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佛教與中國歷史

佛教與中國歷史

1.佛教在中國的發展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在歷史上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壹是吸收階段,從東漢到魏晉南北朝,壹直到隋唐。這壹時期,中國基本上吸收了印度的佛教文化,大部分佛教經典都是在這壹時期翻譯的。

第二階段是中國佛教階段。隋唐以來,天臺、華嚴尤其是禪宗的形成和發展,表明佛教在中國有了自己的特色,並逐漸走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成為中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隋唐是這兩個階段的轉折點。唐朝貞觀年間,玄奘大師從印度留學歸來後,當時中國的佛教水平已經超出了印度研究的範圍。

這是中國向印度佛教文化學習的漫長歷史進程告壹段落的重要標誌,隋唐時期形成了兩個小教派和八大教派。這兩個小教派分別屬於小乘佛教的石成教和賈赦教,實際上是隸屬於中國的大乘佛教。

大乘八派是天臺宗、三論宗、智學宗、華嚴宗、禪宗、法家宗、凈土宗、密宗。傳說禪宗起源於齊梁,印度28世創始人達摩將釋迦牟尼的“正宗采花”傳入中國,但真正的創始人應該是六祖慧能。

禪宗從析名象駁教的盛況中脫穎而出,樹立了“無文不教外”的大旗,提倡“獨傳”,把佛教的“四出四入”全部放入心中,擺脫了壹切教條的束縛,與生命合而為壹,從生命中體驗身心生命和生命宇宙的真諦。師徒方面,是在日常活動中進行的,如從心出發、笑罵、唱奏、啟發指點、殺奪等。

所以禪變得像宗教而不是宗教,像哲學而不是哲學,像藝術而不是藝術,這不僅對佛教是革命性的,也為想要解脫的人創造了獨特的思想體系。

壹些學者將禪宗視為中國佛教的典型,甚至認為禪宗的優點是儒家所固有的,而儒家的壹些思想是禪宗所缺失的。事實上,禪宗的許多特征都帶有中國文化的思想,如儒家思想或道家思想。

但禪宗的根本目的是證明“無法可忍”。這是印度佛教的精髓,是中國文化所沒有的。

這是浸透了禪意的,所以毫無疑問,只有接受佛教的思想,才能開出如此燦爛的花朵。佛教講緣起,都是緣起法的重要內容。

這樣看來,禪宗、天臺、華嚴都是中國文化發展的產物,是中華民族消化吸收印度文化後綻放的花朵。如果不了解禪宗(包括天臺、華嚴),就無法深入了解中國從唐朝到宋元時期的文化。

宋明理學表面上是儒家,骨子裏是禪宗。它的形成和發展自覺不自覺地受到禪宗的極大影響。如果從宋明理學中提取禪宗元素,宋明理學將黯然失色。

這樣,中國思想史和中國哲學史就走不下去了。此外,唐末五代以後,禪宗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和核心,禪宗代表了那個時期中國的佛教。

因此,禪是中國文化史上的壹個特殊話題。不了解禪,就沒有資格了解中國文化。深入研究中國佛教史可以發現,如果沒有禪宗,中國佛教將難以承受唐武宗滅佛運動的打擊。

在那場全國性的滅佛運動中,除了禪宗,中國所有的宗派都被消滅了。這些教派,沒有寺廟、寺廟經濟、經典文化的支撐,幾乎無法生存(印度後期的佛教也是如此)。

事實也是如此。唯識,三論,天臺,華嚴,法家,密宗,在那次攻擊後崩潰了,有些永遠消失了。只有由六祖大師發起的禪宗,不僅躲過了這場劫難,而且如雨後春筍般迅速發展起來,在滅絕師太運動後的幾十年裏遍布全國,成就了佛教在中國的主導地位。

所以,如果沒有禪宗,佛教的生命能否在中國延續,就成了問題。歷史本身表明,自唐末被廢以來的壹千多年間,佛教在中國的發展主要是禪宗(不包括藏傳佛教)的發展。

正是因為禪宗與中國文化的現實相結合,才有了今天如此悠久輝煌的發展和傳播到歐美的能力。各派蕭條,禪宗興盛的原因是什麽?眾所周知,禪宗的旗幟是“教人不傳道,不寫言,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因為當時禪宗沒有寺院,沒有寺院經濟和古典文學的負擔,所以唐武宗把全國幾乎所有的寺院和文獻都毀掉了,但對禪宗壹根毫毛都沒傷到。同時,禪宗的方法簡單可行,與傳統的儒道思想並不矛盾,能夠滲透和深化儒道思想,容易被學者接受,具有普適性;此外,禪宗本身包含了佛教的全部精華,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禪修者是壹顆種子,在任何環境下都能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禪宗的這些特點,有著其他教派無法比擬的優勢,使其成為中國壹千多年來佛教的主流和主體。

