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壹篇關於武術的論文

壹篇關於武術的論文

中國武術(1)的文化特征及發展前景

摘要:

中國武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和獨特的表現形式,具有哲學、武術、健身、娛樂的文化特征,正以優秀的民族文化形式走向世界。

關鍵詞:

中國武術文化特征、哲學攻擊、健身娛樂的發展前景

簡介:武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是壹項內涵豐富、形式多樣、體系獨立、社會功能多樣的體育運動。武術也是東方文化的壹顆璀璨明珠。目前,中國武術已經在世界範圍內廣泛傳播,成為世界體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壹,中國武術的文化特征

中國武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和獨特的表現形式,壹方面,它與中國的古典哲學、政治倫理、軍事思想、文化藝術、醫學理論、社會習俗等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從整體上形成了燦爛的中國文化;另壹方面,它從壹個側面反映了整個中國文化的基本特征。

武術的文化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哲學

中國武術是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運動。它的指導思想是中國傳統哲學“天人合壹”,所以很有哲理性。“天人合壹”的觀念是道家哲學本體論的壹種體現。認為人與自然本質上是相通的,人要順應自然才能生存發展。“天人合壹”思想給中國傳統哲學帶來了形神合壹、主客合壹、理氣壹物等壹系列的統壹...”(周繼之:論中國哲學史上天人合壹思想模式的形成,見《中國哲學史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版),這也為中國武術奠定了思想基礎。首先,武術訓練是把人作為壹個整體來訓練,講究“內練精氣神,外練筋骨”,“內外壹體,形神兼備”。而且,把人放到自然中,把人的動作和周圍的環境緊密聯系起來。武術練習需要根據不同的季節、小時、季節等采用不同的方法。,根據自然界和人體功能的變化,達到修煉的目的。比如孫福全的八卦掌用的是天地氣候形態法,少林八卦五行功根據季節不同練的是不同的技法。此外,由“天人合壹”思想衍生出的“圓”和“空”的概念,是人們對天地自然特性的認識,因此也是動態工作的最佳方式和境界。圓是靈活的,空是輕盈通暢的,圓和空是活潑無窮的。所以很多拳法都是以轉圈、轉氣作為基本的姿勢和技法,比如峨眉拳、太極拳都是以轉圈、轉氣為特征的。尤其是太極拳,吸收了“太極易有,而生兩儀”(易經)和“無極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周敦頤:《太極圖說》)等太極哲理。

由於中國武術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思想,具有養心養性的功效,對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有廣泛的影響。比如中國古代健身術、氣功與印度瑜伽的滲透,明清時期少林拳傳入日本等國,足以說明中國武術與世界體育文化的交流是有傳統思想基礎的。

2.進攻和防守

武術的核心是攻防。武術的健身功能、娛樂功能、競技表演功能和教育功能都是通過以攻防原理為動作設計而形成的各種外在攻防技術動作來實現的。比如太極拳的主要攻擊方法有棚、鞋、擠、按、挑、摑、肘、靠;形意拳由五種基本拳法組成:劈、崩、鉆、炮、橫。長拳以踢、打、摔、拿為四擊;八卦掌由推、撐、拿、引、動、擋、鎖、扣八法組成。這些儀器根據不同的類型有不同的使用方法;實戰中有各種打法。雖然各派在攻防的方法和原則上各有不同,但都遵循著攻防的規律,表現出各自的攻防特點。武術因其進攻和防守的特點而不同於其他運動。

從中國武術發展的歷史來看,武術有技擊和套路兩種表現形式。武術是散手、推手等對抗性項目,強調實用性,攻防特征明顯。套路運動註重表演藝術效果。追求美感,但都還是以體現武術的基本特征為目的,力求表現出逼真的攻防動作,給人以搏擊有意味的感覺。

武術的攻防手段多樣,博大精深,引起了世界上許多國家的重視和吸收。從技術發展的角度來看,中國武術的競技特性,作為推動世界的重要因素,越來越被國際武術界的有識之士所認可。

