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對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的思考~

對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的思考~

這可能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

我十二歲開始讀,到現在已經七年了。我讀了壹遍又壹遍,最後我發現這本書我永遠讀不完。

有人說托爾斯泰寫《戰爭與和平》的契機是為了探索俄羅斯社會的出路,但我壹直認為這種觀點過於片面。在我看來,壹部真正偉大的小說應該是包羅萬象的,而不僅僅局限於壹個小小的目的。從《戰爭與和平》中,我們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軍事科學甚至宗教等等。這些共同構成了壹個龐大的思想體系。這個系統既有主觀的,也有客觀的。它之所以主觀,是因為它來自托爾斯泰的思考和總結,很多地方都打上了“托爾斯泰的烙印”;說它客觀,是因為它不強加於人,而是潛移默化地影響人,使人在被“托付”的同時,逐漸凸顯自己的個性。

另壹方面,我覺得托爾斯泰眼界高,視野遠,可能不會把人類所謂的政治當回事。從根本上說,托爾斯泰關註的應該是更廣闊的精神和永恒。在《戰爭與和平》中,托爾斯泰不止壹次用皮埃爾和安德烈的大腦來討論這個問題,他並沒有告訴我們討論的最終結果,這也正是它的客觀性所在。他似乎想讓我們獨立思考,找出答案。但是,人的思想是不壹樣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所以,凡是讀過《戰爭與和平》的人,都在腦海裏建構了自己的《戰爭與和平》。

應該說《戰爭與和平》最大的成就在於它的思想含量,這是無與倫比的。然而,在其他方面,它的成就同樣非凡。

在結構安排上,處理這樣壹部浩如煙海的作品是非常困難的,但托爾斯泰卻能夠憑借自己的藝術天賦,在戰爭與和平之間來回穿梭,井然有序。而且托爾斯泰似乎特別擅長描繪高難度的大場面,比如戰爭、舞會、宴會。他能用很短的文字道出每個人的性格和心理,卻從不覺得雜亂無章,這是其他任何作家都達不到的。

在語言方面,《戰爭與和平》壹直保持著樸素而鮮明的風格。不算旗幟鮮明,但內涵深刻,讓人壹看就知道是托爾斯泰寫的,比莎士比亞的雕句好太多了。

就性格而言,《戰爭與和平》也有自己高超的特點。首先,書中幾乎每壹個人物,包括那些無關緊要的配角,比如伊波利特、莫特馬爾、小尼古拉,都有自己的個性(很難做到這壹點,其他小說如《紅樓夢》、《水滸傳》也有類似的成就)。其次,很多書裏的人物都是不斷變化的。比如皮埃爾,從單身到結婚,從私生子到繼承人,從海倫到娜塔莎,從雅各賓派到* * *援社,從戰前到戰時到戰後,從貴族領主到囚犯到釋放,從事業之初的青春年少到後來的好學思考,壹直處於不可阻擋的狀態。他每經歷壹件事,就會產生壹些新的想法,不自覺地完成自己的蛻變。再比如安德烈,他的人生經歷了很多巨變,參軍,受傷,喪妻,對娜塔莎的愛,娜塔莎變心,死亡。與皮埃爾相比,他的性格變化比較突然,這與他所處的環境和他自身的特點有關。娜塔莎變化最大,尤其是在她和皮埃爾結婚之後。她已經從壹個活潑、快樂、愛唱歌跳舞的女孩變成了壹個不修邊幅甚至吝嗇的母親,以至於傑尼索夫再見到她時都會大吃壹驚。但是,不管這些人物的變化有多不可思議,我們都會覺得合理,提不出任何異議。好像壹切都應該是這樣的。而且,無論他們怎麽變,皮埃爾還是皮埃爾,娜塔莎還是娜塔莎,安德烈還是安德烈,他們與生俱來的根本特征永遠不會變。這就是托爾斯泰的天才之處。他總能站在客觀的高度,客觀地描述和觀察人物的性格,不會因為任何主觀因素而刻意去塑造。這種旁觀者的寫生手法,表面上看起來缺乏情感,過於冷酷,但如果深究,妳會發現托爾斯泰其實把很多東西都托付給了他的人物,包括世界上最深的感情和悲憫。正是這種最深切的感受,讓托爾斯泰與所愛保持了壹定的距離。他能客觀判斷,但很難全身心投入其中。我記得高爾基在給契訶夫的信中說,“妳知道嗎,在妳的戲裏,我覺得妳在處理人物方面比魔鬼還冷酷。妳待他們如雪,冷若冰霜。”但是《萬尼亞舅舅》這部戲讓高爾基感動得流淚。讀《戰爭與和平》讓我有了相似的感覺。

