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濱江學習日本藝術學費

濱江學習日本藝術學費

摘要:從19年底到20世紀40年代,中國現代音樂形成和發展。上海在這個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首先,由於“海派”的文化傳統,上海成為中國新音樂教育的試驗場;其次,上海租界的音樂生活為中國專業音樂人才的培養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第三,大量市民階層的存在,以及濃厚的商業氛圍和現代傳媒的繁榮,使得上海醞釀和孕育了中國第壹代流行音樂。

關鍵詞:現代中國音樂;上海;狀態

上海是近代最早開放的五個通商口岸之壹,也是近代中國最大的城市。它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國近代新文化形成中的地位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註。作為近代新文化的壹個方面,上海對中國近代音樂的形成和發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這與上海獨特的文化背景、歷史傳統和經濟社會狀況密切相關。因此,研究上海在現代中國音樂形成和發展中的地位,不僅有助於我們深入了解現代中國音樂發展的歷史,也有助於我們深入了解上海的個性。

壹、現代音樂傳播的先驅

上海,因其獨特的歷史因緣和獨特的文化環境,成為近代西方文化向中國傳播的橋頭堡和中國近代新文化醞釀的溫床。中國現代新音樂的形成就是其中的壹個重要方面。現代音樂的發展包括兩個方面:壹是西方現代音樂的傳播和普及;壹個是傳統音樂的傳承與轉化。其中,西方音樂的傳播和普及是中國近代音樂形成的主要動力和內容。

現代西方音樂的傳播大致通過以下幾個渠道:1,基督教會帶來的西方宗教音樂;2.從新軍引進的西方軍樂;3.留學生帶回的西方音樂;4.西方音樂在現代學校的普及。這四種途徑相繼出現,其中第四種因素對中國現代音樂的影響最為深遠。近代上海在中國得到普及,近代西方音樂的傳播也是如此。其主要表現是成為近代新式學堂中最早普及西方音樂的試驗場。

自五口通商以來,上海成為海外基督教徒在中國傳教的大本營,因此基督教堂帶來的音樂對上海信徒有著深遠的影響。但教會音樂對中國現代音樂形成的貢獻是有限的,新音樂的形成更多地依賴於新音樂教育的發展。因為新教在中國把教育作為傳教的重要手段,大量的精力和財力都花在辦學上,其所辦學校的壹個重要內容就是教授西方音樂。從目前的資料來看,上海是中國傳教士辦學最早的地方,也是最早在學校開設音樂教育科目的地方。比如1861在上海創辦的赤子之心女子中學,在教學上就將音樂與語文、算術、聖經等科目進行了對比。成立於1892的上海中西女校舉辦了壹場音樂會,展示其壹貫的教學成果。音樂會的規模不限於學生之間的交流,還包括每半年壹次的家長和壹年壹次的普通市民。

上海人沈心工是中國近代從事新音樂教育的第壹人。他出生在壹個商人家庭。1902去日本留學。1903回國後,在南洋公學附屬小學任教,開設了中國最早的歌唱班。1904年出版校歌集,開創了“校歌”的形式。學堂樂歌是中國人用西方音階創作的最早的歌曲,成為現代音樂史的開端。沈心工曾受上海市務本女子學校、南洋中學、上海社團等組織邀請指導演唱。沈心工的《學校歌集》出版後,許多學校開設了音樂和歌曲課。通過陸續出版的音樂教學書籍,音樂的初步知識得到了廣泛的普及。在此背景下,1907公布的《演奏規定》規定,音樂課是小學必修課。因此,李叔同曾稱贊沈心工是“打開中國音樂產業的第壹人”。

另壹位上海人曾,也為近代西方音樂在中國的傳播做出了巨大貢獻。曾,上海著名商人曾珠之子,1901赴日留學。在日本,他參加了沈心工發起的“音樂研討會”。並在《新民叢報》發表《論音樂教育》,這是我國最早系統闡述近代音樂教育問題的論文。65438年至0907年回國後,與高、馮等人在上海創辦了夏季音樂研究會。這是壹個利用暑假教授西方音樂的組織。其題材包括音樂經典、和聲、管風琴、揚琴、揚弦、小號、直笛、橫笛、大鼓、小鼓等。1908年,曾誌奎根據父親的命令,創辦了“上海貧民兒童之家”,下設壹個音樂系和壹個貧民兒童之家樂團,是近代中國第壹個西式樂團。雖然1912年音樂系停辦,1921 (3)年前後貧民兒童之家結束,但卻成為中國人建立西式樂團的第壹次嘗試。可以說,中國的新音樂教育起源於上海,並逐漸傳播到全國。