3.健康

人們從事武術練習,壹般來說是以健身、搏擊、實用技能為主要目的。中國的武術是身體運動的壹種形式,屬於人體科學的壹部分,而中國的人體科學是以傳統醫學——中醫為基礎的。中國傳統的武術練習理論是以中醫的基礎理論為基礎的,如陰陽五行學說、經絡學說和藏象學說。根據中醫理論,壹個人的精神是三寶。本質和精神是相互聯系的。“精致的精神是充滿活力的,充滿活力是充滿精神的,充滿精神是健康的;精從氣中來,氣化為精,煉為氣,氣化為神”(林:《類證治》)。武術訓練既註重內在“神”的鍛煉,又強調攻防技術和動作的鍛煉,內外兼修,從而收到內外兼修、強身健體的健身效果。比如太極拳,它是基於陰陽學說的原理,太極生陰陽,陰陽合而為太極,非常強調“動靜相生”、“剛柔相濟”、“上下相合”、“內外相合”、“先積後發”的要求。其實就是陰陽法則在不同角度和方法上的應用,從而達到人體臟腑經絡功能的協調、有序、平衡,固本培元,延年益壽。根據臟腑五行相合的五行學說,認為崩拳之氣源於肝,能練肝;炮拳,其氣源於心,可練心;橫拳之氣源於脾,可練脾;拳法,氣出於腑,可練肺;鉆拳,其氣源於腎,可練腎。近年來,站樁練習已成為壹種有效的健身養生運動,即以“經絡”為基礎,使血液循環,以滋養陰陽,滋養筋骨。“益關節”的經絡理論是以生理學為基礎的。經常練習此技能還能達到疏通經絡、調節臟腑功能、延緩衰老的健身目的。

人們通過各種手段增強體質,增進健康,是體育文化的根本任務。武術具有明顯的健身和養生價值,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認可。這種實用理性的價值觀也為中國武術走向世界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

娛樂

中國武術早在奴隸社會就進入了娛樂文化領域。它以豐富多彩的表演內容、高超的技藝、深刻的內涵贏得了世界各國人民的贊譽,這與武術本身的娛樂性是分不開的。千百年來,武術以其獨特而鮮明的娛樂性體現在各行各業的文化生活中。

武術的娛樂性包括兩個方面:壹是人們從練習武術中獲得身心愉悅,並在大眾中發展;第二,人們從觀看武術中獲得藝術享受,武術與戲曲、舞蹈、雜技、文學、影視的結合表演給人們留下了深刻而精彩的印象。隨著現代科技文化的發展,人們娛樂的方式越來越多,實現娛樂的方法也越來越新穎。因此,隨著現代生活方式的演變和人們對武術健身防身實用價值認識的提高,通過自身練習武術自娛自樂的目的在減少,而觀賞武術娛樂的情況在大大增加。武術從個體到群體、從封閉到開放的娛樂文化特征的變化,也有利於推動中國武術走向世界。

縱觀人類文化發展史,中國武術和其他外來運動壹樣,與國家和民族的政治、經濟、科技和文化發展密切相關,並受其影響。因此,中國武術和其他外來體育壹樣,是社會發展和文化發展的產物,屬於世界體育文化的範疇。而歷史上任何壹種優秀的文化,不僅僅是壹個高度發達的國家或民族的標誌,更將成為全世界人民的文化財富。因此,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武術將以優秀民族文化的形式走向世界。

二、武術對世界體育文化的影響

在漫長的歷史中,武術作為壹種體育現象和壹種高雅的文化現象而存在和發展。它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鮮明的民族特色。它不僅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對世界體育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壹些國家的拳擊起源於中國或受中國武術的影響。

(1)柔道。壹些中日學者認為,中國武術直接影響了日本柔道的形成。如中國臺灣省學者梁說:“相傳袁雲其實是傳技,只是他把技變軟了,這在袁雲東渡之前的日本似乎就有了。關永忠和關口阮欣因他們的柔術在中國很有名。袁雲的貢獻是提高柔道。”元雲住在江戶鄭國寺,浪人福野四郎Uemon,Kibe Jirozaemono,三浦和Jiemon住在同壹個寺廟。袁雲教給大明抓人的武功,三人苦心鉆研,傳遍天下,反復改良。他們逐漸和日本柔術混在壹起,現在比體育界還重要。”(《梁:陳元雲研究》第95頁)例如,早稻田大學教授山本秀夫在《柔道概論》壹書中說:“柔道各流派的著作中有各種見解。壹種說法是柔術起源於中國唐代的拳術,是柔、和、體、接、小腳、拳等徒手形式的總稱。到明朝末年,曾在少林寺學習武術的陳元雲於17世紀上半葉前往日本,並在江戶城南的鄭國寺教授中國武術,這導致了柔道在日本的廣泛發展,從那時起,學校越來越多樣化...”(李啟標、郝承端編譯:柔道入門,第2頁)最有說服力的是,日本還有壹段叫《愛眼山泉》的。19年底,日本人治五郎吸收各種藝術流派的長處,加以加工改進,創立了柔道。它已經在全世界推廣開來,並被列為奧運會項目。

