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榮家鈺的專業成就

榮家鈺的專業成就

榮家鈺長期致力於地質歷史(早、中古生代)腕足動物的系統分類。

建立了中國這壹時期的化石序列,揭示了各動物群的多樣性和特殊性,有助於基礎薄弱的早古生代腕足動物的研究。在國內首次開展早、中古生代腕足動物群落生態學研究。將其與生物地理學相結合,對全球腕足動物化石進行了多次總結,確定了晚奧陶世和中、晚誌留世三個生物地理區。應邀完成了世界權威的《無脊椎古生物學專著》中腕足類卷三個分類單位的編纂,確立了鱉目的分類原則,明確了其宏觀進化趨勢;世界上最早的石燕化石在中國東部奧陶紀地層中的發現,首次揭示了其腕骨結構的演化和石燕傳播的規律,被世界權威人士視為研究石燕和腕足動物起源的壹流經典成果。20世紀70年代,他與合作者率先提出了中國誌留系對比的新觀點,澄清了長期以來難以做出正確對比的混亂局面,為建立全球對比、區域填圖和古地理研究提供了可靠依據。他常年跟蹤古生物研究的前沿,發起了華南誌留紀海平面升降研究,積極組織並主持了《理論古生物文集》的編纂,主持了“華南古生代三次大滅絕後的生物恢復”項目,為我國古生物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2000年,由他擔任首席科學家提出的“重大地史時期生物的起源、輻射、滅絕與復活”研究項目從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獲得科技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批準,並於2000年4月正式啟動。到目前為止,該項目在中國地層古生物領域的資助強度最強。

系統發育古生物學

30多年來,他全面研究了中國多個地區奧陶紀-泥盆紀腕足類的系統分類,並由第壹(部分第二)作者描述和確定了500余個腕足類化石,其中包括168個新種,34個新屬(或亞屬),5個新科(或亞科),建立了較為完整的化石綜合序列,不僅極大地改變了基礎,而且系統地揭示了中國不同地區腕足動物的多樣性和特殊性,為進壹步探索該類化石在中國的生態環境演化規律及其在世界生物地理植物區系中的地位奠定了可靠的基礎。1986年與王宇院士合著的《廣西泥盆紀郁江期腕足動物》壹書,對東亞著名的“東京石巖動物群”的2萬多個標本進行了系統全面的分類,在1000多個系統剖面的基礎上鑒定出36屬69種,首次闡述了生態群落及其演替。根據不同數學公式的結果,探討其在研究全球泥盆紀古地理植物群中的意義,獲得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壹等獎(1989)和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1990)。因其在腕足動物研究方面的成就,受主編AlwynWilliams教授邀請,參與並完成了《世界無脊椎古生物學論著》中三目(龜目、五目、無窗貝目)的編纂工作,被視為中國腕足動物的領軍人物(0996年出自Williams教授65438+65438)。

生態和地理

他深刻意識到,地層中的化石群背後隱藏著壹個生態系統,單純研究化石不足以揭示其與周圍環境的關系。因此,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他首先在中國開展了奧陶紀-泥盆紀腕足動物群落的生態學研究,確定了壹系列以腕足動物為主的海洋底棲動物群落,並探討了它們的分布格局和環境控制因素。他強調群落生態學和生物地理學的結合,多次總結全球奧陶紀和誌留紀的腕足動物。從1988開始,他提出全球晚奧陶世動物群主要生活在內陸棚或陸表海底地區,並以此為基礎建立了三個新的受溫度控制的生物地理域,被認為是對全球晚奧陶世腕足動物最深入的總結。他還首次提出了世界各地分布的中、晚奧陶世葉肉動物群主要分布在深水區並向淺水區擴散的新認識。在深入研究亞洲和澳大利亞中、晚誌留世小萊彩貝和圖瓦貝動物群的基礎上,新建立了中澳和蒙古-鄂霍次克動物地理區,相關論文在國際核心期刊發表後獲得好評。與穆恩智、王宇院士合著的《中國誌留紀、泥盆紀地層與群落生態學》壹書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壹等獎(1989)。

古生物學的宏觀進化

近十年來,他用新的古生物學思想和理論探討了腕足動物的宏觀進化。65438年至0994年,在浙贛邊界上奧陶統發現了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石燕化石,改變了石燕目起源於早誌留世的傳統結論,將其起源時間提前了約300萬年,引起了國外同行的關註。65438年至0996年,他與詹壹起,繼續用精細系統切片法研究早期燕子的腕骨結構,首次闡明了側腕骨的起源、腕骨結構的演化和早期燕子的分布規律。論文發表後,《國際腕足動物新卷》主編Williams教授稱贊其為關於燕子起源的壹流科學成果,無疑將被視為研究腕足動物腕骨結構的經典(來自主編6544)從65438年到0994年,他與英國學者RobinCocks教授提出了龜甲的超家族分類原則,發現了次生鉸齒的起源過程和演化趨勢,被新

地層學

從事奧陶系和誌留系地層研究30余年。20世紀70年代末,在奧陶紀河南特北動物群及其與筆石帶對比的深入研究基礎上,解決了長期爭論的觀音橋層時代問題,確定了中國奧陶紀與誌留系的界線。根據腕足動物等新證據,他在70年代與合作者率先提出了華南誌留系地層對比的新認識,並不斷準確地對比結果。將長期處於上誌留統的鄂西紗帽組和黔北賈店組改為下誌留統,提出了華南大部分地區缺少中、晚誌留統地層的新觀點。將中誌留統的東東地組和妙高組改為上誌留統,從而澄清了長期以來我國誌留系地層難以正確對比的混亂局面,為建立全球對比、區域填圖和古地理研究提供了可靠依據。20世紀80年代末被推薦為國際地層委員會誌留系分會(中國僅有壹個)選舉委員,2000年7月當選為該委員會主席。

其他的

鑒於國外古生物學的新理論、新假說很多,而國內了解的人很少,我們與方宗傑等人積極組織編輯了《理論古生物學文集》(1990),特別受到年輕古生物學家的歡迎,為我國古生物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1995以來,“大滅絕後的生物恢復”項目利用來自中國的完整、系統的資料,揭示了不同時期古生物和生態系統恢復的規律,初步研究成果顯示了該研究潛在的科學意義。他還關註古生物學在地質學中的應用。他首次論述了華南誌留系海平面變化(1984.1997),提出了華南沈積相、微相和環境模式(1987),記錄了中國前第四紀地質證據(1996),受到專家好評。

艱苦的工作產生了豐碩的成果。榮家鈺院士單獨或合作發表論文110篇(其中1作者51篇,國外發表46篇)。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自然科學獎壹等獎。被原國家教委、人事部表彰為“有突出貢獻的留學回國人員”(1991年),被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1995)。先後入選南京市勞動模範(1995)、江蘇省優秀科技工作者,獲得省級功勛獎章(1995)、江蘇省勞動模範(1996)。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他多次應邀出國合作,並取得了壹系列成果。多次出席國際學術會議並做主題演講,受到國際古生物界的關註。當選為國際地層委員會誌留系分會副主席兼主席,國際古生物協會機關刊物《Lethaia》編委,英國古生物協會海外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