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晚清的屈辱與英雄事跡

晚清的屈辱與英雄事跡

-1895:

中日馬關條約

清政府承認朝鮮獨立;

割讓遼東半島、澎湖列島、臺灣省全島及所有附屬島嶼給日本;

中國賠償白銀兩萬兩;

沙市、重慶、蘇州和杭州是商埠。

允許日本政府在通商口岸設立領事館;

通商口岸的日本人可以從事各種手工業,只交進口稅,免除各種雜稅,所有的日貨都可以存放在倉庫裏;

作為交換俘虜,中國將立即釋放涉嫌被捕的日軍間諜或日本臣民,不得逮捕為日軍服務的中國人(即漢奸);

單方面最惠國待遇。

-1901年:

辛醜條約

中國派載灃王子前往德國,就謀殺德國大使壹事向德國皇帝道歉。建造了壹座紀念碑來紀念德國大使被謀殺;

鼓勵義和團大臣受到懲罰;

反戰大臣和反對使用義和團的大臣被復職或獎勵;

中國派部長到日本為日本大使館官員被謀殺道歉;

在動亂中被損壞或玷汙的外國墳墓由各國大使館修復。中國為北京附近的每個墳墓支付12,000銀,為其他省份的每個地方支付5,200銀。

中國禁止進口武器兩年;

中國* * * 39年向各國支付戰爭賠款4.5億兩,年息4%,由中國關稅和鹽稅支付;

北京使館區不允許中國人居住,國家可以派兵保護;

大沽炮臺和京津之間的炮臺將被拆除;

外國可以在北京和山海關之間駐軍;

中國將來要懲罰壹切外來侵略;

中國改善水路以促進對外貿易;

中國設立外交部作為外國政府部門;

附件壹,光緒皇帝批準簽訂條約的詔書。

附件二,光緒皇帝派醇親王載灃赴德。

附件三,光緒皇帝下令為被害的德國大使建碑。

附錄4:光緒皇帝下令對宰勛親王等皇室親屬的遺囑進行處罰。

附件五,光緒皇帝下令懲處齊修等大臣的遺囑。

附件六,光緒皇帝加重上述處罰的命令。

附件七,光緒皇帝關於恢復徐永毅等人職務的命令。

附件八,光緒皇帝下令,五年內不得在壹些外國人被殺的縣舉行科舉考試。

附錄9:光緒皇帝下令那桐向日本道歉。

附件十,受損外國墳墓清單。

附件XI,光緒皇帝禁止進口武器的法令。

附件十二,中國關於各國承認戰爭賠償的說明。

附件十三,同上。

附件十四,使館區邊界。

附錄15,光緒皇帝禁止對外行動的遺囑。

附件十六,同上。

附錄17:中國改善水道和河流的計劃。

附件十八,光緒皇帝設立黃浦江局的意圖。

附件十九,中國關於設立外交部的給各國的說明。

-鄧世昌-

鄧世昌(1849,-1894年9月17),原名永昌,廣東番禺人,中國近代著名海軍將領。他被稱為民族英雄。

鄧世昌是中國近代第壹批自己培養的海軍將領之壹。1849出生在廣東番禺的壹個茶商家庭。1867年入馬尾船政學校第壹期駕駛班,1874年畢業。他曾先後擔任“陳航”號船舶樂隊、“海東雲”號管樂隊、“魏震”號炮艇管樂隊。1880轉北洋水師。同年去英國接“揚威”號巡洋艦,回國後擔任“揚威”號管帶。1887年赴英國接“致遠”號巡洋艦,任“致遠”號管帶,在中國軍隊任助理將軍。

在1894-1895年中日甲午海戰中,由於致遠艦受傷,彈藥耗盡,難以繼續作戰。《鄧世昌》中說:“日艦若獨恃吉野,若沈,則我軍可聚事。”他本打算擊沈日艦旗艦“吉野”號,但“致遠”艦卻因為日艦攻擊導致魚雷爆炸而沈沒。鄧世昌決心與軍艦共存亡,故落水後拒絕救援,與愛犬“孫”壯烈犧牲。清朝時,清廷尊“強節”,效法府尹,追授太子少保爵位,入京師趙衷寺。

1996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將壹艘遠洋綜合訓練艦命名為“世昌”號。

-巴士上說-

改革運動始於1895北京的壹次公交車請願。當時18省壹團齊聚北京參加科舉考試,得到中國在《馬關條約》中割去臺灣省和遼東,並支付日本賠款兩萬兩的消息。壹時間,人群激動起來。4月,康有為、梁啟超上書皇帝千言,提出拒和、遷都、變法的主張,得到千余人聯署。五月二日,康、梁二人,十八省舉人,數千市民,聚集在都察院前,要求代奏。去北京參加考試的舉人是由各省派出的。按漢代居孝廉乘公車赴京的慣例,赴京參加考試的舉人也被稱為“公車”,故稱“公車上書”。公交車上的寫作雖然在當時沒有得到直接的實質性的後果,但卻形成了市民問政的氛圍,進而催生了各種討論組。其中以康、梁發起的強社最為強大,曾得到清朝高官的支持,如皇帝翁同龢、湖廣總督張之洞等。

康有為和梁啟超

-1898年的改革運動

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戊戌變法、戊戌變法,是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6月1-9月21)期間的壹場政治改革運動。這壹次維新主張光緒皇帝親自領導政治體制改革,希望中國走上君主立憲的現代化道路。無奈的改革遭到清廷保守勢力(尤其是慈禧太後)的反對,支持新政的光緒沒有實權,經驗不足。最後演變成政變,改革派被殺。維新運動的失敗,使中國失去了壹批熱衷於國家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將中國推上了革命的道路。

譚嗣同、、楊銳、、劉光第、康六君子。在政治改革失敗後被處決。

-黃花崗起義-

[七十二烈士]

黃花崗起義是1911年3月29日的廣州起義,黃興為實際領導者。1910 10 10 13、孫中山在大馬檳城召集趙生、黃興、胡、鄧澤如等同盟會重要骨幹開會,決定集合同盟會精銳在廣州起義,與清政府決壹死戰。1911 1在香港,黃興、趙生、胡成立起義的領導機關“協調部”,派人到廣州各地聯絡新軍、防務營、黨和人民軍隊,以備響應。同時在廣州設立38個秘密機關,刺探敵情,轉運軍火,準備起義。原定4月13起義,同盟會成員文於8日單獨行動,槍殺廣州將軍傅琦;吳景雲因涉爆被捕。原定的起義被迫改期。

1911 4月23日,起義指揮部在兩廣總督署附近的月華街應曉東5號成立,趙生為總指揮,黃興為副總指揮。四月二十七日(農歷三月二十九)下午五時三十分,黃興率領八百敢死隊,分四路進攻兩廣總督衙門、小北門、巡捕教練站、南門。黃興率隊進入兩廣總督衙門,決心活捉兩廣總督張。不料,張翻墻逃走了。由於清軍人數眾多,起義隊伍無法滿足。雖然各路隊伍與清軍展開了激烈的巷戰,互相攻擊了壹夜,但都失敗了。黃興僥幸逃脫。

後來,團員潘大偉設法收集了72具烈士遺骸,安葬在城東的紅花崗,後改名為黃花崗72烈士墓。1932中發現烈士姓名86人。因為習慣,人們還是稱之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