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程簡介

程簡介

程(1912 10 2002年10月7日-2002年10月2日10)中國科學院院士、地質學家、變質巖科學家、礦床學家、前寒武紀地質學家、地質科技管理專家、地質科學史專家。

1933畢業於清華大學。1938獲英國利物浦大學博士學位。1955入選中國科學院院士(院士)。65438+於2002年10月2日去世。曾任中國地質科學院名譽院長、研究員、地質部副部長、中國地質學會理事長、地質礦產部總工程師、倫敦地質學會名譽會員。65438+於2002年10月2日去世。

主要從事變質巖和前寒武紀地質研究。變質巖深熔取得開創性成果。

中文名:程。

國籍:中國。

出生地:浙江嘉善

出生日期:1912 10 10月7日。

死亡日期:65438+2002年10月2日

職業:教育科研工作者

研究生院:英國利物浦大學

主要成果:1982獲國家自然科學獎壹等獎。

1955入選中國科學院院士(院士)。

川西丹巴發現遞進變質帶,昆明發現富磷礦(1939)。

提出了鐵礦成礦系列的概念。

提出了混合巖系列和混合巖化成礦的觀點

代表作:變質巖的壹些基本問題和工作方法

角色的生活

1912 10出生於浙江省嘉善縣。程年輕時,家庭經濟尚可自給自足,其父程是晚清進士、貢生。成上初壹、初二的時候,家裏入不敷出。他知道學習機會來之不易,並鼓勵自己努力學習,以取得優異的學習成績。

1923在嘉興省立二中就讀後,英語老師徐覺民教他用英語描述海港、城市、海洋的名稱以及從上海到倫敦沿途的風景。

1929年秋,考入清華大學地理系(後改為地理系)。

1929-1933,就讀於清華大學地理系,畢業獲理學學士學位。

1933-1935,工商部地質調查所調研員。

1935年通過中英耿考試,公費赴英留學,利物浦大學變質巖石學專業。

1938年獲得利物浦大學哲學博士學位,隨即回國。

1938-1949,在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局,任技術員、技術主管,兼任礦巖研究室、經濟地質研究室主任。

1944-1946作為經濟部資源委員會特聘委員,出訪美國、加拿大、墨西哥。

65438年至0949年,先後對雲南昆明磷礦、西康砂金礦(今川西)、雅安康定鐵礦、煤礦及丹巴地區、湖南沅陵桃園金礦及晚前寒武紀地層、新疆西天山南北坡油田(獨山子)油苗及區域地質礦產、南京附近中新生代火山巖等區域地質進行了調查研究。

1950任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副所長(至1953),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礦產勘查總局經濟地質部副主任。1951年還兼任東北南部地礦大隊大隊長。

1952,兼任湖北大冶429鐵礦勘探隊隊長。

1952-1956,地質部地質礦產司副司長。

1955當選中國科學院生物地質學部委員。

1956,擔任地質部技術司總工程師。

65438-0957任地質部地質礦產研究所變質巖與前寒武紀地質研究室主任。

1977,中國地質科學院副院長。

1979,任地質部副部長,當選全國地層委員會副主任。

65438-0980任國家自然科學獎勵委員會委員,國際地質對比計劃(IGCP)中國國家委員會主任。

65438-0982年任地質礦產部總工程師、科技咨詢委員會主任,並當選為英國倫敦地質學會名譽會員。

65438-0983任國際巖石圈委員會(ICL)中國委員會執行主席,當選為第六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常務委員。

65438年至0995年,程擔任地質礦產部地質調查局總顧問,同時擔任《中國區域地質簡明概論》(2000年出版)英文版主編。

1996,任地礦部科技高級顧問、科技領導小組顧問。

65438-0997在青島參加大陸科學鉆探選址國際科學研討會。還到河北平山、山西東海、大別山、五臺山、恒山等地研究前寒武紀地質,到長春參加阜平群巖石高溫高壓實驗研究。

