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如何戒掉沈迷的壞習慣?

如何戒掉沈迷的壞習慣?

全網最難戒掉的惡習!(推薦收藏)

2019-10-04 12:00

作者:李

來源:深夜書桌(ID:shenyeshuzhuo)

壹篇9000字的硬核長文,壹次性講清楚了行為改變的底層原理。這種方法論適用於任何習慣的形成,並確保它不會令人厭煩。我覺得我得到的東西可以用壹輩子,希望能幫到妳。

寫了好幾天了,看不完的朋友會在留言區見面。

說到“習慣”這個詞,妳是什麽反應?

兩個月前,我的反應是:“我很無聊”、“我不想聽”、“不要說教”、“妳只是想說壹些自我管理的套話”。

第壹次體驗習慣的力量,完全是無意的。

我心血來潮開了壹個日記號,我也心血來潮立了壹面旗:如果弄壞了手表,我就懲罰自己每天給妳發500元的支付寶密碼紅包。雖然500元不多,但我舍不得花500元。於是,就養成了每天寫日記的習慣。

我驚喜地發現,每天晚上10,我都會把壹切都推開,坐在電腦前,全心全意地寫日記。因為我需要在12之前更新,如果我在10之後才開始寫,我很可能就來不及了。

除了刷牙,說實話,我從來沒有體驗過這種感覺。我壹到,就毫不猶豫地去做,沒有任何心理建設,也不說任何說服自己的話。每天寫壹篇文章是我以前不敢想象的。

我意識到,壹直以來,我都低估了習慣的力量和習慣控制人類行為的能力。

於是我決定拋棄自以為是的偏見,開始用習慣來管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我的目標是習慣對我來說最重要的事情和需要不斷重復的行為,比如閱讀、寫作、健身。

為了更好的養成好習慣,戒掉壞習慣,更好的塑造自己的行為,我做了壹個圍繞“習慣”的小主題閱讀,其中《掌握習慣》這本書讓我非常驚喜。

特別是介紹了習慣養成的四大法則,幫助我打破了“什麽都懂,就是做不到”的魔咒。

我第壹次知道,我們不能強迫自己,而是順應自己的本性,用很多巧妙的方式來塑造自己的行為。

01

為什麽那麽容易養成壞習慣?

養成壹個好習慣就這麽難嗎?

原因很簡單,因為壞習慣沒有要求,沒有指標,不會伴隨任何心理壓力。妳會要求自己每天運動壹小時,看50頁書,但不會要求自己每天打兩小時遊戲,臥床超過1小時;

其次,壞習慣可以獲得即時的快感和延遲的懲罰。比如玩手機玩多了,現實中的煩惱會暫時忘記,但浪費時間的懲罰只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顯現。

好習慣不容易養成,因為通常不會給妳立竿見影的回報。

就像健身減肥,幾天不跑步就瘦了。妳需要堅持幾個月才會有明顯的改變。讀書也是如此。看不了幾本書,馬上就學會了。妳需要慢慢積累,量變才會有質變。

自然界有兩種動物。壹種是藍鯨,它壹天要吃好幾噸食物。有人說壹口就是50萬卡路裏。

壹種動物是蠶,它吐絲。它慢慢的吃壹片桑葉,少到妳根本看不出它吃的是什麽,但是等壹會回來妳會發現葉子少了壹大口,然後蠶慢慢長大,開始吐絲。

我們都想通過吞鯨取得進步,不能等短時間內突飛猛進。

我們不太註意小的變化,因為至少在當時,它們似乎並不偉大:

妳這個月存了2000塊錢,離買房的首付還差得遠。妳已經去健身房壹個星期了,但是妳的身材沒有變化。妳今天練習了壹個小時的英語口語,但是妳仍然沒有掌握這門語言。

妳讀了50頁書,並沒有立刻變得博學、健談、升職或加薪。生活似乎沒有改變。

那壹般會發生什麽?

