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羅伯特·麥克納馬拉的壹生

羅伯特·麥克納馬拉的壹生

2009年7月7日淩晨5:30,93歲的羅伯特·麥克納馬拉在睡夢中離開了人世。對於越戰期間跌宕起伏的美國國防部長的人生來說,這樣壹個和平的結局幾乎是壹個禮物。

他是美國歷史上任職時間最長、爭議最大、可能也是最有影響力的國防部長。柏林墻危機、豬灣事件、古巴導彈危機、越南戰爭升級等著名事件,都發生在他任職期間的美蘇冷戰高峰期1961-1968,留下了深刻的麥克納馬拉痕跡。由於其在越南戰爭中的主導作用,那場對美國社會影響深遠的不受歡迎的戰爭甚至被稱為“麥克納馬拉的戰爭”。七年的軍旅生涯是他壹生中最受關註的時刻,也是他人生悲劇的開始。越南戰爭的創傷成為麥克納馬拉個人的創傷和噩夢,使他成為象征戰爭機器的“公敵”。1995年出版回憶錄《回顧:越南的悲劇與教訓》。

無論如何評價他壹生的功過,事實是很少有人能從壹個“局外人”迅速轉變為麥克納馬拉這樣的重要人物,也很少有人知道或記得他曾經是哈佛商學院的教授,福特汽車公司的第二號人物,世界銀行的行長。盡管他在哈佛和福特的早期經歷沒有他在五角大樓的故事那麽引人註目,但這些經歷為他後來的行事風格奠定了基礎——極其聰明,擅長數字。戰後不久,麥克納馬拉和他的妻子都患上了小兒麻痹癥。他恢復得很快,但他妻子的病拖了很長時間。怕自己負擔不起醫藥費,放棄了哈佛的教職,加入了1946薪水更高的福特汽車公司。當時福特內部管理混亂,虧損嚴重。其大部分高管沒有上過大學,對現代管理壹無所知。麥克納馬拉和其他幾位從空軍退役的軍官——他們後來被稱為“神童”——被納入亨利·福特二世的指揮之下。

“聰明的小夥子們”的任務簡單而艱巨,那就是重振福特。他們將現代管理原則引入福特,用量化的方法控制成本和產量。這些背後,麥克納馬拉的精明心思無處不在。1957,車還漂亮的時候,他就想:家庭主婦根本不需要開兩噸的車去買菜。把車做得更小,不僅節省原材料,還能節省燃料。這種車壹定有市場。當他把這個想法告訴管理層時,得到的回應是:妳是對的,但妳想要什麽樣的車——時尚的還是實用的?適合年輕人還是中產階級?顯然,麥克納馬拉的想法只考慮了汽車可量化的部分,而完全忽略了無法量化但同樣重要的東西。他最大的優點是對數字的敏感和準確,也是讓他屢屢犯錯的最大缺點。但就汽車而言,他的想法是非常正確的。福特在1959年推出了極其成功的緊湊型獵鷹系列轎車,幾年後又推出了同樣成功的林肯系列轎車的苗條版。

就在福特在“聰明小子”的帶領下逐漸扭虧為盈的同時,麥克納馬拉的事業也蒸蒸日上。1960 165438+10月,不到45歲的他成為公司僅次於福特二世的總裁。從來沒有壹個“局外人”在福特公司爬到如此高的位置。五周後,新當選的肯尼迪總統邀請麥克納馬拉出任國防部長。後來,他半開玩笑地回憶說,他甚至不知道核彈頭和旅行車的區別。他向肯尼迪抗議:“這太荒謬了。我根本沒資格。”對方的回答是:“世界上沒有培養總統的學校。”為了這份年薪2.5萬美元的工作,麥克納馬拉放棄了福特公司價值300萬美元的股票和期權。許多人形容他是鷹派和冷戰老兵,但正如他過去的經歷壹樣,麥克納馬拉更像是壹個極其精明的技術官僚,有時會忽略許多重要因素。古巴導彈危機中,在美軍已制定入侵古巴計劃的背景下,他仍然強烈反對動武。他的考慮很簡單:壹旦美國入侵古巴,蘇聯很可能會入侵部署了美國導彈的土耳其,壹旦事情到了那壹步,事情就可能壹發不可收拾。所以他的建議是美國撤除在土耳其的導彈,這也正是美蘇私下和解提出的交換條件。但在越南戰爭中,麥克納馬拉對數字的強調蓋過了決定戰爭走向的其他因素。他用出動的戰鬥機數量、投下的炸彈數量和殺死的敵人數量來衡量戰爭的進展。投入的美軍越來越多,但只是傷亡人數增加,而不是預期的“必然”和“邏輯上註定”的勝利。他後來懺悔說:“戰爭的復雜性超出了人類思維所能理解的限度,我們的判斷力和理解力不足。我們不必要地殺死了許多人。”

數字也譴責了麥克納馬拉的“罪行”:美軍在他的任期內殺害了16000人,整個越南戰爭吞噬了42000名美軍士兵的生命,背後是數百萬越南軍民。他在1966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他開始懷疑美國能否打敗遊擊隊,遊擊隊曾經把法國人趕出了同壹個叢林。他斷定美國不可能在越南取得勝利,並私下反對向越南增兵。這讓他失去了肯尼迪繼任者林登·約翰遜(lyndon johnson)的信任,認為他開始打和平牌,有向政敵小肯尼迪靠攏的意圖,麥克納馬拉分不清是辭職還是被解雇。1968年2月29日,麥克納馬拉離開五角大樓。他太激動了,在畢業典禮上說不出話來。約翰遜摟著他的肩膀,陪他回到房間。開始做世界銀行行長13年。這些真實的往事淹沒在對戰爭的批判、指責和道德拷問中。晚年,麥克納馬拉從未停止反思越南戰爭和自己的人生:“我認為,我們永遠不應該再單方面使用我們的經濟、政治和軍事力量。如果我們遵循這壹原則,我們根本就不會卷入越南戰爭。”他反對2003年美國入侵伊拉克,甚至回顧自己在二戰期間的行為:“我們殺死了成千上萬的日本平民。柯蒂斯·勒梅將軍曾經說過,如果我們輸了,我們就是戰犯。我認為他是對的。我們的行為像戰犯壹樣。”對於那些在正義戰爭中獲勝的人來說,最真誠的反省莫過於承認他們自己的戰犯。

在2003年的紀錄片《越南戰爭中的硝煙:羅伯特·麥克納馬拉的11個寶貴教訓》中,他討論了同樣的問題。在美伊戰爭的第壹年,這部紀錄片成為電影院最受歡迎的電影,並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的稱號。2004年,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在華盛頓特區舉行的外交政策論壇上放映了反映古巴導彈危機的電影《十三天》,88歲的麥克納馬和許多中國學生壹起觀看了這部電影。結束後,他做了壹個簡短的發言:“古巴導彈危機給了我壹個教訓——美蘇這兩個當時相當理性的國家,在雙方都沒有任何真正發動核戰爭的動機的情況下,差點走向核戰爭。這告訴我們核武器和核擴散有多危險。”這句話比那部把美國描述成壹個著名的、聰明的、冷靜的政黨的電影真實多了,但戲劇性的情節和對現實的簡單化,總是比真實的歷史更吸引人,就像這個被誤解的老人的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