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季羨林為什麽去德國留學?

季羨林為什麽去德國留學?

從1940、65438+2月到19465438+2月,季羨林在論文答辯和印度學、斯拉夫語、英語考試中,拿到了四個“優”,獲得了博士學位。因為戰爭,沒有辦法回國,只好留在哥大。5438年6月至10月,在哥廷根大學漢學研究所任教,同時繼續研究佛教的混梵文,在《哥廷根科學院學報》上發表了多篇重要論文。“這是我學術生涯的黃金時代,從此再無蹤影。”“博士後”的那些年是法西斯主義崩潰的前夜。德國物資匱乏,身為外國人的季羨林也不可避免地在“饑餓地獄”中掙紮,和德國人民壹樣飽受戰爭災難的折磨。作為壹名海外遊子,我對家鄉有著深厚的感情,尤其是感受到“天涯何處無芳草,唯有無盡相思”,對祖國和家人的思念更是日夜縈繞。"我低頭看著灰色的天空,熱淚盈眶,腦海中浮現出母親的面容。"

1945,1O年的月份,二戰結束後不久,我匆匆在路上捆好,經瑞圖回到東方。“就像壹場春夢,十年就飛過來了。”離開哥廷根35年後,1980年,季羨林率領中國社會科學代表團再次造訪這座城市,隨後拜會了83歲的瓦爾德施密滕。後來,他做了壹篇感人至深的名篇《重返哥廷根》。

1946年5月,他到了上海,去了南京,與重逢,並通過李的介紹認識了散文家梁實秋和詩人。在南京,他拜訪了清華時期的導師陳寅恪。陳推薦他到北京大學任教,然後他拜訪了在南京的北京大學代理校長。秋天,他回到北平,拜訪了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唐用彤。他被聘為東方語言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並在北京大學創辦了該系。同事包括阿拉伯語言學家馬健和印度科學家金克穆。解放後繼續擔任北京大學東方學系教授兼系主任,從事系務、科研和翻譯工作。安娜·塞格斯的短篇小說集(1955)已出版德文版,印度加林多的沙貢達羅(劇本,1956),印度古代寓言和故事的五本書(1959),印度的賈。學術著作有《中印文化關系史叢書》(1957)、《印度簡史》(1957)、《印度民族起義》(1857-1859)。1956年2月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1954、1959、1964年當選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政協委員。他作為中國的文化使者訪問了印度、緬甸、東德、前蘇聯、伊拉克、埃及、敘利亞等國家。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他遭到“四人幫”及其北京爪牙的殘酷迫害。1978回來了,他繼續擔任北京大學東方語言系主任,並被任命為北京大學副校長和北京大學南亞研究所所長。當選為第五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委員。1983當選為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65438-0984任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1988,中國文化學院董事長。他曾以學者身份訪問過德國、日本和泰國。20世紀70年代末至今,歷任中國外國文學學會副會長(1978)、中國南亞學會會長(1979)、中國古代民族誌學會名譽會長(1980)、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1981)。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副會長(1983)、中國歷史學會常務理事(1984)、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1984)、中國作家學會理事(1985)、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名譽會長(1985)1998年4月出版《牛棚雜記》(1998年3月出版界認為“這是壹本用血淚寫成的書。”這是壹代大師留給後人最好的禮物。季羨林的學術研究,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梵天、佛教、土火羅文同時研究,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論在齊飛研究。"