我們做了壹些改變,但是看不到預期的效果,就失去了改進的動力,又回到了平時的做法。

我讀過幾本書,或者壹兩個月。嗯,什麽都沒變,我就不看了。我最好玩手機,我最好玩遊戲,我最好追劇。

竹子在生長的前五年幾乎看不到,因為它壹直在地下建立壹個擴展的根系,直到它在六周內跳90英尺。習慣的培養也差不多。妳會在很長壹段時間內感受不到它的影響,直到有壹天,妳突破臨界點,進入壹個新的境界。

事實上,任何探索的早期和中期,通常都會有壹個不盡如人意的低谷。妳期望日新月異,立竿見影。但令妳沮喪的是,在最初的幾天、幾周甚至幾個月,妳幾乎看不到任何明顯的變化。妳覺得壹切都是徒勞。

只要浪費時間的觀念盛行,我們就很容易拋棄好習慣。

但關鍵是,習慣要想實現有意義的改變,需要長期堅持,才能突破沒有明顯改變的“潛在積累期”。在這個過程中,妳似乎看不到任何進步。其實妳是有進步的,只是潛移默化的進步,微妙到妳感覺不到它的變化,但妳卻因為這些潛移默化的變化而逐漸改變。

當妳終於突破了潛在的積蓄期,人們會稱之為壹夜成名,因為外界只看到了最戲劇性的爆發時刻,而忽略了之前漫長的積累過程。

這些都是形成良好習慣的難點,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這壹點。

但我寫這篇文章並不是為了告訴妳:“妳要堅持,要展現妳的意誌力。堅持就是勝利。”這說不通。如果妳關閉這篇文章,妳應該做什麽?

習慣養成的關鍵點是找到建設性的方法,讓我們度過沒有明顯進步的“潛在節約期”。這就是本文想要提供的。

02

行為改變的四大法則

行為改變四定律是掌握習慣中的核心概念。

這本書認為習慣的發生有四個階段:提示、渴求、反應和獎勵。

妳什麽意思?

先說普通的生活習慣:

餓了,這是暗示,而暗示是觸發行為的信號,因為有了暗示,行為就會開始;

妳想填飽肚子,這是壹種渴求。如果妳的現狀和妳的期望有差距,妳就會產生渴求。渴望的本質是渴望內心狀態的改變,在這種情況下就是消除饑餓,讓自己從餓變成不餓。

妳點了外賣,這是壹種回應,回應是壹種可以滿足欲望的行為。

妳吃飽了,妳打嗝,妳很滿足。這是獎勵。獎勵是妳行為的結果。如果妳的回應沒有得到回報,這種行為就不會重復。

我記得有壹年我在雲南的壹個小縣城住了壹段時間。有壹天,我很餓,就習慣性地打開了外賣軟件。結果外賣選擇很少,最後選擇了不同品牌的漢堡。結果我等了壹個小時才到,所以我忘了。食物已經涼了,如果是冷的我就忘了。食物仍然很難吃,而且有壹種奇怪的味道。

我的反應沒有解渴,下次在這個小縣城餓了就不叫外賣了。因為沒有獎勵,點外賣的行為不會再發生。

讓我們舉另壹個更常見的例子:

當妳在工作或學習中遇到問題時,妳感到壓力很大,心煩意亂和焦慮的感覺湧上心頭。這種不安和焦慮的感覺是為了得到暗示;

妳想擺脫這種不安和焦慮的感覺,妳想逃避壓力。這是壹種欲望。欲望的本質是渴望內在狀態的改變。妳想擺脫焦慮,消除焦慮。

妳開微博,刷熱門話題,刷熱門微博,這是回應,刷微博是妳逃避壓力的手段;

妳在由新聞資訊、八卦娛樂、搞笑段子、心靈雞湯、精彩故事、精美畫面組成的信息流中得到了放松,忘記了焦慮。這是獎勵。

因為獎勵,以後還會重復這種行為。只要妳感到有壓力和焦慮,為了消除這種感覺,妳就會拿出手機開始玩。焦慮、壓力和玩手機是有聯系的。

壹旦行為重復的次數足夠多,就會形成習慣。

那麽如何利用行為的過程來形成好習慣,戒掉壞習慣呢?

