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魯迅的時代背景

魯迅的時代背景

獨立的人格往往需要獨立的經濟關系作為後盾,“四大自由”必須以社會經濟選擇的自由作為保障。“海的寬度取決於魚的跳躍”和“籠中鳥不能展示翅膀”都可以解釋為這壹點。雖然經濟繁榮有時伴隨著精神貧困,但思想自主和表達的權利必須得到基本生活條件的支持。

早在1923,魯迅就公開宣稱金錢重要。錢這個詞很難聽,不然會被高貴的紳士嘲笑,但我總覺得人們的評論不只是昨天今天,還有飯前飯後。

凡是承認食物需要錢買,卻把錢看得很卑鄙的人,如果他能壓下自己的肚子,那怕裏面總有魚沒有消化,還得讓他餓壹天再聽他的評論。.....金錢,——高雅,是經濟,是最重要的。自由不能用錢買到,但可以用錢買到。人類的壹大缺點就是經常挨餓。為了彌補這個短板,準備不做傀儡,經濟權利在當今社會最重要。.....自由在經濟方面,它不是壹個傀儡嗎?還是個木偶。沒有什麽比被人牽著鼻子走更能減少...魯迅也指出:“正如擱淺的船絕望於水的上漲壹樣,必須爭取這種更接近的經濟權利...與其犧牲壹時,不如頑強拼搏。”(《魯迅全集》第壹卷,北京第壹版,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1665438-164。)

魯迅的這段話已經說了70多年了,魯迅研究早已是學術領先,官方研究。然而,對《魯迅與重要貨幣》、魯迅爭取經濟權利的“攻堅戰”以及魯迅的經濟生活背景的考證和分析,長期以來被專家們所忽視或回避。

本文試圖在這方面有所突破。本文使用的方法主要是經驗的,而不是純粹的推測。重要的是揭露真相,可恥的是胡說八道。

在以簡潔明了著稱的魯迅日記中,實施的主要部分是他的“經濟權利”賬本。魯迅本人對金錢的在意,遠遠超過幾代魯迅研究者。專家們經常引用魯迅日記中朋友、聚會、書信的記錄,卻很少關註他的金錢收支賬目。本文試圖從這些枯燥、瑣碎、頻繁出現的金錢人物中,從新的角度解讀魯迅。

我認為:離開了經濟生活的魯迅絕不是壹個完整的魯迅。

本文主要依據魯迅日記(1912—1936)和新發現的魯迅戶口(癸亥年、甲子年、醜年)(即1923.8—1926.2)等民國經濟史、貨幣史、出版史、教育史、民俗史等資料,對其進行考證和簡要分析 茶室、餐廳和娛樂場所),試圖說明“經濟權利”對魯迅生活的重要性以及魯迅是如何擺脫“官”的權力和“商”的束縛的

魯迅的經濟來源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小時候家裏從小康到陷入困境。1898年,他17歲的時候,他母親賣首飾籌集8塊銀元作路費(當時1塊銀元相當於百年後的70元人民幣),讓他去南京考上江南水師學堂,免學費,免夥食費,每月還有少量津貼。三個月實習期,有300條的津貼(相當於30日元,也就是今天的人民幣30元),後來逐漸增加。第壹年有白銀2兩(當時1兩= 1000兩)。不久轉到鐵道礦業學校,6月畢業1902。在此期間,值得註意的是,他從自己微薄的津貼中拿出500便士(50美分)買了壹本嚴復翻譯的《進化論》。

1902 4月去日本留學。據魯迅回憶,“記得留學時,官費每月36元。”據周作人回憶,“魯迅當時的學費壹年400元,壹個月只能拿到33元。”(引自魯迅舊居《魯迅在東京》)

1905他的二哥周作人也在他20歲的時候去了日本留學。1907年,周氏兄弟聯合翻譯《西行漫記》,獲得稿酬200余元(約今12000元),合同中壹千字2元。(據《周作人回憶錄》第201頁)同時,他還發表了壹些著述和譯著,後被收入《盜墓》並收藏於文集之外。

