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趙州橋英文簡介

趙州橋英文簡介

1趙州橋簡介

趙州橋,又名安吉橋,建於隋大業年間(公元605-618),由著名工匠李春建造。長64.40米,跨度37.02米,是世界上跨度最大、建造最早的單孔敞肩石拱橋。由於橋梁兩端的肩部有兩個小孔,並不實心,所以稱為開肩式,這在世界造橋史上是壹個創造(稱為全肩式或無小拱實心肩式)。

趙州橋距今1400年,經歷了10次洪水,8次戰爭,多次地震,特別是1966年邢臺7.6級地震。邢臺離這裏40多公裏,這裏也有4.0級地震。趙州橋沒有遭到破壞。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說,不管橋梁內部結構如何,都只能存在65433。1963洪水淹至橋拱龍口。據當地老人說,站在橋上可以感覺到橋體在大幅度晃動。據記載,趙州橋自建立以來已經修復了八次。

在主拱券上端增加兩個小拱券,可以節省材料,減輕橋體自重(減少自重15%),增加橋下河水的排泄量。

1979年5月,由中國科學院自然歷史組等四個單位組成的聯合調查組對趙州橋的橋基進行了調查。趙州橋的重量為2800噸,它的基礎只是壹個由五層石頭砌成的高1.55米的橋臺,直接建在天然砂石上。

如此淺的橋基令人難以置信。梁思成先生在1933考察時,認為它只是防止水沖刷的金剛墻,而不是承受橋票全部荷載的基礎。他在報告中寫道:

“為了測量券基,我們在北面的券腳下進行了挖掘,但現在在河床下大約70-80厘米的地方,也就是我們發現了券下平躺的石墻。石* * *共五層,* * *高度為1.58米。每壹層都比上面壹層略高,下面沒有堅實的地基。明明只是用來防水流蝕的金剛墻,而不是承載橋券全部荷載的地基。因為再過30-40厘米就會見水,除非大規模開挖,否則不可能到達我們根據理論推測的大橋基礎位置。”

為了保護趙州橋,上世紀末在趙州橋以東100米處修建的新橋結構仍沿用趙州橋,只是主拱上的小拱增加到壹側5個。

========================

2.廣濟橋,千古風流名橋。

去看潮水是浪費時間;

壹直走到漲潮到橋上是浪費時間。

(廣東民歌)

這個“潮”指的是潮州;這座“橋”就是廣濟橋。

廣濟橋,俗稱祥子橋,位於潮州古城東門外,橫跨閩粵交通要道韓江。廣濟橋以其“18船24洲”的獨特風格,與趙州橋橋、洛陽橋、盧溝橋等壹起躋身於中國名橋之列。被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譽為“世界上最早的開合橋”,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漢江古無橋。《潮州三陽之橋路》栽:“自東至廣,有江至潮。當沙面下降時,蘆葦可以航行;當雨水積聚,河水上漲,波濤洶湧,海岸遙遠。老派船商自己都怕,壹天讀四五遍都讀不起。來來往往的人都有病。”為了渡河,人們常常“日夜待在野外等它。”可見沒有橋,很難擺渡。

宋幹道第七年(1171),潮州郡知府曾王“造舟為梁,八十有六,接河東西兩岸,中間鋪石,以抓其勢,根其位,隔三月稱嵇康橋。”這是最早的廣濟橋。

惜春元年(1174)夏天,嵇康大橋被無情的洪水摧毀。後主常毅對其進行了重修,將直立數增加到106,形成了“篳路藍縷,龍臥彩虹”的壯觀景象。橋中尚有余錢,“故造西岸界閣,有湞江流,名曰韓陽”。事實上,這個“傑哥”是約旦河西岸的第壹個碼頭。它的建立拉開了從河兩岸到河中心修建橋墩、架設橫梁的持久工程的帷幕。從元年至少定二年(1228),、王、丁雲元、孫等先後在54年間完成10墩。丁雲元修建橋墩最多,成就最大,所以西橋被稱為“丁後橋”。東橋始於五年(1194)太守沈修建蓋秀亭,由陳洪貴、林善樸、三人修建。到了凱西元年(1205),* *修建了13座橋墩。開元元年(1259),太守林·“新船二十四艘,鐵索七十尺,貫側翼”。至此,全橋格局已定。

此後,這座橋興盛起來,又被廢棄,毀了也有人修。歷經風風雨雨經營了200多年,直到明朝中期才迎來了最輝煌的時期。

明朝宣德十年(1435),橋再次被洪水沖毀。知府羅伊“以修橋為己任,捐資興修,下屬富戶皆趨之。”。所以,買木買石,養工養仆,被碼頭毀了的就補回來,被石梁打斷的就好辦了。“建成後”西岸十墩九洞,總長四十九尺五;東岸有十三墩十二洞,總長86尺。凹地二十七英尺和三英尺,二十艘船中有四艘是浮橋。全橋統壹名稱為廣濟橋。大橋建成後有“壹百二十六亭”,墩上建有廣濟橋二十四層,使廣濟橋成為壹個華麗之地,也使土生土長的李陵驚呼“吾潮之勝在廣濟橋”!

