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洋務運動是什麽及其歷史地位?

洋務運動是什麽及其歷史地位?

洋務運動,又稱清末自救運動和自強運動。這場運動是19年洋務派在20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開展的壹場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維護封建統治的“自強”、“求富”運動。(前期口號是“自強不息”,後期口號是“求財”)

洋務運動雖然三十多年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它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導致了中國第壹批近代企業的產生,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

根本指導思想是“自強”和“富”。其分類思想是“師夷長技以制夷”和“中體西用”。前四個字“師夷長技以制夷”表明了洋務運動與外國資本主義侵略者的關系,即學習西方技藝以抵禦西方侵略的道路。

歷史背景:

國內背景

經過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和太平天國的打擊,清朝的壹些官僚開始意識到西方造堅船利炮的力量。為了解除內憂外患,實現強兵的繁榮,維護清朝的統治,他們開始學習西方文化和先進技術,因此有人稱之為洋務派。在此之前,有學者提出要學習西方國家的優點,以增強國力。比如,魏源在《海圖冊》中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馮桂芬在《抗學》中主張“以中國倫理為原,輔之以各國之術以富強”。

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不久,由於清政府用領土、主權和壹系列經貿特權暫時填飽了外國侵略者的肚子,國內農民戰爭也進入低潮,從而呈現出暫時的“穩定”局面,即所謂的“中外和平”。然而,在清朝的統治集團中,壹些頭腦清醒的當權者,如曾國藩、李鴻章、左、恭親王等,他們掌握著中央政權,並沒有因為這個“和局”的出現而減少對清政府統治的危機感。曾、李、左等人都為太平天國的滅亡立下了豐功偉績。他們親眼目睹了外國侵略者對太平天國的“鎮壓外族社會”的巨大力量,從而感到壹種潛在的長期威脅。面對中國“數千年未有之變局”,他們繼承了魏源等“政治家”提出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並努力將這壹思想付諸實踐。壹是鎮壓太平天國,二是在國內外“和平”的條件下復興徐圖。

國際背景

自13世紀以來,世界環境發生了變化。西方資本主義開始萌芽。經過長期勞動和經驗積累,農民和手工業者改進了生產工具,發展了農業。機器開始出現在紡織和冶金行業。不僅提高了產量。它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劃分了不同的階級。在新航路的開辟、文藝復興、宗教改革運動、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的推動下,到洋務運動時,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已經初步完成,人類進入了壹個新的時代,這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這個新時期的主要特征是壹體化和現代化。講究壹個統壹的世界市場,分散落後的國家必然會融入整體。現代化意味著資本主義取代封建專制,這是歷史的必然。這也是洋務運動試圖現代化的原因。在全球壹體化的趨勢下,中國被動地卷入其中。當時中國沒有經歷長期的積累和資產階級革命,但中國的洋務運動是與世界潮流分不開的。

運動派別:

從50年代到60年代初,社會的主要矛盾是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的矛盾。1864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後,社會主要矛盾是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列強的矛盾。當時,中國開始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西方的大轟炸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以太平天國為中心的大起義沖擊著滿清王朝的廢墟。可以說“內憂外患”壹起來了,清朝統治集團開始分化為頑固派和洋務派。

洋務派

洋務運動中,洋務派的中心代表是地方代表艾辛吉奧爾羅·以心。

有李鴻章、張之洞、曾國藩、左等湘懷集團,也有崇厚、沈葆楨、劉坤壹、唐、張謇等。他們主張學習西方的聲、光、電、文化、船舶、火車、機器、槍炮、報紙、學校,打著“自強”、“求富”的旗號。人們認為,中國要富強,就必須學習西方資產階級的自然科學甚至社會政治。因此主張發展“西學”,推行“西化”,建立軍工廠,生產新式武器,建立新軍,以達到“自強”的目的。為了解決軍事工業的原料、資金和運輸問題,進而大力興辦民用工業、采礦業和運輸業,以達到謀求財富和抵抗外國資本主義侵略擴張的目的。