說到禪,就不能不談《壇經》。六祖慧能大師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禪宗創始人和源頭,而上述五代創始人並不具備這樣的意義。這個我們以後再說。

其次,《壇經》內容豐富、生動、深刻、樸實,涉及唐代中觀、天臺、唯識、雅正、凈土。這樣便於比較分析各大門派,觀察它們的異同,從中可以看出禪宗在佛教中的地位和特點。

第三,《壇經》是記錄體,文字簡潔易讀,不像後來的案例晦澀難懂,外人無從下手。《壇經》是由六祖禪師所傳,弟子法海所錄。

為什麽取名“壇經”?這是因為六祖是在廣州光孝寺受戒的,受戒的地方有壹個戒壇。這個戒壇據說是南朝劉宋時期的壹個。

2.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如何?佛教在中國的發展(中國登封)2007-01-14 09:24壹、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及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在歷史上可分為兩個階段。

壹是吸收階段,從東漢到魏晉南北朝,壹直到隋唐。這壹時期,中國基本上吸收了印度的佛教文化,大部分佛教經典都是在這壹時期翻譯的。

第二階段是中國佛教階段。隋唐以來,天臺、華嚴尤其是禪宗的形成和發展,表明佛教在中國有了自己的特色,並逐漸走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成為中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隋唐是這兩個階段的轉折點。唐朝貞觀年間,玄奘大師從印度留學歸來後,當時中國的佛教水平已經超出了印度研究的範圍。

這是中國向印度佛教文化學習的漫長歷史進程告壹段落的重要標誌,隋唐時期形成了兩個小教派和八大教派。這兩個小教派分別屬於小乘佛教的石成教和賈赦教,實際上是隸屬於中國的大乘佛教。

大乘八派是天臺宗、三論宗、智學宗、華嚴宗、禪宗、法家宗、凈土宗、密宗。傳說禪宗起源於齊梁,印度28世創始人達摩將釋迦牟尼的“正宗采花”傳入中國,但真正的創始人應該是六祖慧能。

禪宗從析名象駁教的盛況中脫穎而出,樹立了“無文不教外”的大旗,提倡“獨傳”,把佛教的“四出四入”全部放入心中,擺脫了壹切教條的束縛,與生命合而為壹,從生命中體驗身心生命和生命宇宙的真諦。師徒方面,是在日常活動中進行的,如從心出發、笑罵、唱奏、啟發指點、殺奪等。

所以禪變得像宗教而不是宗教,像哲學而不是哲學,像藝術而不是藝術,這不僅對佛教是革命性的,也為想要解脫的人創造了獨特的思想體系。

壹些學者將禪宗視為中國佛教的典型,甚至認為禪宗的優點是儒家所固有的,而儒家的壹些思想是禪宗所缺失的。事實上,禪宗的許多特征都帶有中國文化的思想,如儒家思想或道家思想。

但禪宗的根本目的是證明“無法可忍”。這是印度佛教的精髓,是中國文化所沒有的。

這是浸透了禪意的,所以毫無疑問,只有接受佛教的思想,才能開出如此燦爛的花朵。佛教講緣起,都是緣起法的重要內容。

這樣看來,禪宗、天臺、華嚴都是中國文化發展的產物,是中華民族消化吸收印度文化後綻放的花朵。如果不了解禪宗(包括天臺、華嚴),就無法深入了解中國從唐朝到宋元時期的文化。

宋明理學表面上是儒家,骨子裏是禪宗。它的形成和發展自覺不自覺地受到禪宗的極大影響。如果從宋明理學中提取禪宗元素,宋明理學將黯然失色。

這樣,中國思想史和中國哲學史就走不下去了。此外,唐末五代以後,禪宗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和核心,禪宗代表了那個時期中國的佛教。