周樹人在日本學習期間花了很多錢買書。據統計,當時購買的德文書籍有***127種,比如《世界文學史》10元,便宜的德文書籍,比如裴多菲的小說《陌生人的繩子》50美分。買書占據了生活費的首要項,成了他人生中最大的愛好。

這時,周樹人發表了《摩羅詩論》等論文,準備從事新文學運動。但他在1909年夏天從日本回國,主要是因為家裏的經濟負擔。後來魯迅在自傳中說:“最後,因為我母親和其他幾個人確實希望我有經濟上的幫助,我才回到中國。”在老家當老師,月薪30銀元左右(約合今天的1500元)。

辛亥革命後,周樹人於1912年2月抵達南京,在民國第壹任教育局長蔡元培先生的號召下,由摯友徐守尚推薦,出任民國臨時政府教育部委員。部裏提供食宿,另外每月給30塊陰陽津貼(按購買力估算,當時壹塊陰陽=今天人民幣50元)。由於政治變動,中華民國定都北京,周樹人於四月底北上。8月被任命為教育部四級“推薦官”,社會教育科第壹科科長(註:林誌豪《魯迅傳》應為“第二科科長”,見《魯迅研究資料》第22卷第34頁),月薪200多元,後增至34元。魯迅和許廣平在廈門大學和廣州中山大學漂泊半年後,於1927年6月來到上海,成為中產階級自由職業者。他們靠賣文學為生,經濟收入有保障。他們度過了他們富裕而艱辛的余生。

魯迅的經濟來源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1.公務員的收入

民國成立後,魯迅受聘於民國政府教育總長蔡元培,在教育部(1912-1926)任公務員14年,這是魯迅在北京的仕途。剛開始補貼費用60銀元,很快。

月薪定為200銀元,後來提高到300銀元。但由於政治腐敗,軍費增加,挪用公款,北洋軍閥政府經常拖欠工作人員的工資和教育經費,特別是1920以後。比如1921之後拖欠了半年,1923+0923+31之後工資才在今年3月發,36538.6666666666最後,魯迅離開北京的時候,北洋軍閥政府還欠了他兩年半的工資。魯迅先生曾這樣感慨地說:“有人說,文學是窮的時候做的。其實不壹定。我窮的時候肯定沒有文學作品。我在北京窮的時候,到處借錢,壹個字都不寫。工資發了,我坐下來大驚小怪。”

2.教學收入

五四運動後,魯迅在北京的八所學校: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學院(後改為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女子師範學院、北京世界語專門學校、綜合國際語言學校、中國大學、黎明中學、公學工作了六年(1920-1926)。1926年8月,魯迅離開北京到廈門大學,被林語堂推薦為廈門大學專職研究教授,月薪400元;1927年2月,魯迅受聘於廣州中山大學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月薪500元(壹半銀元,壹半票券,即紙幣),半年。後來因為意見不合,9月底離開廣州經香港去了上海1927。此後,除了有時在高校(如勞動大學)講課外,我從未擔任過教學職務。

在魯迅的壹生中,只有從1926的夏季至日開始的壹整年(廈門壹學期,廣州壹學期)是全職大學教授的收入。

3.該大學撰稿人的收入。

1927 65438+2月到1931 65438+2月,這四年裏壹個又壹個月,經蔡元培推薦,魯迅被聘為大學(次年改為教育部、中央研究院)特聘作家,月薪300元(1929)。* * *折合黃金490兩,相當於今天的44萬元,平均每年約110000元。這筆固定收入主要是由於蔡元培先生對魯迅(曾任民國政府第壹任教育總長,五四時期任北京大學校長,1927年秋任大學院長,是魯迅的老上級、老朋友)的關心,為他初到上海創造了穩定的經濟條件。直到1932年初,被國民政府以“無成就”為由廢止。

4.寫作、翻譯和編輯收入

1907《人的歷史》等論文在《河南》雜誌發表,稿酬每千字2元左右。然而,1918年,魯迅在《新青年》發表作品卻分文未得。晚年在上海生活時,除了1927年底到1931年底每月300元的固定收入外,主要靠賣文章,也就是靠版稅、稿酬、編輯費生活,生活比北京富裕多了。