第壹,在“獲取提示”環節,讓好習慣顯而易見,讓壞習慣不見蹤影。

第二,在“渴求”環節,讓好習慣變得有吸引力,讓壞習慣變得沒有吸引力。

第三,在“反應”環節,讓好習慣變得簡單易行,讓壞習慣變得難以實施;

第四,在“獲得獎勵”環節,讓好習慣帶來即時獎勵,壞習慣帶來即時懲罰。

我們總的想法是,順應我們內心的需求,順應我們的思維習慣,重新設計我們的行為。

具體怎麽做?

03

第壹定律:顯而易見。

首先,妳可以使用時間提示。給習慣定壹個固定的時期,在那個時間去做。

比如我寫日記的習慣,每天晚上十點,我會把所有的事情都推開,坐在電腦前開始寫日記。

晚上10點到12點這兩個小時是我寫日記,排版日記微信官方賬號,推送日記的固定時間。

晚上十點對我來說是壹個非常強烈的提醒。

好習慣通常是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比如健身、讀書。如果妳不設定壹個固定的時間段,他們很容易被其他緊急的事情擠出日程。

其次,綁定現有習慣,用舊習慣來提示新習慣。

很多人因為各種不可抗力因素,在某段時間內無法準確的做壹件事。我們做什麽呢

第二個提示是綁定現有習慣,用舊習慣提示新習慣。

比如我們起床的時間往往是不固定的,但是我們總是在起床後或者早飯前刷牙。

我們總是要起床,不是嗎?然後我們只需要把刷牙這件事和起床綁在壹起,我們在床上會聚在壹起,馬上就知道要刷牙了。

新習慣也可能與舊習慣聯系在壹起。

以閱讀為例。妳每天晚上都會洗澡,洗完澡感覺神清氣爽。可以把看書和洗澡捆綁起來,規定洗完澡就看書。

否則妳將每天晚上遛狗。妳可以把讀書和遛狗捆綁在壹起,規定遛狗之後再讀書。

習慣捆綁重疊的好處是,讀書可以更自然地融入妳的生活,成為妳的常規,時間更靈活;

第三種方法是改造環境,讓它提示。

我們總是傾向於高估意誌力和內在驅動力的作用,低估環境的作用。其實環境有時候更重要。

《控制習慣》裏有壹個案例對我啟發很大。

美國波士頓馬薩諸塞州有壹位保健醫生。她成功地改善了數千名醫院員工和訪客的飲食習慣,讓他們吃得更健康,但她根本不用改變他們的意誌力和動力。她根本沒有說服這些人。她改變了每個人的飲食習慣,甚至沒有提及。

她是怎麽做到的?

通過改變環境。

比如她想讓大家都喝瓶裝水而不是蘇打水,所以她把瓶裝水放在最顯眼的餐桌上,把礦泉水放在每個餐桌上。在接下來的三個月裏,蘇打水的銷量明顯下降,而瓶裝水的銷量卻明顯上升。

人們選擇產品不是因為它們是什麽,而是因為它們在那裏。

如果妳想養成閱讀的習慣,就在妳的房子裏放滿書。如果妳想養成健身的習慣,就讓妳的運動服、運動鞋、瑜伽墊出現在妳的面前。

要利用好環境的影響,相對於增強心理動力,運用意誌力,環境的影響是無聲的,也是強大的。

第四,通過地點提示把地點和壹個習慣結合起來。

在壹項研究中,科學家指示失眠癥患者只有在感到筋疲力盡時才上床睡覺,如果他們睡不著,他們會坐在其他房間直到他們感到困倦。久而久之,這些失眠癥患者開始將床與睡眠行為聯系起來。當他們爬上床時,他們很容易就睡著了。

