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馬友友18次獲得格萊美獎卻拒絕領獎?大提琴手的前半生

馬友友18次獲得格萊美獎卻拒絕領獎?大提琴手的前半生

馬友友認為,對於音樂來說,聽眾聽到的那部分聲音“只是露出海面的冰山壹角,占龐大整體的10%,真正的音樂在表面之下”。

創作者需要借助音樂所傳達的哲學精神和世界觀被埋葬在深海之下,而音樂人則在創作者和聽眾之間充當著好壞的翻譯者。

“當我得到壹段音樂時,我會習慣性地問它背後的歷史是什麽,或者音樂是創作者寫出來的意圖。有了這些東西,妳就能理解音樂中不同的情感層次。否則,演奏者就是壹個使樂器發聲的物體,壹個工匠,永遠成不了音樂家。”

“中國文化對音樂的詮釋很特別,體現了音樂在精神領域對人的巨大影響,這也是我對音樂的看法。在音樂中,聲音是能量,能量就像接觸。我們都知道接觸對治愈有多重要。即使壹個人不能說話,妳也可以和他握手,安慰他。如果他不能說話,他就不能表達自己。妳可以用溫柔的聲音和他說話,就像和壹個老人、病人或新生兒說話壹樣。妳的聲音和妳的聯系人會給他。現在很多人都在談論音樂對人的治愈作用。我覺得音樂不僅能帶來精神上的慰藉,還能起到治療的作用。”

馬友友,195510 7,出生於巴黎壹個中國移民家庭,祖籍浙江寧波。母親熱愛唱歌,父親去法國學習兒童音樂教育。

我的父親馬曉軍是民國時期第壹個去西方學習的音樂家。畢業於馬思聰,小提琴專業,也是作曲家和指揮家。他的母親陸是壹位女歌唱家,畢業於中央大學藝術系。

馬友友從小就生活在音樂界。他聽過數以千計的古典音樂節選,通過唱片或他父親和姐姐的演奏了解這個世界。

馬友友:“我媽媽是歌手,我爸爸是作曲家、音樂理論家和弦樂演奏者。我父親給了我良好的音樂訓練。起初,我演奏巴赫的組曲。剛開始只是彈片段,壹天兩小節。

把每天學的東西聯系起來,其實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了很多。壹次壹點,這是非常好的學習方法。我們不需要壹下子爬上珠穆朗瑪峰,只需要征服壹座小山丘。

父親經常說,如果壹件事很難,妳先把它分成四部分,這樣妳就可以先解決壹些小問題,壹點壹點來,最後解決最難的部分。這是壹個非常好的方法。我媽勸我多練技巧,熟能生巧,量變導致質變。"

從65438到0959,4歲的馬友友開始學習鋼琴和大提琴。

“大提琴是我四歲時的第三個音樂選擇。我的第壹件樂器是小提琴,但是我拉不好,所以我拒絕繼續學習。我四歲的時候就想彈低音提琴,但是它太大了。四歲半的時候,我選擇了大提琴,因為這是我能控制的另壹種最大的樂器。”

1962年,7歲的馬友友和家人搬到美國紐約定居。同年,他和妹妹馬友友在美國卡內基音樂廳肯尼迪中心的舞臺上演出,觀眾達5000人,包括肯尼迪總統和他的妻子。

8歲開始以“神童”的頭銜出現在CBS的全國電視節目中,指揮是大名鼎鼎的伯恩斯坦。

陸媽媽:“優優很喜歡音樂。如果他喜歡這音樂,他聽不到妳。他是聾子,聽不到外面的聲音。他的精神全部集中在音樂上。他從小就喜歡舒伯特和海頓,練起來就不舍得放手。”

“我丈夫是壹名教育工作者,他很有說服力。他不會讓朋友壹次練太久,只有15分鐘,讓他專心練習,因為小孩子調皮,註意力不集中,註意力比時間更重要。”

馬友友小時候就厭倦了練琴。當他還是個“叛逆少年”的時候,他故意打開琴蓋讓大提琴淋濕。

母親陸:“我老公從來不因為音樂打孩子屁股,也不讓孩子因為音樂受懲罰,因為怕孩子心裏留下陰影。如果妳希望妳的孩子將來成為壹名音樂家,不要在他的心裏留下陰影。其他時候,孩子不聽話,調皮搗蛋,可以打屁股。但如果音樂不過關,他爸爸不會打他,而是‘懲罰’他寫漢字和漢字。但友友壹直樂學過關,不需要處罰。”

