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經濟論文的巨大進步——中日經貿關系的現狀、問題及對策

經濟論文的巨大進步——中日經貿關系的現狀、問題及對策

中日經貿關系的現狀和問題

中日經貿合作是中日兩國利益的最大交集,是密切中日關系的重要因素。1972中日邦交正常化以來,兩國經貿關系朝著互利共贏的方向發展,總體上保持了良好勢頭,促進了兩國關系的全面發展。實踐證明,爭取中日經貿互利合作和共同發展,是符合兩國根本利益的唯壹正確選擇。

加強中日經貿合作是兩國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客觀需要。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離不開中國。對外開放是我國的壹項基本國策。作為壹個發展中國家,為了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發展,我們必須保持良好的外部環境,並積極促進與其他國家在經濟發展方面的友好合作。日本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擁有資金和技術優勢,是中國第三大貿易夥伴、第三大外資來源國和引進技術的主要來源國,在中國對外開放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國巨大的市場、活躍的商機、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和智力資源是日本經濟發展特別依賴的。近年來,日本對華出口大幅上升,中國成為日本增長最快的出口市場。雙邊貿易總額在2002年首次突破1000億美元大關後,2004年達到6543.8+0600多億美元。中日經貿關系的快速發展,拉動了兩國經濟增長,促進了兩國在科技、教育、旅遊等領域的廣泛合作。然而,近日來,日方在歷史等壹系列問題上的錯誤言行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引起了中國人民的強烈不滿。所以,社會上有人提出“抵制日貨”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如果這樣做是完全不合適的。在國際經濟相互依存、“妳中有我、我中有妳”的形勢下,壹味抵制日貨,會損害雙方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利益,不利於雙方取長補短,也不利於我們很好地實施“引進來”和“走出去”的對外開放戰略,最終損害中國的整體利益,影響我國發展大局。我們要立足於維護本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從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戰略高度,積極推動中日經貿關系健康發展。

加強中日經貿合作有利於促進中日關系的健康發展。互利的經貿合作是發展兩國政治關系的重要基礎,穩定健康的政治關系是促進兩國經貿合作的重要條件。新形勢下,中日經貿合作的互補優勢不僅沒有削弱,反而更加突出;中日在地區和國際事務中的利益交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加強中日經貿合作,對於發展長期穩定的中日友好合作關系,今天比過去更有現實意義。但令人遺憾的是,日本在歷史、臺灣省等問題上的壹些舉動違背了自己的承諾,背離了中日關系的政治基礎,使當前的中日關系陷入了困難局面。如果這種不和諧的政治關系持續下去,必然會傷害兩國經貿合作的發展。日方應以認真慎重的態度處理影響中日關系順利發展的矛盾和問題,將承諾落實到實際行動中,為推動兩國經貿關系發展創造必要的條件和良好的氛圍。

加強中日經貿合作符合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合作的時代潮流。當前,經濟全球化步伐明顯加快,世界各國、各地區在經濟領域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依存日益加深。中日經貿合作逐漸形成了妳中有我、我中有妳的局面,達到了相互利益不可分割的地步。21世紀的亞太地區是世界上最具發展活力的地區。隨著亞太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建立經濟聯盟的呼聲日益高漲。中日作為世界和亞洲的兩個重要國家,應該深刻認識加強雙邊經貿合作的重大意義,努力協調和解決雙方的矛盾和問題,為實現區域經濟合作和世界經濟的繁榮發展做出應有的努力。

“風景要長,要醒目。”中日經貿關系的良好局面來之不易,值得倍加珍惜和精心維護。中日雙方都應高瞻遠矚,以對歷史、對人民、對未來高度負責的態度,采取切實措施,盡快扭轉當前中日關系的困難局面,積極推進中日經貿合作與交流,努力推動中日關系穩定健康發展。

關於中日關系的現狀;

