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中國物理學家的事跡

中國物理學家的事跡

丁肇中

1936 10月27日出生於美國,三個月後隨父母回國。

65438-0956,去密歇根大學物理數學系學習。

1960碩士。

1962獲得博士學位,在瑞士CERN工作壹年。

從65438到0964,他在哥倫比亞大學工作。

1976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美籍華裔物理學家。出生於中國山東省日照市,1936 65438+10月27日,美國密歇根州,中學時代在臺灣省度過。丁肇中於1956進入密執安大學,1960獲得碩士學位,1962獲得博士學位。1963-1964在CERN工作過,1964-1967在哥倫比亞大學工作過。從1967,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教授,從1977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丁肇中主要從事高能實驗物理、基本粒子物理、量子電動力學以及γ輻射與物質的相互作用。他最突出的貢獻是在1974年,和李希特壹起獨立發現了J/ψ粒子。為此,兩人都獲得了1976諾貝爾物理學獎。

1972年夏天,丁肇中實驗團隊利用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的質子加速器,發現了質量在1.5×109 ev ~ 5.5×109 ev之間的長壽命擊中粒子。1974年,他們發現了壹種質量約為質子三倍的長壽命擊中粒子(能量為3.1×109eV)。在公開發表這壹發現時,丁肇中將這壹新粒子命名為J,其中的“J”與漢字“D”相似,表示是中國人發現的。與此同時,美國人裏克特發現了這種粒子,並將其命名為ψ粒子。後來人們把這種粒子稱為J/ψ粒子。J/ψ粒子具有奇特的性質,其壽命比預期的大5000倍。這說明它有了新的內部結構,不能用當時已知的三種味誇克來解釋,需要引入第四種誇克——粲誇克來解釋。J/ψ粒子的發現極大地推動了粒子物理學的發展。

此外,丁肇中通過高能正負電子碰撞的物理實驗,發現了1979年夏天的三噴流現象,為膠子的存在和量子色動力學提供了實驗依據。他關於高能時電磁作用和弱作用的幹涉效應的實驗,為弱電統壹理論提供了實驗依據。從1981開始,他組織並領導了壹個國際團體——L3團體,有來自包括中國在內的約13個國家的近400名物理學家。在CERN的高能正負電子對撞機LEP上進行高能物理實驗,尋找新的基本粒子和粒子物理的新現象。

丁肇中熱衷於在中國培養高能物理人才,經常從中國挑選年輕科學家到他領導的小組工作。他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名譽教授,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成員。

幾天前,2005年世界物理年在歐洲啟動。他正帶領來自美國、法國、德國和中國14個國家的43所壹流大學和研究所的581名物理學家,在日內瓦建造的世界上最強的正負電子對撞機上探索宇宙中的新物質和反物質。

丁肇中(丁肇中1936~ ~)。實驗物理學家。我的祖籍是山東日照。1936年10月27日出生於美國密歇根州安阿伯,三個月後隨父母回國。從1936到1949,跟父母去過中國很多地方。他童年沒有受過正規的教育,但他接觸了不同省份的文化、歷史和方言,並聽取了許多經常去他家的學者的討論。從65438年到0949年,丁肇中進入臺灣省建國中學,接受嚴格的教育。他數學、物理和歷史成績優異。1956年赴美國密歇根大學,先後就讀於物理系和數學系。1960獲得碩士學位,1962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1963年,他獲得了福特基金會的獎學金,到瑞士日內瓦的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工作。從65438到0964,他在哥倫比亞大學工作。65438到0965,成為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講師。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教授自1967。他是美國科學院院士,研究方向包括高能實驗粒子物理,包括量子電動力學、弱電統壹理論、量子色動力學等。他領導的馬克·傑伊實驗組曾在多個國際實驗中心工作過。

由於丁肇中對物理學的貢獻,他被意大利政府授予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美國洛倫茨獎和1988年泰卡斯佩裏科學獎。他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科學院院士、蘇聯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臺北中央研究院院士、巴基斯坦科學院院士。被密歇根大學(1978)、香港中文大學(1987)、博洛尼亞大學(1988)、哥倫比亞大學(1990)授予榮譽博士學位。他是中國、上海交通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的名譽教授。他獲得過很多獎牌,比如1977美國工程科學學會的Erin金獎,意大利陶爾米納的Leopard優秀獎,意大利布雷西亞的科學金獎。也是《核物理B》、《核儀器與方法》、《數學建模》等科學期刊的編委。

第二,科學成就

1.發現丁粒子,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從1965開始,丁肇中領導的實驗組在聯邦德國漢堡的電子同步加速器(束流能量為7.5×109eV)開展了壹系列關於量子電動力學和矢量介子(ρ,φ,φ)的優秀實驗,包括光生矢量介子的研究,矢量介子的衰變,矢量基模型的實驗檢驗,ρ,φ。實驗也證明了量子電動力學的正確性。

1972年夏天,丁肇中實驗組利用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的3.3×1010eV質子加速器,尋找質量在(1.5 ~ 5.5 )× 109EV之間的長壽命擊中粒子。

1974年,他們發現了壹種長壽命的擊中粒子,其質量約為質子的三倍(3.1×109eV)。在公開發表這壹發現時,丁肇中將這種新粒子命名為J,“J”和“D”的形狀相似,意味著這種粒子是中國人發現的。同時,美國人B. richter也發現了這種粒子,並將其命名為ψ粒子。後來(1975),人們把這種粒子叫做J/ψ粒子。J/ψ粒子具有奇特的性質,其壽命比預期的大5000倍。這說明它有了新的內部結構,不能用當時已知的三味誇克來解釋,需要引入第四種誇克——粲誇克來解釋。J/ψ粒子的發現極大地推動了粒子物理學的發展。因為這個原因,丁肇中和李希特都獲得了1976諾貝爾物理學獎。

2.丁肇中的研究重點是實驗粒子物理、量子電動力學以及光和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到目前為止,他的主要學術貢獻有:(1)反氘的發現;(2)25年來進行的壹系列量子電動力學實驗表明,電子、μ子和τ子都是半徑小於10-16 cm的點粒子;(3)精確研究矢量介子的實驗;(4)研究光生矢量介子,確認光子與矢量介子的相似性;(5)J粒子的發現;(6)μ子對產生的研究;(7)膠子註入的發現;(8)膠子物理的系統研究;(9)μ子電荷不對稱性的精確測量首次表明了標準電弱模型的正確性;(10)在標準模型的框架內,確認宇宙中只有三代中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