據北京大學東方學系張廣林教授和柯靈先生介紹,季羨林的學術成就包括以下10個方面:(1)古印度語研究——博士論文《大事件中限定動詞的變化》、《中印度語後綴-am向-o和-u的轉化》、《不定過去時的使用》(2)佛教史研究——他是國內外為數不多的真正能用佛經原文進行研究的佛教教學學者他將印度中古語言變化規律的研究與佛教史的研究相結合,找出主要佛教經典的產生、演變和傳播,從而確定重要佛教派別的產生和傳播;(3)土霍洛語研究——早期代表作《符離親王噶瑪經土霍洛書對譯》開創了土霍洛語語義研究的成功方法。從1948對新疆博物館收藏的手跡《與彌勒相會》進行翻譯解讀,到1980上世紀70年代新疆吐魯番有新發現。(4)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中國的紙和造紙方法是何時何地傳入印度的》、《中國傳入印度的絲綢初探》等文章,以及《西遊記》部分成分源於印度的說法,說明中印文化“相互借鑒,各有創新,相互交流,相互滲透”;(5)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20世紀80年代主編的《唐人西域記》和《唐人西域記現代譯著》及65438+萬字的《西域記序》是我國幾十年來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而1996年完成的《糖史》則展示了古代中國、印度、波斯和阿拉伯。(6)印度文學作品的翻譯與介紹及印度文學研究——羅摩衍那是古代兩大史詩之壹,有兩萬多首詩,九萬多行被翻譯成中文。季羨林經過1O年的鍥而不舍終於完成了翻譯,這在中國翻譯史上是壹件史無前例的大事;(7)比較文學研究——80年代初,他首先倡導恢復比較文學研究,呼籲建立中國比較文學學派,為比較文學在中國的復興做出了巨大貢獻;(8)東方文化研究起步於80年代末,大力倡導東方文化研究,主編大型文化叢書《東方文化集成》,50O余種,8OO余卷,預計15年完成;(9)保存和搶救祖國古籍文獻——90年代,擔任《四庫全書保存目錄叢書》和《傳世書籍》兩大巨著叢書的主編;(10)散文創作——從17歲開始寫散文,幾十年來已經有80多萬字了。鐘敬文在慶祝季羨林88歲米壽時說:“文學的最高境界是樸素,季先生的作品就達到了這種境界。他單純是因為他真誠。”“老話說得好,我愛老公的好文筆。”

受訪者:☆綜藝☆星空-助理二級5-16 17:02

在季老的筆下,德國的土地是如此美麗。如哥廷根,“以其美麗的風景聞名於整個德國。東邊森林茂密,壹年四季綠草如茵。即使冬天下雪,綠草被埋在雪下,它仍然像春天壹樣綠...蒼蠅和蚊子已經成為稀有動物。跳蚤和臭蟲聞所未聞。街道是如此幹凈,如果妳躺在街上打滾,妳永遠不會得到任何灰塵。妳想想,中國現在的“衛生城市”,哪壹個能做到這壹點。

在季老的筆下,德國的學術氛圍是如此濃厚。嵇老的老師,如瓦爾德施米特教授、賽克教授等,治學嚴謹細致。“他們的學風異常認真、細致、謹慎。他們寫文章的時候會三思而後行,在發表之前會多方討論。”紀老選擇梵文作為唯壹的學生,但老師還是很認真的講課。在二戰轟炸中,紀老還看到德國飛機制造之父、流體力學權威普朗特教授在炮火中仔細觀察壹堵矮墻,研究炸彈爆炸產生的氣流如何摧毀矮墻,聽到他自言自語,“這是壹個難得的機會!反正我的流體力學實驗室也組裝不出來。”還有壹個地球物理學教授。當飛機轟炸,人們跑到地下室的時候,他迫不及待地從樓下跑到樓上,觀察在實驗室裏看不到的“整個城市都在晃動搖晃”的場景。德國學者忠於科學,願意為科學獻出生命的精神,都令人欽佩。

在季老的筆下,德國的大學自由也令人神往。“德國大學絕對免費。只要中學畢業,想進什麽大學都可以,也不知道什麽叫入學考試。入學後,妳可以進任何妳想進的系;願意換部門,隨時可以換;妳願意上多少門課,妳願意上什麽課?學文科的可以選擇醫學和神學課程;也可以只選壹門,也可以選十門八門。上課,願意就去上課,不願意就走;遲到早退,完全免費。從來沒有過課堂考試。”“在德國,教授說了算,任何院長、校長、部長都無權幹涉教授的決定。如果壹個學生不想做論文,沒有人會強迫他。只要有錢,妳可以讀十年八年。”這樣自由而現實的學術生活令人著迷。但是德國大學的自由並不意味著文憑可以輕易混。壹個女學生的論文被教授扔到了地上。我學習很努力,因為論文不及格,又多學了幾年。

