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小學哲學家最後壹課》作者簡介

《小學哲學家最後壹課》作者簡介

都德(1840 ~ 1897)

阿方斯·道代

法國作家。1840年5月3日生於普羅旺斯,1897年2月5日卒於巴黎。1857年,他去了巴黎,在他的哥哥,歷史學家埃利斯特·多德的幫助下開始了他的文學創作。1860年,他在莫爾努公爵的辦公室工作,有機會回到南方和阿爾及利亞。短篇小說成就頗豐,最著名的有《最後壹課》和《磨坊信劄》及《月妖的故事》中的《柏林周邊》。他已創作了12部小說,其中《小事》、《達達》和《宮》是他的代表作。杜德是左拉自然主義的信奉者,也寫過揭露第二帝國社會現實的小說,如《富翁》、《努瑪·盧梅斯·當》、《不朽》。但他的作品以諷刺和悲憫為主,不像左拉的小說那樣豪邁壯闊。他從42歲開始就患有神經官能癥,在最後的15年裏,不顧病痛堅持寫作。

都德的作品有他出生的普羅旺斯的特色。其中,《磨坊書信》根據他的所見所聞,講述了壹個美麗的故事。《小事》可以說是他的自傳,尤其是第壹主角埃絲特在法國南部的經歷。因為寫的是自己的親身經歷,所以特別真實感人。

《達達》是龔的壹部喜劇小說。主人公達達蘭是典型的資產階級庸才。他吃飽了沒事幹,就想著創壹番轟轟烈烈的事業。他不知道世界有多大。他去阿爾及利亞獵獅子。結果他把驢當成了獅子,上了騙子的當。他殺死了壹只被修道院馴養的瞎獅子。結果他吃了官司,出醜,血本無歸。他終於回到了家鄉,卻被家鄉人民當作英雄壹樣歡迎。達達蘭也因此成為了典型的誇誇其談,無所作為的平庸之輩。杜德用這部小說善意地諷刺了法國南部小鎮的閉關自守和傲慢態度,刻畫了南方人的虛榮、浮誇和懶惰。

都德·阿方斯·多代(1840 ~ 1897)

法國小說家。他出生在尼姆壹個貧窮的商人家庭,生活貧困。他曾經是學校的督學(類似於輔導員)。17歲時,帶著《女戀人》(1858)這首詩去了巴黎,去了廁所文壇。1866因發表散文和故事《磨坊書信》而成名。這是壹本優秀的散文集。作者以家鄉普羅旺斯的人情、風俗、傳說、軼事為題材,以詩意的筆調表達深厚的鄉土情懷。有些是美麗的童話,比如《塞根先生的山羊》,講的是塞根先生的壹只溫柔美麗的小山羊,熱愛自由,不滿足於後院的草地,逃到附近的山丘上遊蕩,勇敢地與狼搏鬥,直到精疲力盡,被狼吞噬。《高尼耶大師的秘密》描述了塔拉斯孔市面粉廠開業後,當地磨坊的風車停止了運轉,但高尼耶大師的磨坊的風車仍然保持運轉。原來他用生石灰冒充小麥,磨成粉。他的艱苦努力贏得了居民的同情。《磨坊的信》出版兩年後,多德的第壹部小說《小事》出版了。這是壹部半自傳體作品,以清淡的筆調敘述了作者的人生經歷和內心感受。這部小說是《都德》的代表作,體現了作者的藝術風格,沒有惡意的諷刺,也沒有含蓄的傷感,也就是所謂的“含淚的微笑”。因此,都德被譽為“法國的狄更斯”。

1870普法戰爭爆發時,都德應征入伍。戰爭生活為他提供了新的創作主題。1873年出版了著名的短篇小說集《月瑤日的故事》,其中大部分反映了普法戰爭時期法國人民的愛國情懷。《最後的教訓》和《柏林之圍》都是家喻戶曉的傑作。《最後壹課》被翻譯成世界各國語言,經常被選為中小學生的語文教材,國內也有譯本。小說以普魯士打敗法國後強行吞並阿爾薩斯省和洛林省的事件為背景。通過壹個小學生在最後壹堂法語課上的所見所聞和內心感受,深刻表達了法國人民深厚的愛國情懷。都德的短篇小說具有委婉、曲折、暗示性的獨特風格。1878、1896先後出版《故事選》和《冬天的故事》。