因此,禪是中國文化史上的壹個特殊話題。不了解禪,就沒有資格了解中國文化。深入研究中國佛教史可以發現,如果沒有禪宗,中國佛教將難以承受唐武宗滅佛運動的打擊。

在那場全國性的滅佛運動中,除了禪宗,中國所有的宗派都被消滅了。這些教派,沒有寺廟、寺廟經濟、經典文化的支撐,幾乎無法生存(印度後期的佛教也是如此)。

事實也是如此。唯識,三論,天臺,華嚴,法家,密宗,在那次攻擊後崩潰了,有些永遠消失了。只有由六祖大師發起的禪宗,不僅躲過了這場劫難,而且如雨後春筍般迅速發展起來,在滅絕師太運動後的幾十年裏遍布全國,成就了佛教在中國的主導地位。

所以,如果沒有禪宗,佛教的生命能否在中國延續,就成了問題。歷史本身表明,自唐末被廢以來的壹千多年間,佛教在中國的發展主要是禪宗(不包括藏傳佛教)的發展。

正是因為禪宗與中國文化的現實相結合,才有了今天如此悠久輝煌的發展和傳播到歐美的能力。各派蕭條,禪宗興盛的原因是什麽?眾所周知,禪宗的旗幟是“教人不傳道,不寫言,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因為當時禪宗沒有寺院,加上寺院經濟和古典文獻的負擔,唐武宗幾乎毀掉了全國所有的寺院和文獻,卻沒有傷禪宗壹根毫毛。同時,禪宗的方法簡單可行,與傳統的儒道思想並不矛盾,能夠滲透和深化儒道思想,容易被學者接受,具有普適性;此外,禪宗本身包含了佛教的全部精華,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禪修者是壹顆種子,在任何環境下都能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禪宗的這些特點,有著其他教派無法比擬的優勢,使其成為中國壹千多年來佛教的主流和主體。

說到禪,就不能不談《壇經》。六祖慧能大師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禪宗創始人和源頭,而上述五代創始人並不具備這樣的意義。這個我們以後再說。

其次,《壇經》內容豐富、生動、深刻、樸實,涉及唐代中觀、天臺、唯識、雅正、凈土。這樣便於比較分析各大門派,觀察它們的異同,從中可以看出禪宗在佛教中的地位和特點。

第三,《壇經》是記錄體,文字簡潔易讀,不像後來的案例晦澀難懂,外人無從下手。《壇經》是由六祖禪師所傳,弟子法海所錄。

為什麽取名“壇經”?這是因為六。

3.佛教對中國的歷史文化有什麽影響?佛教自東漢末年傳入中國,經過壹千多年的傳播和融合,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壹方面,佛教作為外來文化,有其自身的獨立性;另壹方面,它與中國傳統文化相互作用,改變了中國文化的內涵,對中國的傳統哲學、文學、語言、藝術和民俗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佛教對中國哲學的影響佛教是壹種宗教,也是壹種文化,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思想。

自從佛教傳入中國,中國的傳統觀念,如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等都不斷受到佛教的影響。佛教的壹些觀念、意識、理論、思維方式和價值體系逐漸進入中國人的頭腦。

經過長時間的沖突和磨合,逐漸與中國原有的思想融合,成為中國思想文化的壹部分。比如,中國傳統哲學註重基於家長式血緣的倫理道德原則的論證,重視基於治國安民的人與自然關系的考察。雖然也涉及到人類和壹切生命的起源以及宇宙本身,但論證並不深入和統壹。

雖然我們重視對神的崇拜和對祖先的祭祀以及“神道的教導”,但我們缺乏對靈魂和死後世界的神學證明。他提出了性善性惡等人性學說,宣揚從壹切到至聖,但對心理學的分析論證比較粗糙。

佛教的傳入,以其復雜的宗教教義和哲學理論,極大地啟發了中國哲學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和論證方法。從大的方面看,無限的時空、體用結合、心(善惡)的純染、對心的細致分析、對心在解放和成聖中的決定性作用的論證,都產生了對中國哲學的極大豐富和發展。佛教提出了連接宇宙本體(真、實、法家)與心性(佛性、真性意識)的“理”的概念,禪宗“心即佛”、“知心見性”的解脫論直接推動了宋明理學的形成和發展。

宋明理學關於天人合壹、死性自然、性情自然的理論,以及註重靜、尊的修身方法,都直接受到佛教的影響。2.佛教對中國文學的影響佛教對中國文學的影響深入到文學的各個領域。

