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陳的人格成就

陳的人格成就

陳為我國纖維素化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並將他認真、認真、細致、準確的工作作風傳給了後人。紙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壹,為世界文明和進步做出了不朽的貢獻。然而,我國對造紙技術的研究非常落後。新中國成立時,作為造紙技術基礎理論的纖維素化學的課程和科研還在國內。

它是空白的。為了填補這壹空白,陳在天津大學化工系1953成立造紙教研室後,在國內率先開設了纖維素化學課程,並親自編寫講義和教材。他編寫的教材和講義有《植物纖維素化學》、《木材與纖維素化學講座》、《造紙化學講座》等。其中《植物纖維化學》壹書由他多次撰寫,輕工業出版社出版,培育了幾代科研、教學和工程技術人員。他在自傳中寫道:“當時他訂閱了世界各地的相關專門期刊,所以講座和講義都表達了當時的國際學術水平。授課範圍包括制漿造紙化學、植物解剖學、制漿造紙機械...”為了加快纖維素化學教學和科研人才的培養,陳不僅講學,而且選拔培養助教,加緊實驗室建設,接受中科院所屬院校和兄弟院校派出的學員,在天津大學建立了纖維素化學教學和科研中心,為國家培養了壹批教學和科研骨幹人才。當時,他領導的課題組完成了多項國家下達的科研項目,發表論文十余篇,在過氧乙酸制備全纖維素的研究工作中取得了成果,為我國造紙工業的發展和纖維素化學的形成做出了貢獻。

陳將德國大學的辦學風格帶回中國,在教學中非常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他親自到實驗室,對研究助理和研究生進行嚴格的實驗室培訓。他很嚴格,從小事做起毫不猶豫。比如,每天工作結束,實驗室的儀器壹定要放好,器皿要擦洗幹凈,不允許有壹滴水。離開前,打掃實驗室,檢查電源、煤氣和水是否關閉。他從來不帶實驗室鑰匙,交給學生管理。每天早上8點上班,他總是7點半到。學生害怕老師,沒有人敢遲到。當他進入實驗室時,他做的第壹件事是檢查是否所有的要求都滿足了。他的實驗室從未發生過事故。他非常重視實驗室的基礎建設,從訂購儀器到開箱安裝調試,壹絲不茍,壹絲不茍。在他工作期間,從未發生過損壞儀器的事故。陳工作努力。他晚上也去圖書館看書,有時去實驗室檢查學生的作業。研究生或者助教找他研究問題或者回答問題,經常是在吃飯的時候。1963光明日報特別報道了陳嚴謹細致的工作作風和註重基本功訓練的事跡。他的基礎工作為科學研究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陳的壹些學生和助手回憶起與他共事的時光,都感到受益匪淺,並將以身作則,教育下壹代。

道教藏書史料研究

陳是刀藏研究領域的開拓者,也是刀藏研究領域不可替代的世界領先學者。他創造性地用科學方法發掘和整理了道經中的自然科學價值,為後人的研究鋪平了道路。陳研究道藏和中國煉丹術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他在浙江大學的求學時期。陳在《科學》月刊上看到壹篇關於中國煉金術的文章。出於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他把這篇文章翻譯成中文發表在《化學》雜誌(1937)上,吸引了這篇文章的作者——中國煉金術先驅、麻省理工學院有機化學教授T.L .戴維斯。陳赴德留學後,設法與陳取得聯系,討論有關中國煉丹術的學術問題。在此期間,陳應戴維斯的邀請,將《道藏要》翻譯成英文,還翻譯了壹些有關孫思邈傳記的原始資料。從此,他開始接觸《道藏》中有關中國煉丹術的史料,並開始在業余時間閱讀、摘抄。回國教書後,在昆明教了半個星期,在龍泉鎮清華大學文學院住了半個星期,潛心研究道藏。

