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馮乃超出生在哪裏?

馮乃超出生在哪裏?

馮乃超

馮乃超,革命活動家、教育家,中國現代詩人、作家、文學批評家、翻譯家。他的翻譯作品通常以馮子濤為筆名。原籍廣東省南海縣鹽步區秀水鄉,現為南海市鹽步鎮東秀鄉高村。1901年10月12出生於日本橫濱。他是著名旅日華僑領袖、橫濱鐘惺同鄉會骨幹馮靜如、馮子善的後裔。李樹成的女婿。

中文名:馮乃超。

別名:馮子濤

國籍:中國。

出生地:日本橫濱

出生日期:1901 10 12。

死亡日期:1983

職業:教育家,翻譯家

代表作品:紅紗燈、木偶美人等

生活經驗

1923,日本第八高等學校畢業後,在京都帝國大學學習哲學,在東京帝國大學學習社會科,後來改學美學和藝術史。1926年3月起,《幻想之窗》等象征性詩歌發表在《創作月刊》上。馮乃超在童年讀書期間,接觸了南海家鄉的勞動群眾,親耳聽到和目睹了辛亥革命前夕南海農村愛國慷慨悲歌的英雄事跡,印象深刻。在日本教會學校,他們目睹了種族歧視現象,接受了強兵這個富國的思想,開始接觸中國的新文化運動。大學期間開始參加創造社的活動,後來成為創造社在日本東京出版部的聯絡員,參加日本革命學生組織的馬克思主義讀書會和藝術研究會。我開始關註日本無產階級文學運動,接受蘇聯和日本的“左”傾文學理論。1927大革命失敗後,毅然休學回國參加革命工作,編輯編輯《文化批評與創作月刊》,成為後期著名文學團體創造社的骨幹和領導者。後來,他與魯迅等人組織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起草了左翼聯盟的理論綱領,並擔任左翼聯盟第壹任黨委書記兼宣傳部部長。不久調任中共中央宣傳部* * *文化工作委員會書記兼中國左翼文化總同盟黨組書記,主編中共中央* * *刊物《紅旗周刊》。

1928年6月《文化批評》創刊號上發表的《上海》和《與街上的人》兩首詩,標誌著他的詩風從低沈走向革命。同年9月,加入中國制片人黨。1929年秋,與鄭組建中國藝術劇社,任文學部長。1930年參與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的創建,當選為理論綱領起草人,並於次年任左翼聯盟第壹任黨委書記、宣傳部長、總文聯書記。65438年至0938年,在郭沫若領導的政治部三廳工作,參與籌備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後任組織部主任、副主任。

抗日戰爭期間。

在周恩來同誌和中南局的直接領導下,組織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任文藝界組織組執行主任、副主任,主編《抗戰文藝》;郭沫若任國民政府軍委政治部三館特別支部書記,領導兒童劇團;並任中南局“文化委員會”委員,重慶談判* * *代表團顧問。

解放戰爭期間

擔任中南局“工作委員會”委員、“文化委員會”書記;中央香港支部工委委員、文化委員會書記,分管香港文化和統戰工作,主編通俗文學叢書;他是華北人民政府教育委員會委員,第壹屆CPPCC代表,中華全國文藝工作者代表大會代表資格審查委員會主任。

新中國成立後

歷任中央人民政府機關事務管理局文化教育委員會副秘書長兼人事部主任、中宣部幹部處處長、中央紀委委員、中央直屬機關黨委文化教育支部書記、中央人事部第壹副部長、四局局長。

1950年,由於廣東省形勢復雜,葉劍英、方方向黨中央提名馮乃超到廣東工作。次年年初,經周恩來總理批準,毛澤東主席任命他為中山大學副校長。後歷任中山大學委員會第壹書記、廣東省委高教委員會第壹書記、廣東省委委員、廣東省委文教部副部長。當選為第壹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八屆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廣東省政協副主席、第四屆、第五屆政協委員、中國文聯第壹屆、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65438-0975,馮乃超調離中山大學,成為北京圖書館顧問。1983,北京去世。

個人事跡

淡泊名利

50年代初,葉劍英向黨中央作了匯報,要求將馮乃超調到南方局工作。廣東省文教委員會得知此事後,也向黨中央緊急報告,表示孫中山創建孫中山,地處祖國南大門,靠近港澳,在教育界地位特殊,需要壹位懂得知識分子工作的黨的高級同誌擔任秘書。這個人壹定是馮乃超。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找馮乃超談話,說明情況,並說調到中山大學就等於無過錯降職,征求自己的意見。馮乃超說:“革命工作需要也沒關系。”壹位非常熟悉和了解馮乃超的老同誌說,馮乃超壹輩子太老實了。他是壹個著名的作家,但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他在默默無聞的文化界做統戰工作和組織工作。新中國成立之初,他是中央直屬機關黨委文教黨委書記兼中央人事部副部長,分管高教部,但他去了中山大學受高教部領導。對此,馮乃超淡淡壹笑,道:“大家都想在前臺表演,可是後臺的工作誰來做呢?”?大家都願意去中央工作,但是地方的工作誰來做呢?每個人都想領導別人。誰來做被領導的事?只要是革命工作,何必在乎這些?"