《戰爭與和平》給了我很多東西,包括宇宙萬物運轉的原因,生活的啟發,心靈的慰藉。壹直以來,我都很喜歡皮埃爾,把他當成精神上的知音。他隨和,善良,豪放,貪圖享受,卻沒有貴族老爺的架子。他經常沈浸在精神世界裏,讓我覺得親切。娜塔莎很可愛,但是有點輕浮,所以阿納托利壹誘惑她,她就放棄了對安德烈的愛。經歷了戰爭洗禮的娜塔莎冷靜成熟了許多,但同時也失去了從前的活潑和快樂。安德烈是另壹種人格。他冷酷,聰明,善良,敏感,但他常常缺少皮埃爾的寬容,所以常常後悔。很遺憾安德烈死了,但除此之外,我們找不到更好的結局來為他安排。畢竟他死了就開悟了。

《戰爭與和平》中有很多精彩的片段,值得玩味。例如,當羅斯托夫壹家因為戰爭搬出莫斯科時,娜塔莎向皮埃爾告別。娜塔莎從窗口探出頭來,向皮埃爾打招呼,皮埃爾穿著邋遢匆匆走過。他們簡短地交談了壹下。皮埃爾因為迷戀娜塔莎,又考慮到自己的處境,所以粗心大意。最後,他向娜塔莎揮手告別:“明天,不!再見,再見。”然後他停下來,落在馬車後面。娜塔莎長時間地把頭伸出窗外,給皮埃爾壹個親切而幸福的微笑。

這段話讓我特別感動。雖然他們之間的談話很平淡,幾乎沒有什麽令人驚訝的地方,但我還是能感受到戰爭陰影下人與人之間真摯的感情。尤其是皮埃爾的那句:“明天,不!再見,再見。”更有價值。在他看來,這種離別永遠不會是對娜塔莎的永別,而且戰爭將至,明天風雨不定,所以他說了這麽壹句看似不經意卻無比痛苦的話。

有人說托爾斯泰僧侶般的不抵抗讓他看起來像個可笑的懦夫;還有人說托爾斯泰屬於農民階級,他的農民宗法觀有很大的局限性。對此,我想說,我們的世界缺少的是托爾斯泰的不抵抗。因為人類太有競爭力了,不僅想超越自己的同胞,還想進壹步征服孕育了自己的大自然。很顯然,人類征服自然是不可能的,他們會為自己的成功付出代價。這不就是酸雨、臭氧層破洞、全球變暖等壹系列事實嗎?至於所謂農民階級的局限性,就不值壹提了。如果我們把托爾斯泰劃分成這樣壹個偉大而先進的人物,那就像用米尺測量地球壹樣,可笑至極。

不管怎麽說,托爾斯泰是個偉人,他的思想是很多人無法理解的,所以我們沒有資格站在這樣壹個偉人面前告訴我們該怎麽做。雖然他不反抗,也不偏袒農民,但這畢竟是他自己的性格。和其他很多人的人格壹樣,我們沒有理由不尊重它。而且,我覺得正是因為這種獨特的人格,托爾斯泰才成為托爾斯泰,否則他只是壹個平庸的人。

《戰爭與和平》是壹部怎樣的作品?托爾斯泰曾說,“它不是傳說,不是長詩,更不是歷史編年史。”《戰爭與和平》正是作者想要表達的形式,能夠在其中表達他想要表達的東西。他說的是實話。孟子也曾說過類似的話:“我的話只是話。”文字可以傳達意思,就這麽簡單。托爾斯泰認為,文學只是表達思想的壹種形式,作為壹種形式,它遠沒有內在的靈魂重要。後人讀《戰爭與和平》,常稱之為史詩,其實是違背托翁意願的。真正了解《戰爭與和平》的人,最終會發現它是思想的結晶,但不是文學。這部小說的作者托爾斯泰是壹位偉大的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