(2)空手道。日本國際拳擊聯合會主席奧西榮三在《我創造的國際柔道》壹文中寫道:“據傳說,80多年前,空手道從中國福建省傳到日本沖繩。後來沖繩部的關衡老師總結了傳入沖繩的空手套路,形成了沖繩最初的空手派。與此同時,沖繩那霸的東恩那梁寬先生恰好在中國福建師從謝朓先生,學成後返回日本。”(引自《武林》第6期1986第46頁)據《中國體育報》報道,10月22日,1989,165438,“近日,福建省體育總會、福建省旅遊局、福建省武術協會、日本沖繩縣武術界朋友在福州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東條英機梁寬,這壹流派的創始人,是中國何明拳術的集大成者,福州人情同手足(謝)。”可見日本空手道起源於中國。

(3)跆拳道。跆拳道是朝鮮的傳統武術。它的前身是“花”,起源於朝鮮的民間防身術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跆拳道和中國武術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早在明朝以前,中國的武術技藝就傳入了朝鮮,特別是到了近代,隨著中國武術和日本武術的不斷失傳,華的臂膀和手掌與中國的拳術和日本的空手道相結合,匯成了獨具特色的朝鮮拳術,也就是今天的跆拳道。

(4)泰拳。泰拳是泰國的國球,也是最受泰國人民喜愛的傳統民族運動。泰拳的起源眾說紛紜。有壹種說法是泰拳主要是受中國古代格鬥技術的影響,起源於中國。泰國在古代被稱為暹羅。明太祖洪武十年(1378),趙露群英為暹羅王,中國翰林學士謝文彬為昆嶽,從而建立了暹羅的第壹個王朝。此後,中國與暹羅的關系日益密切,越來越多的人移居到中國和雲南省的暹羅。明清時期,暹羅有很多華僑。泰國人的祖先大多來自雲南省西南部的傣族。中國武術早就和其他文化壹起傳到了暹羅。經過泰國幾代人的篩選、提煉和融化,不難看出泰拳中的肘、腿、膝等主要技術與中國武術中的技術完全相同或非常相似,這或許可以證明泰拳起源於中國,並深受中國武術的影響。

(5)截拳道。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籍華人李小龍創造了壹種具有獨特風格和技巧的現代武術——截拳道,在國際武術界聲名鵲起。同時,他以壹系列自己自編自導自演的獨具特色的“功夫片”轟動國際影壇,帶動了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中國功夫熱”興起。李小龍之所以能夠創造截拳道,是因為他長期受到中國武術文化的影響。他雖然出生在舊金山,但祖籍是廣東順德縣,童年和青少年時期都是在香港度過的。他從小就熱愛武術。6歲開始隨父親李海泉(著名粵劇武打演員)學習太極拳,後隨邵漢生武術大師學習精武門截擊。此外還練過洪拳、白鶴拳、少林拳、譚腿、戳腳等南北方拳法,參加過學校的西洋拳培訓班。18歲,在美國西雅圖愛迪生職業學校和華盛頓州立大學哲學系留學期間,他還認真學習了空手道、跆拳道、合氣道、泰拳、印尼拳、馬來錫拉拳等。他按照中國武術“無權有法,無限有限”的拳法理論,並根據詠春拳的技術和訓練方法,腳戳拳的腿法,吸收了西方拳法和東南亞壹些國家的武術專業知識,從而融匯了中外武術的精華,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武術理論和風格,創造了壹種具有完整體系的新武術——截拳道。

2.“武術熱”豐富了世界體育生活。

武術作為中國的寶貴文化遺產,正受到全世界的關註。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七八十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武術運動,出現了“武術熱”和“功夫熱”,促進了壹些國家體育事業的發展。