1969年,14歲的他高中畢業,進入茱莉亞學院,在那裏做大提琴手萊昂納多。羅斯在門下學習。

年少成名,叛逆的馬友友在青春期失去了對音樂的依戀,開始逃課、抽煙、喝酒...壹個很偶然的機會,他在聚會上認識了吉爾,壹個14歲看過馬友友表演的女孩。

當時他和別人打了壹個賭,要兩張NBA球票和壹份外賣海鮮披薩,才能得到吉爾的吻。

吉爾告訴馬友友,她來紐約是為了找壹個拉大提琴的男孩。在她14生日那天,她曾經在維也納看過天才大提琴男孩舉辦的音樂會。可惜來了美國之後就再也沒有那個男生的消息了。吉爾說的這個男孩就是他。

當晚馬友友贏得了機票和披薩,但吉爾得知真相後離開了馬友友。

馬的母親說,“那是他的初戀。他痛苦了很久,甚至有壹次問我,‘有沒有辦法讓時間倒流?’我告訴他不行,但是我們可以改寫未來。"

於是在茱莉亞音樂學院學習了七年後,馬友友輟學去了哈佛大學主修人類學。

馬友友:“我在茱莉亞音樂學院可能學不到不同的東西,但我在哈佛遇到了壹些非常有趣的人。他們談論樂器之外的音樂,而茱莉亞音樂學院的人總是談論樂器內部的音樂——這是非常不同的。人如果總是從自己的行為出發去思考,就會在身體行為上發展得更多。

哈佛大學裏有很多像利昂·基什內爾這樣的人,也有很優秀的老師——洛伊斯·沃斯蓋·萊西恩,壹個真正偉大的老師,他總是用蘇格拉底的問答法提問。在建立基礎詞匯的基礎上,她教人如何思考,如何相信自己的能力和聽力。壹旦開始有了自信,就可以把學過的完整詞匯運用到音樂中,這是極其有用的。"

馬友友和吉爾在哈佛大學再次相遇。他給吉爾寫了壹封情書:

“妳離開我之後,愛情和音樂似乎從我的生活中消失了。放棄大提琴快四年了,現在不知道能不能彈鋼琴。昨晚,我猶豫了壹夜,想為妳做點什麽,彌補我之前的荒唐和輕狂。我想給妳壹個獨奏會。”

獨奏會結束後,馬友友和吉爾墜入愛河,撿起了被遺棄的鋼琴技巧。馬友友說,吉爾是她壹生中最美麗、最聰明的女人。他們是大提琴上的弦和弓,誰也離不開誰。

1976馬友友畢業於哈佛大學,獲得人類學學士學位。

1977,馬友友和女友吉爾?哈瑙爾結婚了,有了兩個孩子。

馬友友:“最重要的時刻是結婚生子。從那以後,我對時間,對生命,對死亡的態度徹底改變了。突然間壹切都是真實的,妳不能再四處遊蕩了,妳必須承擔責任。”

“作為父母,我和妻子希望音樂是豐富我們和孩子們生活的壹個元素。令我們高興的是,音樂已經成為孩子們生活和他們探索生活的壹部分。我們從未想過他們會選擇音樂作為職業。我們唯壹希望教給他們的是我們所珍視的價值觀。”

1981年,蘋果創始人喬布斯遇到了正在參加阿斯彭國際設計大會的馬友友,馬友友正在參加阿斯彭音樂節。

喬布斯被馬友友的音樂感動,成為了他的粉絲。他邀請馬友友在他的婚禮上演奏,但馬友友因為出國演出錯過了。幾年後,馬友友來到喬布斯家,坐在客廳裏,彈奏巴赫的音樂。他告訴喬布斯夫婦,“這是我希望在妳們的婚禮上演奏的歌曲。”喬布斯很感動,對他說:“妳的表現是我聽過最好的。這就像上帝的降臨,因為我不相信壹個凡人能做到這壹點。”當喬布斯被診斷患有癌癥時,他邀請馬友友在他的葬禮上演奏。

馬友友於20世紀80年代回到中國,在中央音樂學院進行交流演出。

1992年春天,馬友友遭遇了人生的重大危機。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他不斷將世界各地的民間音樂、流行音樂甚至邊緣樂器融入創作,這激怒了嚴肅音樂界的保守派。

維也納國家劇院取消了與他簽訂的演出合同。就連6歲時和他壹起打球並多次幫助他的導師斯特恩也拒絕和馬友友壹起表演。他對馬友友說:“孩子,妳在自以為是的軌道上滑得太遠了。要不要把古典音樂變成兒歌秀?”

