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生存”50%?“海歸”的困境

“生存”50%?“海歸”的困境

15年9月,雷曼兄弟申請破產,引發全球金融危機。隨著海外就業形勢的惡化,許多留學生回國“打工”,來自世界各地的官方和半官方海外人才招聘團也奔赴美國、加拿大等國展開“人才爭奪戰”。

壹年過去了。這期間中國引進了很多“海歸”,但也有壹個突出的問題:“存活率”低。近日,美國壹家高管測評機構羅氏咨詢公司通過調查發現,從美國回國的人才“存活率”不到50%,相當壹部分管理者在加入企業半年甚至更短時間後就選擇了離職。

自去年金融危機席卷全球以來,來自中國各地的官方和半官方海外人才招聘團相繼奔赴美國、加拿大等國,展開了壹場“人才爭奪戰”。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盡管壹些政府、大學和企業不斷采取新的政策和措施來確保海歸的科研、教學和生活,但仍有壹半以上的海歸無法“生存”。壹些“海歸”甚至感嘆,在國外怎麽還能有所成就,在國內難有作為?

最近,哈佛大學的瓦德瓦教授也發出了類似的感嘆。在他主持的考夫曼基金會的壹份研究報告中,他說:“在我的研究中,我註意到中國的R&D和創新部門非常依賴歸國留學生,但他們似乎沒有準備好接受風險和挑戰傳統。在美國的中國人貢獻了16.8%的美國專利,而這些中國人的數量還不到美國人口的1%。為什麽中國人在中國沒有取得這樣的成功?為什麽海歸比本土人才更有創造力?這些可能是中國需要思考的問題。”

“我不擅長填表格。”

回來三年了,依然沒有突出的科研成果,這讓在德國留學並獲得工學博士學位的曲彬頗感猶豫。“總覺得生活不是很有活力,有些事情想做卻做不到。”

三年前,在德國學習和工作了八年的曲彬回到祖國,在上海的壹所大學裏安營紮寨。“學校給的待遇也不錯,從科研經費到辦公用房,買房也有優惠。從這些方面來說,還是可以的。”然而,也許與國外的經驗相比,曲彬仍然覺得有許多地方需要改進。

曲彬說,他在德國時,許多日常工作是由教研室特別行政秘書做的。作為壹名研究人員,他主要關註這個課題。但回國後,他發現自己要面對大量的表格,申請課題,檢查教學,完成課題,總覺得沒完沒了。“我不擅長填表,也不會用套話和空話填表。真的很頭疼。”

更讓曲彬困惑的是,他想雇用壹名全職的行政秘書。後來他發現,在中國,普通教授是沒有這個特權的,除非是引進的“大牌”教授、院士或者類似的高層次人才,或者實驗室達到壹定規模才能配備行政秘書。“因為涉及到編制等問題,後面就不再想了。”

然而,除了這樣的日常工作,曲彬很煩惱,他也感到了很多研究經費的限制。目前,曲彬的科研經費並不是很高,基本處於充足狀態。但“很難實現他自己的想法或預期目標,因為有些實驗條件和大型實驗設備達不到要求,也沒有足夠的資金購買。”雖然曲彬現在手頭沒有很多錢,但是花起來也不容易。“限制很多,這個不行,那個也不行。”

除了這些,曲彬感慨道:“在國外,生活環境好,生活有章可循。回國後感覺自己風格多變,很難適應這個環境。但要有所作為,看來我得適應這個環境。”

“‘海歸’應該是聰明人”

“我身邊有很多和我年齡相仿的‘海歸’朋友。說到創業,很多人都說最影響自己創業心態的是家庭。”

說以上話的人叫柯湘南,20年前去葡萄牙留學,現在是常州壹家生物科技公司的總裁。談及回國創業,他動情地說:“老壹輩留學生在海外的生活更好。他們有事業,有房有車,卻不壹定覺得幸福。在我接觸過的留學生圈子裏,80%的人都想回來,在中國‘尋根’的想法某種程度上是與生俱來的。”談到創業遇到的困難,他說,只有生活適應了,心態才能擺平調整好,創業才能有保障。對於大齡“海歸”來說,回國創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其實是生活。

柯湘南遺憾地說,“雖然有壹些老‘海歸’自己回國了,但是他們的家人還沒有完全回國,他們的妻兒都在國外。獨處讓他們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更容易退縮。‘海歸’創業的物質支撐不可或缺,精神支柱更不可或缺。壹個是刑臺,壹個是靈魂。回國人員的家庭安置問題亟待解決。”

此外,由於部分海歸在海外生活多年,對中國國情的了解逐漸淡化,創業時容易陷入偏離市場需求、與國情背道而馳的尷尬境地,往往成為創業過程中的硬傷。而無法融入現代中國的文化氛圍,無法處理好身邊的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是海歸的另壹個隱痛,導致存活率不高。

“海歸應該是聰明人。回國後,他們應該很快適應這裏的氛圍,學會與團隊成員、工人、市場、政府和媒體打交道...不會協調各種社會關系的海歸是活不下去的。”柯湘南坦言。

嬰兒時期死亡。

目前,很多開發區、高新區甚至高校都推出了留學人員創業園。然而,由於缺乏壹整套科學的項目評估機制和有效的融資渠道,許多“海外歸國企業”的存活率很低,許多人舉步維艱。

2006年回國並在蘇州工業園區創辦光電系統公司的德國“海歸”陳炳然,創業三年後突然離職。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融資難。接受記者采訪時,陳炳然無奈地說,“我的企業是能做到兩億的大企業。但是,需要資金投入,卻沒有辦法借貸。目前國內借500萬更是難上加難。”

的確,在中國,像陳炳然這樣貸款無門的“海歸企業”還有很多。沒有相關部門的及時補給,就夭折了。

中國在使用海外人才,尤其是高層次人才方面,采取了鼓勵甚至寬容的態度。因為海外學生的知識和才能對中國的科學、教育和經濟發展至關重要,所以熱烈歡迎擁有國外永久居留權甚至外國國籍的專業人士和學者。中國也開始向在中國工作和做生意的外國華人發放永久居留許可,使他們能夠享受申請風險投資、子女教育、購買房地產和社會福利等國民待遇。

然而,這些政策往往不具有普遍性和連續性。

可以說,中國壹方面在吸引“海歸”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另壹方面在對“海歸”的扶持方面也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對此,政協委員段祺華律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首先,各級政府應設立協調機構,為海外海歸服務,切實維護海歸合法權益。為幫助解決留學回國人員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協調機構負責建立統壹、權威、便捷、高效、翔實、準確的留學回國人員綜合信息數據庫。為海歸提供優惠政策、就業指導、技術開發等多方面所需信息,同時為國內企業提供“海歸”人才信息庫,努力實現共贏;其次,應及時廢止現有的壹些不合理的規章制度,制定符合國際標準的評價體系和選拔任用機制,逐步打破身份、戶籍、學歷等方面的限制,消除人才流動的制度障礙,營造不受限制、“零障礙”的流動環境,充分實現“海歸”的人才價值。

介紹的時候不能隨便承諾,但是介紹完之後就“成了自己人”,不再重視了。制度建設比嘴上說說更有利於人才回流。或許,建立壹套系統完善的留學回國人員政策,將對中國企業的自主創新乃至創新型國家發展戰略的順利實施產生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