鄭德八年(1513),廣濟橋遭臺風破壞,知府譚綸“繼續照常進行修繕”,加了壹個碼頭和壹樓,並從福州減去了六條船,形成了“十八梭二十四洲”的格局。

此後廣濟橋幾經沈浮,但基本格局變化不大。直到1958,因國道交通需要,中斷的浮橋被拆除,換成壹座三孔鋼桁架和兩座高樁平臺橋,並對所有石墩進行加固。1988年,廣濟橋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濟橋結構奇特,形態各異,光彩奪目,不愧為潮州名城的象征,是中國橋梁史上的壹個特例,具有重大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其主要特點可概括如下:

壹、“十八梭二十四洲”

梁船結合,剛柔結合,動靜結合,跌宕變化,是廣濟橋的壹大特色。橋的東、西兩段是集亭與美於壹體的梁橋,中間是“蘆葦編織,蛟龍橫臥彩虹”的浮橋。這簡直是壹幅美妙的風景。青幹龍間有詩:“湘江春水滿,十八梭鎖橋。”“湘橋春起”因此位列“潮州八景”之首。在結構上,梁船結合是世界首創的開合橋。啟閉功能主要在於通航和泄洪,如《月相》所記:“潮州東門外濟川橋...來年早晚開船。”而每當漢江洪水來臨時,它可以解開浮橋,讓洶湧的洪水傾瀉。還有檢查站的作用。“郡縣以廣濟橋為鹽船必經之路,始收鹽稅。”後來,上級甚至派人主管潮州府,地方誌記載:“清雍正三年(1725),鹽運駐潮,知府負責橋梁事務,東岸屬運政清引鹽,西岸屬潮州府檢查關稅。”

二、《二十四陽臺二十四》

廣濟橋基層階段有在橋墩上建亭臺、“蓋漢宅”的措施,並命名為“冰壺”、“玉鏡”、“蓋秀”。明代宣德年間,知府羅伊在壹座500多米長的橋上建了126個亭子,還在各種墩上建了塔,並分別在川、友通、左達、濟川、雲恒、冰壺中使用了奇景、大浮雕、淩霄、凳影、月月、仙人、騎馬、躍起、涉水。至此,橋梁建築的設計才是最終目標。正如明代李陵在《廣濟橋賦》中所言:“方丈壹樓,十丈壹亭,花披紅,金椽雕。曲條橫檻,紅漆白堊,鱗參差,檐齒高……”古代嶺南風雨橋很普通,但是規模那麽大,形式那麽多,裝飾那麽華麗。

第三,“壹裏長橋壹裏城”

廣濟橋是“粵東、閩、粵、豫、張靜、深”的樞紐,橋上有許多塔。它很快成為交通和貿易的中心,並成為壹個繁華的橋梁市場。天剛蒙蒙亮,河霧還未散去,橋上已經是壹片“魚床”。天亮了,店鋪居然先開了,茶亭、酒肆裏滿是迎風飄揚的旗幟,凳橋上的人拿著布匹交易絲綢,求簽搓肩,交通繁忙,正如李陵《廣濟橋上的賦》所描寫的:“夫若雷轟,車輪蹄聲隆隆;怒風浪,行人也;雲淡風輕,塵土飛揚;非常鏗鏘,樹木顫動,遊客歌唱,帖子嘉賓歌唱;鳳鳴,龍吟大海,文人騷客彈唱蕭鼓;陽臺搖了,雲散了,浪被風驚了……”地面就像壹幅清明上河圖。難怪遊客會開“到了湘橋就問湘橋”的玩笑。

廣濟橋的夜別有情趣:“吹角月牙白城頭,夜賣魚市紅燈。”猜蛋船還在喝酒,掛鹽船只是在風中航行。“明月初上廣濟橋,酒樓高掛燈籠,蛋船猜拳,妓帳絲竹私語。真的是“萬家連著壹溪,半夜如擊鼓聲”,直到“指著漁燈,靜悄悄的”,於是“半夜海的氣氛就沒了”。