頑固分子

頑固派的代表人物有同治皇帝的老師、工部大臣、大學士,如倭仁、宋、金等。在中部地區,主要是壹些大陸官員。以日本仁義為代表的頑固派,唱出“立國之道在於尊禮義而非權謀,根本目的在於人心而非技術”,主張“忠為鎧甲,禮為幹神”以抵禦外侮。洋務派反對守舊派,認為守舊派“很高尚,很正確”,但“以禮義為脊梁,以忠義為鎧甲,不利於自強。這二三十年來,中外官員未能管住敵人,只用空話來填充責任,導致了庚申的變化。”洋務和頑固派互相攻擊,鬥爭十分激烈。總理府是推進洋務運動的中央機構。但洋務派的影響主要不在清朝中央政府,而在掌握地方實權的督撫、督撫。慈禧明白,在內憂外患的形勢下,要維持清朝的統治地位,必須依靠有實力、受外國侵略者賞識的洋務派。於是她暫時采取了支持洋務派的策略。

過程

主菜

鹹豐十年(1861 1 11)十二月初壹日,恭親王益欣與桂良、文祥壹起,打出了統籌外事的六條章程,發動了針對富國強兵的洋務運動。

1861辛酉政變後,與原有保守勢力發生沖突的慈禧步入統治中心。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她采取了扶植洋務派的政策。洋務派登上清朝政治舞臺後,大規模引進西方先進科學技術,興辦近代軍工和民用企業,中國現代化運動迅速發展。

洋務運動初期,洋務派打著“自強”的旗號,建立了壹批近代軍事工業,采用了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在李鴻章等人的主持下,江南制造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局等壹批大型現代軍事工業相繼問世。短短幾年,中國已經具備了各種軍品的鑄鐵、煉鋼和機器生產能力,包括大炮、火器、彈藥、水雷、輪船等新式武器,並裝備了部分部隊。他們還開辦了天津北洋水師學堂、廣州魚雷學堂、威海水師學堂、南洋水師學堂、旅順魚雷學堂、江南陸軍學堂、上海炮兵訓練學校等壹批軍校,為國防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北洋水師的建立是洋務運動在軍事方面的最高成就之壹。北洋海軍雖然最後失敗了,但它曾經是中國可以威懾海洋的先進軍事力量,在世界海軍史上占有壹席之地,並且在培養北洋海軍的過程中,還促進了壹系列近代事業的發展。

隨著軍事工業的建立,洋務派意識到強大的國防基礎在於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這需要能源、鋼鐵等工業來支撐。同時,為了維護國家利益,也要發展民族經濟,與外國人“爭利”。於是,他們提出了求富的口號,民用工業和新式交通工業也隨之發展起來。

洋務運動後期,洋務派為了解決軍事工業在資金、燃料、運輸等方面的困難,打著“求財”的旗號興辦了不少民用工業。1872年,李鴻章在上海設立輪船招商局。這是洋務派創辦的第壹家民間企業。成立僅三年,招商局就為清政府追回白銀1300多萬兩,還發展了海外業務,打破了外國船公司的壟斷。

後來,中國的近代礦業、電報、郵政、鐵路等行業相繼出現。洋務運動期間輕工業也得到大力發展。從65438年到0880年,左創辦了蘭州織造局,成為中國近代紡織工業的鼻祖。中國的現代紡織業、自來水廠、發電廠、機器繅絲、軋花、造紙、印刷、制藥、玻璃制造等。都是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建立的。在洋務運動的推動下,中國的民用工業迅速發展,奠定了中國近代工業的基礎。

