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南寧市“十壹五”教育發展規劃的政策措施

南寧市“十壹五”教育發展規劃的政策措施

(1)加快義務教育均衡建設,促進區域內中小學均衡發展。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把農村義務教育擺在“重中之重”的戰略地位,高質量、高水平地普及和鞏固九年義務教育。根據城鄉不同的經濟實力,制定相應的中小學建設標準,統壹規劃,有計劃地分階段改善城鄉中小學的辦學條件,使區域內每壹所中小學都能按照規定的標準擁有大致平等的物質條件和師資條件,形成義務教育領域的公平競爭環境。全面落實《南寧市中小學布局調整實施方案》,盤活重組教育資源,按照規劃要求在新建、擴建開發區和居民區留足教育用地,與項目同步建設中小學和幼兒園;把調整學校網絡布局與危房改造結合起來,加強薄弱學校建設,推進新區開發和城鎮化發展規劃,合理調整城市中小學和幼兒園布局;根據永寧行政區劃調整和南寧中心區未來建設需要,及時修訂中小學布局調整方案,重點規劃五象嶺新區、胡仙開發區、大沙田開發區中小學布局;分階段合並村辦小學教學點,逐步形成“小學和初中相對集中、高中向市縣集中、教育資源優化配置”的農村教育格局。對經濟困難學生實行“兩免壹補”政策。首先,在農村實行免費義務教育。實施城鄉幫扶計劃,以創建“五好”學校(建設好領導班子、建設好教師隊伍、建設好校園、完善好制度、培養好人才)為目標,組織城市學校幫扶農村學校。繼續組織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和城市學校,以“3+1”的形式,對馬山、隆安兩縣及6個鄉鎮的農村中小學進行定點幫扶,鞏固“兩基”成果。建立和完善扶貧制度,繼續開展百萬愛心扶貧和教育結對活動,動員和引導企業和社會各界積極支持教育事業。將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義務教育納入城市社會事業發展規劃,將接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學校建設納入城市基礎設施規劃,優先由地方政府管理,以全日制公辦中小學為重點,建立健全相關制度,確保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園費和減免費用與當地學生相同。市、縣(區)兩級財政要根據教育行政部門安排的農民工子女人數,每學期撥付教育經費,解決辦學經費不足的問題。

(二)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做好優質教育資源的做強做大工作。正確處理速度、規模、質量和效益的關系,壹手抓發展,壹手抓質量,確保高中教育可持續發展。合理配置高中教育資源,加快高中初高中分離,擴大高中辦學規模;在人口相對集中、交通便利、建設規模可觀、能夠輻射周邊鄉鎮的城鎮或新區建設壹批普通高中,滿足農村家長和學生不同層次的要求;加強高中薄弱學校改造,盡快縮短與同級學校的差距;建立滾動淘汰機制,按照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定期對全市現有普通高中的辦學水平進行評估,促進其不斷提高辦學質量和效益。其他辦學質量高、達到自治區示範性普通高中標準的學校,經評估可加入自治區示範性普通高中行列;實施學校建設“精品工程”,重點建設2?D5普通高中還有3所?D4中等職業學校(包括中專和技校)達到國家示範(重點)學校標準。建築12?D15示範普通高中和3?D5自治區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將以示範學校帶動薄弱學校發展。擴大名校規模,增強輻射能力,打造優質教育品牌,大力推動南寧二中、三中、賓陽中學壹職校、六職校、橫縣職校快速發展,使之成為立足首都、服務廣西、面向東南亞的全國壹流名校。做好南寧八中、沛鴻民族中學、武鳴高級中學、永寧高級中學、橫縣中學、賓陽高級中學、上林中學、荊州市馬山中學、隆安中學和市三職校、市八職校的做強做大工作,為社會提供更多優質教育。