國外有些人把中國武術稱為東方文化的代表之壹。許多國家和地區邀請教練中國教授武術或派人到中國參觀和學習。比如北京體育學院(現北京體育大學)。“十壹年來,有壹萬多位來自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朋友來這裏學習或觀摩。目前這所大學有16名專修武術的外國留學生。”(徐才:武術是屬於世界的,1989年5月29日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體育部的講話)中國武術協會和北京、上海、遼寧、江蘇、廣東等省市多次派武術教練出國授課。

武術在日本很受歡迎,國內分支2600多個,歐美分支300多個,* * *擁有654.38+0萬會員。近年來先後11次派團訪華,並邀請中國武術協會訪問日本。日本的大學、中學、小學也將柔道、劍道、相撲、射箭等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列為學習科目。

中國武術在東南亞國家、香港、澳門和臺灣省也很流行。新馬、印尼等國至今仍保留著吳京運動會。每年舉辦的東南亞武術邀請賽中,除了流行的武祖拳,還有泰拳、緬甸拳、本紮(印尼拳)等,都是吸收中國武術技術發展而來。

隨著許多國家和地區出現“武術熱”,世界各地的武術團體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推動武術向廣度和深度發展。65438年至0985年,在壹些國家武術組織的倡議下,亞洲武術聯合會、國際武術聯合會、南美武術聯合會相繼成立。

近年來,國際比賽頻繁舉行,促進了各國武術技術水平的提高。國際武術聯合會、亞洲武術聯合會(1987)、國際武術聯合會(1990)籌備委員會成立以來,分別舉辦了四屆亞洲武術錦標賽和五屆國際武術邀請賽,並於1992年在北京舉辦了首屆國際武術錦標賽。武術已經成為正式的國際比賽。1988年,亞奧理事會正式批準武術為第11屆亞運會正式比賽項目,從而使武術從單壹的國際比賽項目變成了國際綜合性體育賽事。

3.中國武術博大精深的哲學思想影響了西方的健身理念。

武術具有獨特的魅力,不僅因為它內容豐富,形神兼備,而且因為它包含著深刻的哲學思想。許多外國朋友不僅積極學習武術獨特的精湛技藝,而且積極追求和了解武術豐富的哲學和文化內涵。

中國武術歷史悠久。在長期的武術實踐中,形成了各種風格各異的武術流派。每個學派都有自己的壹套理論或思想。但無論哪壹派的理論,普遍受到中國古代樸素哲學的影響。正如近代著名太極拳學者楊成福所說,“中國的拳術雖然流派很多,但妳需要知道的,是哲學的技術。”比如大部分拳種都強調剛柔相濟,內外壹體,快與靜,虛實相分。剛柔、內外、動靜、虛實都是矛盾的方面。它們相輔相成,但同時又生活在壹個矛盾的統壹體中。

美國學者弗裏德喬夫·卡普拉(Fridtjof capra)在其代表作《轉折點》中寫道:“由於東方哲學和宗教傳統總是傾向於將精神和肉體視為壹個整體,因此東方發展出大量從肉體方面解決意識的技術也就不足為奇了。西方逐漸意識到這種冥想方法對治療的意義,許多西方治療師正在將東方的身體動作技術,如瑜伽、太極和合氣道,結合到他們的治療中。”可見,武術中的哲學思想正逐漸被西方人所認可,並正在產生越來越深的影響。

4.中國武術豐富了世界體育的美學概念。

武術之美在歷史上早就被人們所認識,古代就有“武舞”的娛樂表演。武術的壹些形式和技巧被中國的戲劇、舞蹈和雜技所吸收和借鑒。

武術給人的美是轟轟烈烈的運動之美,同時在體態、力度、節奏、精神上具有民族特色的英雄武術之美。它是高強度與美的結合,是壹項極具健身性和藝術美的運動。幾年前,少林寺等武打片壹出,就壹馬當先,獲得了廣大群眾的壹致好評,迅速風靡海內外,給人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武術的美包括功夫造型、攻防技術、手眼和肢體動作、節奏、速度和力量。其中,功夫架的造型直接產生技術形式美,攻防技擊是武術的獨特內涵,武術之美在於攻防技擊;眼神活靈活現,充滿活力,對武俠之美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武術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豐富了世界體育的審美內容,為世界各地的人們提供了高尚的美的享受。

5.武術豐富英語詞匯。

由於中國武術在世界上的實踐越來越多,武術中的壹些術語已經成為英語詞匯。從廣東方言中的“功夫”壹詞到“功夫”,早已是英語中的常用詞。漢語拼音,如“太極”(太極)、“少林”、“武當”(武術),越來越被英美人士和其他說英語的人接受。有人還創造了壹個新詞“習武熱”(武術熱)。