65438-0998,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中國地質科學院名譽院長。

1999,國土資源部大陸科學鉆探工程科技咨詢委員會主席。

65438+2002年10月2日,病逝於北京。

主要成就

科研成果

作為中國現代地質科學的開拓者之壹,程發表了65,438+000多種著作,並在國內發表了許多專業報告。在礦產地質與成礦學、變質巖與混合研究、前寒武紀地質與地質科技規劃與管理、對外學術交流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程長期擔任科技、行政和社會領導職務,參與國家和政府部門若幹重大科技問題的決策,組織領導國內外學術會議,在科技領域發揮了有效的引領和指導作用。

主要從事變質巖和前寒武紀地質研究。在川西丹巴發現遞進變質帶,在昆明(1939)發現富磷礦。中國在長期的鐵礦研究和勘探過程中,提出了鐵礦成礦系列的概念。提出了混合巖系和混合巖化成礦的觀點,闡述了中國不同時期變質巖系和巖帶的特征,從而推動了變質地質學的發展。變質巖深熔取得開創性成果。

65438年至0939年,程留英歸國後,在雲南昆明從事地質礦產勘查工作。在分析員黃的合作下,在雲南昆明發現了著名的富磷礦。這是我國首次發現沈積型磷塊巖,對我國尋找磷塊巖礦床起到了突破性的作用。1950-1951年提交了鞍山弓長嶺鐵礦詳細地質報告,闡明了我國古變質巖系中已知最大的富鐵礦床的地質特征和成因,指出了擴大富礦的有利地區。他在礦區確定的變質含鐵建造序列壹直沿用至今。後來又多次總結我國鐵礦的類型,指出其找礦方向,促進了我國鐵礦的勘探和科學研究,為壹些鐵礦的發現或擴大做出了貢獻。70年代中期,他從某壹成礦時期成礦地質背景的統壹性、具體成礦條件的差異性和區域成礦的全過程考慮,提出了鐵礦類型組和鐵礦成礦系列的概念。後來,他將這壹觀點推廣到所有類型的礦產和礦床,並與同事發表了兩篇論文,分別是《礦床成礦系列的初步探討》(1979)和《礦床成礦系列的再探討》(1982,1983)。成礦系列是指在某壹地質單元中,主要形成於同壹成礦期且有內在聯系的兩種或兩種以上類型的礦床,所包含的類型具有空間或時間相關性的特征。這壹概念已被我國許多礦床工作者所應用,對總結我國成礦規律和指導相關礦產預測發揮了重要作用。

他在這壹領域的工作始於他在英國留學期間對蘇格蘭貝蒂希爾“註入雜巖”的研究,他發表了兩篇論文,壹篇是《蘇格蘭蘇爾蘭北部混合巖區的角閃石雜巖》(1942),另壹篇是《蘇爾蘭戴希爾附近的混合巖區》(1944)。這是芬蘭語術語“混合巖”第壹次被用在英語文獻中,其含義得到了補充。他對六種原巖類型的變質巖及其混合巖進行了系統的巖石學描述,系統地分析了混合過程中元素和礦物的變化和演化,並將整個過程劃分為“巖漿正末期”和“熱液期”兩個階段,豐富了混合理論。其中,沿原生層理走向幾米、70米、350米範圍內采集了泥質和半泥質巖樣,充分證明了混合巖由原巖堿交代形成的論點在當時引起國際關註。1943年發表論文《西康丹巴附近的遞進區域變質帶》,首次報道了我國發育良好的區域變質帶,提供了變質帶研究中“等化學體系”概念的範例。20世紀50、60年代提出混合巖化遷移和交代作用形成富鐵礦和硼礦。

1962年與沈、、王澤久合著《變質巖的壹些基本問題和工作方法》壹書,提出了較為系統全面的區域變質巖和混合巖的分類命名原則和方案,論述了混合巖化的理論分析和微觀特征,分析了變質巖系分布區的成礦特征和找礦方向,提出了區域變質與接觸變質過渡變質的觀點。論證了前者與混合巖化的關系,詳細闡述了變質地質學的野外工作方法。該書三年三印,在國內廣為流傳,對提高我國六七十年代變質巖區地質學家的工作能力和理論水平,促進和提高變質巖分布區的研究程度,起到了顯著的作用。1965之後,提出了“混合巖化系列”的概念,進而對不同類型混合巖化的地質背景進行了分類。這些問題在1987的《關於混合巖化的若幹問題——半個世紀以來若幹基本問題的回顧》壹文中,以及1982發表的與楊遵義、等人合著的1986的《論中國不同變質時期的變質巖系、變質帶及若幹相關問題》壹文中作了進壹步的全面論述。在英國出版的《中國地質》第18卷中,首次系統總結和論述了中國不同變質時期變質巖系和變質帶的分布特征和演化規律,提出了同壹時期多期變質作用的新觀點。通過90年代中後期對太行山平山地區新太古代阜平群主要變質巖深熔作用的地質研究,提出早期深熔作用的機制主要是變質礦物的“重熔”,這已被初步的高溫高壓實驗結果充分闡明。