第二,租界的音樂生活與近代中國音樂人才的培養

由於中國近代音樂形成的主要動力和內容是西方音樂思想和技術的輸入和傳播以及中國傳統音樂對西方音樂的改造,留學生成為中國近代音樂形成的最早的開拓者。但是,新音樂的流行和建立,仍然有賴於國內固定消費和欣賞市場的形成,以及在此基礎上本土音樂人的出現。上海因其在近代中國獨特的歷史機遇和文化傳統,最早形成了較為廣泛的近代音樂消費市場,湧現出大量的音樂人才,為近代中國音樂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醞釀場所。追根溯源,與上海租界的幫會,尤其是工部租界工部局關系密切。

1.租界音樂生活與上海近代音樂消費市場的培育

根據《南京條約》的有關規定,上海於1843年開埠通商。當時在上海縣城外劃定了壹個外商的住所,成為上海租界的由來。後來,租界不斷擴大,成立了自己的市政機構,逐漸發展成為中國領土上的“國中之國”,成為外國列強侵略中國的最好見證。然而,它也帶來了壹些副產品-為中國人提供了壹個欣賞西方音樂魅力的地方。為了豐富自己的業余生活,租界內的外商逐漸形成了壹些文化娛樂組織。早在1850年,英國人就建立了業余劇團,演出需要音樂伴奏,於是組織了樂隊。1879逐漸發展成為上海公帶。1881歲樂隊* * *由英租界市政管理機構工部接管,工部音樂委員會成立。1907年,銅管樂隊擴充為管弦樂隊。1919後,樂隊聘請了意大利著名音樂家梅百奇擔任指揮,並從歐洲招募了眾多著名音樂家,迎來了它的輝煌時期,逐漸迎來了“東方第壹樂團”的美譽。1922龔* *樂隊更名為上海工信部機關樂團。當時工信部給樂隊每年28.2萬的高額預算。演出季為6月10至次年5月,每周日定期舉辦音樂會。起初,樂隊主要在市政廳的音樂廳演出,主要限於外國觀眾。但根據英國學者畢克西的研究,從1928開始,上海工業部的樂隊逐漸註重服務中國居民。在指揮家的年度報告中,中國觀眾的存在越來越受到關註。並開始在中文報紙上刊登演出廣告。“在1928,四分之三的觀眾來自中國。據悉,在1930,國內的人很感興趣。樂隊在1931室內演出時,有20%的觀眾來自中國,此後這壹比例穩步上升。”以至於在1933,在上海市工業部管弦樂與管樂委員會上,指出中國納稅人希望工業部繼續補貼樂隊,因為它在該市有很高的文化價值。而且1928之後,中民開始被吸收進工信部音樂委員會。

1930年前,上海工商所的樂隊壹直在工商所行政大樓裏演奏室內音樂會。1929年,大樓賣給開發商,上海工部樂隊搬進了上海商業公共空間大光明影院,後來搬到了蘭新大劇院。“在市政廳,上海市工信局似乎只是市工信局的壹個文化附屬品,只為外來群體服務。在上海的整個娛樂產業中,樂團已經成為這座城市越來越重要的文化資產。”③與此同時,樂隊的演出從室內走向室外。夏季樂隊會舉辦露天音樂會,在兆豐公園(現中山公園)、法蘭西公園(現復興公園)、外灘公園(現黃浦公園)的舞臺上表演。1928之後,隨著中國人可以進入公共租界的公共娛樂場所,中國觀眾無疑將有更多的機會觀看西方音樂。

從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雖然租界的音樂生活最初只局限於外國社區,但隨著形勢的發展,中國的聽眾逐漸增多,可以說在中國逐漸形成了壹批西方音樂消費者。這壹消費群體的形成和擴大,無疑為中國音樂人才的成長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和氛圍。

2.工信部樂隊對國家音樂學院的影響

對於中國現代音樂的發展來說,建立中國人自己的音樂機構作為研究和培養人才的機構,無疑是壹個重要的舉措。中國第壹所先進的音樂研究和教育機構最初成立於北京。1916年秋,北大成立學生社團“北大音樂團”,同年冬,更名為“北大音樂會”。1918更名為“北京大學音樂理論研究會”。1922年,北京大學音樂學院在“樂理研究會”的基礎上成立,成為中國第壹所現代音樂專業教育機構。隨後,北京女子師範學院、北京藝術學院等高校相繼設立音樂系、系,似乎預示著北京將成為中國現代音樂教育的中心。然而,北洋政府統治下的北京並不是中國新音樂成長的良好土壤。1927年7月,教育部部長劉哲認為“音樂妨礙教育,與人心無關”,下令關閉北大、女師大、藝術學院所有音樂系。結果師生大打出手,只保留了女子師範大學音樂系。不久,中國第壹所音樂學院——國立音樂學院在南方的上海成立。