因為他們的大腦意識到,那個房間不是玩手機,看電視,或者盯著時間的地方,而只是壹個睡覺的地方。

這就是我們大腦的工作方式。心理上,我們會把習慣分配到各自的地方,比如在臥室睡覺,在健身房健身。

我們如何利用這壹點呢?我們應該為我們的好習慣安排特別的地方。

如果習慣電子閱讀,最好再買壹個kindle或者平板來閱讀。

不要把好習慣的地點和環境和做其他事情的地點和環境混在壹起。因為壹旦妳開始混合不同的習慣,那些更容易實現的習慣就會占上風。

如果妳的手機除了用來看書,還用來玩遊戲,那麽玩遊戲就很容易占上風。這樣,妳的閱讀環境就會變成壹個充滿其他誘惑的環境,拒絕誘惑,抵制幹擾是非常耗費精力的。我們應該主動遠離誘惑。

我們再來分析壹下刷牙的習慣。我們每天都要刷牙,刷牙的時間、地點、方式都很明顯,所以這個習慣很容易被觸發。如果我們想讓好習慣容易被觸發和開始,我們應該讓他們在何時、何地和如何做都顯而易見。

對立的狀態是怎樣的?

什麽時候,在哪裏,怎麽做都是懸而未決的,所以好習慣不會在妳的生活中穩定發生。讓好習慣顯而易見,只為閱讀在妳的生活中穩步發生。

04

第二定律:讓它有吸引力。

讓壹個好習慣在妳的生活中顯而易見只是第壹步。第二步,讓它對妳有吸引力,否則即使在妳的生活中很明顯,妳也會視而不見。

我舉個例子,大家就知道區別了。

大學的時候,我在武漢讀書。武漢有有兩種特色小吃,壹種是熱幹面,另壹種是鴨脖。這兩樣東西在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當地人都很喜歡。

但是熱幹面,我吃過壹次就決定再也不吃了,因為不合我的口味,我覺得這是世界上最難吃的面。所以無論熱幹面在我生活中出現的頻率有多高,有多明顯,我都視而不見。

鴨脖就不壹樣了,周黑鴨或者吳京的鴨脖。吃過壹次就愛上了。在宿舍和舍友壹起吃,然後在宿舍吸入的感覺好辣。每次看到別人吃東西,或者路過他們的店,我都覺得非常非常想吃東西。所以我得隔三差五去買。

鴨脖吸引我,熱幹面不吸引我。我會對鴨脖有渴望,但我永遠不會對熱幹面有渴望。

這是否意味著顯而易見的事情並不重要?沒有,後來去了海口工作,海南人的味道很淡。我不能每天都看到周黑鴨和吳京鴨脖,所以我逐漸停止購買它們,我甚至放棄了辛辣的食物。

那如何讓好習慣成為我們生活中的鴨脖,而不是熱幹面呢?

首先,讓它成為壹件愉快有趣的事情,而不是壹件辛苦的工作。

以學習英語為例。壹個大學老師的孩子在英國讀書。他說他兒子學英語不背單詞。他是通過看英文版的《哈利·波特》學會的。想想吧。當我們學習母語時,我們總是在文章中學習單詞。怎樣才能把單詞和成語背下來?