當馬友友完全被迷茫和無助包圍的時候,他的妻子吉爾安慰他說:“貝多芬說過‘規則就是用來打破的’。妳覺得所有的古典音樂都是當時民謠和流行音樂的最佳結合。妳不會希望我們的孩子和孩子的孩子只知道莫紮特和巴赫,而不知道其他音樂在我們這個時代已經存在了吧!妳沒有錯!這不是壹個妻子的意見,而是妳最信任的朋友的心聲!”

馬友友和他的妻子非常親熱。“我妻子是哈佛大學的德國文學老師。她不是音樂人,但她是我最好的評論家,也是最聽我說話的人。”

1993年,馬友友被香港中文大學授予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從65438年到0997年,馬友友用了很多年的時間,結合各種表演藝術,創造性地演繹巴赫大提琴組曲。

“我人生的每個階段都需要不同的動機來激勵我繼續拉大提琴。我小時候玩音樂是因為我出生在音樂世家,家人對我有期望,我很容易從演奏樂器中獲得快樂。十幾歲的時候,我用演奏樂器作為壹種表達方式。在那之後,我演奏音樂作為壹種探索和尋找意義的方式,壹種代表個人、群體、不同時代和地區的聲音。最近音樂成了我記憶中人生經歷和友情的解碼。我也相信這種無限豐富的自然是人類精神的反映。”

從65438到0998,馬友友在美國註冊了非營利藝術、文化和教育組織項目“絲綢之路計劃”,致力於藝術、文化和教育活動,希望通過將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和觀眾聚集在壹起,打破地域壁壘。

1999年,馬友友醞釀了10年的巴西之魂專輯。經過長時間的辯論,格萊美以12的成績為他加冕。

同年,馬友友在《羅傑先生的街坊》、《芝麻街》等電視節目中帶領小部分觀眾走進音樂世界。馬友友努力為孩子們創造音樂空間,讓音樂和創意成為孩子們生活的壹部分。

2000年,他為電影《臥虎藏龍》演奏了主題曲,這部電影贏得了當年的奧斯卡最佳音樂獎。

同年,他創建了絲綢之路管弦樂團,這是壹個非盈利的藝術、文化和教育組織,匯集了來自美國、俄羅斯、日本、伊朗、中國等地的音樂家、作曲家和編曲家。他們堅持探索東西方音樂的差異,並在此基礎上進行不懈的創新。

“絲路樂團的核心理念是‘拆墻架橋’。作為壹個音樂人,我走遍了世界各地,總能看到很多不同的視角。假設每個民族都可以用音樂、聲音、語言來表達自己的心聲。那麽,當這麽多不同的聲音聚集在壹起時會發生什麽呢?這些聲音會是什麽樣的?來自巴基斯坦,來自布宜諾斯艾利斯,當這些聲音聚集在壹起會發生什麽?這是創造力的源泉。”

“所有的藝術都是為了說話。通過音樂,妳可以知道幾百年前的偉人在想什麽,比如貝多芬、巴赫。”馬友友說,“通過音樂,妳可以了解他們的音樂思想。這是多麽美妙和激動人心啊!當我通過音符重新詮釋那些偉大作曲家的內心時,是作為演奏者最榮耀的時刻。”

他想告訴人們的是,音樂本身有著豐富的可能性,它能帶給人們不壹樣的靈感。更重要的是,音樂可以教會人們用更多的方式思考。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到這壹點,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就會縮小,世界就會變得更加開放。

“我會聆聽來自世界各地的爵士樂、古典和新潮音樂家的作品,並將這些聲音與歷史事件聯系起來。我認為這是人們感受和想象那些逐漸變得遙不可及的時光的壹種方式。”