2008年

65438+10月5日、6日,中日歷史研究第三次全體會議在北京召開。

10月27日至28日,新壹屆中日友好委員會第七次會議在北京舉行。雙方成員圍繞落實福田首相訪華成果、確保胡錦濤主席訪日成功這壹主題,廣泛深入地交換了意見。

2月19日,全國人大與日本參議院定期交流機制第二次會議在北京舉行。吳邦國委員長會見日本參議院訪華代表團,就中日關系交換意見。

2月20日至24日,國務委員唐家璇應邀訪日。在日期間,他分別會見了福田康夫首相、高村正彥外相、眾院議長河野洋平、參院議長江田萬裏、前首相安倍晉三及各政黨領袖,並出席了日本各界人士招待會。結束東京日程後,國務委員唐家璇訪問了大阪和奈良。

2月26日至3月1日,日本自衛隊聯合參謀長齋藤隆訪華。

3月15日,中日青年友好交流年開幕式在北京舉行。胡錦濤主席出席了開幕式系列活動,並與兩國青年進行了交流。

3月31日,第八次中日防務部門安全磋商舉行。

2005年4月15日至2006年4月16日,日本執政黨兩黨幹事長伊博溫明和北川和夫訪華,胡錦濤主席會見了他們。

2007年4月6日至20日,楊潔篪外長訪問日本,為胡主席訪日做最後的政治準備。

5月6日至10,胡錦濤主席對日本進行國事訪問,被稱為“暖春之旅”。訪問取得了豐碩成果。雙方發表了《中日關於全面推進戰略互惠關系的聯合聲明》,這是中日之間的第四個政治文件。雙方還發表了《關於加強中日政府間交流與合作的聯合新聞公報》,確定了當前落實聯合聲明的70項具體措施。雙方就增進政治互信、促進人文交流、深化互利合作、努力振興亞洲、應對全球性挑戰達成廣泛共識。

5月8日,日本青年友好交流年開幕式在東京舉行,胡錦濤主席和福田首相出席了開幕式。

第二,經貿關系

(壹)中日貿易

日本是中國的主要貿易夥伴。到2003年,日本已經連續11年成為中國第壹大貿易夥伴。2004年被歐盟和美國趕超,退居第三。

2007年,中日貿易保持快速增長勢頭,進出口總額達到2360.2億美元,同比增長13.9%。其中,我對日本出口654.38+002.07億美元,同比增長654.38+065.438+0.4%;我自日本進口654.38+033.95億美元,同比增長654.38+05.8%。中國的赤字是365438美元+0.88億美元。

(二)日本對華投資

日本是我第二大外資來源地。2007年,日本對華直接投資項目數為1914,同比下降20.6%,實際到位金額35.9億美元,同比下降20.8%。截至2007年底,日本在華投資項目累計39628個,實際到位金額665438美元+7.2億美元。

(三)日本與中國的金融合作

1,日元貸款

日本對華日元貸款始於1979,雙方同意在2008年前結束對華日元貸款。5438年6月+2007年2月,兩國外長簽署了最後壹批對華日元貸款換文。至此,日本政府已承諾向中國政府提供日元貸款約3316486億日元(約合33億美元)。截至2007年9月,我實際使用貸款約25207.33億日元,用於255個項目的建設。日元對華貸款占中國從外國政府貸款的50%左右。

2.免費援助

截至2007年底,中國* * *接受日本無償援助共計139825億日元,用於141項目建設,涉及環保、教育、扶貧、醫療等領域。2008年5月,雙方簽署了2008年援助協議,日本今年將向中國提供5.77億日元的援助。

3.“黑字還”貸款

1988和1994年,日本進出口銀行兩次向中國人提供“黑字貸款”,金額達1400億日元。

三。文化交流與合作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日兩國壹直保持著民間文化交流。主要形式有文藝演出、藝術和文物展覽、學術和人員交流等。其中,1972上海舞蹈劇院赴日演出等壹系列重要文化交流活動,為中日邦交正常化做出了積極貢獻。

1979 65438+2月,兩國簽署了《中日文化交流協定》,確定了發展兩國文化、教育、學術、體育交流的目標。在雙方共同努力下,中比文化交流合作全面發展,呈現出官民同在、渠道和形式多種多樣的新局面。其範圍之廣、規模之大、數量之多、活動之頻繁、內容之豐富,在與中國有文化交流的國家中處於領先地位。中日文化交流有以下特點:1 .* * *文化底蘊深厚,文物、書法、詩歌、水墨畫、戲劇(京劇、歌舞伎)等東方傳統文化交流得天獨厚。二是民間交流占據主體。據統計,目前民間文化交流占文化交流總量的95%以上。