《道藏》是歷代道教文獻的合集,共5400余卷(影印1100卷),內容涉及除宗教以外的科學、工業、農業、醫學、文學、歷史等。陳以中學理科、大學工科的背景研究如此浩如煙海的道藏絕非偶然,而是他能夠突破重重困難,深入研究。這與他從小就重視文史知識的學習和積累,熱愛中國傳統文化是分不開的。事實上,在陳幾十年的學術生涯中,壹直有壹個“副業”,那就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研究。有人稱他為“聖人”,但他並不滿足於壹般的理解,而是有目的的準備和深入的學習,以便將這些知識運用到自己的研究中。在與道藏初步接觸後,他意識到“自明朝以來,沒有壹個道士能讀懂道藏”,“儒家只是用道藏來整理和釋放諸子……”、“如此浩瀚的道藏,真是浩瀚未開墾的學術園地,就是他立誌要研究道藏。”但“道經各部對研究者來說都是前無古人的資料,所以先創造研究方法,文史理工科結合,難度很大。”"...在這種情況下,我對浩如煙海的道藏沒有畏懼和退縮,而是本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義無反顧地研讀全本。回憶的研究有很多好處,就是雖然研究的是《道藏》的某壹部分,但是壹定要對它有壹個清晰的大概的概念,這樣才不會犯大錯誤。到目前為止,我已經把整個西藏看了很多遍了。”閱讀全部收藏並不容易。這時候,陳專心致誌地學習。他有驚人的記憶力和忍耐力。“從早上6點到晚上7點,除了午睡和吃飯,他專心研究”,持續了壹年多。他常說,那是他壹生中最有效率的時候。

期,是他研究道經的重要階段。在此期間,他完成了開拓性巨著《道藏源流》主體部分的手稿。1946在南京任職期間,“幾乎每天下午到金陵大學圖書館查閱全國地方誌,到漢學圖書館、澤學圖書館閱讀宋金元明清文集、道教名山誌、道觀誌,提取歷代道經、道書存放地,補充道書源流考證。1949年,中華書局出版了《道教藏書源流考》。這部巨著被海內外學者稱為“經典”,是研究道經的必讀之作。但陳確實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唯壹完整讀過道經的人,是壹位對道經史料各方面都研究透徹的學者。在十壹屆三中全會以前的很長壹段時間裏,宗教研究是被禁止的,而且由於大多數人不了解道經研究的意義,所以存在著誤解和偏見。但是,陳不怕困難,堅持自己選擇的道路,不管條件如何,始終堅持研究工作。1949之後,他收集整理了大量資料,撰寫了許多研究論文,包括《道教齋戒器具源流略稿》、《南北朝石天道教考略長版》、《中國外丹、黃百助考略稿》、《道教集註》等十篇,涉及道教各教派和道教歷史。這些論文都收錄在他1963出版的散文集《道教藏家源流考(修訂版)》中。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陳受到嚴重的沖擊和迫害,他的研究工作被迫中斷。更令人遺憾的是,他研究道經多年的壹些未發表的手稿和資料,連同許多被認為是“四舊”、“糟粕”的線裝書,被焚毀,其余線裝書被沒收,他本人也受到批判和鬥爭。然而,陳並沒有就此止步,越是困難,他越是開朗樂觀。解除對他的集中“審查”後,他開始利用《黃帝內經》、《本草綱目》和其他草書等未從家中抄來的中醫書籍研究中醫和中草藥,為進壹步研究《道藏》中外黃丹白術史料做準備。

從65438年到0973年,陳開始在中國研究白術。所謂“外丹黃柏珠”就是煉丹,“外丹”就是做藥。據說服用後可以長生不老。“黃白”是用藥物提煉的假金銀,物理性質與金銀相似。“術”是方法,也是方法。在道藏中,煉丹術被稱為外丹黃柏珠。因為道教煉丹術很神秘,煉丹術的術語也很隱秘,外人不懂。要了解白術外煉丹所用的化學反應,首先要了解這些煉丹方法中所用術語的含義,以及這些方法中所用朝代和術語的演變。這是壹個很難的問題。陳創造了壹系列新的研究方法,並“師從清初以來的典型研究大師”,克服種種困難,最終在我國白術研究上取得突破,從而解決了上述問題。截至1979年8月,已完成《中國外丹法詞友考》、《中國外丹經典誕生朝代考》、《石藥爾雅補註》、《中國外丹法所用草藥植物錄》等四篇論文近20萬字,是《道藏源流續考》的基本內容,被同行們稱為“絕活”。1977年在京召開的化學發展簡史評審會上,陳帶著《道藏源流再考》手稿與同行討論,並作了題為《道藏白竹中外資料整理(即研究方法)》的報告。聽眾反應強烈,原定半小時的報告應與會者要求延長至半天。這份報告稍作更新,發表在第六期化學通報1979上。