時刻表

1861年,曾國藩創辦的安慶內軍械所雇傭中國工匠仿制西式槍械,是中國最早的近代軍事工業。從1862開始,歷時三年研制出中國第壹艘船“皇姑”號。

1861年,清政府設立“國際事務總理府”,這是清政府新設立的外交機構。

1862年,“史靜文同館”在京成立,是清代最早的“洋務學堂”(1902年並入史靜文同館)。

1863,上海成立“粵館”;第二年,在廣州設立了“廣東館”。“粵語館”的主要目的是培養精通外語的人才。

1865,江南制造局在上海成立,設有翻譯廳;同年,金陵機械制造局在南京成立。

1866年,馬尾船務局在福州成立。

1870年,在天津成立兵工機械總局(後更名為北洋機械制造局)。

1872,招商局船舶在上海成立;中國官方派出的第壹批留學生出國,是在容閎的指導下選拔的。

1875,建議各省設立外校;在科舉考試中設立“洋務進取”這壹項。

1878年,蘭州織造局在蘭州成立,是中國最早的機器毛紡廠。

1880年,在上海建立機器織造布局,是中國最早的機器棉紡織廠。同年,史靜文同博物館在天津成立,購買軍艦;設立南北電報局。

1881年,開平礦務局成立。

1882年,旅順軍港成立。

1885年,清政府建立新的海軍衙門;在天津創辦陸軍軍械學校。

1890年,湖北槍廠在漢陽成立;在湖北、江西創辦漢冶坪煤鐵廠。

最後結局

甲午戰爭期間,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標誌著清海軍實力的徹底喪失和35年洋務運動的破產。

指導思想:

洋務運動最根本的指導思想是“自強”和“求富”。?其分類思想是“師夷長技以制夷”和“中體西用”。前四個字“師夷長技以制夷”表明了洋務運動與外國資本主義侵略者的關系,即學習西方技能以抵禦西方侵略。最後四個字“中體西用”,表明了洋務運動與我國傳統封建文化的關系,表明了中學和西學在洋務運動中各自的地位,即中學為主,西學為輔。“師夷長技以制夷”、“中體西用”也是洋務運動中洋務派處理中西民族關系和中西文化交流的基本原則。在洋務運動中,從馮桂芬的"以中國倫理為本,以國家富強之術為輔"到薛福成的"師夷長技,守堯、舜、禹、唐、文、吳、周、孔之道",都作為壹種理論服務於洋務運動的主導思想。

洋務思想家馮桂芬最早提出“中體西用”的觀點。1861他在《校中抗議》壹書中說:“以中國倫理為原,以各國富強之術為輔”。他以“基礎”與“輔助”的主從關系處理中學與西學的關系。從字面上看,逐字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人是《世界通報》的編輯沈。1896年4月,他說:“中西學藝,各有得失。為了漢語,以中學為體,以西學為用是合適的。“‘中學’和‘西學’本來是作為學問提出來的。”“中體西用”原本是為社會、政權和統治者“所用”。沈在這裏對的處罰是“體”和“用”,不是作為目的和手段的區分,而只是作為壹個優先事項。這種主次之分是“為中國人準備的。“是為了發展中華民族,是為了在學習和引進西方科學技術時保持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是為了在中西文化大交流中保持中華民族的特色。既要保留用中國的知識,又要把用中國的知識放在主要位置,把西學與中國國情結合起來,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服務。因此,“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口號非常簡單地反映了當時中國人的普遍思想傾向。甚至可以說,這個口號是當時西方資本主義侵略者以先進的西學作為侵華手段時的壹面愛國旗幟。所以在中國流行了幾十年。新舊洋務派的思想家們都在不斷地舉起這個旗幟,不斷地闡述這個口號的內容。

主要標誌:

軍事方面:積極建立新型軍事工業,培養南洋海軍。

訓練新軍,建立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軍。

經濟:興辦船舶、鐵路、電報、采礦、紡織等各種民用企業。

文化:興辦新式學校,派遣留學生,培養洋務人才。

政治:1861年,丞相府成立。

創業

人物曾國藩李鴻章左李鴻章左李李鴻章李鴻章張誌東

工業

安慶軍械學院

江南制造局

福州航務管理局

上海船舶投資促進局

開平礦務局

蘭州織造局

上海機械織造布局

電報總局漢陽鐵廠

湖北織造

官方機構

時間1861 1865 1866 1872 1876 1878-1880

1878

1893重建

1880 1890 1892

位置

安徽淮

寧,後又遷至南京。

上海福州上海灤縣蘭州上海天津武漢武漢。

企業性質

(1)洋務企業采用西方的技術和設備進行生產,屬於現代企業。(2)洋務派前期創辦的軍事工業,由清政府撥款,產品分發給軍隊。管理模式是封建衙門。這些企業雖然采用機器生產,但本質上是帶有資本主義因素的封建官辦企業。(3)後期洋務派創辦的民用工業,多采取官督、商辦、官商聯營等形式。產品主要作為商品投放市場,管理層采用勞動雇傭制,所以本質上是帶有封建因素的資本主義企業。

創建報紙和期刊

從20世紀70年代到中日甲午戰爭,大約有20種近代報刊是由中國人經營的。除福州、廈門外,其余主要在上海、香港、廣州、漢口。

洋務運動期間,主要的報刊有《申報》和《萬國報》,都是在這壹時期創辦的。?

其他報紙包括:4月份首次出版的《西方國家大事集》,1873,以及王濤主持的《循環日報》。

開辦壹所新學校

1862年,愛新覺羅·宜欣親王第壹次創辦了史靜文同博物館,揭開了中國教育近代化的篇章。

洋務運動中創辦的新式學校的主要類別:

(1)外國語學校,如1862創辦的史靜文同博物館,上海粵語博物館(1866後增加成為綜合性學校)。

(2)軍校,如福州船政學堂、北洋水師學堂等。

(3)技工學校,如上海機械學校、天津電報學校等。

辦學特色:與傳統官學相比,這些新式學堂培養了壹批新式人才,如翻譯人才、軍事人才、技術人才等。教學內容包括西學,如西方語言、西方藝術;采用新的教學組織形式、年度課程和班級授課制。]

選擇出國留學的學生

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來改變清政府的落後狀態,是洋務派發起的。

在美國學習的學生

在美國學習的學生

最初的目的。洋務時期有兩次影響較大的留學:幼童留美和福建船政學堂學生留歐,即1872-1875年,清政府派出了四期***120幼童留美;1877-1897福建船政學校四批學生赴歐洲留學。

8月1872,11,三十個年幼的孩子從上海乘船到美國舊金山,開始了十五年的留學生活。在中國2000多年的歷史中,“開啟新時代”的事件被譽為“開國之功,前無古人”。65438年至0877年,在沈葆楨、李鴻章等官員的積極倡導下,從船政局、船政學堂選拔出的33人踏上了留學歐洲的征程。1881年,李鴻章倡導,航運局選派10人赴英法德留學。1886年,北洋水師等學校的10學生再次赴歐。

翻譯書籍

洋務運動以來的35年,文化出版的發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史靜文同館、上海話館和江南制造局翻譯圖書館是當時西方翻譯的中心。書籍的翻譯經歷了從純西方科技著作和書籍到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等著作的過程,甚至後者還略占優勢。

史靜文同博物館已經翻譯了36種西文圖書。其中,中國第壹部國際法中譯本:惠頓《萬國公法》(1864);《外交》第壹本中譯本:馬登的《群星俱樂部》(1876);經濟學第壹中譯本:福賽特的富國政策(1860)。江南制造總局翻譯館是晚清時期西學著作數量最多、成就最突出的機構。它列舉了許多學者、翻譯家和壹些外國傳教士。

大量西方作品的翻譯出版和近代中國報刊、出版機構的出現,打破了中西文化的隔閡和傳統文化的堅冰,極大地促進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建立電報

