多。其實父母真的不希望兒子出去,離開他們那麽久,去不知道的,聽說有野蠻人居住的地方。那時我哥哥在上海做生意。他的想法不同。他沒有被這個想法嚇倒。他帶著這個閃光的想法回家,說服了我媽,給了我壹個出國的黃金希望。我12歲,父親三年前去世,母親還有三個孩子,但不管她是不是真的想讓我離開,她都沒有阻止我,對這件事做出了決定。這可能是壹次冒險,見見世面是我唯壹的願望。我毫不猶豫地同意了。我聰明的媽媽可能還會有顧慮,但她像壹個勇敢的女人壹樣,想把美好的東西留給孩子。她已經為我去上海做好了準備...這是我人生中第壹次離開家,腦子裏充滿了孤獨、淒涼和悲傷。”(引自第296頁)

洪榕說,年幼的孩子出國前,要請父母做壹件重要的事情:“出國前,學生的父親和兄弟必須簽署壹份誌願信,信中寫明,他們已經聽孩子留學15年(從到達美國之日起至學業結束);如果15出現意外災害,政府不承擔責任。容閎所說的“自願信”,在現代中國被稱為“信物”。徐瑩等人在《詹天佑》壹書中記載了詹天佑父親所作《結》的體例和內容:

由詹宣誓:我有壹個兒子詹天佑,他願意被送到憲法局去花旗集團學習機械技能。回國那天,他會服從中國的命令,不會留在外國。若有疾病,生死各有定數,此結實有。

同治十壹年三月十五日

詹親自畫了賭約。

當時《申報》的結論是,中國人不願意送孩子出國讀書,還有幾個疑點:出去就是15年,太長了;生活在海外,恐怕水土不適應;在國外能學好外國人的知識嗎?

總之,中國留學史的大幕就這樣拉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