按字母順序背單詞或者不按順序背單詞,不管有用沒用,都把學習語言變成了苦差事,這種學習方法根本沒有效果。

其次,把好習慣和最重要的人生目標結合起來。

換壹種說法可能更合適:圍繞人生最重要的目標建立良好的習慣。

妳看別人天天背單詞,妳也天天背單詞。但是,人家學英語只是因為出國留學要考雅思,妳的未來規劃根本不需要英語。英語不僅僅是妳需要的。學它無傷大雅,但和妳最重要的人生目標無關,所以對妳沒那麽大吸引力。

第三,利用別人對我們的影響。

雖然我們都喊著“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但我們是群體動物,非常容易受別人的影響,尤其是那些我們欽佩、羨慕、仰望、認為很成功的人。

有時候壹件事壹下子吸引了我們所有人,沒有別的原因,就是我們的偶像和榜樣這麽做了。

壹個立誌成為暢銷小說家、以斯蒂芬·金為偶像的年輕人,當他在寫作中看到“寫作的黃金法則是多讀多寫”時,除了寫作,他隨時隨地都在閱讀,所以閱讀可能會立刻吸引這個雄心勃勃的年輕人。

05

第三定律:化繁為簡。

人有壹種壓倒性的行為傾向:怎麽省事,怎麽做。因為人性是渴望安逸的。

如果擺在我們面前的是兩個選擇,人們自然會更傾向於要求工作量少的那個和更簡單省力的那個。

如果我們想養成壹個好習慣,我們必須讓它變得簡單易行。

第壹種方法是使用兩分鐘規則來停止拖延。

保持壹個習慣最難的是開始。萬事開頭難,最怕的就是遲遲不下手。壹旦我們開始,我們將遵循它。

《控制習慣》裏有壹個故事對我很有啟發。

有壹個很成功的舞者,每天早上去健身房兩個小時,但是她養成了壹個習慣,叫出租車,而不是說我去健身房兩個小時。每天早上醒來換好衣服,她都會叫壹輛出租車,告訴自己去91街和第壹大道交叉口的壹家健身房。

養成早起叫出租車的習慣要比養成健身兩小時的習慣容易得多,無論是聲音還是執行力。但是只要叫了出租車,就壹定會去健身房,所以健身兩個小時是很自然的事情。

其實真正決定我們行為的,是我們做出選擇的瞬間。

習慣其實是起點,不是終點。

養成習慣有壹個秘訣。註意前兩分鐘的行為,找到這個習慣的入口習慣。

什麽是門戶習慣?也就是只要實現了門戶習慣,就會推出妳真正想要的行為。重點不是做壹件事,而是抓住壹件事的萌芽。

比如叫出租車是門戶習慣,健身兩小時是真正想要的行為。

就這樣,每晚睡前看書變成了看壹頁,做30分鐘瑜伽變成了拿出我的瑜伽墊,跑3公裏變成了穿上我的跑鞋。

有人可能會說,我肯定不會只是看壹頁,或者坐在辦公桌前打開書。那不是自欺欺人嗎?

這不是自欺欺人,而是步步為營。僅僅因為我們從2分鐘門戶習慣開始,並不意味著我們將永遠只做兩分鐘的事情。

不要指望壹開始就養成壹個完美的習慣。我們的策略是從門戶習慣入手,逐步增加難度。

第二種方法是做好準備,讓接下來的動作簡單易行。

我有壹個習慣。每天晚上用完書桌後,我會把書桌整理好,放在我的閱讀架上,把明天早上要看的書攤開,還有需要看的筆和筆記。

這個動作很簡單,只需要壹兩分鐘,卻大大降低了我堅持閱讀的難度。因為壹切都準備好了,只要我在某個時間坐到桌前,就可以開始看書了。

妳最怕什麽?妳最怕學習,卻要先收拾亂七八糟的書桌,到處找筆。

做好空間的準備,可以讓習慣非常容易的擴散開來。

最後,要註意避開高阻力高誘惑的環境,警惕壞習慣驅逐好習慣。

人都懶。妳現在有兩個小時。妳有兩個選擇。壹個是學習,需要妳的專註力。妳要理解和記憶,妳要努力。另外就是玩手機。不用動腦子。就坐在沙發上看。

妳會選擇哪壹個?很少有人能抵擋住手機的誘惑,就算抵擋住了,抵擋誘惑的過程也是壹件非常耗費精力的事情。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讓自己不用花精力去抵制誘惑。