(3)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培養應用型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加強職業教育資源整合,依托原國家重點中等職業學校做大做強職業教育,將市第壹職業學校與永寧職業學校合並,擴大辦學規模;將全市六所職業學校與中小學綜合實踐中心合並,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在唐三工業園區建立新的區域性職業教育中心,實現全市職業教育資源共享;按照專業互補的原則,將全市第二、第三專業合並為壹至六所職業學校,原校址以義務教育為主,具有職業教育滲透的特點,形成中等職業教育“兩個中心”發展格局。鼓勵駐永中等職業學校打破隸屬關系和地域限制,采取聯合、連鎖、集團等辦學模式,提升辦學能力。繼續推動社會力量開展中等職業教育培訓,促進職業教育體系多元化。每個縣建設1所骨幹示範性中等職業學校,建立南寧高級技工學校。

擴大高等職業教育規模,加快南寧職業技術學院新校區建設,根據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對高素質應用型技術和管理人才的需求,不斷調整優化專業結構,積極探索多元化投資辦學方式,深化與企業的實質性合作,提升學院整體實力,最終完成國家示範性職業技術學院建設。到2010年,全院在校生17000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12000人,遠程教育和繼續教育在校生5000人,派出留學生人數比2010年增長5倍,形成6個國家級精品專業,基本完成國家級示範院校建設。

全面實施勞動預備制度和就業準入制度,提高勞動者綜合素質和轉行能力。建立1?符合現代企業要求、能夠開展職工教育培訓的D2大中型教育培訓基地,為大面積提高勞動者綜合素質提供了保障。

實施教育興農金工工程、勞動力轉移培訓工程、先進農業技術傳播工程、縣級示範職業學校基地建設工程和城市職業學校農村招生工程。通過辦好市第八中等職業學校、縣中等職業學校和縣(區)、鄉(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建立壹批先進實用的農業技術示範基地。在培養大批畢業生成為科技示範能力的同時,優先支持50個科技示範村帶動5000名農民科技致富,全市每年開展農業科技骨幹培訓1萬人次以上,帶動農民科技致富。

(4)優化教育管理體系,逐步實現教育管理現代化。為進壹步完善“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基礎教育體制,縣(區)人民政府要切實擔負起統籌管理當地教育發展規劃、資金安排和使用、校長和教師人事的責任。鄉鎮政府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劃撥新建、擴建中小學校舍所需的土地,在縣(區)人民政府的統籌安排下積極籌措資金,改善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依法組織適齡兒童、少年入學,維護學校公共秩序和安全。市人民政府通過增加轉移支付,增強財政困難縣義務教育經費保障能力。建立健全農村中小學教職工工資保障機制,確保農村中小學公用經費按時足額到位。

繼續深化以校長負責制、教師聘用合同制、考核獎勵制和工資分配制度為主要內容的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逐步建立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競爭激勵機制。貫徹“校本管理”理念,充分發揮依法辦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建立健全以學校法人和學校章程為基礎的現代學校管理制度,積極開展創建“依法辦學示範學校”活動,全面推進依法辦學工作。

加強教育教學常規管理,制定了《南寧市中小學常規管理檢查辦法》,從學校領導管理、師生員工管理、教育教學管理、安全與體育衛生管理、校園管理、後勤管理等六個方面對中小學常規管理進行量化評分監控,增強中小學“質量立校”意識,促進學校更新管理理念,規範辦學行為,提高管理水平。重點建設200所農村中小學標準化管理示範學校,推進全市教育教學規範化、制度化、科學化管理。

(5)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搭建人才培養立交橋。牢固樹立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註重實效的理念,創新德育載體。以“六個結合”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即把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與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國務院關於進壹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幹意見》結合起來,把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與課堂教學結合起來,把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把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結合起來。把樹立和弘揚社會主義榮辱觀的總體要求與不同層次的縣、校、生的具體情況結合起來,把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與學校教師隊伍建設結合起來。制定實施《南寧市中小學德育體系總體規劃》,以愛國主義為核心,以中華傳統美德和革命傳統教育為重點,以培養學生文明行為習慣為基礎,以課堂教學和社會實踐為途徑,廣泛開展理想未來、誠信道德、身心健康、人文精神四大德育活動,將德育貫穿教育教學活動全過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建立德育導師團,創建校園綠色網格,推進校園文化建設,建立中小學生不良行為預警機制,不斷完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制度,進壹步優化教育環境。實施“實踐德育”教育工程,精心組織實踐體驗教育,讓德育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真正讓德育在學生心中發揮作用。以學校為龍頭,以社區為平臺,以家庭為基礎,構建“三位壹體”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網絡,努力做到“五個和諧”(學校與社區和諧、師生和諧、家長與教師和諧、親子和諧、子女和諧)。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學校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最佳的方式和方法,將形式和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小學以遊戲和活動為主,初中以活動和體驗為主,高中以體驗和調適為主,倡導課內課外心理咨詢和服務的緊密合作。

