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輔助研究工具是“導航”課程

輔助研究工具是“導航”課程

目前,隨著兒童觀的改變,幼兒園教師的課程意識在不斷覺醒,越來越善於在兒童的生活、遊戲、運動、學習中發現教育機會。但教師課程權力的擴張也帶來了挑戰和風險。為了保證課程價值和實施效果,有必要探索簡單易用的適合壹線教師的配套研究工具,幫助教師進行校本課程反思,優化課程決策,促進幼兒園課程朝著“以兒童為中心”的方向積極創新。

基於此,杭州市西湖區開發探索了培訓工具“5 1主題復習”。通過復習,形成創意主題活動的內容結構和推廣脈絡,在資源拓展和動態生成的過程中,優化幼兒的學習過程、學習方式和學習體驗,進壹步有助於校本課程的高質量實施。

“5 1專題研討”是由“壹張圖、壹條路、壹份學案、壹個發現、壹種命題”五個壹組成的壹組專題研討訓練工具。目的是為教師提供壹個結構化的、基於價值的思維框架,支持教師把握核心要素,理清思維路徑,有效提高教師的課程決策力。如果把老師和孩子經歷的主題活動過程比作壹次旅行,那麽“壹張圖”就是壹個攻略,“壹條路”就是旅行行程的規劃,“壹份學習計劃”就是沈浸式的景點深度體驗之旅,“壹次發現”就是回看相冊的過程,“壹種主張”就是給自己和他人的旅行小貼士。

壹張圖:呈現教師的價值判斷與取舍

壹張照片就像旅行前的壹個策略。我們引導教師在主題展開前,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對預設思維進行梳理,預設思維包括三部分:可利用的資源、可體驗的事物、可開發的價值點。先列出與孩子生活密切相關的時空場、信息等課程資源;第二,在預設的不應錯過的構思主題中,有哪些有趣的事可以和孩子壹起體驗;三是對主題所包含的兒童的學習和發展機會做出價值判斷。

案例:大班“快樂勞動”

可用的資源有“生活老師請了壹段時間病假,孩子感受到了”“班裏的洗手池容易積水”“教室裏有各種清潔工具”。可以體驗的事情有“做壹個關於清潔的采訪和調查”,“過壹個清潔日”,“設計改造洗手池,為各種清潔工具找壹個合適的存放地點”等等。可發展的價值包括“參與班級工作”、“感受工作的樂趣和成就感”、“獲得清潔技能和使用工具的經驗”。

就這樣,老師用簡潔明了的思維導圖從三個方面進行列舉。字數不大,卻清晰地呈現了老師的價值判斷和選擇,成為後續主題活動的操作依據。

壹種方式:動態策劃主題旅遊線索

壹條路就像旅途中具體的旅行路線。我們要求教師以時間軸的方式動態規劃主題進展的線索,處理好兒童經驗的成長與校本課程推進的關系,將兒童的需求和興趣與課程資源及相應的活動聯系起來,並不斷系統化。在“可體驗之物”的流動生長中,幼兒園課程實現了體驗與生活。

案例:大班“成為更好的自己”

2021年是建黨100周年。隨著環境氛圍的日益濃厚,孩子也有了很多的好奇心和最初的感受。鄭源幼兒園以此為切入點,讓孩子們通過了解100這個數字,初步了解中國* * *產黨的卓越歷程。同時,結合身邊的人和事,幫助孩子感受到黨員就在身邊,通過榜樣的力量,營造成為更好的自己的願景,為孩子成長的每個階段設定方向和目標。即將成為小學生的孩子如何努力做更好的自己?妳能有什麽目標和計劃?教師將這些問題與孩子當前的實際充分聯系,生成活動主題,包括“調查了解中國* * *產黨百年歷史,什麽是100,閃閃的小紅星,我愛妳中國* * *產黨”等壹系列活動。

學習計劃:了解兒童如何學習。

學習計劃就像壹次旅行活動,在旅途中有壹種“身臨其境的體驗”。與教案不同,教師更多考慮的是“怎麽教”,而學案強調的是“孩子怎麽學”。我們引導教師為孩子預設壹個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也就是壹個關於孩子在哪裏做事情,用什麽材料,做什麽,怎麽做事情,老師支持什麽,怎麽支持的行動計劃。