06

第四定律:讓它帶來即時的回報。

壹個行動的結果是有回報的,所以我們會重復它。

所謂養成好習慣就是讓那件事重復,戒掉壞習慣就是讓那件事不再重復。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對行為的結果大做文章。

人類行為的邏輯,壹言以蔽之,其實很簡單:重復獎勵行為,避免懲罰行為。

但有兩種回報:延遲回報和即時回報;

懲罰也有兩種:延期懲罰和立即懲罰。

我們的祖先最初是在非洲大草原上漫遊的類人猿。在任何壹天,它們的大多數決定都是即時的,比如吃什麽,去哪裏找水,如何躲避捕食者。所以他們無時無刻不在關註當下或者不遠的將來。這種生活被科學家稱為即時獎勵環境,妳的行動會立刻產生明白無誤的結果。

在我們生活的現代社會中,我們今天做出的許多選擇不會立即使我們受益。如果妳做得好,年底會有獎金,壹兩年後就會升職。妳今天開始鍛煉,明年減肥。妳今天就開始學習,可能要三到五年才能感受到明顯的影響。這種生活被科學家稱為延遲回報的環境,妳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看到預期的回報。

這就是問題所在。我們的大腦不是在延遲回歸的環境下進化的。就像20萬年前的晚期智人壹樣,我們更喜歡快速回報而不是長期回報,我們害怕立即懲罰而不是延遲懲罰。

當我們吃零食或其他好吃的東西時,我們的食欲立刻得到滿足,這是壹種快速的回報。我們非常喜歡它。長時間鍛煉出來的好身材,是長期的回報,我們很難堅持。

當我們碰到玻璃杯裏的開水時,我們被燙傷了。這是直接的懲罰。我們會小心避免這樣的事情再次發生。吸了幾十年煙,我們的肺會生病。這是壹種延遲懲罰,所以人們很難戒煙。

好習慣往往會延遲回報,但不能只期待長期回報。我們應該順應我們的天性和進化本能,對好習慣創造即時獎勵和即時滿足,對壞習慣創造即時懲罰。

那麽我們怎樣才能創造即時的滿足感呢?

書中介紹了兩種方法:

用壹種可視化的“習慣追蹤法”來追蹤自己的習慣。

這個方法我深有體會,因為這是我多年來在閱讀中使用的方法。我把壹張大紙貼在墻上,用正字法來追蹤我讀過的書。讀完壹本書,我用粗筆在正字法上加壹筆,然後用細筆在這壹筆上標註書名和讀書日期。寫完壹個“正”,我再寫壹個。

壹是“不間斷”原則。

前段時間有個粉絲跟我聊天,說她有壹種失敗感。她的原話是:“我覺得很驕傲,我從來沒有能夠堅持做壹件事。”

壹直堅持壹件事會給壹個人帶來非常強大的自信,因為妳對自己的行為感到自豪,對自己的人生有掌控感。

所以我的建議是:建立壹個“不間斷”的原則。

美國喜劇演員傑瑞·宋飛用這種方法保持了寫笑話的習慣。他給自己定的唯壹目標就是“永不停歇”,堅持每天寫段子。

他不關心壹個笑話的質量,也不被啟發,而是專註於每天做這件事。

第壹次意識到這件事的好處,就寫日記。

之前跟妳分享過。我寫了壹篇微信官方賬號的日記,分享我每天的想法。我樹立了壹面永不停息的旗幟。我發現,永遠不停止這件事,會帶來穩定的成就感。

永不停歇原則有哪些註意事項?妳要評估自己的能力,不要定壹個不切實際的高難度目標,否則連續的失敗只會讓妳感到沮喪;其次,允許自己偶爾劃槳,因為不好的堅持總比放棄好。

07

戒掉壞習慣,

這與養成好習慣正好相反

我們之前已經總結了思路:

在“獲取提示”環節,讓好習慣顯而易見,讓壞習慣不見蹤影。

在“渴求”環節,讓好習慣變得有吸引力,讓壞習慣變得沒有吸引力。

在“反應”環節,讓好習慣變得簡單易行,讓壞習慣變得難以實施;

在“獎勵”環節,讓好習慣帶來即時獎勵,壞習慣帶來即時懲罰。

但是因為篇幅的原因,我沒有講如何戒掉壞習慣。

我以放棄手機為例,來解釋壹下如何利用行為四定律來戒掉壞習慣。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註意過每天用手機的時間。之前沒註意。後來發現手機有自己的屏幕使用時間統計。沒看不知道。第壹眼看到我就震驚了。

七天來,我平均每天的屏幕使用時間是7小時54分鐘,平均每天拿起手機的次數是73次。除去睡眠的8個小時,在剩下的16個小時裏,我平均每小時拿起手機的次數是4.5次,也就是說我平均每13分鐘拿起壹次手機。

我意識到影響我工作效率的罪魁禍首是手機成癮,於是我下大力氣戒掉手機。我的目標是每天手機屏幕使用時間控制在3小時以內。

首先,當妳得到暗示時,讓它遠離妳的視線。

我關掉了手機應用的所有通知。各大app不遺余力地搶奪用戶的註意力資源。信息通知和提示音是他們增強用戶粘性的方式,我們應該反其道而行之;

每天需要集中註意力的時候,我會關掉手機,藏在看不見的地方;

其次,在產生欲望的過程中,讓它沒有吸引力。

我把所有用來娛樂放松的app都卸載了,尤其是吃飯時間。最占用我時間的是微博、知乎、嗶哩嗶哩、Tik Tok和各大視頻app。手機對我沒有那麽大的吸引力。

我頻繁使用手機有兩個更深層次的心理需求。壹是重視反饋。我不斷查看手機,看微信官方賬號的文章閱讀量、留言、粉絲增長等反饋信息。另壹個是逃避壓力。壹旦在工作中遇到困難或者時間緊張,就會感到焦慮。為了避免這種焦慮,我會通過玩手機來獲得暫時的平靜。

我需要找到壹個替代品。另壹種選擇是停下來做壹點運動或冥想。有了替代,玩手機不是唯壹的解決辦法,吸引力進壹步降低。

第三,使反應環節化,難以實施。

關機,放好,卸載常用娛樂軟件,有需要的話跑到隔壁房間,開機,重新下載軟件。這些步驟太麻煩了,所以我經常放棄。

第四,“獎勵”環節,讓它帶來立竿見影的懲罰。

使用手機時間過長的懲罰是延遲的,所以我引入公眾監督和懲罰。我每天都發截圖到朋友圈。如果壹天下來手機使用時間沒有控制在3小時以內,我就給第六個私信喜歡的朋友發壹個100的紅包。

我很好的戒掉了手機,每天的屏幕使用時間經常控制在2小時以內。這是我自我管理的杠桿點,所以我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了。

總結:

在養成好習慣,戒掉壞習慣的過程中,我總會聽到壹個調子:“能堅持就堅持,不能堅持就堅持。修這些表面的東西沒用。”

請不要被這種說法影響,因為事情並不是他們說的那樣。從零開始,養成好習慣或者戒掉壞習慣,都是需要做到的事情。聰明的人會找到聰明的方法來塑造和管理自己的行為。

我知道每個人想要養成的好習慣和想要戒掉的壞習慣是不壹樣的,每個人的性格也是不壹樣的。所以在具體實施階段,方法也有所不同,但行為四定律不變。肯動腦筋的人,當然可以在基本原理的基礎上,發展出無數巧妙的方法。

戒掉壹個壞習慣和壹個癮大概需要三個月。要戒掉壹個壞習慣,首先要培養壹個好習慣,壹個代替這個壞習慣的愛好,否則當妳戒掉這個壞習慣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