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威特麗留學

威特麗留學

(原創文章,歡迎閱讀,如果敢洗稿,最後勢必會被全網追究。)文|眾神哲學家壹直被認為是最聰明的人。國內外許多偉大的哲學家,無論是蘇格拉底、盧梭、尼采、羅素等。,都有說不盡的傳說。在眾多哲學家中,有壹位特別耀眼。他就是奧地利哲學家維特根斯坦。維特根斯坦被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之壹。他出生在壹個富裕的家庭,但他壹生貧窮。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幾經轉行,當了秀才、當兵、園丁甚至打雜,讓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可以說,他的壹生比他深邃的哲學思想更具傳奇色彩。《維特根斯坦論邏輯與語言》深入介紹了維特根斯坦的生平、哲學思想和哲學貢獻。這本書的作者是加拿大華裔學者孔新偉。在書中,孔新偉用自己的語言詮釋了維特根斯坦的核心思想,讓原本晦澀難懂的理論變得通俗易懂。01自由的靈魂造就不羈的人生。維特根斯坦的全名是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1889年4月26日,維特根斯坦出生在維也納鋼鐵大王的家中。維特根斯坦家族在歐洲享有很高的聲譽,當時的大音樂家勃拉姆斯和* * *都是維特根斯坦家族的客人。在藝術氛圍中長大,讓維特根斯坦變得敏感而藝術。維特根斯坦的父親年輕時熱愛工程技術。他結婚生子後,把這個愛好強加給了兒子們。維特根斯坦也遺傳了父親的基因,天生對機械情有獨鐘。十歲時,他制造了壹臺簡單的縫紉機。但他的兩個哥哥無法承受父親的壓力,相繼自殺。哥哥們死後,父親怕給維特根斯坦太大壓力,就把他送到普通學校接受平民教育。有意思的是,那個平民學校裏有兩個世界級的人物,壹個是維特根斯坦,壹個是希特勒。雖然他們在不同的班級,但他們出現在同壹張照片中。年輕時,維特根斯坦離開奧地利去英國學習。那時,羅素是英國最著名的哲學家和數學家。有壹次,維特根斯坦無意中讀到了羅素的《數學原理》。他興奮地發現這是他的興趣所在,於是鼓起勇氣,去劍橋大學拜訪羅素。經過深入交談,羅素發現維特根斯坦是壹個有思想的年輕人。他欽佩維特根斯坦的才華,越來越看重他,甚至視他為事業的接班人。在羅素眼裏,維特根斯坦是“天才的最完美的例子”。如果維特根斯坦遵循這個人生規劃,他的人生會比後來順利很多。然而,壹戰爆發後,他選擇了另壹條路。1914年,他毅然回到維也納,參軍,投入戰爭的烈火。服役期間,他寫了壹些哲學筆記,後來被收入《戰時筆記》。在戰場上,維特根斯坦看到身邊的戰友壹個個死去後,對戰爭充滿了恐懼。為了安定心態,他隨身帶著托爾斯泰編輯的《福音書》。在炮火不斷的歲月裏,福音和哲學成了維特根斯坦的精神支柱。壹戰後,奧匈帝國滅亡,維特根斯坦被關進意大利戰俘營。在那裏,他以驚人的毅力完成了邏輯哲學的理論。他的好友維特根斯坦出獄後,《邏輯哲學論》順利出版。這本書後來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哲學著作之壹。後來維特根斯坦突然有了壹個想做鄉村教師的想法。他的想法震驚了所有人。但是他不在乎別人的看法。他把所有的財產都給了同樣富有的兄弟姐妹,自己也願意過隱居的生活。不久,維特根斯坦如願成為了壹名小學教師。然而到了國內,他傻眼了。和他想象的完全不壹樣,他根本適應不了鄉村生活。他對農村人的粗魯大為吃驚。