國立音樂學院的成立離不開小的努力。原北京音樂教育領導,6月南下上海,1927。據譚回憶,他辭去了在京派音樂系的工作。壹方面,他覺得老師水平低,不符合自己的想法。另壹方面,他來上海是因為上海有很多人才和外國音樂人。徐步曾進壹步認為,國立音樂學院之所以設在上海,是因為上海工部樂隊的存在。

1927 165438+10月27日,中國第壹所音樂學院——國家音樂學院(由1929改為上海音樂學院)在上海成立。國家音樂學院的成長與工信部樂隊的影響力密切相關。首先,除了歸國留學生,國家音樂學院長期從上海工部樂隊招聘教師和研究總監。剛成立的時候,10的音樂老師中,外教占了壹半,大部分是工部的樂隊成員。1929年,鮑裏斯·紮哈羅夫成為鋼琴部門的負責人,而長期擔任指揮的華福壹直是小提琴部門的負責人。此外,大提琴家謝夫夫、難民音樂家如弗萊舍、瓦爾希·喬亞京等人也在此任教。這些外教為國家音樂學院的教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比如紮哈羅夫在上海教鋼琴,直到1943去世。有學者說,中國第壹代鋼琴家和音樂家中,幾乎沒有壹個人沒跟他學過鋼琴。

其次,樂隊和音樂學院之間雖然沒有組織上的聯系,但是他們之間有著密切的合作。樂隊向音樂學院的學生提供優惠門票,與中國愛樂學會合作舉辦音樂會,並逐漸開始演奏中國音樂家的作品,吸引了中國演奏家。1929年,樂隊與中國獨奏家馬思聰舉行首場音樂會。1930第壹次演奏了中國人譜寫的交響樂——黃自的單曲樂章序曲《鄉愁》。1931上海音樂學院教師黃自當選為工信部音樂俱樂部會員。1927工部樂隊請中國音樂家譚代替休假中的隊員演出。1935,中國5人第壹次以實習生身份參加工信部樂隊演出。此後,國家音樂學院的學生在上海工業部的演出越來越頻繁。在此期間(1934-1942),中國人繼續進入波段。從65438到0938,譚、黃怡君、陳宇新、許正式成為上海工業部樂隊的成員。到1941年,樂隊裏會有5個中國人。中國獨奏樂手亦經常演出,如鋼琴家沈、李維寧、吳,小提琴家王仁義,歌手、、趙美波、施奕奎等。60年代與工信部樂隊同臺演出。英尚能在1937中指出:“對於上海年輕的有誌音樂人來說,和這個樂隊壹起演奏或演唱是他們最大的成功。”正如他所說,演出不壹定總能帶來經濟效益,但提供了聽、看、玩的機會,這是國內其他地方所不能提供的。工信部樂隊不僅有歷史功績,還是今天上海交響樂團的前身。

3.音樂大師的聚集與中國音樂人才的培養。

上海因其獨特的歷史機遇成為近代中國國際音樂家的聚集地,為中國近代音樂人才的培養提供了難得的機遇。首先,工信部的樂隊把伯克、梅百奇、華福這樣的音樂人帶到了中國。沒有這個樂隊,他們根本不會生活在這個國家。此外,上海的國際地位使其成為難民的避難所。俄國十月革命後,大批俄國音樂家流亡上海。二戰爆發後,許多克萊茲默流亡上海。他們要麽是樂團成員,要麽是私人音樂老師,要麽是國家音樂學院的老師,或者兩者兼而有之。比如1924之後,俄羅斯華僑創辦的私立音樂學校就多達18所。這為中國學生提供了向這些大師學習的機會。雖然很多人沒有成為國家音樂學院的老師,但無處不在的家庭教育使之成為可能。比如,從1943壹直到他去世的l946年,梅白棋親自教博聰,華福指導瓦爾特·喬亞京教授戴翠倫,弗雷斯克爾教授丁善德、桑桐、屈希賢。