普法戰爭後,都德在塔拉斯孔(1872 ~ 1890)、弟弟弗羅蒙德、哥哥萊斯利(1874)、雅克(1876)、裏奇(65438)寫了小說《達達蘭》。杜德在《塔拉斯孔的達達蘭》中塑造了壹個自吹自擂的平庸之輩的典型形象,小說用漫畫諷刺了資產階級中某些人的“英雄主義”。雅克描述了壹個窮小子的人生經歷和奮鬥過程,類似於《小事》。在《富人》中,作者寫了壹個暴發戶到巴黎後破產甚至死亡的故事,生動地勾勒了第二帝國時期醜陋的社會風尚。《Nouma Lumes Dang》講的是壹個善於謀職的政客如何爬到部長的高位,成功塑造了壹個資產階級政客的典型形象。不朽者諷刺最高科學機構法蘭西學院。書中的主角只是壹個平庸的學究。他壹生努力,終於考上了法蘭西學院,成為了壹名被稱為不朽的院士,但他的作品被發現是偽科學。《莎孚》是壹部描寫浪漫女子莎孚的庸俗愛情小說,曾受到法國馬克思主義批評家拉斐特的批評。杜德是壹個多產的作家。除了大量小說,1888還出版了兩本回憶錄《壹個作家的回憶》和《巴黎三十年》。他的戲劇《阿來城的姑娘》(1872)曾被法國音樂家譜成歌劇。

杜德的《最後壹課》是短篇小說的傑作。自1873出版以來,已被譯成世界各國文字,並經常被選為中小學漢語教材,廣為流傳,催人奮進。這部小說的情節很簡單。它以普魯士打敗法國後強行吞並阿爾薩斯省和洛林省的事件為背景,通過壹個小學生在最後壹堂法語課上的所見所聞所感,深刻展現了法國人民的愛國情懷。這樣的小說,在逐漸淪為半殖民地社會的現代中國,很容易引起* * *。

梁啟超曾在《論小說與集團治理的關系》壹文中認為“小說具有不可思議的支配人性的力量”。所以他極力強調小說要以啟迪人的智慧,改造人的思想道德為己任。雖然這主要是為了創作小說,但可以說現代文學史上很多翻譯作品也以此為神聖目的。

最後壹課傳入中國是因為愛國。這壹點可以從先後出版的幾個譯本中得到證明:1965438+2003年10月出版的《飛石》版本中《最後壹課》被標註為“教育小說”,1915年5月出版的《江白恨》版本被標註為“愛國小說”,這兩個版本都強調了作品的愛國性。此外,胡適的譯本和江白恨的譯本也分別更改了小說的標題。胡把它翻譯成“割地”,江把它翻譯成“小孩的記錄”。顯然,譯文強調的是喪權辱國的深仇大恨。這些細節頗能說明問題,但更值得註意的是,以上三個版本都非常鄭重地在前面加了註釋,有的甚至還有後記。這些“序言和後記”更清楚地表明了他們翻譯這部小說的意圖。