近年來,雙方在商業演出、音樂、影視、動漫、遊戲等新興文化產業的交流合作蓬勃發展。目前,日本已成為中國最重要的文化和貿易夥伴之壹。

近年來,中日兩國舉行了多次大型文化交流活動。65438-0999,我在日本舉辦“99日本之旅”,日方在中國舉辦“日中文化友好年”。200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中日兩國共同舉辦了“中日文化年”。2007年是“中日文化體育交流年”,全年舉辦了300多項活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2008年是中日青年友好交流年。2008年5月,雙方簽署了中日互設文化中心協議。

第四,科技交流與合作

中日邦交正常化後,雙方於1980年簽署了《中日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建立了政府間科技合作關系。此後,兩國科技交流與合作發展迅速,規模不斷擴大,形成了多形式、多渠道、官民並舉的局面。特別是在技術合作應用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為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目前,中日兩國政府間的科技合作主要包括:中日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項下的合作,兩國政府部門間的對口合作(包括部門間簽署的合作協議等。),通過日本國際協力機構(JICA)和《中日核能合作協定》的渠道進行技術合作。此外,兩國許多部門、地方、研究機構和大學開展了多種形式的交流與合作,對促進兩國科研人員的交流和開展合作研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近年來,隨著中國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雙方在節能環保領域的技術合作發展迅速。2007年底,福田康夫首相訪華時,雙方簽署了《中日政府關於進壹步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科技合作的聯合聲明》。

動詞 (verb的縮寫)軍事交流與合作

中日於1974互設武官處,軍事交流始於70年代末,關系良好。1989之後,兩國軍事交流壹度中斷。1995日本防衛廳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西元徹也訪華,中日高層軍事交流恢復。1998實現了國防部長互訪。2000年,兩軍總參謀長互訪。2007年8月,國防部長曹剛川訪問日本。165438+10月,二戰後日本軍艦首次訪華。從1997到2008年,中日兩國防務部門舉行了八次安全磋商。中日兩國還在國防醫學、大學和學術研究領域開展了交流。2008年5月胡錦濤主席訪日時,雙方同意加強防務交流,日本防衛大臣將於今年訪華。

中日關系的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如何?

目前中日關系總體冷淡。雖然最近兩國高層交往不斷,但在壹些敏感問題上仍然存在很大分歧,比如最典型的釣魚島問題、臺海問題、歷史問題等等。在未來的發展中,中日之間的問題會更多。日本作為壹個島國,所有資源都依賴進口,運輸的落實是個大問題。但是,日本的運輸船都經過臺灣省海峽。日本害怕中國統壹臺灣省後切斷他們的海上航線,所以預計2020年中日之間還會有壹戰。。。

中日關系的歷史、現狀和未來發展

歷史上中國和日本從來沒有同時強大過,所以兩國誰強大,對方就是附庸或者被侵略被壓迫。

現在兩國同時強大,必然會有對立和分歧,可能要僵持幾十年以上。

未來我想大家都會明白,兩國的關系可能和英法壹樣,屬於同壹個東亞聯盟,然後在理性的規則中爭奪聯盟的主導權。這個聯盟應該包括東亞、東南亞和太平洋的壹些國家。在這個聯盟的盟主爭奪戰中,統壹後的朝鮮、印尼、越南、澳大利亞都會有壹定的影響力。

中日關系體現和凝聚了國家關系的復雜性,不僅是鄰國之間的關系,也是大國之間的關系。既是“東西”關系,也是“南北”關系;歷史上既有和平與對立的雙重關系,現實中又有依賴與競爭的雙重關系。中日關系正處於歷史的關鍵時期。正確對待和處理,是兩國人民特別是兩國政治家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從戰略高度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是唯壹正確的選擇。用戰略的眼光看待和處理問題,主要是用歷史的、全局的、未來的眼光去思考和處理問題。

第壹,要善於從歷史的角度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亡。中日關系的現狀很大程度上與中日關系的歷史有關,“以史為鑒”成為處理中日關系的基礎和前提。中日邦交正常化時,中國把“以史為鑒,面向未來”作為指導中日關系的基本原則。以史為鑒,也就是中日關系的歷史,如何認識和對待中日關系的歷史,從中尋找教訓,將是兩國人民必須完成的歷史課題和現實任務。