與此同時,世界各國研究道教和中國化學史的學者都在關註陳的研究。為了爭取陳參加1973年召開的第二屆國際道教學術研討會,美國學會理事會主席曾兩次寫信給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但由於當時的歷史條件,均未成功。1979年9月3日至9日,陳、、王明赴瑞士蘇黎士參加第三屆國際道教學術研討會,受到熱烈歡迎。陳發表了四篇有關我國白術研究的論文。會後,他應法國學者K.M. Kristofer Schipper的邀請去了巴黎三周。回國後,壹方面發表這些論文,另壹方面做了大量的更新和補充工作。由於當時國內出版專著非常困難,道經研究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陳四處奔走聯系出版事宜,但未果。最後在立人書店出版了他的《中國外丹黃柏竹學術研究文集》1973-1979。

1980年,應南開大學歷史系教授的邀請,陳出席了“明清史國際學術研討會”,並在會上宣讀了論文《明代道教音樂考證》。此後,陳對該文進壹步擴充和補充了若幹註釋,並以《明清道教音樂考辨》為題發表在《中國文史叢刊》(1981)上,得到了學術界的高度評價。陳接著研究了北宋的鳴玉禮樂線譜,寫了壹篇論文《北宋鳴玉禮樂線譜考證稿(上)》。1985年2月,19受邀參加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辦的“道教法與樂研討會”並閱讀了這篇論文。會議期間,他受到了香港有關學術界和宗教界人士的熱烈歡迎。陳十分關心並積極倡導對中國道教音樂的搶救和整理。1987 10應邀參加上海音樂學院、上海道教協會舉辦的“上海、常熟、茅山道教音樂鑒定會”,並在鑒定書上鄭重簽名。

陳對道觀也作了較為深入的研究。20世紀40年代,他親自考察了各地道教名山的道觀。1983 65438+10月至3月,受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教授劉存仁邀請,為該校亞洲研究院中文系、東方歷史系的教授、講師、研究生做了三次研究報告,其中壹次報告了他的《道教史研究導論(壹) <寺廟>;”,他還準備寫第壹部(ⅱ)、(ⅲ)。

此外,陳在《道藏》中繼續研究中外白術,對《道藏源流續考》作了更多補充,定名為《中國外丹黃白術考》,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此外,還有十余部著作有待完成,涵蓋了道經研究的方方面面。陳在道經研究領域做出了很多貢獻,但主要有兩個方面:

1.用“辨章考鏡”的方法對《道藏》進行目錄學研究

道教文獻研究中最基本的任務之壹是弄清道教文集是如何編纂、寫作、發行以及何時寫作的。《道藏》的編纂過程分為三個時期,在每個時期的後期,由於戰爭或宗教紛爭,記載缺失,源流不明顯。陳在浩如煙海的《道藏》中“縱橫開二路”。橫向:道藏分為三穴四輔,所以寫的是三穴四輔的由來和教導。縱:歷代道教書目及道藏>:編刻《道藏》是對《道藏》的通讀,是材料的摘錄。很特別的是書也是空的。”根據陳考明的脈絡,後人可以進入到道藏領域進行研究。他的代表作《道藏源流考》被廣泛引用,其巨大貢獻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高度評價。

