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張創辦新雅書院

張創辦新雅書院

新亞院1979校友、臺灣省東吳大學教授黃說,新亞是建立在三根柱子上的,前兩根是錢穆和唐君毅,第三根是張先生。用許的話說,新雅是錢穆先生的名氣、唐君毅先生的理想和張先生的頑強精神支撐起來的。

1935張,31歲,在德國弗賴堡大學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後回國,先後任南通學院農業經濟系教授、中央政治學院土地管理系主任。回國任教後,張註重土改研究,進行了多方面的試驗。65438年至40年代初,國內壹批土地研究者成立了中國土地學會和中國土地研究院,張任秘書長。

後來臺灣省的土改由中國土地學會和中國土地研究院策劃主持,土改方案經過張等人十年的努力而獲得並被廣泛采納。張死後,許在其墓誌銘中寫道:“近十年來,臺省有土改,其基礎為君主所奠定。”樹仁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宋認為,張等人提出的土地改革政策的核心在於“耕者有其田”的政策。首先,政府告訴人民,今後只有耕者有其田,政府不再允許佃農和地主存在,政府將購買地主的土地。租戶可以分期償還土地的購買價格,如果他們願意,也可以提前償還。後來的實踐證明,臺灣省的土地改革是非常成功的。

1949年初,張來到港。當年6月,許在香港籌集了壹批資金,創辦了壹份雜誌,由張任主編。靠著雜誌的稿費,新亞壹群人的生活勉強維持。以錢穆和唐君毅為例。他們剛到香港的時候,幾乎每壹期都要寫文章,每壹篇稿子都要發表。而沒有稿子的時候,可以墊付稿費。稿酬預付金額為:錢穆每月65,438+0,000港幣,唐君毅每月800港幣。當時校對壹份刊物的月薪只有80港幣。除了錢和唐,很多剛來香港的學者都可以靠給雜誌寫文章謀生,然後慢慢找到出路。在早期創辦新亞書院的壹批學者中,錢穆是唯壹壹個專門去香港辦學的。但到了香港不久,原先約定合作辦學的浙大教授赴臺做官,錢只好邀請當時在香港的唐君毅和在廣州新結識的張創辦新雅書院。

新亞成立時,張除了是經濟系系主任外,還是新亞的總務主任。用宋的話說,錢和是理想主義者,而張是實幹家。張後來在《二十年粉筆生涯》壹書中回憶說:“新雅書院的誕生,可以說是少數文人的奇遇,教育理想和社會需要,這是她的先天基礎。但她從壹開始就缺乏物質條件。所以她的貧窮成了她最大的特點,成了她生存發展的最大危險。前四年的情況特別糟糕,有時候差到讓人幾乎絕望。”

當時新雅的學生剛到香港,生活不確定,課外工作機會很少。除了免費入學,他們還得幫學校解決自己的生活。張說,鉆石人也應該對自己的精神壓抑和體力下降感到苦澀。在最困難的時候,張不得不典當了妻子的首飾等物。1956暑假過後,新雅最困難的時期已經過去,學校從桂林街搬到了農普路的新教學樓。在桂林街期間,新雅以“生存”為最高目標,壹切口號都毫無意義。到了農普路的時候,學校經費比較充裕,錢穆馬上提出了三個口號:行政制度化、學術研究化、藝術生活化。

有了口號,就要付諸實踐。這壹次,也是張先生將這三個口號變成了現實。當時,張先生已辭去總經理的兼職,出任規則委員會主席,為學校制定各項規則,作為壹切行政措施的依據,將錢穆的“行政制度化”要求付諸實踐。為了滿足錢穆“學術研究的需要”,張創辦了《新亞書院學術年鑒》。張也是新亞生活雙周刊的創辦人和首任主編,新亞生活雙周刊創辦於1958年5月。這本名為《新亞洲生活》的刊物正是響應錢穆“藝術生活”的號召。到目前為止,該雜誌還由香港中文大學新亞學院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