說到中日關系史,中日甲午戰爭和日本侵華戰爭歷歷在目,對日本人民造成的傷害刻骨銘心。難怪人們在中日關系中提到“以史為鑒”,會自然而然地想到這段歷史,並將其上升到民族尊嚴和國家榮辱的戰略高度。這樣理解中日關系的歷史沒有錯,但不全面,不正確。周恩來總理用了十個字來解釋中日關系的歷史,那就是“兩千年的友好和五十年的對立”。“兩千年友好,五十年對立”是中日關系史上最全面、最準確的解釋和表述。中日關系,從歷史角度看,友好是長久的,對立是短暫的;友誼是歷史的主流,對立是歷史主流中“艱難而苦澀”的壹頁。只看到“50年對立”而忽略“2000年友誼”,或者只看到“2000年友誼”而忽略“50年對立”,都是不全面的,都會得出錯誤的甚至是有害的結論。

“兩千年友好”使中日兩國享有長期和平,共同發展。中日兩國的交往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漢朝。唐朝是兩國文化交流的高峰,日本使臣雲集長安,鑒真僧人越境日本。在漫長的交流過程中,中國文化得到傳播,日本文化得到迅速發展。在壹衣帶水的地緣關系中,逐漸形成了具有許多相似因素的東方文化觀念和社會結構。即使在近代,兩國為推動社會發展而啟動的“戊戌變法”和“明治維新”,也充分說明了兩國在自身社會發展周期和節奏上的“相似性”。“兩千年友誼”使兩國人民長期享有和平的外交關系,長期享有彼此的文化營養,長期享有社會文明的成果。即使在甲午戰爭之後,孫中山、魯迅、郭沫若、周恩來等人仍出於兩國革命和友誼的需要,往來於中日之間。“兩千年友好”的歷史證明,“和為貴,合則兩利”,和則俱生,和則俱勝。

“50年對立”使中日關系破裂,社會陷入停滯。明治維新後,日本在迅速強大的國力支撐下,忘記了兩國兩千年友好的歷史傳統,擴張野心,悍然挑起了讓日本人民蒙羞的中日甲午戰爭。幾十年後,在侵華戰爭中,日本軍國主義在中國人民的傷口上犯下了滔天罪行。兩次戰爭發生在半個世紀之內,瞬間摧毀了兩國幾代人創造的財富,壹下子打破了兩國“兩千年友好”的歷史傳統,使兩國人民失去了和平與穩定,飽受戰爭的煎熬和戰爭的創傷。兩場戰爭讓中國社會倒退,國家分裂,讓日本的繁榮瞬間化為廢墟,限制了國家主權。“五十年對立”的歷史證明,“鬥必傷二”,對立必然失敗,戰爭必然失敗。

如果說中日關系的歷史是“兩千年友好,五十年對立”,那只能證明“和則兩利,鬥則俱傷”的文明智慧顯然是不全面的。「兩千年友誼」的關鍵是什麽,「五十年對立」的關鍵是什麽?今天人們必須認真總結。“兩千年友誼”的關鍵在中國。在“兩千年友好”的歷史中,中國壹直處於領先地位,但中國並沒有利用領先地位向日本擴張,更沒有發動戰爭,而是堅持睦鄰友好的民族傳統,其結果對自己和他人都是有利的。“50年對立”的關鍵在日本。“50年對立”歷史前後,日本比中國發展得更快更強。日本在發展領先後,沒有什麽好隱瞞的,野心膨脹,向外擴張,損人不利己。如何看待和對待自己的領導地位,如何看待和對待自己的大國地位,正確的做法是:領導不稱霸,強大不擴張;領導不忘好鄰居,強大需要朋友。

第二,要善於從大局角度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

中日關系正處於關鍵敏感時期,處理不當會對大局產生不利影響。從大局出發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最重要。十六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要把國家利益和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作為判斷國際事務和國家關系的根本標準。整體情況如何?國家利益和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才是大局。和平與發展是我們的國家利益,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也是中日關系的共同利益。顧全大局,維護國家利益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已成為包括中國在內的國際社會成員的神聖使命。

