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江西有哪些中科院院士?他們是誰?

江西有哪些中科院院士?他們是誰?

吳(1897-1977),江西高安人,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教育家,中國近代科學先驅。

潘繼鑾,1927年2月24日出生,江西瑞昌人。1948畢業於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現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昌大學名譽校長、清華大學教授。

吳詩書,資深院士,理論物理學家。江西宜黃人。

歐陽自遠,天體化學和地球化學家。原籍江西上饒,65438-0935,江西吉安人。

歐陽自遠,男,漢族,出生於6月1935,江西上饒人。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礦床學專業畢業,研究生教育,中國科學院院士。

吳正毅(1916-),1916,江西九江人。祖籍安徽歙縣,江蘇儀征人。他在揚州長大。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具有國際聲譽的著名植物學家,植物區系研究權威學者,從事植物科學研究60余年,擅長植物分類地理和藥用植物學。1937清華大學畢業,1940-1942北京大學理學院研究生,師從北京大學生物系系主任張景嶽教授。張景嶽教授是中國植物形態學和植物系統學的先驅。吳正毅,65438-0950,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1955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1979當選中國科學院主席團成員。65438-0958任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長,65438-0979兼任中國科學院昆明分院院長。後任雲南省科委副主任、雲南省科協主席。現任中國科學院高級院士,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名譽所長、研究員,《中國植物誌》(中英文版)主編。1980至今,美國植物學會終身外籍會員,瑞典植物地理學會榮譽會員,前蘇聯植物學會通訊會員。1997當選世界自然保護協會ISCN主任。2008年6月8日,65438,吳征鎰院士獲得200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吳征鎰院士從1936開始從事植物學的多個領域,到過除非洲以外的四大洲觀察植物。多次組織和領導了中國特別是雲南的植物資源調查,指出植物腐殖質的形成與植物種類的分布區域和形成歷史有關。隨著對上述學科造詣的加深,他提出了指導植物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的理論,並在實踐中得到證實。截至目前,已發表論文140余篇,編輯或編著學術專著數部10。他在植物分類學研究中,發現並發表了1300多個新分類群(不少於亞科、科、群等10個新分類群,10個新屬),在國際植物分類學研究領域產生了重要影響。

70多年來,吳征鎰院士致力於以中國植物為中心的東亞植被和植物區系研究,致力於生物多樣性研究,編纂了大量有價值的文獻,為人類認識自然、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做出了巨大貢獻。鑒於其在中國和世界植物學及其他相關研究領域的巨大貢獻,被有世界園藝諾貝爾獎之稱的日本花卉綠地博覽會協會授予國際宇宙獎(1999),成為世界第七位、亞洲第二位學者。

吳征鎰院士的兄弟是著名醫學家吳院士和研究所著名物理化學家吳。

熊大潤

現有院士

天文學家。原籍江西南昌,出生於江西吉安。1962畢業於北京大學地球物理系。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國家攀登項目“天體劇烈活動多波段觀測與研究”首席科學家。在恒星對流理論及其相關的恒星結構、演化和脈動穩定性問題的研究中,摒棄了傳統的混合長度對流理論,發展了獨立的非定常恒星對流統計理論和非定域對流統計理論,並成功地應用於變星脈動和大質量恒星演化的理論計算,解釋了變星脈動不穩定區的紅端邊界,克服了傳統理論在大質量恒星演化計算中著名的所謂半對流區的理論困難。與傳統理論相比,新理論得到了與觀測更壹致的結果。1991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這裏有壹些工程院的院士。

鐘爵

女性。冶金機械專家。出生於江西南昌,原籍河北獻縣。1960畢業於北京鋼鐵學院。中南大學教授。長期從事冶金機械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在軋機、液壓機等金屬加工機械的科學與工程研究中,開展系統動力學、系統磨削零件與仿真、系統辨識與故障診斷失效分析、塑性加工摩擦與潤滑、冶金機械優化與設計。其中最重要的是從軋機傳動理論、高速軋機振動理論、冶金機械強度設計、現代高效冶金機械技術集成等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在材料加工生產中的許多重大裝備建設項目的應用中取得了實效。多次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獎項,其中“變相驅動理論與技術開發”獲國家科技進步壹等獎1985,“雙機架鋁熱軋新技術開發”獲國家看見進步二等獎1995,“高性能超薄優質鋁板”獲國際科技進步二等獎1996。發表論文90余篇,專著4部。

1995當選中國理工學院院士。

袁隆平

作物育種專家。江西德安人。1953西南農學院畢業。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第壹個發現水稻雄性不育株,提出“水稻有雜種優勢”,“要利用水稻雜種優勢,首先要利用雄性不育”。克服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復系選育的困難,在1973完成了“三系”選育,首次形成了水稻制種高產實用關鍵技術,使雜交水稻得以大規模生產應用。成功攻克雜交早稻“優而不早,早而不優”技術難關,實現早、晚雙季雜交水稻配套,推動我國雜交水稻第二次大發展,開啟多類型、多熟、早、中、晚組合綜合配套新格局。近年來,在他的指導下,兩系雜交水稻研究已基本成功並投入生產應用。目前,超級雜交水稻的研究取得了突破。先後獲得國家特殊發明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等8項國際大獎。2000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1995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愛星