從文學理論到具體創作技巧,從體裁風格到具體創作內容,隨處可見。首先,許多佛經都是偉大的文學作品,如《維摩詰經》,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其次,佛教對中國詩歌有重要影響。

比如唐詩五萬多首,每十首就有壹首是講佛教的,尤其是禪宗。其中,王維、魏、魏源和的詩歌中都有佛教的痕跡。

以王維為例。王維的“莫”字,來源於經典。

作為壹個山水田園詩人,他的詩裏有畫有詩,他用了很多“空”字,因為佛教裏的壹切都是空的。如詩“雨後空山,立秋色黃昏”,“壹生發生了多少傷心事,不願賣給空門”,“空山上似乎沒有人,卻又覺得聽到壹個聲音”,“人閑時桂花落,夜靜春山空”,“冷陰秋靜”;第三,佛教對中國小說的影響很大。

比如四大古典小說中的西遊記,就有佛教的思想:孫悟空甚至自稱齊天大聖,無論上天下海,都逃不出如來的手掌心;世間有菩薩,有輪回,有地域,有餓鬼。再比如《紅樓夢》開頭壹個和尚和壹個道士的對話。賈寶玉終於出家了,壹切都空了。此外,邏輯思維研究的壹個源頭來自佛教。

3.佛教對中國語言的影響佛教也直接影響著中國語言的發展。壹方面表現在漢語詞匯上:漢語詞匯有三分之壹來自或受佛教影響。

像壹些取自佛教的詞,比如當下,在佛教中,原意是人有不好想法的時候;世界,佛教原意是過去、現在、未來稱為“世界”,四面八方成為“界”;炒作指喬達摩悉達多的教法,已被眾人信服,連頑石也點頭;盲人摸象,佛教的意思是眾生被無明所阻,不懂宇宙的道理;撲倒在地是佛教的壹種禮儀。類似的話不勝枚舉。

受佛教影響的詞也很多。比如“解放”壹詞最早出自《史記》,原意是為了減少和開脫。後來隨著佛教的傳入,被註入了新的含義,即擺脫苦惱,獲得自在。

另壹方面,在漢語音韻學方面,也可以看到佛教的影響。佛教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源頭之壹,它促進了中國語言方法論的變革。

南朝時,在佛教梵天的影響下,人們將文字的聲調分為四聲,用於格律詩,促進了音韻學的發展和格律詩的產生。在註音方式上,古代學者將東漢以來盛行的順音改為逆音,可能也與梵文拼音的影響有關。

4.佛教對中國藝術的影響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佛教的影響也是不可否認的。無論是建築、繪畫、雕塑,還是音樂、舞蹈、戲劇,都滲透著佛教的影響。

比如在建築方面,佛教的傳入大大增加了中國建築藝術的光輝,據《後漢書·項開傳》記載,九年(166),項開諫桓帝曰:“文公乃黃老塔之祠。”

這是中國最早的寺廟記錄。從此,我國的建築風格加入了印度的建築風格。

從唐代詩人杜牧的《南朝寺四百八十首》詩中可以得知,當時金陵的寺廟多達四百八十座。除了僧侶,還有皇帝和個人修建寺廟。

建廟的原因,有的是為百姓祈福,有的是百姓為帝王所建,有的是寺廟作為居住場所。我們還可以從《洛陽伽藍》記載的壯麗景色中壹窺永寧寺的輝煌。

在繪畫方面,印度佛教繪畫的傳入對中國畫的內容和形式產生了壹定的影響,擴大了人物畫在中國的表現。

4.佛教與中國文化佛教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和作用,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燦爛的佛教文化遺產。

如我國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築有佛寺寶塔,河南嵩山宋嶽寺現存的磚砌寶塔,五臺山南禪寺、北居士的唐代木構建築,應縣達木寶塔,福建泉州開元寺的石質東西寶塔等,都是研究我國古代建築歷史的珍貴實物。許多佛教建築已經成為中國各地景觀輪廓的突出標誌。

在壹片郁郁蔥蔥、紅墻青瓦的寶殿和瓊閣中。精致的佛教建築為萬裏的壯麗景色增添了無限春色。

敦煌、雲岡、龍門等石窟作為古代雕塑藝術的瑰寶享譽世界,它們吸收了犍陀羅和印度的特點,發展成為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的造像藝術,是我國的壹大文化遺產。佛教也給中國文化帶來了新的意境、新的風格和新的措辭方法。