經歷了800多年滄桑的廣濟橋失去了往日的輝煌,但它的特色依然存在。人們堅信,廣濟橋在政治和諧、繁榮昌盛的今天,以雅為重,不會太遙遠。

===========================

3萬安古渡洛陽橋

漫步在福建惠安洛陽橋上,仿佛是與歷史的對話。於是,巨大的石梁不再寂靜,亭子和碑亭也活靈活現,石塔上飛舞的荷花花瓣和模糊的佛像浮雕也有了靈性,就連木筏墩也活了起來,用同樣古老的語言講述著很久以前關於這座橋的故事和傳說。

橋梁的誕生幾乎都與交通有關,洛陽橋也不例外。洛陽江、靳輝和回族城市和山區的許多溪流穿過洛陽鎮的南側,帶著山野的氣息奔流入海。這裏“水闊五裏深”,南北兩側都有流口,所以擺渡是唯壹的交通方式,古代稱為“萬安渡”。但出海口水流湍急,“每次過潮,幾天都過不去。“雙方只好仰天長嘆。

但是,萬安渡口的位置很重要。北面的惠安遠離福州,南面的泉州與漳州、廈門、潮州、廣州、宋代中期的泉州相連,成為繁榮的港口,商業經濟具有相當規模,向周邊地區發展也成為必然趨勢。但洛陽河是其北移的天然障礙。

晉代造橋技藝已經成熟,中原移民將其帶到閩南,與這裏石雕技藝的成熟相得益彰。此外,火藥的發明和火藥的巧用,使得開采巨巖並不困難,天時地利人和在萬安建僑也成為大勢所趨。

洛陽古橋始建於北宋祐五年(1053),建成於嘉祐四年(1059),歷時六年零八個月。其獨特的規定和宏大的工程,使其成為歷史上第壹座梁式跨海大橋,甚至被稱為“海上第壹橋”,使王紫荊遷至洛陽河。之後,泉州興起了造橋熱潮。150年間,修建橋梁200余座,總長50余裏,因此贏得了“閩中橋梁天下第壹”、“泉州橋梁閩中第壹”的美譽。

洛陽橋因其獨特的結構和高超的技藝,與石拱橋趙州橋、多孔石拱橋盧溝橋、船梁潮洲廣濟橋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名橋。

古橋為扁梁,結構古老,南北走向。大橋長834米,寬7米,剩余橋墩31個。橋面鋪設花崗巖巨礫,長11米,寬近1米。建橋人的智慧在於,根據潮流,造出兩個尖船和木筏,把水勢隔開。利用潮汐落差,創造了“滄浪揚舟,懸機吊弦”的基礎鋪設法和橋板漂浮法。蔡襄接任督軍後,開創了“植牡蠣於根基”的新概念。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在《談橋》中這樣評價:“這種基礎是現代橋梁的筏式基礎,但在國外只有不到壹百年的歷史。所用橋梁的‘漂浮法’至今仍很流行。”大概是現代生物科學的高級應用,培養牡蠣把橋基和墩腦凝聚成壹個整體。

目前,壹座頗為高大的蔡襄石像已豎立在洛陽橋北端,眉梢胡須間仍有從容謙和的表情,可見船井的落寞。

歷史上,蔡襄與洛陽橋的故事已經被安排得盡善盡美,以至於後世也認定洛陽橋是蔡襄所為。歷史上的壹點小錯誤是可以原諒的。作為泉州知府,蔡襄在任期間盡職盡責,監督橋務。雖然只有23個月,只占整個建橋時間的四分之壹,但他的苦心是有口皆碑的。況且,在蔡襄自己寫的萬安橋碑文中,他並沒有吹噓自己的功績,只是簡單地記錄了華僑的全部事跡,而他寫的卻是王石、易博等造橋人的史實。可見蔡襄的高尚品格是清官。

蔡襄“為官壹任造福壹方”的所作所為合情合理,沒有什麽特別之處,而人們這樣的安排也體現了民眾對清正政治的呼喚。蔡襄雕像巍然屹立,看著他熟悉的洛陽橋,卻再也看不到那壯闊的造橋場面。後人的尊重也帶給他些許孤獨。如果當時在這裏設計的雕塑是壹組普通建設者搬石頭、架橋的形象,可能更符合歷史的真相和蔡襄的本意。