案例:大課“哢嚓哢嚓向日葵”的片段。

溫雨順幼兒園的向日葵正在盛開。在主題發展的過程中,兒童通過各種渠道和形式積累了關於向日葵的審美經驗,兒童也願意表達出來。但教師在觀察兒童素描時,發現兒童表達的角度、構圖、形式都很單壹。可見,兒童的審美感知與藝術表達之間存在“脫節”現象。為此,老師設計了“哢嚓哢嚓向日葵”的活動,幫助孩子們從不同的視角、不同的構圖中發現和感知向日葵豐富的美。

在學習計劃中,老師預見了孩子學習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和行為,預設了學習支持物——魔法鏡架,幫助孩子聚焦觀察視角和觀察對象,發現和感知向日葵在不同構圖、視角和形態下的美。“魔法鏡架”實現了兒童審美感知與藝術表達的有效銜接,提升了兒童的藝術表現力。

壹個發現:在教育創新中獲得成就感

壹個發現是,教師在主題實施過程中嵌入了反思,就像旅途中“回頭看相冊”的行為。教師可以通過對主題實施過程的回顧,發現兒童更深刻、更愉快、更享受的學習體驗,發現自己教育實踐的“亮點時刻”,獲得教育創新的勝任感和成就感。

案例:壹個發現——不要忽視孩子的“幼稚理論”

留在幼兒園的葉舟來老師,在回去參加主題活動“羽毛”時,記錄了壹個令她驚喜的“高光時刻”。

孩子們在滑梯附近的地上發現了壹根灰色的羽毛。是“臟”還是“本來就是灰”?孩子對此有激烈的爭執。看到孩子們的爭執,葉老師下意識地問了壹個問題:“怎麽證明?”於是,孩子們開始尋找各種清潔工具進行驗證,表現出專註投入的學習狀態。

葉老師在回顧這門課程的時候才意識到,是他拋出了壹個關鍵問題,而不是直接給出答案,讓孩子從主觀判斷變成了理性思考和實踐驗證。她意識到,孩子的“幼稚理論”也是壹種基於自身經驗的主動思維,需要被傾聽和接受。雖然孩子辯論的問題很小,但直接給出答案會剝奪孩子主動學習的機會,錯過多途徑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這時候“小題大做”,孩子得到的不僅僅是問題的答案,更是問題的解決方法,以及不迷信權威和親身實踐的態度。

壹類命題:尋找相似問題的解決方案。

壹種命題就像是為下壹次旅行或其他同伴提供“旅行小貼士”。我們鼓勵教師在主題實施後,對未來遇到類似教育情境時如何行動提出自己的見解和看法,從而將行動從偶爾的潛意識實踐轉變為有主見的行為,幫助教師實現“從現象轉變為經驗,從經驗形成教育見解”的專業成長。

案例:選擇“小問題”,深入挖掘。

不要忽視孩子的“幼稚論”,這是葉舟來老師在課程實踐中的壹個發現。由此,她進壹步提煉了自己在處理類似教育情境時應該秉持的“壹課主張”,即通過“小問題”的精耕細作,豐富活動,深化孩子的學習。

什麽樣的「小問題」才值得「小題大做」?葉老師設計了壹個問題清單,通過各種方式幫助老師判斷哪些小問題值得探究。比如老師想問的這個問題是不是大多數孩子都感興趣?這個問題是否與題目高度相關?孩子能通過解決這個問題獲得新的經驗嗎?……

如何“大驚小怪”?葉老師建議,要讓孩子在實踐中充分認識,體驗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法。

有哪些「小問題」不能「大」?葉老師列舉了壹些會破壞自然或者違背倫理道德的現象。她指出,當孩子的好奇心與研究倫理相悖時,需要調整策略,引導他們向善向善。

“5 1專題研討”作為壹種研究工具,在校本課程的創設和實施中具有便捷性、靈活性和可操作性的特點,使每壹位教師都能更好地參與其中,並應用到日常工作中。它幫助教師成為有準備的教育支持者,與幼兒壹起建立壹個完整而有意義的學習過程,並支持幼兒成為有能力的學習者和創造性的表達者。同時,也有助於教師在課程實施中實現自己的實踐智慧,對自己的教育理念、態度、行為和效果予以接納和積極歸因,從而煥發專業自信和專業自覺,在勝任感和意義感中產生專業幸福感。

(作者來自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學前教育指導中心)

《中國教育報》2022年2月27日第2版。

作者:沈英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