6.中國武術為世界衛生保健做出了傑出貢獻。

太極拳能起到強身健體、消除疾病、延年益壽的作用,受到許多國家的歡迎。根據日本醫學家谷田信夫的研究,太極拳具有精神和身體兩方面的醫療作用,對高血壓和肥胖癥尤其有效。因此,太極拳被譽為中老年人的健身寶典和治療慢性病的良藥。美國出版的太極傳書籍從1964到1977有31種,有的重印了十幾遍。從1973開始,在東京成立了太極拳協會,推廣各種太極拳。

此外,武術中的各種拳法、拳法也有很好的醫療保健作用。比如形意拳的崩、橫射、劈、鉆五個拳,配合五行,練這五個拳也能獲得練肝、心、脾、肺、腎的效果;八卦掌和不少於拳種的拳法理論,都強調站樁、表演拳法時“五趾抓地”,有促進經脈氣血通暢的作用;近年來流行的經絡穴位療法和氣功穴位療法也收到了奇效。

第三,中國武術的發展前景。

綜上所述,中國武術具有哲理性、武術性、健身性、娛樂性等文化特征,並與世界體育文化密切相關。同時也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對大眾體育、哲學、美學、醫學、語言、文化、藝術等世界體育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並逐漸形成了壹個獨立而龐大的文化體系——武術文化。事實證明,武術最能適應人類的發展趨勢,因而也很容易成為全世界人民熱烈追求的未來體育文化。武術走向世界的前提條件已經具備,武術國際化已經成為壹種發展趨勢。

為了加速武術走向世界,中國武術的發展應采取以下措施:

1.將該技術納入壹個完善的正規教育體系。

武術的文化特性是其自古流傳的根本原因。以及任何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都離不開教育。為了使中國武術真正走向世界,有必要將武術納入壹個完善的正規教育體系。雖然我國從20世紀60年代就把武術列入中小學體育教學大綱,但實踐並不成功,武術教育很健全,甚至是失敗的。主要原因是武術在學校體育中的地位低下,武術教師嚴重不足。要扭轉這種落後狀態,首先要確立武術的應有地位,把武術作為受教育者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次,要樹立武術教育的長遠目標:第壹步,使武術成為國家體育文化體系,逐步將武術納入完善的正規教育體系,成為大學、中學、小學和軍事訓練必不可少的體育內容,讓每壹個學生和戰士都了解武術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第二步,逐步使武術成為國際體育文化體系,大力推廣武術,使之成為中華民族走向世界、為奧運會做貢獻的第壹體育項目。采取各種有效措施,加強武術教育。如采取多種辦學形式,大力培養武術教師,適當增加教學時數,改革武術教學內容,建立高等武術院系,加強學校武術研究等。

2.做好國內各項基礎工作。

武術走向世界,國內是基礎。認真貫徹國家體委關於加強武術工作的決定,努力做到“武術技術規範化、武術理論科學化、武術活動社會化”。

3.放下動作和攻防動作同時進行。

套路運動和技擊都是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應該繼承和發展。在中國武術的未來發展中,我們應該采取套路和武術並舉的方針。在積極發展套路形式的同時,加強武術和武術的研究,走國內普及、國際推廣的道路。在武術散手、推手等對抗性項目中,許多武術格鬥技術尚缺乏深入系統的研究。今後要在技術傳統、規則合理化、裝備和服裝民族化等方面進壹步完善,爭取早日列入奧運會或世界大賽。在武術套路未來的發展中,要努力做到:動作套路規範化、理論科學化、訓練系統化、競賽制度化。

4.通過各種方式大力推廣武術。

武術起源於中國,屬於世界。走向全球需要壹個推廣過程。今後,我們要利用各種渠道、形式、方向和層次,大力弘揚中國武術。如舉辦各種武術節、比賽、培訓班,選派優秀運動隊到國內外演出,優秀教練員外出講學指導,利用報刊、圖書、廣播、影視、音像等媒體宣傳推廣武術。

總結:中國武術植根於深厚的中國文化土壤,幾千年來發展延續,碩果累累。時代的腳步已經進入了21世紀,中國武術這壹古老的藝術也以嶄新的面貌走出了中國,走向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