拓展和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加強課程標準和教材研究、課堂教學活動研究、課程改革研究課題研究,創新教育教學內容和方法,根據不同學齡學生的認知規律,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積極開發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建立中小學綜合實踐課程實驗基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加快職業教育教材和課程體系建設,積極開展學分制、彈性學制試點,逐步建立崗前培訓與崗後培訓相結合、各類證書並重、職業教育與基礎教育相融合的體系。

建立符合素質教育理念的評價和考試體系。以新課程師生評價為重點,研究制定科學有效的教師評價方案和學生評價方案,探索多元化、開放性的評價方式,促進學生成長、教師教學水平提高和學校發展。改革考試內容和方式,讓學生有機會在考試中展示自己的特長和愛好。繼續完善以中考科目成績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為基礎的高中新生入學考試招生辦法,堅持重點高中招生指標分配與初中實施素質教育掛鉤,以素質教育為導向,鼓勵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六)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優化隊伍結構,提高隊伍素質。鼓勵有條件的學校特別是自治區示範學校招收全國著名大學優秀畢業生,鼓勵教師攻讀研究生課程和碩士學位,提高學術水平。到2010年,全市教育系統教師合格率達到100%,其中65%的小學教師具有大專以上學歷,55%的初中教師具有本科以上學歷,15%的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參加研究生課程或具有研究生以上學歷,高等職業學校青年教師比例不低於30%。繼續實施“優質校長工程”,按照《南寧市校長專業發展規劃》的要求,開展校長脫產培訓和提升培訓。辦好教育論壇,借鑒國內外知名校長的成功經驗,為本市校長提供壹個學習辦學、教學的交流平臺,幫助校長樹立以人為本、依法辦學、自主辦學、公開平等的現代辦學理念。進壹步完善校長選拔任用制度,提升校長整體素質。

實施“356人才培養計劃”,在“222人才培養計劃”的基礎上,“十壹五”期間,培養出30名在自治區本學科領域具有先進水平,在全區教育界或同行中有較大影響,部分在國內教育界也有壹定影響的教學之星;500名在我市乃至廣西保持學術優勢,在自治區有壹定影響力的學科帶頭人;南寧市中小學6000名在各自學科領域具有較高學術造詣和顯著成績的優秀中青年教師,是學科教學的骨幹力量。

實施教師資格制度,開展面向社會的教師資格認定工作,拓寬教師來源,引入競爭機制。以教師繼續教育為重點,推進“教師專業發展工程”。在加強教師專業教育的同時,將教師專業發展與課程改革實驗相結合,大力推進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的創新,以名師名牌、精品課程、示範教學案例的培育,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

實施農村中小學教師和校長培訓計劃,通過全員培訓,使全市所有農村中小學專任教師五年內至少接受壹次高質量的集中培訓;通過骨幹教師培訓,大學科農村中小學2000名骨幹教師的綜合素質有了較大提高;通過選派縣(區)教師進修學校教師和教研室教研員參加各級各類相關業務培訓,提高培訓者的專業素質和能力,使其進壹步滿足農村中小學教師和校長繼續教育的需要;通過農村中小學校長任職資格培訓、定期提升培訓和骨幹培訓,提高全市農村中小學校長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素質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七)建設高等教育基地,加快高等教育發展。按照“政府推動、市場運作、供地自建、築巢引鳳”的原則,以新思路、新體制、新機制,統籌規劃、分步實施“壹年開好頭、三年有雛形、五年基本建成”的高教基地建設規劃。以南寧職業技術學院新校區建設為啟動工程,計劃建立相思湖高教基地,吸引區內外及海外高校在基地辦學,鼓勵民間資本在基地辦學,將高教基地建設成為具有現代理念的開放式新型高教聯合體。鼓勵規劃建設五河大學園。到2010年,進入兩個大學園區的高校將達到15所左右,學生人數將達到65438+萬人左右。積極支持廣西大學等在永現有高校在原校區基礎上拓展辦學空間,在大學路建立大學校區,擴大學校招生規模,提高辦學檔次和質量。依托三大大學園區作為人才培養和技術服務基地,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加快高校科技成果的“孵化”速度和產業化進程。