上海良好的音樂氛圍和高水平樂隊的存在,也吸引了大量著名音樂人將上海作為他們全球巡演的壹站。從20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世界著名音樂家紛紛來滬演出,如小提琴家弗·克萊斯特勒、約瑟夫·西蓋蒂、雅莎·凱菲特、丁·蒂博,鋼琴家阿圖爾·魯賓斯坦、B·莫耶維奇等。國際音樂家在上海的演出無疑開闊了中國音樂家的視野。比如據記載,李金輝在上海聽交響音樂,就像“上課”壹樣。事先,他必須仔細閱讀《申報》工信部樂隊音樂會節目單的說明,然後再去。從1920到1929,他每周五聽,風雨無阻,八年不間斷。對於當時來華的歌舞團的演出,如來自米蘭的歌劇班演出的歌劇和輕歌劇,“丹尼斯-肖恩舞蹈團”演出的大型舞劇和各種舞蹈,俄國華僑在上海演出的歌舞劇,以及從歐美日來華的鄧肯舞蹈團和寶藏歌舞團的演出,他都盡壹切努力找機會觀看,盡管門票是在大洋裏賣的。

大量的音樂人聚集在上海,為中國音樂人提供了親自授課的機會,而著名音樂人的巡回演出則為中國音樂人提供了觀摩的可能,這無疑是中國音樂人快速成長和提高技藝的難得機會,這是當時國內其他城市無法企及的。

第三,城市消費生活和流行音樂的滋生

流行音樂的祖先是起源於美國的爵士樂和搖滾樂。20世紀,流行音樂在全世界範圍內迅速發展,今天,它已經成為全球音樂文化的壹個組成部分。中國現代音樂既是西方高雅音樂在中國的傳播和紮根過程,也是現代流行音樂在中國的產生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上海不僅是中國現代高雅音樂的搖籃,也是現代流行音樂的發源地。雖然音樂史研究者對流行音樂的研究不多,階段也不完全壹致,但普遍認為80年代的流行歌曲與20世紀二四十年代的流行歌曲關系密切。當時,黎錦暉以“時代音樂”的名義創作了《毛毛的雨》、《特快》等壹批迎合大眾的歌曲,標誌著20世紀中國流行音樂的出現。在這個階段,黎錦暉和他的“嶽明歌舞團”產生了中國第壹代流行音樂作曲家和歌手。因此,研究者將這種流行音樂的第壹階段稱為“黎錦暉時代”。所謂“李金輝時代”,也可以稱為“上海時代”,因為李金輝的整個活動主要在上海,流行音樂的繁榮與上海的城市特色密切相關。只有上海能孕育流行音樂的第壹次繁榮。

那麽為什麽上海會誕生中國現代流行音樂呢?這應該是基於上海獨特的歷史和文化人格。有學者指出,20世紀流行音樂的快速發展是20世紀社會歷史文化背景、現代科技發展、商業投機和現代人心理需求綜合作用的結果。這些恰好在上海有好的土壤。

首先,由於特殊的歷史機遇和文化傳統,上海在選擇和接受外來文化方面持非常積極和開放的態度。這種文化傳統被稱為“海派文化”。“海派文化”具有開放性、靈活性、多樣性和包容性的特點,為上海接受和容納這種新的流行音樂形式提供了文化心理基礎。此外,大都市的經濟繁榮促進了城市大眾文化生活的繁榮,也為流行音樂提供和拓展了流行空間。在當時,上海無疑是中國現代娛樂業最繁榮的城市。當時有許多餐館、酒吧、咖啡館、夜總會等服務行業和娛樂場所,為流行音樂的發展提供了生存空間。

其次,商業投機和現代媒體的出現大大加速了流行音樂的傳播。上海是壹個商業城市,任何文化形式都無法避免商業的影響。同時,上海是當時中國最現代化的城市,很多現代化的娛樂消費形式只有在上海才是最流行的,比如電影、唱片、廣播電臺。20世紀30年代,上海是中國唱片業、廣播業和電影業的中心。三者的互動使得流行音樂得以廣泛傳播。

20世紀初,唱片和留聲機傳入上海。到了20世紀30年代,上海逐漸發展成為中國唱片工業的中心,擁有中國數量最多、實力最強的唱片公司,產生了大量豐富的唱片。壹開始,唱片上只印著中國傳統戲曲。但在20世紀30年代,新興的流行歌曲受到市民的喜愛,並很快成為唱片錄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從65438年到0928年,由黎錦暉創作、李明慧演唱的《毛毛的雨》被百代公司錄制下來,並在社會上迅速傳播。壹些著名的歌手就是由此誕生的。壹些有實力的大企業競相為明星錄制唱片,錄制流行歌曲從此成為各家公司的重頭戲。例如,百代曾經推出“明星專輯”,為非常受歡迎的女電影明星錄制流行歌曲,包括、陳、、王、莉蓮、、胡珊、、陳燕燕、李麗麗和嚴月仙。為了贏得歌手們的錄制,各公司特意為他們量身定制了歌曲,並不惜重金給予豐厚的獎勵。比如百代曾經給過周璇6%的版稅。壹些年輕的女歌手每月收入高達20至30元,令世人羨慕。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公司錄制了大量的流行歌曲。據中國唱片廠1964登記的舊唱片模板目錄統計,百代、李哥、和聲、高挺、勝利錄制的流行歌曲中,周璇演唱的最多,超過150,白虹125,姚莉117。