在前寒武紀地質研究方面,程除了在湘西、川西、遼東半島、陜西小秦嶺等地做過不同性質的相關工作外,在20世紀60年代初還領導並參與了山東新泰雁翎關地區泰山巖群的詳細研究。1977年與沈、王澤久壹起發表了《山東新泰延陵關泰山群變質巖研究報告》和1982年《山東延陵關變質火山沈積巖研究》壹書,確認泰山群時代為太古代。本文重點研究了雁翎關組的內部層位關系、變質火山沈積建造序列、熔巖、凝灰質巖石和沈積巖的地質環境以及熔巖中孔隙充填的壹些奇特現象,建立了室內外相結合的恢復原巖的工作方法,為古變質巖系的研究提供了範例。同時提出該區銀山巖體基本屬於半原地花崗巖巖體。80年代後期以來,組織並參與了華北地臺早寒武世地殼結構、成分和演化的研究。20世紀50年代末,他帶領地質部地質研究所前寒武系與變質巖研究室的同誌,首次對中國前寒武系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總結,並於1962出版了《中國前寒武系》壹書。後來他和同事在1972(英文)和1973(中文)發表了《中國華北和東北前寒武紀》壹文。1982年,白進、孫大中發表了《中國下、中、前寒武紀》壹文。1986年,他在上述《中國地質學》壹書的有關章節中,對中國太古宙地殼巖石和前寒武紀巖漿巖的特征及巖漿作用作了全面而簡要的總結。在每次總結中,他都對中國前寒武紀地質的壹些重要問題提出了新的認識和新的觀點,從而不斷推動了中國前寒武紀地質研究和找礦工作的發展。

程作為中國地質事業的重要領導者和組織者,歷來註重總結歷史經驗,探索發展規律,預測演化趨勢。因此,他也非常重視中國地質史的研究。

1.程(第壹作者),南京鐵礦地質,以地質專題報告A第13、1935號“長江下遊鐵礦記錄”。

2.程,,中國地質學會,1942,53(2):67~85 .

3.程,,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院,1942,1(3~4):519~526。

4.程(Yu-Chi)薩瑟蘭區TheMigmatiteAreaaroundBettyhill,QuartJourGeolSocLondon,1944,99(3~4):107~154。

5.地質部地質研究所前寒武紀地質與變質巖研究室(程、、主編),中國前寒武紀,科學出版社,1962。

6.程,沈,,王澤久,變質巖的壹些基本問題和工作方法,中國工業出版社,1963。

7.程,鐘福道,蘇勇軍,華北和東北前震旦系,地質學報,1973,47 (1): 72 ~ 81。

8.程,華北和東北前震旦系,地質學報,1973,47 (1): 72 ~ 81。

9.程,,盧松年.中國主要鐵礦類型.地質學報,1978,52 (4): 253 ~ 263 .