2.中國白術的基礎研究。

關於詞義測試,收集了323條煉丹術語,每條都包含多個單詞,其實就是壹部煉丹術語小詞典。弄清壹個詞的意義是相當困難的,所以陳創造了壹種新的研究方法。“在詞義測試中,我們用綜合,綜合中有分析,分析中有綜合。我們先找出六七個常用的詞義,於是就進入了這個單晶公式。”“除了考詞義,還考數詞的同義詞、壹詞的詞義、關聯詞以及壹詞在不同情況下的用法。”雖然叫做字義測試,但實際上包含了煉丹術的儀器測試。陳根據煉丹術原文,復原並繪制了許多儀器圖,用現代工程制圖方法繪制幾何投影圖,並盡可能標明尺寸。詞義研究對中國古代化學實驗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是中國古代化學史研究的突破。

這也是陳對《單晶年代考》研究的主要貢獻。《道藏》煉丹年代記載很少,大多無法確定,極大地影響了研究和利用。以往的研究方法多為推測和估計,陳創造性地運用“據韻考據”,將其系統化為科學的斷代。此外,陳還利用了歷代的地理記錄。根據書中出現的地名,根據歷代書目、歷代文獻記載和道書引語,根據不同時代使用的不同鼎器,根據不同時代的不同給藥術語(推薦和鋪墊),* *定年出40余種丹經丹方,成為研究者引證和解決外丹研究中重大問題的依據和出發點。

補充《外丹經》原著,也是本研究的重要成果。如《石爻爾雅》的補充和註釋。這本書是梅標在《唐元·兵書》(公元806年)中所作,包括200多種物質和丹名,但並不完整。陳所做的補充工作,對研究十分有益,屬於為研究掃清障礙的工作。

總之,陳對我國白術的研究克服了困難,為以後的煉丹術研究開辟了道路,奠定了基礎。自然科學史專家認為,“這是中國古化學史研究的壹次飛躍”。

陳果的賦之學獨具特色。他認為必須有科學的方法來研究,而這些方法是建立在深入研究和整合各方面相關知識的基礎上的。就像攻打堡壘壹樣,首先要掃清障礙。當障礙被清除後,堡壘就不會倒塌。他認為,如果我們不是壹點壹點地做,而是壹點壹點地做,就非常容易犯錯誤。他對《道藏》目錄學的研究和對白術的研究,尤其是對白術的研究,從20世紀三四十年代翻譯戴維斯的論文並與他合作,到20世紀50年代撰寫第壹篇白術史論文,壹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白術基礎研究基本完成,歷時30余年。中斷當然有歷史和各種原因,但它並沒有停止研究。而是搜集資料,學習和研究相關知識,包括文字學、音韻學、中國歷史、地理學、文學、中醫、中藥等方面,在此基礎上得出七八十年代的研究成果。對道經其他方面的研究也是以這種方式和精神進行的。

陳在知識的學習上有很強的進取精神,他從不滿足於自己的成績。他淡泊名利,認為人生的價值在於做創造性的工作。妳活壹天,就要有壹天做創造性的工作,給後人留下更多的精神財富。

陳治學極其嚴謹,發表的每壹篇論文都有相當的功力,是反復推敲後研究成果的結晶。他要復習壹篇文章,查閱文獻,反復研究半年。他最不能容忍的是毫無根據的臆斷,他認為這是對學習的不負責任。

陳虛心好學。為了研究道教音樂,他曾拜訪天津越劇團的壹位老鋼琴家為師,求教。他經常向南開大學的很多文科教授學習。這些都體現了他虛心好學的精神。

陳學習非常努力,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了學習上。他最大的樂趣就是解決難題並取得成功。他沒有什麽愛好,甚至不喝茶。好像天生就是為了學習,學習,工作而生的。他的辛勤工作為他贏得了豐碩的成果和國內外學者的尊敬。國內外許多學者在著作和書信中對他的作品評價很高。每次參加國內外會議,或參觀調研,或講學,都受到熱烈歡迎。

陳對年輕人熱情大方,鼓勵和支持他們的研究工作,甚至提供他們未發表的手稿供他們參考。總是不厭其煩地回答年輕人提出的問題。雖然年紀大了,對工作也是相當的不知所措,但是他還是很努力的完成自己的研究計劃,爭取給後人留下更多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