除了唱片業,廣播業也拓展了流行音樂的渠道,為其開辟了壹個全新的市場。廣播電臺的繁榮使收音機逐漸在中產階級市民中普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從收音機中享受流行音樂。

20世紀30年代,上海電影業尤其是有聲電影的發展促進了流行音樂的繁榮。1931年,中國第壹部國產有聲電影《女神紅牡丹》在上海首映,30年代國產故事片的繁榮由此開始。電影需要音樂和插曲,這為流行音樂創作和表演提供了新的市場。而電影的魅力讓穿插其中的主題曲和插曲不脛而走,深入人心。最初流行歌曲主要利用舞廳、酒吧、夜總會等。作為表演空間,有聲電影為歌手拓展了新的發展空間。壹些曾經唱流行歌曲、表演歌舞的歌舞團和歌友會成員進入了電影行業。如壹直在黎錦暉的中國歌舞團和歌舞俱樂部演出的王和,成為30年代聯華電影公司“四大名舞”中的兩位;進入電影界之前,周璇是壹位著名的歌手,曾在嶽明歌舞俱樂部、新月社和新華劇社工作。其他人,如白虹、白光和宮,也以流行歌手的身份進入熒屏。歌手在拿下電影後繼續維持自己的歌唱事業,經常演唱自己主演的電影的插曲。歌曲是靠電影傳播的,電影因為歌曲的流行而更受歡迎。這種情況造就了壹些非歌手出身的電影明星,如、陳燕燕、陳、李連傑、、胡珊、、顏月仙等。無論是電影明星出唱片,還是歌手拍電影,結果往往是他拍的電影和錄制的唱片壹樣受到崇拜者的喜愛。電影這種新的娛樂工具對流行音樂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正如王玉河所說,“從20世紀末開始,中國城市歌舞音樂和中國電影音樂,特別是電影歌曲的發展,成為中國娛樂流行音樂的主體”。可見當時電影對流行音樂的推動作用。

總之,由於上海濃厚的商業氛圍,完善的市場運作機制,以及唱片公司、廣播電臺、有聲電影等新型娛樂媒體的大力支持,流行歌曲的發展勢頭異常迅猛,形成了近代中國流行音樂的第壹波浪潮。

第三,龐大的市民階層為流行音樂的流行提供了土壤。流行音樂具有貼近現實生活、趣味性十足、格式簡潔完整、演唱風格不拘壹格、強調“自我感覺”、表演風格強調群眾性、加強交流等特點,這些都符合現代都市市民的審美需求。毛毛的《雨》等“家庭情歌”大多表現男女之間的愛情,歌詞的內容、旋律和風格深受市民喜愛。上海是當時中國最大的城市,人口眾多,為迎合現代都市生活口味的流行音樂的流行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第四,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許多進步的或嚴肅的音樂家在流行音樂創作中也采取了更積極的態度。除了黎錦暉、、姚敏、嚴華等當時著名的流行音樂作曲家外,還有的《余和戈》、的《早安再來》、何綠汀的《歌女》、《四季歌》和《秋水伊人》等20世紀30年代在上海流行的經典曲目。

四。結論

由於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獨特的歷史機遇,近代上海從壹個小縣城發展成為中國最大的城市,也成為中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之壹。上海在中國現代文化的形成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不僅成為西方文化向中國傳播的窗口,也是中國近代新文化形成的重鎮。本文所描述的上海在中國近代音樂文化形成中的作用,只是上海對中國近代文化貢獻的壹個方面。

綜上所述,上海因其沿江臨海的地理位置和中外交融的社會形態,形成了敢為天下先的文化傳統,因而成為中國引進西方音樂的初始階段和新音樂教育的試驗場;外國租界的存在,尤其是工信部的樂隊,為中國人提供了直接體驗和學習西方音樂的寶貴機會。大量市民階層的存在,以及濃厚的商業氛圍,現代傳媒的繁榮,也孕育了中國第壹代流行音樂。

當然,隨著抗日戰爭的開始,中國的音樂出現了新的內容。作為孤島的上海雖然還保持了壹段時期的繁榮,但由於脫離了民族主戰場,其音樂中心的地位下降了。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上海對音樂的影響又有了轉機。這將是另壹篇文章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