“每個國家,每個社會都有音樂,音樂表達了我們心中最珍貴的思想感情。人生最重要的是不同地方、不同國家的人多壹些了解,多壹些交流。”

在這壹理念的指引下,馬友友從壹個頂級的大提琴家走向了壹個新的高度,致力於各民族音樂文化的交流、融合、推廣和教育。

2004年春天,馬友友再次獲得第43屆格萊美獎。迫於公眾和媒體的強大壓力,維也納國家劇院再次邀請了馬友友。

馬友友曾說:“音樂是無與倫比的,所以他可以表演,但不能比賽。”。這就是他拒絕贏得格萊美獎的原因。

2005年,曾為《星球大戰》等電影配樂的好萊塢作曲家約翰?威廉姆斯宣布將與馬友友合作完成《藝妓回憶錄》的配樂。

2006年,馬友友回到家鄉寧波舉辦巴赫之旅大提琴獨奏音樂會。

移民法國的父母堅持在家裏教馬友友和妹妹聽中文、練書法、只用中文交流。直到馬友友五歲去了紐約,他才放棄了中文表達。

馬友友的祖屋,

“當我踏上香港、臺灣省和中國大陸時,我小時候受到的文化、教育和習俗變得如此生動和逼真。這裏所有的人都在談論我父母說的話,我感到壹種親密的關系,我渴望了解這件事。”

2007年,馬友友和他的“絲綢之路”合奏團參加了世界特奧會開幕式。

馬友友談到練琴時說:“有時我可以練幾個小時,有時我可能只彈幾分鐘。在我看來,想象自己在練習鋼琴也是練習的壹部分。無論妳是想象自己在練琴,還是真的在練琴,大腦都會建立相同的神經連接和肌肉記憶。畢竟練琴重在質量,而不是數量。”

2009年6月20日,馬友友在美國總統奧巴馬的就職典禮上表演。2011 2月15日,美國總統奧巴馬授予15人2010總統自由勛章,其中包括馬友友。同年,馬友友獲得了肯尼迪中心頒發的終身成就獎。

2016年,馬友友還在做他的絲綢之路項目。馬友友、吳彤和龍宇從絲綢之路的起點Xi出發,分別在Xi安、蘭州和烏魯木齊與當地愛樂樂團舉辦了三場西部音樂會。

2017 2月13,在美國洛杉機獲得第59屆格萊美獎“最佳世界音樂專輯”第18次。

馬友友是與格萊美結緣次數最多的中國音樂家。尤為難得的是,他比其他古典音樂家更“兼容”。他最大的目標是把音樂變成壹種交流的語言,跨越世界上不同的種族,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我更喜歡德國觀眾。他們都是帶著樂譜來聽音樂會的,非常專心。法國聽眾需要視覺引導,而英國人註重聽覺效果。他們很少鼓掌,但妳會覺得很溫暖。

馬友友:“文化在我心目中的定義是人類內心最深處的表達。文化的重點不是被創造出來,而是活在人們的心裏。作為壹個演奏者,我想做的不是完美地演奏壹首音樂,而是確保聽者也參與其中,喜歡它。無論是演奏音樂,與人交談,還是教學,都是如此。說到底,教育和文化是壹回事:創造能在記憶中存活的東西。

我始終相信藝術和科學都是哲學的壹部分,這些領域本質上都是對自然和人類真理的探尋。"

“在我心裏,他的善良和真誠比他拉大提琴的成功更重要。”母親盧對說,“因為他是我的兒子,不是機器。大提琴是他的愛好。他用大提琴來傳播他的愛。我最愛他。”"

我的母親魯·溫雅說:“我都快九十歲了。我以前從來沒有告訴過任何人,但我認為這對他人和後代都有好處。總有壹天,馬友友的時代會過去,友友也會說,‘再過幾年,人們可能會忘記我。’"

在歷史的長河中,人的生命很短暫,但優美的音樂和人性的光輝將永存,就像16世紀巴洛克時代的巴赫音樂和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精神,在21世紀依然影響和激勵著人們。

馬友友在音樂上的創新精神值得永遠銘記和傳承!

傳承古跡,撰寫名人傳記,記錄重大社會歷史事件,還有壹個免費的在線個人傳記紀念平臺,可以邀請親朋好友寫壹章他們眼中的妳。家譜和祠堂功能將在稍後推出,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