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讀《中國近代教育改革史》有什麽意義?

讀《中國近代教育改革史》有什麽意義?

20世紀初,中國教育改革全面展開,從學前教育、小學、中學、高等教育到師範教育、實業教育、女子教育、留學教育,改變了中國官學、私學、書院等多種辦學形式和單壹教育結構的長期封建狀態,出現了多種多樣的學校教育結構,為中國現代學校制度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教育結構整體改革最突出的作用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壹,大興女子教育

女性受教育程度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標誌。1904 1清廷頒布的曲定學堂章程規定“家庭教育包括女子教育”,首次將其列為教育改革的內容之壹。“每個縣必須有壹所女子師範學校”,“如果女子師範學校是由官方設立的,其經營應免費為全國集資的備用女師範學生繳納學費”。正是這壹舉措使20世紀初在中國建立女子學校成為壹種流行。1906年2月,慈禧太後“向教育署喊話振興女子學校”;6月,天津北洋女子師範學校開學;65438年6月+10月,謝昌達等人在蘇州創辦振興女校。1907年5月,教育部推動女子學校,擬定女子師範學校章程和女子小學章程,對其辦學宗旨和課程設置作出規定和要求,使女子學校教育在學制上獲得合法地位。據1907年清政府部總務司第壹次教育統計,除甘肅、新疆、吉林外,全國各省共有女校428所,女學生15498人。女童教育已成為中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女校的興起,也為女性人才的培養開辟了廣闊的道路,為女性自身的解放奠定了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礎。

第二,註意留學。

清廷在改革中重視留學,選官派生,鼓勵自費留學。1902年,外交部回憶派留學生出國遊學的方法,提出:“送出國後,應努力爭取專門知識,使先生貫通中西文化,成就可期大。”張百熙、榮慶等人建議獎勵官員出國旅遊和留學,指出留學“特別實用,是對人才最重要的成就”。到1903,10,清政府頒布了張之洞《獎勵留學畢業生章程》。正是在清政府的大力倡導下,已經發生的留學運動在1902-1910年首次興起。費正清稱之為“迄今為止世界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學生出國運動”。甲午戰爭前後,留日學生只有幾十人,1911年猛增到8000人,總數達到2萬多人。加上成千上萬的歐美留學生,形成了壹股相當大的力量。這些留學生回國後對社會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們都不同程度地接受了新學的熏陶和新思想的洗禮,逐漸取代傳統士紳走上歷史舞臺,迅速成長為社會不可忽視的革新力量。同時,留學運動的發展也為中國培養了科學家、作家、醫生、外事人員等人才,為未來的社會建設和進步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教育為國之本,國運興亡靠之,國步興衰靠之。”

雖然清末“新政”改革是清統治者為維護封建統治而采取的應急措施,但由於其制度的滯後性與政策改革的先進性之間的矛盾而失敗,但其中的教育改革是壹項艱巨的社會系統工程,絕非易事,不可能壹蹴而就。評價教育改革的社會意義在於它在現代化進程中的積極作用。新政時期廢除科舉,興學,改學制,建立教育行政制度。清末教育改革不是對傳統教育的重復和修補,而是努力尋找和建構中國教育的新方向和新模式。從這個意義上說,其歷史作用不可低估,清末教育改革對中國當前跨世紀的教育改革也有很大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