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也是當今世界的大局。21世紀,20世紀上半葉飽受戰亂蹂躪,中間又受到冷戰威脅,人類最需要的是和平與發展。和平與發展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在此背景下,中日關系必須服從和服務於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大局。中日關系不僅是重要的雙邊關系,也是重要的國際關系,影響雙方和世界,必須謹慎處理。

進入21世紀後,中日兩國都進入了壹個重要的歷史時期。經過二戰後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日本在經濟上已經成為世界強國。由於二戰,日本的政治軍事國際地位受到限制,現在正積極推動從經濟大國向政治經濟大國轉變。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不斷增強,正在實現從傳統政治大國向經濟政治大國的轉變。中日兩國都處在向更高的國際地位和更重要的國際角色轉變的過程中,兩國的經濟總和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很大。中日兩國同在亞洲,近鄰,又有歷史遺留問題,必然會產生各種摩擦。如果不能正確對待和處理兩國之間的摩擦,必將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構成威脅,成為世界和平與發展大局中的消極因素。中日兩國應從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大局出發,正確看待和處理兩國重要國際角色和國際地位轉換過程中產生的摩擦。

要使中日關系有大局感,至少需要解決兩點:壹是正確認識世界大國應該承擔和履行的國際責任。中國和日本都是世界強國,主觀上和客觀上都在向全面的世界強國邁進,但在成為世界強國之前,我們必須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這個心理準備就是對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大局有深刻的認識,對歷史問題有深刻的反思,願意為世界和平與發展做出貢獻。就日本而言,首先是要真正反省歷史上對世界和平發展造成的損害,對其侵略給亞洲國家造成的傷害進行懺悔和道歉,以其和平發展道路和與世界特別是周邊國家睦鄰友好的做法取得有關國家和人民的信任,以實際行動真正證明自己是世界和平發展的推動者和建設者。對中國來說,首先要以世界和中日大局為重,正確認識和處理中日關系中的摩擦,不能為了壹時的緊張而犧牲未來,不能讓局部的不和諧影響兩國的全面關系。多做有利於和平發展的努力,不激化矛盾,不擴大緊張,是中日兩國必須履行的國際義務,也是大國形象的基本要求。第二,中日兩個世界大國,在各自向世界大國轉變的過程中,必須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支持。中國和日本都在亞洲和東北亞。他們在各自向世界強國的轉變中不可能沒有競爭和摩擦。關鍵在於如何理解和處理這種競爭和摩擦。從世界格局演變的歷史來看,區域發展和區域壹體化包括以美國為單核的北美自由貿易區,以法國和德國為雙核的歐盟,以及多核的東南亞國家聯盟。中國和日本在亞洲特別是東北亞的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未來的亞洲壹體化進程中,特別是東北亞地區,中日兩國應該成為共同促進亞洲包括東北亞地區,乃至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雙引擎。

21世紀中國的大局和國家利益非常明確,就是維護和平的國際環境,保持國家穩定,促進社會發展。和平的國際環境,特別是和平的周邊環境,是當前中國重要的國家利益,因為和平的國際環境和周邊環境是維護國內穩定、促進社會發展的基本條件和前提。沒有和平的環境,壹切都無從談起。中日關系是周邊環境和關系的重要因素。保持國內穩定是當代中國的根本利益。社會穩定是社會發展的基礎,是人民和諧生活的保障,是社會文明的重要體現。周邊關系摩擦會影響國內穩定,國內民眾情緒不穩定甚至會威脅穩定。促進社會發展是當今中國的核心利益。“發展是硬道理”,中國是發展中國家,人均GNP在世界後面。日本是發達國家,人均GNP居世界前列。發展對中國來說遠比日本重要。如果發展問題得不到妥善解決,中國不可能真正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

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中國已成為日本第壹大貿易國,日本與美國、歐盟壹起成為中國前三大貿易國。經濟利益中有巨大的* * *利益。中日關系直接關系到維護和平國際環境、保持國內穩定和促進社會發展的國家大局和國家利益。面對這個大局,每個人都必須處處保持清醒和理性,壹切愛國情感和行動都必須服從和服務於國家的大局和利益。有利於大局和國家利益的感情和行為就是愛國,否則就會走向愛國的反面。