目前《最後壹課》原文由費詩翻譯,發表在《湖南教育報》第二卷第1913期第1期。譯者生平不詳,取“匪石”之名者不多,故是否為南社陳匪石,不得而知。根據鄭先生的《南社論》,陳早年曾留學日本。“在庚欣時代,新學正在蓬勃發展。他在幼稚園學校教書,以國家弱小,列強強大為由鼓勵學生,說‘學必用於天下,學為第壹名’。”從以上記載來看,陳也有可能是從日文翻譯過來的。它的譯者註:“1870年,法、普被哄,法人被打敗,蒲軍軍隊在東方盡力守法。明年法人股枯竭的巴黎,就是城下結盟,撥款5000法郎,約200萬華銀,覆蓋國內庚子賠款的5倍。除了賠償之外,阿西西和納裏揚省以及普普的土地被重新劃分。當時文學上大家都目睹了,但他受到傷害,是因為他用阿西西省壹個小學生的口吻寫了土地被砍的慘狀,以喚起法律人的愛國心。話雖粗俗,卻蘊含精華。法國小學老師,鹹得像課本,給孩子。”這篇評論言簡意賅,既交代了作品的背景,又深深地寄托了對法國的同情和對侵略者的仇恨。愛恨分明。翻譯簡單明了,但原文略有刪減。比如“我”上學前在市政廳遇到壹個鐵匠和他的徒弟的那壹幕,就被完全刪掉了。壹般來說,翻譯的作品,尤其是只有兩三千字的短篇小說,在當時幾乎沒有引起什麽反響。然而,費適譯本出版後僅兩個月,就有人寫詩,發表讀後感。這首詩的題目是《最後壹課的題詞》,作者是鐵建,詩中說:“伯林的書充滿了意義,韓麥先生停止了講課。我讀書四十年,知道哪裏漲哪裏跌。坐起來,盯著所有的同學,卻不忍流淚哭泣。不管這個國家的文是否知道,山川是最荒涼的。隨著壹聲巨響,木鐸的太陽升起來了,卻怪先生換袍。小兒子也知道自己恨國家,春風和眼淚看核桃”(載《湖南教育報》2003年4月2:6 1915)。

詩的語氣是沈痛的,但又不乏憤怒,可見作品深深地激起了當時人們的* * *之情。

第二個譯本是胡適翻譯的。胡適於1910年7月獲得第二次庚子助學金,赴紐約康奈爾大學深造。最後壹課被翻譯到美國,發表在3月份的《美國留學季報》春季刊上,1915。據該報編輯說,胡適的譯文發表在上海的壹家報紙上。如果這種說法屬實,胡適的譯本最早是在1913左右出版的,因為胡適的譯本上標註了“民國元年九月在美國錄制”的字樣。從時間推算,出版日期應該與匪石譯本基本壹致。此外,胡適的《譯者註》在內容上與費氏基本相同,甚至句句用詞也大致相同,頗令人費解。胡適的翻譯歷來有刪節,壹度被人譏為“胡譯”。這個譯本也是三個譯本中刪節最多的。總的來說,不妨礙基本情節的景物描寫和人物語言都被刪節了。後來有人在《洪水》雜誌上引用法文原文批評胡適的翻譯。盡管如此,胡適的翻譯在語言上是規範的,而且在當時是流行的。1917發表了最後壹課的小故事(第壹集),在1940轉載了21次之多,不難。

繼胡適翻譯之後,江白恨也在5月1915出版的《中國小說圈》第2卷第5期發表了《最後壹課》的譯文。江白恨默默無聞,發表的作品也不多。偶爾能在當時的報刊上看到他的翻譯。他還在譯文前加了壹段註釋,說:“普法戰爭後,法人分阿爾薩斯和羅恒媾和,但阿爾薩斯人民往往不忘自己的祖國。這個觀點是文章,法律人的愛國情懷也能看出來。”字裏行間,可以看出它充滿了對祖國的熱愛,其翻譯意圖顯而易見。和上面兩個翻譯不同的是,江白恨是用文言文翻譯的,但是翻譯很忠實原著,基本上是逐句翻譯,可以說是第壹次完整翻譯上壹課的內容。

除了強烈的愛國情懷,最後壹課的精妙意境也常常被人欣賞。難能可貴的是,中國翻譯家早在70年前就註意到了這壹點。費詩和胡適分別為譯文附言,贊嘆杜德的藝術技巧。我們在此抄錄壹段胡適的“後記”,看看他的壹句贊嘆:“此文之美,在於想象之奇。丈夫割地慘,奴隸怕牛馬有多重要?但是以孩子的口吻。整篇文章是壹個蒙古族學校的小事,時間只有半天。在讀者心目中,他似乎想看到洋人的強大和亡國的遺憾。揮著五根琴弦,看著洪飛,真的是太美妙了。這篇短篇小說非常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