成千上萬冊從梵語翻譯過來的經典本身就是偉大而豐富的文學作品。A?vagho?a's的《禪林頌》帶來了長篇敘事詩的典範;法華、魏末、白宇是晉唐小說創作的靈感源泉。般若和禪宗思想影響了陶淵明、王維、白居易和蘇軾的詩歌。

變文、民間故事、傑克遜語錄都與中國通俗文學有著很深的關系。佛經中動人的故事往往成為藝術家繪畫的題材。曹步興、顧愷之、張僧繇、詹子謙、顏、吳道子等歷代著名畫家,因善畫佛畫而傳世。

中國畫從王維派的文人畫發展到宋元以後流行的寫意畫,都與禪宗思想有關。由此可見佛教對繪畫藝術的作用。

至於音樂,公元3世紀,梵天在中國流行。唐朝的音樂也吸收了天竺音樂、龜茲音樂、安國音樂等佛教國家的音樂,唐朝的音樂還有壹小部分保存在壹些佛教寺廟裏。

伴隨佛教的還有天文、醫學等科技的傳播。在唐代,壹批高僧創造了大衍歷和測量子午線,為天文學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隋唐史書中記載的從印度翻譯過來的醫書和藥方有十余種。藏語是佛教語言,有醫方知識。佛經刻本促進了中國印刷術的發展,迄今保存下來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印刷版本幾乎都是佛經圖像。

佛教哲學蘊含著深刻的智慧,對宇宙的生命,對人類理性的自省,對概念的分析,都有著深刻而獨特的見解。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稱贊佛教徒是人類辯證思維發展的高級階段。

在世界觀上,佛教否認有至高無上的“神”,認為事物處於壹個無始無終的因果網絡中。在人生觀上,佛教強調主體意識,把自身的解放與拯救人類聯系在壹起。

佛教與中國古典哲學的互動促進了哲學提出新命題和新方法。它以其獨特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給人以新的啟發,使人解放思想,擺脫儒家教條,把人的精神生活推向另壹個新世界。

那麽佛教在發展新的社會主義民族文化的過程中還有作用嗎?人類文化的發展是壹個持續的過程,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不可能完全割裂。我們應該吸收傳統文化中壹切有價值的精華來豐富和發展社會主義新的民族文化。

中國的傳統文化也包括佛教文化。現在有壹種偏見,認為提及中國傳統文化似乎只是儒家文化,這完全抹殺了佛教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以及佛教徒對中國文化的貢獻。

事實上,魏晉南北朝以來的中國傳統文化已經不再是純粹的儒家文化,而是儒、釋、道合流形成的文化形態。研究中國的歷史,尤其是中國的文化史,離不開對佛教的研究。

事實上,從公元148年安史高東渡佛經翻譯,到公元260年朱時興西征取經,再到公元1175年朱與陸象山在鄂湖相遇(前者標誌著壹場新文化運動——佛教的開始,後者標誌著另壹場新文化運動——理學的建立),這壹千多年是中國燦爛的民族文化。五代北宋是余波。

正是在這個時期,佛教成為中國哲學的主流。其持續時間之長,聲勢之大,影響之廣(傳播到國外),遠非漢代經學和宋明理學可比。

所以胡適寫《中國哲學史》的時候,因為當時不懂佛教,就停筆了。還有壹位中國當代著名歷史學家,早年對佛教文化持虛無主義態度,但晚年開始系統研究佛經,說需要補課。

這位歷史學家告訴人們,在中國歷史上,佛教與文化的關系是如此之深,如果妳不了解佛教,妳就不會了解中國文化。但現在人們仍然不重視研究佛教,把它當作庸俗的宗教迷信。

比如中國歷史上偉大的翻譯家、旅行家、語言學家、佛學大師宣獎,就在西方學者的世界歷史著作中留下了他應有的篇章。他的名字在印度家喻戶曉,印度前總理尼赫魯尊稱他為歷史上四大偉人之壹。

但在中國,人們只知道西遊記裏的唐僧,卻不知道中國文化史上的玄奘獎。更有甚者,壹些人幹脆把佛教文化這種珍貴的文化遺產當成了賺錢的途徑,很多不該發生的事情都給了人們中國不尊重文化的借口。

現在很多人否認佛教是中國文化的壹部分,但他壹開口,其實就包含了佛教元素。語言是最普遍、最直接的文化之壹。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通俗表達,如世界、真理、現實、平等、當下、瞬間、規訓、相對、絕對等等,都來源於佛教詞匯。