1932“教育部編輯費”取消後,版稅、稿酬、編輯費成為魯迅唯壹的收入來源。魯迅後期的月均收入相當於今天的2萬多元。作為壹名自由職業者,這是他堅持“苦戰”的經濟基礎。

北京時段(1912—1926)

周樹人於1912年5月初北上,抵京後立即搬進“山會義亭”(當時已改名紹興縣亭)的單身宿舍,在燈下寫下了自己新生活的第壹篇日記:

“船於五日上午十壹點到達天津。火車下午3: 30離開,...大約7點到達北京

第二天,我坐騾車去民國教育部報到,在社會教育署做公務員。當時我365,438+0歲,正好“站”著。就這樣開始了他在北京14年的文學和水墨生涯。

魯迅日記就在這個時候推出,至今已經24年壹致(只有1922年的日記片段丟失,其他23年完整保存,1959年正式出版)。其中文字因避難或重病而中斷數日,但其始末內涵豐富,成為研究民國至抗戰前夕中國社會的珍貴史料。這是壹座有待挖掘的寶庫。

我認為魯迅日記最有價值、最不可替代的地方在於,它準確地記錄了他在這四分之壹世紀裏每天的經濟收入。時至今日,對於解讀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的經濟背景,魯迅的個人記述具有獨特的價值。

為方便討論,我將《魯迅全日記》中逐日記錄的繁瑣數字統計、整理、歸納如下——

1912,5月-65438+2月* *收入1100元,均為教育部工資。(剛到北京時沒有正式任命,每月臨時領60元津貼;他在8月份被任命為社會教育部門後,臨時領取了125元的半薪,6月份的月薪定為220元10。)八個月平均月收入137.5韓元。

1913(其中,19年6月至8月7日,我請假回紹興老家)。* * *今年賺了2586,是教育部的工資。今年2月後工資提高到240韓元,但6月5438+2月只發了90%,即216韓元。月均收入215.5韓元。

1914 * *收入3146元,全部由教育部支付。65438+90% 10月至6月仍會發放,7月全薪恢復到240韓元,8月後月薪提高到280韓元。今年月均收入262.17韓元。

1915 * *的收入是3263438+0元,是教育部的工資和壹點國債利息。其中,6月以後扣除四年期債券,平均每月實際收益為271.93韓元。

1916 * *的收入是3276.4元,是教育部的工資和少量國債利息。3月以後,月薪提高到300元。(65438+2月3日到明年,65438+10月7日,去我媽紹興老家過60大壽。)11工資全部以紙幣發放,不發外幣(魯迅特別註明:中國銀行券百分之三十,交通銀行券百分之七十)。今年教育部拖欠了壹個月的工資,紙幣對外幣貶值,所以雖然名義上月薪增加了,但實際收入減少了,這是拖欠工資的前奏。月均收入273.03韓元。(註:二次革命起因於抗元稱帝,各省獨立,紙幣貶值。當時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100元= 75日元的券換銀洋,算是最多的了。

低至60日元。)

1917 * *的收入是3650韓元(其中1150韓元是10月份發給銀洋的,兌換憑證是200元,顯示兌換憑證貶值到100元=銀洋75韓元)。月均收入304.2韓元。

1918 * * *收入3600元,月均收入300元。都是教育部的工資,沒有拖欠。今年的日記收入有兩點值得註意:

(1)魯迅開始在《新青年》上發表小說和雜文,但沒有稿費的記載。據考證,當時的《新青年》範決定自願寫作,不計稿酬。

(2)陰陽與紙幣的關系,魯迅日記,二月1日記:“壹月,收全峰銀三百,銀六十。”26日“本月收春祭300”,28日“托起壽山換春,* * *券收600銀354元”。這說明當月中國銀行的紙幣兌換證貶值幅度更大,100元兌換證=銀洋59元。這壹記錄可供民國貨幣史研究者參考。

1919 * *收入3600元。月薪300元。《魯迅日記》載“二月十四日晚,我到德城(錢莊)用312兩白銀換500日金券”,說明當時國際匯率為1銀洋= 1.6日元。今年平均月收入300元。