(八)積極發展民辦教育,形成公辦和民辦教育同發展的格局。全面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將社會力量辦學納入教育總體發展規劃,營造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和諧發展的環境。依法加強對民辦教育的指導、管理和監督,確保民辦教育健康發展。實施“社會教育工程”,整合社會力量辦學資源,鼓勵引進國內外名校來我市辦學,鼓勵公辦學校特別是名校通過吸引民間資本投資發展素質教育,擴大辦學規模。到2010年,將15所民辦學校建成全區同類學校示範學校,形成辦學模式多元化、投資主體多元化的教育發展運行機制。全市民辦教育資源比例達到15%以上。

(九)擴大教育對外開放,促進國際教育合作。以南寧職業技術學院為基礎,依托駐邕高校和中職學校,全面整合教育資源,加大教育對外開放力度,加強與國際特別是東盟國家的合作與交流,把南寧建設成為面向東盟和其他國家的國際教育基地和人才培訓中心。鼓勵高校留學生班及相關涉外專業進駐永,以培養學生適應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需要的復合型人才。南寧東盟國際學校的建立,占地300畝,投資約6543.8+0.5億元,將吸引東盟國家的孩子來南寧就讀,為在南寧投資工作的海外人士和東盟10國領事館的孩子提供良好的學習條件,為城市的開放創造良好的環境。積極開拓以東盟國家為重點的國際教育市場,推動南寧教育走向世界。大力推進國際教育合作與交流,吸收國外教育改革經驗和先進管理經驗,吸引海外資金,積極開展中外合作辦學。大力吸引留學人員回國投身教育事業,吸引國外著名大學、海外人士和機構辦學。

(10)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設,建設“數字南寧”教育信息平臺。以南寧被列入國家教育信息化試點城市為契機,發展我市信息技術教育。科學規劃,全面推進結構合理、覆蓋全市的高速城域骨幹網建設。建設“南寧市基礎教育中心資源庫”,力爭到2007年初步建成市級基礎教育資源庫框架。2008年,在鄉鎮中心以上學校普及信息技術必修課,我市“校校通”工程全面完成。南寧職業技術與高等教育遠程教育網的建設。實施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促進城鄉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和效益。力爭用5年左右的時間,使初中基本擁有計算機教室,農村小學基本擁有衛星教學觀看點,農村小學教學點擁有教學光盤播放設備和成套教學光盤。探索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新路子,完善“校園綠網活動室”,建立“家校溝通”軟件平臺。完善“空中課堂”應急體系,確保學校在緊急狀態下的正常教學活動。

(十壹)加強教育科研和教學研究,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以科學研究為先導,以教學研究為中心,以現代教育技術為平臺,構建我市教育研究和教學研究新體系。建立校本教研制度,創新教研工作管理模式,逐步形成學校教研工作特色。圍繞教育改革發展的重點、熱點、難點問題開展研究,充分發揮教育科研在教育重大決策咨詢和建議中的作用。研究制定與課程改革相適應的規章制度,規範學校教育教學行為,逐步建立健全促進學生和教師發展的評價體系。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積極探索適應素質教育的教學模式,總結推廣先進教學經驗。構建中小學教育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充分發揮考試評價的激勵導向功能,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升。切實加強高中畢業生管理,結合高考形勢的新變化,制定高中畢業生管理和高考備考策略,不斷提高升學率,為社會經濟建設輸送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