如果真要徹底拋棄佛教文化,恐怕他們連話都說不好。中國擁有世界上數量最多、最完整的佛教經典和佛教文化史料,東漢末年以來漢譯佛經和著述代代增加。藏文版的《大藏經》非常大。

5.佛教在中國歷史發展中有哪些功過?佛教是中國文化的壹個組成部分,自然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儒釋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其實儒、道、佛等文化相互影響,成為壹個整體,需要我們有機繼承。如果把生活中需要的傳統文化比作壹座房子,那麽儒家就是這座房子的門,其他百家都是窗戶,其中兩個就是道家和佛家。

沒有窗戶,房子看起來會很悶;沒有大門,就沒有進出的“路”。這些不同的思想文化形成了壹個體系,這就是影響中國人思想的傳統文化。

然而,中國人總是能夠區分主人和奴隸。曾子說:“我壹日三救——是對人不忠嗎?交朋友不相信?學不會嗎?”直到現在,中國還是以“三省”來評價壹個人。

古代稱學者為“儒生”。我從來不認為這個“儒生”是指只懂儒家,只看儒家的書,而是讀了很多書,讀遍了整個屋子。比如受儒家思想教育的人,在商場、戰場上自然會運用兵家思想,而在生活中卻秉承佛道精神,這在中國是非常正常和普遍的現象。

固守儒學,哪怕壹小部分“迂腐的儒學”都是狹隘的、不完整的儒學觀。孔子說“仁者愛人”,“愛人民”,有人糾正說“民”“民”是指學者的話。

其實儒家的基本精神是“親仁”,但這個“親”和“仁”也不是沒有區別。這是實事求是,人不可能對每個人都壹視同仁。所以禮和情有別是客觀存在的,永遠不會改變。

所以從儒家的很多觀點來看,儒家是人生的哲學,是人生的哲學,是人類社會關系的哲學,而不是脫離人的生活的形而上的、非常抽象的哲學。人活在天地之間,活在社會之中,儒家思想仍然會是很有指導意義的。

這個指南可能每個細節都不準確,但大方向沒有錯。佛教傳入中國後,補充了儒家思想,吸收了儒家的基本思想。

比如孝,在印度佛教中是壹個因素,對父母有感情,但並不突出。另外,早期佛教講究“以灰滅智”,不強調家庭關系。入華後出家是孝順,在家是孝順。

出家是大功業,對於歷朝歷代,甚至以眾生為父母的父母來說,是壹種寬廣的精神跨越。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拓展了儒家的仁愛精神。

如果儒家說人人平等,“人人皆可為舜堯”,人人都有成聖的可能,而佛教則更擴大到眾生平等,不僅人與人平等,而且人與眾生平等,所以要珍惜每壹個生命。這種擴張造就了中國人慷慨仁愛的性格。

雖然古代沒有提到“環保”的概念,但中國人珍惜鳥獸和生物。佛教的壹些思想曾被認為是迷信和落後的。我認為,隨著某壹時期科技的發展而盲目批判歷史,脫離歷史條件,是錯誤的。

比如輪回的想法就有它的積極意義。在佛教傳入之前,中國講究“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積善之屋必有余慶,積惡之屋必有更多災禍”,但現實生活中並非如此。當它不能實現時,人們對善行的信心可能會動搖。佛教提出了因果輪回的概念,與之前的思想不同:每個人的命運都是由自己過去的行為引發和造成的,自己承擔。

父母那壹輩的好事,來世由父母來回答,子女帶來的後果是“不好的”,與父母無關。這樣,從壹整個家庭的共同責任,歸結到每個人對社會的責任。

輪回的概念有兩方面的積極意義。壹個方面是讓人有信心做壹個好人,這輩子做不完的事可以在來世繼續未竟的事業,這就是“死”。

所以佛教在歷史上給人們帶來了期待。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候,也有對未來的期待,尤其是對有誌之士。另壹方面,輪回觀念對阻止人們做壞事有很大的作用,就像壹個隱形警察要求人們自律壹樣。

除了道德說教和教育,中國古代最有效的自律是佛教輪回觀念帶來的。作惡要負責就要受罰,這讓壹些人的靈魂顫抖。

佛教教導人們以平和的心態積極上進,以善因獲得善果,通過自身的努力獲得相應的加持。這個想法對社會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