維特根斯坦出身豪門,家教嚴格。他嚴格要求自己和他人。在壹堂課上,他體罰了幾名學生。結果他父母不幹了,把他告上了法庭。他被判無罪,但他丟了工作。現實世界有太多的無奈,讓維特根斯坦屢屢受挫。然而,他內心的完美主義從未改變。他壹生,都在遵從自己內心的聲音,從未屈服於現實的殘酷!很快,他找到了壹份新工作——壹所修道院的園丁!他很喜歡這份工作,花草給他帶來了久違的寧靜。後來,他離開了修道院,回到了維也納。他成為壹名建築師,並幫助他的姐姐設計了壹所房子。幾經波折,在經濟學家凱恩斯的幫助下,維特根斯坦回到了劍橋大學。回到劍橋後,維特根斯坦急需壹篇論文來獲得博士資格。只有這樣,他才能拿到科研經費,過上體面的生活。當時他的博士論文是邏輯哲學,主考官是壹群劍橋的教授,包括羅素。當著所有人的面,拉塞爾問他壹個問題。維特根斯坦回答完之後,驕傲地說:“沒關系,我知道妳永遠不會明白。”其他人認為維特根斯坦傲慢,但他已經40歲了。為了獲得博士學位,他必須接受公開質詢。誰知道他內心的苦悶?獲得研究資助後,維特根斯坦定居劍橋,但他對這裏的生活並不滿意。二戰爆發後,他離開劍橋,再次轉行。這次更離譜了。我去醫院做醫療助理技師。金子總會發光。二戰後,維特根斯坦被劍橋聘為教授。晚年,他在愛爾蘭完成了最後壹本書《哲學研究》。62歲時,他被診斷出患有前列腺癌,不久就去世了。他臨死前說:“告訴他們,我的生活很精彩。縱觀維特根斯坦的壹生,他真實而率性,生於富貴之家,卻甘於清貧。他當過兵、鄉村教師、園丁、醫院打雜,最後成為哲學大師。這樣的人生就是傳奇!維特根斯坦的哲學思想是什麽?維特根斯坦的書以晦澀著稱。他哲學思想的核心是:不可言說的美。對於現實中屢屢受挫的人來說,他的思想就像久旱逢甘霖。他擅長段落寫作,作品短小精悍,很像哲學家尼采的風格。那麽,維特根斯坦的哲學包括哪些主題呢?第壹個主題是苦難和虛無。維特根斯坦在《文化與價值》壹書中認為,世界上各種苦難隨處可見,人類最大的苦難是自我的喪失。空虛的生活會產生壹種虛無感,進而產生痛苦。如果我們確信生活本身是有意義的,那麽我們可以忍受所有的苦難。第二個主題是,世界的意義是不可言說的。雖然不可說,但在生活中是可以表現出來的。這個主題是維特根斯坦思想的精髓。維特根斯坦認為世界就是壹切,甚至世界之外的概念也是世界的壹部分。世界存在於思考之中,人不思考是解決不了問題的。維特根斯坦的思想與中國禪宗“教人以教人,不教以文”的思想非常相似,主張凡是能用文字或語言表達的東西,都會在壹定程度上削弱或扭曲內心的意圖。他們都主張不要說,說了也是不對的。例如,當我們給壹個人命名時,我們已經擴展了現有的語言來包括他。在他可以用語言表達出來之後,他已經失去了壹部分真我。維特根斯坦認為,世界的意義雖然不能用語言表達,但會在生活中顯露出來。當妳把妳知道的信息放在壹起,意義就會顯現出來,事情就是這樣。壹旦用文字說出來,就會失真。人們想在語言中尋找出路,卻發現最後只能找到更多的困惑。所以維特根斯坦主張,在不能說話的地方,人必須保持沈默。第三個主題是死亡、永恒和時空。在《論邏輯哲學》中,維特根斯坦認為,從永恒的角度觀察世界,把世界看作壹個整體,世界就是神秘的。如果永恒不是指時間的無限延續,而只是指永恒,那麽活在當下就是活在永恒。維特根斯坦認為,人生活在時間和空間中,生命之謎的答案壹定在時間和空間之外。生活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壹個難解的謎。有人認為靈魂不滅,就能解決人生所有的問題。維特根斯坦則認為這是以手段為目的。人只有活在當下,當下才能成為永恒。