1920 * * *收入2640元(由於拖欠教育部三個多月工資,收入明顯減少。雖然名義月薪還是300元,但平均月收入實際只有220元)。這年夏天,魯迅接受了北京大學和高等師範大學(後更名為北京師範大學)的聘書,擔任講師。因為魯迅在教育部社會教育司壹般只在上午上班,公務很少,中午以後可以自由支配,所以每周可以安排兩次去北大和高等師範學校上壹小時的中國小說史課。講座壹開始,魯迅是沒有報酬的。後來,情況發生了變化。詳見下文。

1921年* * *收入2578元(其中剛開始講課88元,教育部工資2490元。雖然據報道魯迅自6月1921 1起每年領取“年功加工資”360元,即月平均收入應提高到320元,但教育部已拖欠半年多,所以實際收入更低),月平均收入只有214.83元。

1922的日記不見了,只剩下碎片。根據徐守尚摘錄的手稿,收於1月14日,去年6月在全峰為7210%。27日,它收到了去年7月的300全峰。.....12月6日,我們收到了全峰寄來的140元錢。.....(註:根據上下文估算,魯迅6月1921應得教育部工資70% 210元至1922 9月上半月,為4560元。然而,教育部拖欠工資的情況越來越嚴重。除了去年下半年發的工資,今年還拖欠了三個半月。今年實際收入未知。)

在1923中,* * *賺了2304元(其中稿酬69元,3%,講課費141元,6.1%;加起來占9.1%,教育部工資2094韓元,拖欠9個月,收入大減。平均月收入只有192韓元。這壹年,魯迅講學活動增多。他不僅繼續在北京大學和高等師範大學擔任講師,還在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和北京世界語專門學校任教。

1924(期間7月7日去Xi安講課,先領了100的暑期學校工資,8月3日收了講課費,捐了200元。)今年,* * *收入2611.78韓元,其中講課826.5韓元,版稅703.28韓元,教育部收入3600韓元,為1.095韓元。由於教育部累積拖欠壹年零六個月的工資,收入大大減少。

1924期間,魯迅的經濟生活發生了變化。在他的收入構成中,公職收入(教育部的工資)首次少於自由職業收入(演講費、稿酬和版稅)。業余講課和寫作的收入占56%,過半;公職收入只占44%,也就是不到壹半。在經濟收入上,魯迅開始從公務員向自由職業者轉型。

1925年,* * *收入2832.5元,其中教育部工資1652元,占比58%,講課費705.5元,占比25%,稿酬475元,占比17%,月均收入236.04元。這壹年,魯迅不僅繼續在北京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擔任兼職講師,還於9月成為中國大學的兼職講師,並在黎明中學和大中學院擔任兼職文科教師。這些兼職的目的之壹就是增加經濟收入。

1926 * * *收入4257.12元,其中教育部工資578元,占比13.6%,寫作稿酬1177.3元,占比27.7%,在北京各機構部分講課費4065438元+。

通過好友林語堂的介紹,魯迅於7月被廈門大學聘為研究教授,1926。在收到廈門大學提供的100元的路費和每月400元的工資後,他於8月26日和許廣平壹起離開了北京。這是他人生的壹個關鍵轉折點。由此,魯迅徹底擺脫了官場的束縛,正式成為壹個願意在經濟上冒險的自由職業者。

作為壹個轉折點,有兩個重要標誌。壹個是魯迅起訴他的頂頭上司和教育局長張,以維護他的人權。其次,魯迅為了捍衛自己的經濟權利,多次向教育部討要欠薪,並將內幕公之於眾。

1926年8月,魯迅決定離開北京南下,除了壹些原因(如軍閥統治的黑暗,婚姻愛情的矛盾),還有經濟生活上的認真考慮。而且經濟因素很重要,只要妳仔細看。

魯迅的《娜拉是怎麽走的》、《端午》、《天倫之樂》、《在飯館裏》、《傷逝》、《孤獨的人》以及他與許廣平的書信往來,都可以窺見壹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