洛陽橋的另壹個作用是它產生的文化國徽。大橋建成以來,與大橋有關的各種寺廟、廟宇、廟宇、教堂相繼建成,使當時的建築文化藝術顯得純凈流暢;無數以橋為題的文章和詩詞,極大地豐富了這片土地的文化底蘊;許多傳統的書法和雕刻藝術創造了壹種意味深長的意境,而無數傳奇故事和由橋梁組成的地方戲曲則充滿了古典浪漫主義,並廣為流傳。壹座古橋能引起如此巨大的文化轟動,在橋梁建設史上是罕見的。

洛陽橋交通功能的弱化也是時代發展的標誌。如今,324國道洛江大橋閘已經流水般,貫穿南北。與近在咫尺的古橋共同構成了“洛江雙虹”的新景象,古今皆有,但都折射著我們民族創造和文明的太陽之光。

=========================

4盧溝橋簡介

盧溝橋風景區位於北京西南的豐臺區。景區內的盧溝橋和宛平古城不僅是著名的歷史遺跡,也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重要紀念地。1987年,這裏新建了抗日戰爭紀念館。盧溝橋建於晉代,因跨越盧溝河(今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

盧溝橋的修建與北京的崛起息息相關。在晉朝,北京逐漸成為全國的政治和文化中心。盧溝橋是連接北京小平原和華北大平原的重要通道。盧溝橋雄偉壯觀。它長266.5米,寬9.3米。橋孔11孔,橋墩10。橋墩的設計非常科學。橋墩迎水壹側建成引水尖,長4.5-5.2米。頂端垂直安裝三角形鐵殼柱,減緩水流沖擊,打破初春解凍時流動的冰排。盧溝橋裝飾華麗。橋的崗哨上裝飾著石獅,柵欄上裝飾著圖案。石獅是盧溝橋的壹絕,俗稱“盧溝橋無數獅”來形容其豐富。獅子的總數在500只左右。東橋頭和西橋頭分別有壹對石獅和壹對石象。西橋頭有四塊中國手表。橋兩端的四塊石碑分別是清康熙七年(1668)重修的盧溝橋碑、乾隆五十年(1785)重修的盧溝橋碑、乾隆題寫的盧溝小月碑和乾隆視察的永定河詩碑。盧溝橋已經建了800多年了,它是眾所周知的。“盧溝小月”是金章宗指定的燕京八景之壹。元代,意大利著名旅行家凱爾·波洛來到這裏,稱盧溝橋為“世界上最好的、獨壹無二的橋”。近代因為這裏爆發的“七七事變”,成為全國人民抗戰的重要紀念場所。

===================

附:橋梁專家茅以升

著名橋梁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教授。出生於1896,江蘇鎮江人。1916畢業於唐山工業學院。美國留學,獲得加裏基理工學院第壹個工程學博士學位。1921帶著滿滿的學習回國,希望以飽滿的熱情為橋梁建設貢獻自己的知識。但是,在當時的舊中國,要在建設中為祖國做出貢獻是不可能的。十三年來,茅以升教授只做過幾次修橋的顧問,比如1929修濟南黃河大橋。

1933年秋,他在北洋大學任教授時,突然收到浙江老友的壹封信,邀請他到杭州商談錢塘江大橋的修建。經過茅以升教授的精心組織設計,在同事和參與工作的工人的努力下,采用“註水法”、“沈箱法”、“浮運法”解決了技術難點。“錢塘江上建壹座雄偉的大橋,只用了兩年半的時間!”這是中國第壹座由自己設計建造的現代化橋梁,翻開了新的壹頁,在中國橋梁史上寫下了輝煌的篇章。

65438年至0955年,茅以升教授擔任另壹座大型現代化橋梁——武漢長江大橋建設技術咨詢委員會主席。“天塹變通途”的成就,離不開茅以升教授的技術指導。

茅以升從事教育、橋梁工程和科學領導工作60年,不僅為祖國培養了大批工程技術人才,而且引進和開創了我國現代橋梁建設的新技術。幾十年來,茅以升教授著述甚豐,在中外報刊上發表文章約200篇,部分被選入教材。代表作品有:《錢塘江大橋》(出版於1950)、《武漢長江大橋》(出版於1958)、《中國橋梁——古橋與今橋》(日文版於1973;1978英文版)以及力學概念、科學體系、教育體系等書籍;發明了簡單的乘除計算器;他還編著了《橋談》十卷,是我國自古以來文學書籍中不可多得的作品。

茅以升教授對天津有著深厚的感情。曾多次回到天津,在天津大學85周年校慶上與師生同樂,在天津大學90周年校慶上發來賀信,表達了對天津和天津大學的深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