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許勤的壹生

許勤的壹生

第壹次見到康有為是在1890年的秋天。他是弟子,於1891進入長興萬畝草堂。[1]徐勤是十大弟子之壹,勤奮好學,“剛毅上進”。因為他豪爽直爽,能“朋友之憂”,贏得了康有為的贊譽。許勤家境比較寬裕,十幾歲就養了壹個家。“他經常支持朋友的才華和才能。“他為萬畝草堂的幾次搬遷和平日刻板的書籍印刷買單,他自己也“幾衫破家”。”[2]許勤直言不諱,康有為曾當面指出“善不如惡,病如探湯。如果妳很優秀,妳不能容忍別人,但是如果妳很強大,妳會從中受益。“[3]在萬畝草堂,有余力的弟子經常協助康有為編纂書籍。”許勤在編書方面最積極。”“編書那天,不開會的人會幹擾房間。”[4]1896年,許勤與山寨另壹弟子王覺仁擔任學長,主持山寨的管理和教學,講課答疑。壹如既往,這也為他後來主持橫濱大同學校積累了有益的經驗。

徐勤是最早接受康有為變法思想的弟子之壹,也是最早致力於變法宣傳和實踐的弟子之壹。1895 65438+2月,上海強學會成立,康決定創辦壹份機關報紙,即《強記》,形成與北京中外新聞相呼應之勢[5]。因為康另有安排,他派許勤和何淑玲到上海主持報紙。[6]須賀夫婦於1943年6月6日+第二年10月初到達上海。他們堅守康有為設定的宗旨,高舉“自強”大旗,大談變法的必要性。《強刊》雖僅創刊三期即被查禁,但由主編,充分反映了以康有為為首的維新派的政治主張,甚至首次在報刊上發表開議會的主張,其意義不可低估。[7]同時,這次上海之行也是許勤正式進入政治生活舞臺的開始。徐勤在上海結識了許多新學者,開闊了眼界,為以後的政治活動打下了壹定的基礎。

1897年2月,許勤、康等人在澳門創辦《執信報》,陸續發表《地球大勢》等壹系列政論文章,分析世界格局,指出俄國是中國目前的頭號敵人。有人說,中國要學習歐美和日本,實行政治改革,十年內收復失地,崛起於世界。[8]在當時的維新派中,1897年秋冬,徐勤在《泰晤士報》上發表了壹系列《中國滅蟲建議書》,揭露中國“十二害”,主張變法滅蟲,強烈抨擊科舉制度,激起了清官的仇恨。張之洞特意指示手下的梁定芬給當時的《泰晤士報》經理王寫了壹封信,加以壓制,但王遂沒有繼續發表。[9]

徐勤還稱贊孟子“重民濟世”的思想,認為是“孟子之義”,可惜被後人忽略了。他把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和民本思想結合起來,並在

徐勤也是康有為最忠實、最信任的弟子,被譽為“康氏之子”。[11]他與康有為關系密切,連梁啟超都比不上他。1898年政變後,康有為在船上被殺,臨危受命,寫了壹本書,委托許勤照顧母親壹家,就說明了這壹點。後來,許勤擔任保皇會副會長,保皇會改憲後,他擔任副會長,積極協助康有為推動保皇會運動,不愧為康的臂膀。

1897年,維新運動風起雲湧之際,康有為動員弟子,聯系國內維新派,發表了大量變法演講,成立社團和各種新組織,投身於變法實踐。應該說,那是他需要壹個得力助手的時候。此時,康有為派出以許勤為首的四名心腹弟子赴日執教橫濱,不愧為康有為的深謀遠慮。許勤等人沒有辜負老師的厚望。他們在開展以“學習報國”為主題的勵誌教育的同時,以橫濱大同學校為中心,廣泛接觸海外華僑,主張變法維新,在海外創建了第壹個維新派根據地。

1897年冬,許勤被任命為橫濱大同學校總教師時,年僅二十五歲[12]。

許勤在很多方面接受了康有為的觀念。從許勤身上,他確實最能看到康有為的影子,所以有人稱他為“不是康有為的康有為”。與康壹樣,許勤也是近代中國社會文化轉型時期的知識分子代表。他們在看到西方槍炮威懾力的同時,也意識到了西方國家在政治制度上的優勢,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沖擊。康有為、許勤等人奔走救國,主張改革,致力於啟蒙,希望從傳統中找到可以站起來與西方文化抗衡的東西。“儒家思想”是他們在壹定程度上能找到的唯壹答案。他們希望在“傳統”和“新學”之間找到壹個平衡點,以使文化的發展適應社會變革的需要。而傳統教育已經深入骨髓,他們雖然崇尚新學,卻無法改變他們傳統文化的心理優勢,使他們表現出想“新”又想“舊”的特點。這種思想矛盾也是文化轉型期現代知識分子的壹個* * *問題,即既有固守傳統的壹面,也有因時制宜“擁抱新”的壹面,希望找到兩者的結合點。雖然這壹努力沒有產生令人滿意的結果,但他們在努力的方向和動機方面邁出了有意義的壹步。

無論如何,作為近代愛國誌士和遠見卓識者之壹,徐勤的壹切活動都是以救國報國為出發點的。身在日本,他牽掛著中國,時刻關心著祖國的前途和命運。1898年初,許勤到達橫濱後不久,就去找當時消息靈通的《上海時報》編輯王打聽國內的最新動向。[13]1898 165438+10月,許勤也秘密回國處理政變善後事宜。庚子前夕,康有為策劃了王琴運動,將許勤從橫濱調來。從此,許勤再也沒有回過橫濱大同學校。

許勤離開橫濱後,康門另壹弟子林逵(字惠如)接任首席老師。橫濱在1923年的地震中滿目瘡痍,所以“無形解散”。如今,校址已不存在,也沒有檔案,其往屆學生的名字也難考。但其畢業生大多愛國,投身於當時浩浩蕩蕩的救亡運動。近代愛國學者蘇就是其中之壹。[14]

值得壹提的是,1898年政變後,以梁啟超為首的壹批康門弟子來到橫濱,為橫濱大同派增添了新的力量。此外還有林魁、梁啟天(字)、鐘卓景、老戴(字)、鮑翅、等。都先後擔任過語文老師,總計6438+0898。梁啟超還在橫濱大同學校創辦了“記錄社”,指導學生討論政治得失,分析各種變法建議。後來,梁啟超創辦了神戶文同學校和東京大同學校。馮茂龍(自由)、馮思鸞、鄭、曾光魁、鄭、張汝之等七位橫濱大同學校的優秀學生也到東京大同學校繼續深造。同時,湖南時事學校十余人也進入該校。由於東京大同大學較為自由寬松的氛圍,學生們“談革命”,吸引了眾多有誌青年前來交流學習,成為日本留學生在中國的臨時大本營。【15】這也是橫濱大同大學的擴建和提升。

1900年,許勤孤身壹人在南陽,聯絡華僑,籌集資金,策劃起義。他試圖對抗以慈禧、榮祿為首的後黨,重新建立光緒皇帝。同年4月,他還潛回廣東集結忠臣。幾個月後,忠誠運動最終失敗了。1904年,許勤在香港創辦《商報》,翌年冬天在新加坡創辦《南洋總報》,後創辦《廣州國家報》和《曹保果新聞》,並投身保皇派活動。1912許勤被華僑選為議員。回國後任進步黨廣東支部部長、僑務大使。1965438+2006年2月,招兵反袁,在海珠事件中受傷,逃往香港,後移居澳門,晚年住在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