這個時候,我們的生活才是腳踏實地的,才能真正的安心生活,不受時間的束縛。維特根斯坦對哲學有什麽貢獻?維特根斯坦對哲學的最大貢獻在於梳理了邏輯與語言的關系。他認為哲學是建立在語言思辨的基礎上的,語言有自己的邊界。同時,他也明確指出了界限的存在,並斷言生命的意義是超越語言界限的。1953,維特根斯坦去世兩年後,《研究哲學》正式出版。在這本書裏,維特根斯坦說他把哲學問題作為案例來考察,而不是做學術研究。他還說,也許只有在書中有過類似思想的人才能理解這本書。維特根斯坦認為,人不能想任何不合邏輯的東西,否則,人壹定是不合邏輯地思考。這句話聽起來有點繞,舉個例子妳就明白了。妳老板給妳分配工作,他壹會兒說,壹會兒說,話不合邏輯。妳壹定很困惑,但如果他明確告訴妳:今天妳要完成三件事,第壹件事是做什麽,第二件事是做什麽,最後壹件事是做什麽。這時候妳就能很快理解他的意思,妳就能順利工作了。在維特根斯坦看來,哲學不是壹種理論,而是壹種活動。哲學的目的是澄清事實,消除語言造成的混亂,讓那些模糊的觀念更清晰,為觀念建立界限。他說:能想到的都能想清楚,能說的都能說清楚。壹個人語言的邊界,就是他世界的邊界。維特根斯坦認為妳可以描述我,但那不是作為主體的我,而是作為客體的我。換句話說,妳描述的我是妳眼中的我,而不是真實的我。在我的世界裏,壹切都是我的經驗,所以我是世界的邊界。在維特根斯坦看來,語言是思想的載體。與所描述的相比,對人類語言的描述是非常不準確的。每壹種解釋都是壹種假設。讓我們看壹個例子。紅色物體可以被摧毀,但紅色本身不能被摧毀。這就是為什麽“紅”這個詞獨立於紅色物體而存在。壹旦妳知道這個單詞代表什麽,妳就能知道它的所有用法。在維特根斯坦後期的代表作《哲學研究》中,他的關註點從邏輯轉向了語言。與邏輯相比,日常語言更加模糊,離哲學的核心問題更遠。因此。很多人在讀完《哲學研究》的時候,都會有疑問:雖然書中日常的、瑣碎的討論很深入,但這和哲學有什麽關系?但維特根斯坦認為,在哲學中,語言和邏輯同等重要。在他看來,語言是壹種遊戲,高尚的文字和普通的文字是平等的,沒有區別。語言是所有命題的總和,口語是人類有機體的壹部分,但語言有時會掩蓋思想。說到這裏,維特根斯坦打了個比方:衣服的形狀是由壹個東西構成的,這個東西的目的不是為了顯示身材。從衣服的外表,我們無法推斷這衣服下隱藏著怎樣的靈魂。?維特根斯坦在《哲學研究》的序言中說,他寫作的目的是通過自己的書來啟發更多的人去思考,產生自己的思想。他認為思考能給人帶來巨大的精神回報。維特根斯坦壹生熱愛思考。他曾經說過,世界上沒有什麽比思考哲學問題更美好的了。所以他壹直主張人的思維要超越時間,不受時間的限制。維特根斯坦在《戰時筆記》壹書中寫道:真正的幸福不是指世俗意義上的事業有成或家庭美滿的幸福。真正的幸福是不活在時間的洪流中,只活在當下。只有活在當下的人才是最幸福的。維特根斯坦的言論是其哲學思想的精髓。他的壹生充滿了傳奇,他從未為自己做出的每壹個選擇後悔過,直到去世。他的壹生是知行合壹,他用了62年的時間來完美詮釋他的哲學思想。世界上最幸福的事就是為自己的理想奮鬥壹生。維特根斯坦願意拋棄世俗的快樂,是因為他內心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如果這不是幸福的生活,那麽這個世界恐怕就沒有幸福的生活了。(完)作者介紹:諸神之恩,資深互聯網人,多平臺簽約作者,《簡書·人文》優秀作者。他愛讀書、愛思考、愛寫作,被朋友們稱為“行走的百科全書”。本文為原創,歡迎喜歡,留言轉發。抄襲或洗稿將被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