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在美國讀社區學院好嗎?

在美國讀社區學院好嗎?

很多同學選擇去美國留學,那麽去美國讀社區學院好嗎?讓我們壹起來看看吧!以下是我整理的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在美國讀社區學院好嗎?

我在美國從事教育研究和繼續教育指導二十多年,從來沒有向學生和家長推薦去美國的社區學院。因為想去美國留學,咨詢我的學生和家長都喜歡名校。我專註於幫助學生進入美國名校。顯然,美國沒有壹所社區學院是壹般意義上的名牌大學。雖然很多高中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畢業後報讀社區學院,但他們希望兩年後轉學到著名的四年制大學。但事實上,在美國每年365,438+萬的高中畢業生中,有84萬新生就讀於社區學院,其中只有不到30%的人能夠轉到四年制大學完成學士學位,大部分都沒有轉到名牌大學。顯然,社區學院絕對不是壹般概念上的好大學。

但是,社區學院歷史上確實有很多優秀的人才。比如美國第壹位兩次上天的女宇航員艾琳·柯林斯(Eileen Collins),曾經就讀於壹所社區學院;喬治·盧卡斯,美國最成功的導演和《星球大戰》的制片人,去了壹所社區大學。兩次獲得艾米獎的PBS著名主播兼主持人吉姆·萊勒(Jim Lehrer)就讀於社區大學。就連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羅伯特·布魯斯·梅裏菲爾德,也曾就讀於加州的社區學院帕薩迪納城市學院(Pasadena City College),後轉到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完成本科和研究生學業。

很多中國學生去美國讀社區學院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將來把學分轉到更好的四年制大學,完成自己的學士學位和名校夢。社區學院學生的平均年齡比普通四年制大學大。和更成熟的學生在壹起,可以更好的理解生活,知道生活的艱辛,有助於他們更快的成熟。除了這個經常被忽視的優勢,社區學院的優勢可以總結為:節省學費,留學要求較低;入學條件低,中學期間對學校成績和外語的要求也低;小班制教學有助於學生與教師的交流;專業課實用性更強;學前水平低的學生,通過努力很容易轉到更好的大學;學分和課程更加靈活。

社區學院的明顯缺點也不容忽視:由於入學要求低,很多學生水平不高,教學難度相對較低;相對於名牌大學,師資力量和硬件資源都比較少,社區大學的知名教授也比較少。壹般講師都是教職員工,有很高比例的老師是兼職老師。

除了上面提到的走過社區學院的世界名人,我也看到壹些在社區學院讀了壹兩年的學生成功轉學到四年制大學,包括美國著名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大學、康奈爾大學等等。目前,許多社區學院已經與我們州的鄰近大學或四年制大學達成合作項目,以確保學生在成績達到壹定水平時可以轉到四年制大學。雖然轉入頂尖大學的學生數量極其有限,但還是給很多沒有機會直接進入名校的學生帶來了希望。甚至有的學生在完成本科學業後進入頂尖名校深造,實現名校夢。

作為世界上第壹個人造生命細胞的制造者,約翰·克萊格·文特爾兩次被《時代》雜誌評為100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人。越戰期間,他在美國海軍服役。退役後,他進入加州社區學院聖馬特奧學院(College of San Mateo),然後轉到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在那裏獲得了生物化學學士學位、生理學和藥理學博士學位。他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合成生物學家和基因組學家,是第壹個完成人類基因測序並通過合成基因“創造生命”的人。

然而,這位科學巨人在中學時成績很差。他曾經告訴自己,自己中學時有嚴重的多動癥,八年級時成績全是C和d,後來通過檢測自己的基因,發現自己有多動癥的基因。可想而知,中學成績很差,戰後退伍的軍人選擇很少。他不得不去壹所錄取條件很低的社區大學。

香港大學電子電氣工程系教授厲安國,在香港讀中學時成績優異,家境壹般。他獲得了兩年的獎學金,在印第安納州的壹所社區大學學習,兩年後轉學到麻省理工學院,最後獲得了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學位。在南加州大學做了65,438+00多年的教授後,去了香港大學教書。

早年從臺灣省赴美的朱,將自己定位為亞美壹流的服裝設計師。他曾在紐約學習,現在是紐約時尚教育的領軍人物。當時還是社區學院的紐約時裝學院(FIT),後來共同創立了休閑服裝品牌NODICA,實現了20億美元的年銷售額。

列舉這些成功案例的目的是想說明,在不盡如人意的條件下,也有少部分人是通過努力出人頭地的。他們都是因為自己特殊的原因報了社區學院,有的是因為當時成績不好,有的是因為社區學院學費低,有的是因為社區學院的專業完全滿足個人興趣。

但是,很多人對從社區學院轉到名校的期望過於樂觀。事實上,他們因為在社區學院學習成績不好,無法轉到好的四年制大學或聯合辦學項目。學習成績頂尖的,不壹定能轉到頂尖名校。比如有些同學希望以後轉學到伯克利,先去加州的社區大學。不知道,國際生轉學伯克利幾乎都需要A。有些學生因為和社區大學的後進生在壹起,染上了壞習慣。他們在社區學院待了幾年,那些年的夢想徹底破滅了。