切削和刀具材料專家。江西省東鄉縣。1948畢業於廈門大學,工學學士。山東工業大學機械工程系教授,中國大學切削研究會副會長,華東分會主席。中國切削研究領域的開拓者之壹,開創了陶瓷刀具研究和設計的新理論體系,先後研制出六種陶瓷刀具,其中三種為世界首創。建立了超聲波和間歇磨削-間隙沖放電復合加工的理論和技術,研制了專用DC電源和砂輪,開發了專用數控機床。提出了復雜曲面分解與重構理論,並開發了相應的軟件系統。研究成果得到了廣泛應用,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獲得國家發明獎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8項,國家優秀教學成果獎1項,國家部級優秀教材獎1項,國家部級優秀教材獎1項,專利4項。他發表了300多篇論文和7本書。培養了40多名碩士生和30多名博士生。

1999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水工結構專家。江西省余江縣縣城。1951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在國內,開辟了混凝土溫度應力、混凝土徐變、拱壩優化等新的研究領域。闡述了混凝土溫度應力的基本規律,取得了混凝土澆築塊、基礎梁、碼頭、重力壩、拱壩溫度應力的壹系列研究成果,在世界第壹高的小灣拱壩、世界第三高的拉西瓦拱壩等30個工程中得到廣泛應用,節約投資6543.8+0.5億元以上。針對非均質結構的蠕變影響問題,提出了兩個蠕變定理。提出了合並女市長凹廠區的異步長度算法,解決了分層施工對壩體應力影響的難題。混凝土彈性模量、徐變和應力松弛系數的計算公式都包含在我國新的水工混凝土結構規範中。“水工混凝土結構溫度應力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拱壩優化方法、程序及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5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曾慶元

橋梁工程專家。江西省太和縣人。1956畢業於清華大學。長沙鐵道學院教授。建立了壹套全新的車橋時變系統橫向振動分析理論,包括彈性系統動力學總勢能不變原理、“匹配”形成系統矩陣原理、以實測蛇行波為激勵源的車橋橫向振動的確定性分析理論、車橋時變系統振動的能量隨機分析理論、車架人工蛇行波理論、鐵路橋梁橫向剛度極限分析理論、 桁架截面有限元法,曲線軌道折線梁橋車時變系統振動分析理論。 解決了九江長江大橋、高速大橋等橋梁的橫向剛度分析和橋梁配筋計算。提出了橋梁局部和整體相關屈曲的極限承載力分析理論,解決了許多橋梁的極限承載力分析問題。發表論文50余篇,專著2部。指導了22名博士生。

1999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劉·

四位電機專家。江西省上饒市。1961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株洲電力機車廠高級工程師、高速發展部主任。中國電力機車發展的奠基人之壹。作為總體設計者,他主持並實現了我國第壹代電力機車的三大技術改進。主持了第二代、第三代電力機車的研發工作,獲1985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他主持研制了韶山8號電力機車,創造了240km/h的“中國鐵路第壹速度”,使中國鐵路運輸進入國際高速領域。主持研制了第四代電力機車,實現了我國鐵路機車交流傳動技術的“零”突破,獲得鐵道部科技進步特等獎1997。先後獲得“詹天佑科技成就獎”、“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等榮譽。

1999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秋丁凡

有色金屬冶金專家。出生於香港,原籍江西省廣昌縣。1962畢業於南昌大學。北京礦冶研究院高級工程師、副院長,中國有色金屬學會常務理事。長期從事重有色冶金研究和開發。發明了礦漿電解新工藝,實現了用壹步金屬代替原來復雜的工藝,建成了世界上第壹座礦漿電解廠,大大提高了金屬回收率,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提出了國內獨壹無二的“兩段逆流選擇性浸出”分離銅鎳的方法,並用於新疆大型銅鎳礦處理金屬化高冰鎳,經濟效益顯著。重金屬鎳的提取分離和鉆井技術研究成功,首次實現產業化。多次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獎項。“礦漿電解新工藝”獲1998國家發明獎二等獎,“新疆喀拉通克銅鎳礦濕法精煉新工藝”獲1995國家科技進步壹等獎。發表論文40余篇,專著2部。

1999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程淑君

腫瘤學家。江西玉山縣人,祖籍浙江臨安縣。1962畢業於北京醫學院,1965畢業於北京協和醫學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研究所(院)國家“973”、“惡性腫瘤發生發展基礎研究”項目院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首席科學家;中國醫學科學院和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學術委員會常務委員;北京環境突變體學會主席;中國環境突變學會副理事長等。先後主持了七五、八五、九五國家癌癥重點項目,建立了先進的致癌物和抗癌物質快速生物檢測系統和上皮細胞無血清培養技術;天然抗癌物質的研究取得了很大進展。天然茶氨酸的應用已獲得兩項國際專利,並經FDA批準進入二期臨床試驗。先後獲得國家計委財政部重大成就獎(1991)、衛生部成就獎(1984、1990、1996)、有突出貢獻的留學回國人員(191)。

1999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