馮乃超就是這樣壹個謙虛謹慎、淡泊名利、事業有成、勤奮工作的黨的好幹部。

反對專業化

1951二月,馮乃超到中山大學上班。他來學校後,取消了他的勤務兵專車。他去廣州開會,或者坐校車,或者和別人拼車。馮乃超說:“我又不是天天去廣州開會。是實事求是!”

65438至0957,馮乃超夫婦到位於青島的國務院高級幹部療養院療養。正好他們的獨生子從蘇聯度假回來,他們趕到青島看望父母,打算畫壹幅海景10天。就在畫的第四天,馮乃超想讓孩子第二天回北京。馮乃超對孩子們說:“目前這個療養院的家屬接待中心,都是來探親的孩子。他們會呆壹兩個月,沒有人會離開。床不能翻過來。旅社對此很尷尬。我是高級幹部,應該自覺以身作則。妳也是黨員。我想妳不會不同意吧?”孩子很想多待幾天,也很想多陪陪父母,但是父親說的沒錯,孩子只好依依不舍的離開父母,回到北京。回到北京不久,孩子收到父親的來信,信中提到她留在青島的小半瓶彩油和幾十個圖釘,批評道:“這是勞動人民創造的物質財富,不是幾塊錢就能衡量的。”馮乃超就是這樣壹個嚴於律己、嚴於後人的公仆典範。

重視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

學校改革

中山大學在全國院系調整前有7個學院,33個系,3個專科,13個研究所,教授180人。是壹所文、法、理、工、農、醫、師齊全,學科齊全,師資力量雄厚的綜合性著名大學。我國高校調整後,綜合性大學中山大學只有中、外、史、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八個系,教授只有85人。面對這壹嚴峻形勢,馮乃超緊緊抓住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這兩個關鍵。馮乃超常說:“綜合性大學是壹個國家文化和科學的象征。它不僅是高級知識分子集中的地方,也是培養高級知識分子的地方。它的任務和目標主要是培養從事理論或基礎科學研究或教學的專業人員,師資隊伍很重要。”為此,學校實施了壹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壹是廣納賢才,聘請華南農學院昆蟲學家蒲哲龍教授、華南理工大學化學專家龍康厚教授、復旦大學化學專家許教授到中山大學工作;二是給專家學者配備助手;第三,給部分教師出國學習和研究的機會;第四,改善教師的生活和工作條件;第五,在教師中發展黨員。在學科建設方面;歷史系設立東南亞研究室,重點研究泰國、菲律賓等國,填補了當時國內空白,在國外也有名氣;中文系設立了現代文學實驗室和古文字實驗室。在生物系設立昆蟲研究室。這些措施的實施給中山大學帶來了深刻的變化。

努力為群眾排憂解難

馮乃超是高級幹部,職位高,但平易近人,密切聯系群眾,幫助群眾解決問題。歷史系講師姚不得不受雇於西北大學,因為她的丈夫樓教授在接管期間被停職。幾經交涉,他只好把孩子留在上海爺爺家,壹家人分散在三地。有許多實際困難和不便。為此,姚先生找到馮乃超,說明情況,請求審判辦。馮乃超聽後,安慰姚老師說:“既然兩所大學都是國家辦的,樓教授可以調到西北大學去。為什麽不能調回這裏教書?妳的問題,我覺得很簡單。要麽請樓老師回來,要麽把妳轉到西北大學。讓我請校長盡快解決妳的問題。”後來姚先生堅持從中山大學轉學,學校征得西北大學同意,姚先生去西北大學任教。

1951年5月27日,馮乃超以主祭身份出席理學院生物系張巨波教授追悼會,並撰寫《悼念張巨波教授》,高度贊揚張巨波教授是“中國昆蟲學的先驅”、“良師益友”。

馮乃超1951年2月來中山大學工作,1975年4月調離崗位。他在中山大學工作了將近四分之壹世紀。他為中山大學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他的高尚品格,求學治校的精神,是中年人和成年人寶貴的精神財富。

作品目錄

紅紗燈籠(詩集)1928,創造社

木偶美人(小說散文集)1929,上海長風書店。

養老金(短篇小說集)1929,上海湖濱書店。

馮乃超文集(上)1986,中山大學出版社。

《論中國的文學革命》(隨筆),1947,香港海洋書屋。

毛澤東賦(詩),1948,香港海洋書屋。

翻譯書目

芥川龍之介小說集日本芥川龍之介,1934。

《傻瓜的壹生》(短篇小說集)日本芥川龍之介著,1940,上海三通書店。

《何童》(中篇小說)日本芥川龍之介著,1941,上海三通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