主線:1886,因東北三省邊防需要,奉天至琿春陸路線;1887年,因鄭州黃河決口,架設山東濟寧至開封的電力線路。1888年,廣東官線在南雄修建,商線從江西九江到贛州,直抵裕陵,進入南雄,使官報消息靈通。1890“襄樊是北京通往數省的要道,北楚邊境告急”,從沙市出發到達襄陽,1893增加襄陽-老河口線。1895從Xi安接了壹條電線到老河口,“這樣西北電線就得兩條線路送了,不存在堵的危險。”

支線:1884新增天津-京城、沙河-膠州電力線路;1898架設的膠州至青島電力線路,湖北武昌至大冶、大冶至九江線路,“因漢口上遊北岸電桿每年被淹,為防止誤報,加南岸線路,以備不時之需”;1891徐州至臺莊線、1892安慶至瀘州線;1898《黃河備災》中的濟南-濟寧線,《運河備災》中的徐州-宿遷線等等。

功能:電報主要是為了商業和經濟發展的需要。此外,占總數30%左右的西北、東北、西南和朝鮮的官線,也像商業局線壹樣,在軍事和經濟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鐵路建設

自1825年英國建成世界上最早的鐵路以來,其經濟、政治、軍事功能越來越被人們所認可,於是歐美國家紛紛效仿,短短十余年間鐵路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中國封建末期的先進知識分子在觀察了西方資本主義世界這個令人驚嘆的新事物後,被它深深吸引。比如林則徐的《四海誌》,魏源的《海國誌》,徐繼畬的《瀛寰略》,都對鐵路有過初步的介紹。洪仁玕則在1859年的《資政》壹書中提出了在中華大地上修建鐵路的具體建議。他說:中國各省都要有鐵路,“以為全國範圍內無病”。

早在同治元年(1862),怡和、啟昌等27家英美洋行向李鴻章建議修建蘇州至上海的鐵路,遭到拒絕。次年(1863),另壹位英國工程師史蒂文森向清政府建議修建漢口至上海、漢口至廣東、漢口至四川、上海至福州、鎮江至北京、廣東至雲南六條鐵路幹線,同樣遭到拒絕。同治四年(1865),美國商人在北京玄武門外修建了壹條壹裏多長的鐵路作為樣本,引起了國人的關註,但沒幾天就被布軍領導的衙門拆除了。光緒六年(1880),怡和公司修建了上海至吳淞的鐵路,引起了官員們的壹致反對。最後借口碾壓壹名士兵,以28萬兩銀子買下拆毀,扔進大海。

後來由於日本侵華意圖日益明顯,光緒七年(1881)修建了唐山至徐各莊的22裏鐵路,但不允許機車,鐵路上用驢、馬拖車廂。

歷史影響:

雖然洋務運動的最終結果是失敗的,但它對近代中國的影響也是巨大的。?

(1)對近代軍事的影響:洋務派壹致主張向洋人學習,以充實強兵,抵禦外侮,挽救民族危機。洋務運動始於軍事自強。為了實現軍事自強,洋務派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壹是建立現代軍事工業;二是建立現代化的海防海軍,改善陸軍的武器裝備和訓練;三是建立現代軍校,培養陸海軍新型人才。在李鴻章等人的主持下,壹大批大型現代軍事工業相繼問世。海軍衙門,成立於1885,掌管海軍和海防,促進了海軍和國防的現代化。清軍戰鬥力提高,抵禦外侮,延緩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進程。洋務運動的軍事自強,使中國軍隊以現代化的新式武器裝備投入到抗日戰爭中。開啟了中國軍隊的現代化進程。