打算去美國讀社區學院的同學,出國前要學好英語,做好刻苦學習和獨立生活的準備。計劃兩年後轉四年制大學的學生,在學習期間繼續學習轉四年制大學的必要課程。

美國社區學院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年底芝加哥大學首任校長威廉·蕾妮·哈珀提出的大學2+2教育模式的理念和“初級學院”的概念。這種想法的思想基礎是,大學前兩年要推行起源於歐洲中世紀的文科教育,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通識教育,後兩年進入專門教育。位於美國伊利諾伊州的Joliet初級學院(Joliet Junior College)成立於1901年,美國第壹所教授初級學院課程的社區學院進入歷史舞臺。然而,隨著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衰退,社區學院開始提供實用的專業課程,以緩解當時的失業問題。二戰結束後,大量軍工轉型生產消費品,對技術人員的需求很大。退伍軍人回鄉找工作謀生需要學習技能;1944年通過的GI法案鼓勵退伍軍人回到學校接受教育和培訓,促進了社區學院職業培訓課程的蓬勃發展。

20世紀70年代以前,這種兩年制大學壹般被稱為“專科學校”。由於專科學校吸引了大量的本地學生,大量的經費來自地方稅收,所以專科學校的名稱也逐漸演變成了社區學院(或稱社區學院)。

據美國社區學院協會統計,截至2065年美國共有165,438+032所社區學院,其中公立986所,私立165,438+05所,部落式31所。2009年秋季,共有13萬學生在社區學院學習,其中全日制學生546萬人,非全日制學生754萬人。

社區學院遍布全美,每個州都建立了完整的社區學院體系。然而,社區學院在不同地區的發展並不平衡。與美國傳統大學類似,社區學院雖然遍地開花,但也呈現出向美國東西海岸和五大湖周邊聚集的現象,這與美國的人口分布相吻合,也充分體現了壹所社區學院的辦學性質和特點。

如今,作為美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社區學院的出現和發展填補了美國傳統大學教育體系的壹些空白。如今,社區學院已經從最初簡單的入學教育發展成為壹個涉及職業教育、入學教育、繼續教育和社區服務的教育體系。這不僅使美國多層次、多類型的教育機構布局更加合理,滿足了多樣化的人才需求,也促進了美國高等教育從精英化走向大眾化。但是家長和學生需要認真考慮是否適合中國學生完成名校夢。

社區學院的功能和特點

1.轉學預科教育:兩年制社區學院為四年制大學的高年級學生打下基礎,學生為將來轉學到四年制大學並攻讀學士學位做準備。

2.專業教育:社區學院專業教育,獲得副學士學位,畢業後直接進入就業市場。比如在社區學院學習護理和計算機圖形學。

3.補課教育:針對那些高中沒好好學習,沒準備大學的同學。打好基礎,為他們將來真正上大學做準備。

4.繼續教育:社區學院開設壹些無學分的繼續教育課程,為那些純粹為了自我提升和個人興趣而學習的人提供學習機會。繼續教育對學生入學資格的要求很低。

5.工業培訓:壹些社區學院與公司簽訂合同,提供某些指定科目的培訓,如計算機維護、金融、機械加工、編程、文秘等。

6.遠程教育:計算機在線遠程教育已經成為社區大學的重要內容。聯邦政府對學生教育的財政資助可以跨州使用,這使得社區學院超越了“社區”的概念。

美國社區學院相關數據

申請時間:錄取時間滾動彈性。

申請條件:高中畢業;留學生英語有壹定基礎,壹般要求托福成績。

學生總數:13萬多人,每年約有63萬人獲得副學士學位。

美國有1100多所社區學院,包括:

986個公共機構

私立-115研究所

部落-31車站

總數:1132。

信用生:800萬61.5%

沒有學分的學生:500萬,38.5%

學生總數:13萬多。

非全日制學生:754萬58%

全日制學生:546萬42%

學生年齡:

平均年齡:28歲

年齡中位數:23歲

小於或等於21歲:39%

22-39歲:45%

40歲以上:15%

種族:

白人:54%

西班牙裔:16%

黑色:14%

亞洲人:6%

土著印第安人1%

其他:10%

第壹代人上大學:42%

單親:13%

非美國公民:6%

退伍軍人:3%

殘疾學生:12%

在所有大學生中的比例:

占所有大學生的百分比:44%

占新生總數的43%

美國土著大學生總數:54%

西班牙裔:51%

亞裔:45%

黑人:44%

學生的工作狀態:

全日制學生正在全日制工作:21%

全日制學生兼職工作:59%

兼職學生的全職工作:40%

非全日制學生兼職工作:47%

獎學金申請:

各種補助金:59%

聯邦援助:42%

社區學院獲得的資金:

各種補助金:46%

聯邦援助:21%

聯合貸款:10%

機構資金:11%

年平均學費(2011-2012):

社區學院(公立):2963美元

四年制大學(公立):8244美元

授予學位和證書:(2008-2009年)

副學士學位:63萬

證書:42.5萬

學士學位:48所公立學院和82所獨立學院

預算來源:

州政府基金:34%

地方基金:20%

學雜費:16%

聯邦政府:16%

其他: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