10.程(第壹作者),中國主要鐵礦類型,地質學報,1978,52: (4),253 ~ 263。

11.程,陳玉川,,礦床成礦系列的初步探討,中國地質科學院學報,1979,1: 32 ~ 58。

12.程(第壹作者),礦床成礦系列初探,中國地質科學院學報,1979,1。

13.程(第壹作者),對我國主要鐵礦類型及區域成礦分析的壹些認識,國際學術交流論文集,地質出版社,1979,35 ~ 41。

14.程(第壹作者),中國下中前寒武系,中國地層調查,1982,1 ~ 45。

15.程(第壹作者),山東鄢陵關太古宙變質火山沈積巖,地質出版社,1982。

16.程(第壹作者),再論礦床成礦系列,中國地質科學院學報,1983,6: 1 ~ 64。

17.程,關於擬態巖和擬態巖作用的幾個問題——半個世紀以來壹些基本認識的回顧,中國地質科學院學報,1987,16: 5 ~ 19。

18.程(主編),1: 5萬中國地質圖(附說明),地質出版社,1990。

19.程(主編),中國區域地質概論,包括第八章“中國變質巖系、變質帶和變質演化”及“結論”,地質出版社,1994。

20.程,高繼峰,萬玉生,河北平山晚太古代阜平群部分主要變質巖深熔特征的初步研究,地質科學研究論文集,中國經濟出版社,1996: 273 ~ 284。

21.程玉琪,高繼峰,萬玉生,中國河北省平山西北地區晚古生代阜平群巖石類型研究,載於:第30屆國際地質會議論文集,Pt1997,ⅱ,137~185,@VSP,荷蘭。

22.河北平山阜平群程、高繼峰、萬玉生、的初步熔融實驗及其啟示,中國地質,1998,3: 18 ~ 22。

23.程,萬玉生,高繼峰.河北平山小覺鎮地區阜平群變質作用和深熔作用時代的初步報告.地質學報,2000,74 (1): 30 ~ 38 .

24.程,,萬玉生,高繼峰,,河北平山小覺鎮地區新太古代阜平群變質作用所顯示的深熔改造的壹些巖相學特征,中國地質,2000,12: 14 ~ 16。

25.程(主編),《中國簡明區域地質》(英文版),地質出版社,2000年。

26.程,劉敦義,伊斯威廉,簡平,莊,高天山,碧溪嶺,大別山的SHRIMP分析——晉寧期高壓和超高壓變質作用的同位素年代學證據,地質學報,2000,74 (3): 193 ~ 205。

27.ChengY.Q,LiuD.Y,WilliamsI。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00,74(4):748~765 .

28.程,萬玉生,高繼峰,,河北平山小覺鎮地區阜平巖群三種巖石深熔的巖相學特征,地質評論,2001,47 (1): 1 ~ 8。

西康丹巴附近的漸變區域變質帶,中國變質巖、變質巖系和變質帶的壹些基本問題和工作方法,山東太古宙延陵關變質火山沈積巖等。

參與編輯《當代中國地質事業》和《原地質調查局歷史回顧》(1916-1950)——歷史回顧和主要貢獻。

榮譽表彰

程獲中國地質學會趙亞曾紀念獎1946;

他主編的《變質巖的壹些基本問題和工作方法》壹書獲得1978全國科學大會獎勵。

他編制的1 ∶ 3萬中國前寒武紀地質圖,是國家自然科學獎壹等獎1982《中國地質圖與亞洲地質圖》的組成部分。

中國鐵礦是1996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的壹部分。

1995獲得首屆李四光科學特別獎,

1998獲賀亮合力科技進步獎等部級獎項。

1982年當選英國倫敦地質學會榮譽會員。

1988獲得英國利物浦大學榮譽理學博士學位。

1955入選中國科學院院士(院士)。

性格評估

程是壹位成就卓著的科學家,也是壹位眾望所歸的科技管理工作者。他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善於團結不同意見的同誌壹起工作;他尊重實踐,勇於開拓,善於學習,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堅持科研與生產、室內外工作相結合;他對工作從不挑剔,始終堅持國家需要什麽就做什麽的愛國主義。他回到英國後,根據當時的需要,接受了在川西調查砂金礦和其他礦產勘探的任務,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工作了近壹年。抗戰後期,他到新疆從事石油地質調查。

全國解放後,他服從工作需要,愉快地離開了科研崗位,長期從事礦產勘查和地質科技管理的領導工作。但他對服從工作需要的理解,並不局限於簡單地按照分配任務的要求去做事,而是采取更加積極的態度,充分利用工作的機會和條件,獲得更多的其他地質成果。比如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砂金、鐵礦、石油普查時,同時發現了變質火山巖。在管理過程中,所到之處,我們在完成主要任務的同時,也會盡力觀察當地的地質現象,並親自為廣大基層地質隊鑒定巖石切片,討論地質問題。他也不斷為壹些專題和綜合研究擠出時間,他的壹些學術成果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獲得的。所以他的作息總是排得滿滿的,時間不夠就占用八小時,節假日也是。“工作第壹”壹直是他的座右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