(2)對近代經濟的影響:洋務運動建立軍事工業的過程中,最棘手的問題是資金、原料、運輸等。所以洋務派在“自強”的口號下建立軍事工業後,在“富國”的口號下開始興辦民用企業,以采礦、冶煉、海運、鐵路等壹系列支持軍事工業的項目為主。在洋務派的倡導下,許多權貴以興辦洋務為榮,深刻動搖了商鞅變法以來中國幾千年文明中“重農輕商”的觀念,促進了中國近代經濟和資本主義的發展,使資本主義經濟成分在社會經濟中明顯增加,對中國近代企業和民族資本主義的誕生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3)對近代政治的影響:洋務運動創始人的封建腐朽性導致了洋務運動的失敗,使其他有誌之士看到了洋務運動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缺陷,刺激了中國現代化的進程。

(4)對近代文化的影響:洋務運動是近代教育的開端。開展洋務運動,需要有精通洋務的人才,而我國傳統的科舉制度教育遠遠不能滿足洋務運動隊對人才的需求。因此,興辦新學校、派遣留學生成為洋務運動的重要舉措。開辦新學校。從20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洋務學堂建立了24所新式學堂,主要是培養翻譯、工程、兵器、通訊、醫療等方面的新式人才。這些學校雖然規模不大,但仍然打破了古代的科舉制度,培養了壹批不同於傳統的近代科技知識分子,在壹定程度上打開了社會文化風氣,為日後科舉制度的廢除奠定了基礎。派遣留學生,為了更系統地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洋務學堂向西方派遣了200多名留學生,為洋務事業培養了大批具有西方知識的新型人才。壹方面,它也極大地促進了中國教育的現代化,為中國社會的現代化準備了初步的文化條件。

歷史評估:

自然

洋務運動是失敗的封建大地主統治階級領導的自救運動。?美國漢學家芮瑪麗這樣評價這壹階段的“自強”運動:“不僅是壹個王朝,而且是壹個文明似乎已經崩潰,但由於19世紀60年代壹些傑出人物的非凡努力,他們終於起死回生,又延續了60年。”?

人物李鴻章與曾國藩左李鴻章張李鴻章李鴻章

工業江南制造總局福州船政局開平礦務局上海機織布局漢陽鐵廠湖北織造局電報總局船舶投資促進局

找到

時間

1865 1866 1876

1878

1893重建

1890 1892 1880 1872[21]?

積極作用和意義

65438+上世紀60年代初至90年代,有過短暫的“中外和解”。為了維護清政府的封建統治,統治集團中的壹些開明人士采取了壹系列“自強”、“求富”的措施。雖然目的是為了擺脫“內憂外患”,維護封建統治,但這場運動是符合歷史潮流的。並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在壹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輸入,促進了中國教育和國防的現代化。?

其意義表現在:

1.洋務運動推動了中國近代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

2.洋務派在壹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輸入;

3.洋務運動打開了封建教育制度的缺口;

4.洋務運動促進了國防現代化。

限制

洋務運動並沒有使中國繁榮。

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包括傳統封建制度的弊端、缺乏完整的計劃、校長認識不足、保守人士的反對、官僚政治作風的腐敗等等。

在洋務運動中,洋務派雖然標榜自己是“自強新政”,但他們都是封建傳統思想的守護者,根本無意學習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制度。他們只主張學習西方技術,強烈反對任何形式的封建思想和制度的改變。他們只是在封建王國的藩籬中徘徊,以為自己創造了新的東西,所以面對外敵入侵,沒能表現出“自強”和“復興”。相反,在外國列強侵略勢力的打擊下,封建思想捍衛者所持有的“功勛”很快就失效了。

結論:

19世紀,世界已經處於社會達爾文主義時代,任何國際或國內鬥爭的失敗都可能被視為落後。洋務運動也因為甲午戰敗而被歸為這壹類,但它只是中國近代史上壹系列“失敗”中的壹個。雖然“自強”的過程可以被批判,但傳統中國的結構已經被打破——洋務運動把引進技術作為富裕強兵的手段;戊戌變法認為憲政可以救國;“五四”時期,中國人意識到改革還是要從觀念入手。雖然沒有人提前規劃,但這壹系列改革的推進,讓我們覺得歷史自有其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