在季老的筆下,德國人民是那麽勤勞、善良、淳樸、正直。紀老的老師對他都很好很可愛,老教授們愛他如己出。他的兒媳婦,東歐的樸夫人,把他照顧得很好,像親生母親壹樣。她每天給他準備晚飯,打掃他的房間,洗衣服,洗床單,準備洗澡水,給他擦鞋,疊被子。她滿足了他生活中的所有需求。在紀老寫的《邁耶的家庭》中,有很長壹段時間,irmgard小姐幫他打博士論文,每天經常工作到深夜。在《手表的喜劇》中,德國人民的正直善良可以從那個修手表的老人和他的妻子身上看出來。

季羨林先生1935年至1945年留學德國,在哥廷根大學練習梵文、土霍洛文等古代語言。他在《留學德國十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壹書中,回憶了那個特殊日子的艱苦學習和生活經歷,見證了納粹從猖獗到覆滅的過程。

剛到德國的時候貨源充足,想要什麽都有。我不知道什麽是饑餓。但法西斯頭目咄咄逼人,早就揚言:“大炮,不是奶油。”大約從1937開始,逐漸實行糧食配給制。壹開始黃油有限,然後是肉,最後是面包和土豆。1939年,希特勒悍然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人的褲腰帶又勒緊了。口號已經成功實現。

我們中國人吃肉不多,我們所謂的“主食”其實是西方人的“副食”。我們以前根本不吃黃油。所以,當德國人開始發脾氣的時候,我還是無憂無慮,淡定自若。然而,當我的“主食”面包和土豆被配給時,我感覺有點糟糕。少面包不說,精華更可怕。我不知道裏面摻了什麽。有人說是魚粉,無法否認也無法證實。反正只要穿上壹天,第二天就會有魚腥味。如果妳吃了它,妳可以在胃裏制造氣體。

到1945年春末,戰局急轉直下。德方談不上任何抵抗,只有招架的能力,連還手的力氣都沒有了。壹天24小時,都是報警期。然而,從表面上看,人民並沒有驚慌失措。他們還是挺平靜的,但明顯有點麻木。

在沈默中,他們似乎在等待著什麽

他們等待的東西真的到了。為了保存當時的真實情況,我幹脆抄了兩本當時的日記。

1945年4月7日

早上起床,吃早飯,去鎮上想買個面包。我去了幾家面包店,但都沒有。最後在人多的店裏買的。英美偵察機在天空中盤旋。午飯後,鬧鐘又來了,我出去跑向Pilzkeller(蘑菇種植的山洞)...我壹直等到5點多,感覺不會再有什麽了,然後就慢慢回家了。剛坐下不久,我就聽到了飛機的聲音,趕緊跑下樓,最後跑到了Pilzkeller。炸彈仍在成批地投到這座城市裏。我們害怕的格羅斯溫格裏芙終於來了。過了很久,外面很安靜。我們出來的時候看到西城站壹帶起火,濃煙直沖雲霄。8點前回家。吃完飯後,我在黑暗中坐了很久,心裏忐忑不安,像熱鍋上的螞蟻,終於帶了點東西上山給Pilzkeller。

1945年4月8日

凱勒非常冷,所以我拿著毯子坐在那裏,但我就是睡不著。我很奇怪為什麽裏面那麽多人,而且是壹個接壹個往裏擠。後來聽說黨部已經宣布,所有婦女兒童都要離開哥廷根。我很驚訝,當然不會再睡著了。至少我盼到了天亮,匆匆回家吃了點東西,搬了壹批書給凱勒,就回去了。大炮在遠處聽起來很響。凱勒現在壹團糟。有的說德軍應該守衛城市;有人說哥斯達黎加準備投降。突然,城市裏響起了五分鐘的警笛聲,我的心再次被震撼了。我自己的命運在短時間內就被決定了,槍炮聲也感覺近了。凱勒跑在分散的德軍前面。過了很久,外面突然靜了下來。有些人出去看看,已經看到了美國的坦克。裏面更亂了,誰也不敢出來,怕美國大兵開槍。結果我和壹個德國老婆出去,找到壹個美國大兵,跟他說了這件事。我回去通知大家,陸續出來了。我高興得停不下來。我跑到壹輛坦克車前面,和美國大兵聊天。忘了這還是戰爭狀態,槍口對著我。到家已經3點了。.....很快就有了帶著妻兒的輪廓。他們的房子被美國士兵占領了。和他們聊的時候,我心裏亂七八糟的,又開心又激動,說不出該怎麽辦。哥廷根就這樣解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