第三,要善於從未來的角度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

“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其中“以史為鑒”是前提和基礎,“面向未來”是目的和基礎。中日作為亞洲乃至世界的兩個大國,應該為亞洲和世界的未來做出貢獻。我們必須用未來的目標和需求來指導和約束過程行為。對中國來說,從未來的角度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極其重要。

未來的世界應該是和平發展的世界,未來的國際秩序應該是公平合理的新秩序。中國是建立國際新秩序的倡導者和推動者,應該為建立國際新秩序做出努力和貢獻。以理性與和平的方式解決國際關系和國家爭端是建立國際新秩序的重要實踐。亞洲特別是東亞的持續發展必將在未來的國際秩序中發揮重要作用。中國建立國際新秩序的努力應該從亞洲開始,東北亞國際新秩序的建立首當其沖。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形象在處理東北亞國家關系和建立新秩序中受到考驗。不以現在代表未來,不以現在犧牲長遠,不以情感代替理智,不以對抗犧牲合作,才是我們應有的正確態度。社會各界,特別是青年學生,應該理解和支持國家和政府為建立國際新秩序,樹立負責任大國形象所做的任何努力。絕不能讓我們建立國際新秩序、樹立負責任大國形象的努力因壹時沖動的過激行為而受挫,甚至成為其他國家誤解和攻擊的理由。

壹體化是未來亞洲和東北亞的基本趨勢。東亞國家在這個問題上有* * *的認識,正在進行各種努力和實踐。中國是積極的參與者和推動者,亞洲和東北亞壹體化符合中國和本地區國家的根本利益。中國和日本是亞洲的重要國家,也是東北亞的核心國家。兩國的關系直接關系到亞洲和東北亞未來的壹體化。中國和日本都是“10+3”的成員,是未來這壹地區自由貿易區的主要國家,也是自由貿易區的倡導者和推動者。中國和日本的關系直接影響著這壹地區自由貿易區的建設和整合。從亞洲和東北亞的未來來看,中日兩國應該徹底解決歷史問題,放下包袱,融入地區壹體化進程,在壹體化進程中發展,在壹體化進程中強大。區域壹體化對中國來說更為重要,既能保證中國和平的周邊環境,又能改變世界不合理的經濟政治格局。它不僅可以促進中國的發展,也有助於中國樹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和國際新秩序。基於此,中國應該妥善對待和處理當前的中日關系,善於以大智慧對待問題,善於以大勇氣處理問題。大智慧和大勇氣的核心是,以地區和平穩定和地區壹體化的未來趨勢,巧妙解決中日摩擦,化解各種負面因素。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實現民族偉大復興,是未來中國的核心利益。這些未來核心利益的實現,有賴於從現在開始“聚精會神搞建設,壹心壹意謀發展”。其他因素的任何懈怠、忽視或幹擾,都將嚴重影響或阻礙中國未來核心利益的實現。鄧小平曾明確指出,除非有大規模的外國入侵,否則我們應該牢牢把握發展生產力。現在,實現中國未來的核心利益,恰逢壹個重要的戰略機遇期。抓住機遇,促進發展是我們的當務之急。鄧小平說,我們已經失去了太多的機會,現在我們不能再失去它們了。20世紀50年代以後,世界上出現了壹個有利於發展的重要機遇期。我們沒能抓住它,但日本抓住了它。當我們從“噩夢”中醒來的時候,中國的經濟幾乎處於崩潰的邊緣,而日本卻在戰爭的廢墟上發展成為世界經濟強國。265438+20世紀初,世界出現了有利於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對中國來說,真的是千載難逢的機遇,只能抓住,不能放棄,不能被打擾。當前,中國正處於實現未來國家核心利益的關鍵時期。任何局部的、暫時的不和諧因素都應引起重視,絕不能讓其影響未來中國核心的實現。"小不忍則亂大謀。"中日關系雖然復雜,責任雖然在日方,但處理不好,對中國影響較大。要善於從未來中國核心利益的角度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暫時有很大的問題和麻煩,但從未來中國的核心利益來看,卻是另壹番景象。

中日關系必須妥善處理,從戰略高度,即從歷史、大局和未來的角度來看待和處理,是理性的選擇,也是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