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請教壹些天津的書畫家。

請教壹些天津的書畫家。

李叔同(1880-1942)住在天津。多方面師從天津鴻儒畫師,在經典、詩詞、書法、篆刻等方面打下了深厚的基礎。1905年率先赴日留學,被日本《國民報》譽為“第壹個對西方感興趣的中國人”。1911年留學回國,在天津高等專科學校開設了第壹個圖案班,並在織裏模範工業學校擔任國畫教師,率先掀起了中國學校藝術教育的新浪潮。1912後主要生活在南方,但與家鄉書畫界的親友保持聯系,為“晉派中國畫”的形成做出了不少貢獻。李叔同最早引進西方繪畫、美術教育、音樂教育、戲劇、廣告設計、畫報編輯等文藝門類,拉開了20世紀中西文化交融的序幕。《民國初年中國畫家》記載了呂鳳子對李叔同的評價:“嚴格地說,李叔同應該是中國傳統繪畫改良運動的第壹個發起者。從現有的諸多資料來看,李先生應該是民國以來正式將西洋畫引入中國的第壹人,激發了中國傳統繪畫有待改進的思潮。後來的劉海粟、徐悲鴻,本質上都接受了李先生的影響,進而成為中國傳統繪畫改良運動的推動者。”李叔同(1880-1942)住在天津。多方面師從天津鴻儒畫師,在經典、詩詞、書法、篆刻等方面打下了深厚的基礎。1905年率先赴日留學,被日本《國民報》譽為“第壹個對西方感興趣的中國人”。1911年留學回國,在天津高等專科學校開設了第壹個圖案班,並在織裏模範工業學校擔任國畫教師,率先掀起了中國學校藝術教育的新浪潮。1912後主要生活在南方,但與家鄉書畫界的親友保持聯系,為“晉派中國畫”的形成做出了不少貢獻。李叔同最早引進西方繪畫、美術教育、音樂教育、戲劇、廣告設計、畫報編輯等文藝門類,拉開了20世紀中西文化交融的序幕。《民國初年中國畫家》記載了呂鳳子對李叔同的評價:“嚴格地說,李叔同應該是中國傳統繪畫改良運動的第壹個發起者。從現有的諸多資料來看,李先生應該是民國以來正式將西洋畫引入中國的第壹人,激發了中國傳統繪畫有待改進的思潮。後來的劉海粟、徐悲鴻,本質上都接受了李先生的影響,進而成為中國傳統繪畫改良運動的推動者。”

劉奎齡(1885 -1967),本名姚晨,是天津衛八大世家“土城劉氏”的後裔。少年時開始學習西畫技法,接受透視、色彩、解剖等素描知識,掌握攝影技巧。為了讓筆墨傳達意義,他經常去動物園或郊外寫生,對生活中的飛禽、走獸、魚蟲進行素描或攝影,在家中仔細整理提煉,然後投入文字。步入中年後,他在臨摹古代名家作品時,努力學習宋元畫家的飄逸靈動,同時也充分借鑒了呂紀、沈權等明清畫家的渾厚筆法和傳神造型。同時,受當時藝術思潮的啟發,他不遺余力地學習和引進西方現實主義的傳神技法,特別是郎世寧和朱琳奇峰的技法,使他的作品生動傳神,富有立體感、動感和質感。

劉奎齡的國畫功底是全面的,在花鳥、動物、山水畫上都有很高的成就,但以畫花鳥的造詣為最高。他作品中的花鳥走獸大多來源於生活,來源於他對自然動物的細微觀察。他們既不照搬自然,也不照搬古人,在構圖和造型方面都表現出了傑出的創造力和傑出的藝術才華。他以豐富生動的藝術想象力,真正做到了古今優秀傳統筆法、現實生活中的自然物象、西方繪畫的真實感和整體感的融合,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面貌。在具體技法上,他開創了濕地絲毛的筆法,善於將筆、色、水靈活結合,將各種色彩融合成淡雅的色彩,生動地表現了飛禽走獸的形體結構和皮膚光澤,收到了極好的藝術效果。

劉子久(1891.5—1975 3)出生於天津。擅長中國畫。1920畢業於中央陸軍勘測學校。曾任天津市美術館館長、策展人。1949後,任天津美術館副館長、天津文史研究館館員。作品有《支援前線》、《長城放牧》等。

張兆祥,何姿安人,生於鹹豐二年(1852)。他住在城裏包公寺的胡同,他的書房叫“聽松軒”。他師從著名畫家孟,他畫了許多新的想法。孟的老師早在嘉慶、道光年間就成功地將西方顏料引入繪畫。就這樣,張兆祥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趙翔強調“以萬物為師,以生機為運”,註重實物寫生。他曾面向荷塘牡丹園,用張耳的大紙畫花卉,畫姿態,用筆工整嫻熟,得古法而不拘泥於古法。他熟悉西方攝影技法,是中國第壹個將攝影運用於中國畫創作的智者。他的花卉作品既有古代畫家徐希、黃泉的神韻,又有西方畫家郎士寧的美。所以壹花壹葉,形神兼備,絢麗立體,開創新的風格,被譽為“花藝大師”。光緒十八年(1892),趙翔為文美齋南紙局創作了200張《百花筆記》,印刷出版後風靡海內外,為國寶級。清末民初,天津市民以擁有趙翔的畫為榮,商店也有幸掛上他的花屏。來天津做生意的人多買他們的畫帶走收藏。因此,許多弟子追隨趙翔的繪畫道路,許多人後來成為著名的畫家,為“天津派中國畫”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徐世昌(1855-1939)生於水竹村。他的祖先在清朝乾隆年間移居天津。他七歲喪父,由母親劉帶大。清光緒八年,升國子監,大學士,內閣副大臣。民國時期,任國務卿、總統。作為“北方軍事家”,徐世昌是從天津出發的。任總統時提倡“文誌”,組織晚清詩社,創辦“四存社”,倡導推廣國學。策劃並協助金貝樓、周等人在1920成立中國畫研究會。17年間,他回到天津做“租界居民”,投身於詩詞書畫活動,成為中國東方繪畫協會會長。擅長畫山水、竹、石、松樹,畫風清純灑脫於靜雅。在他的周圍,官僚文人如梁實意、、龍、、、熊希齡、蔡元培、範範山、金杯樓、周、、趙元裏、傅增湘等人穿梭於京津之間,為“天津國畫”增添了“天津畫系”的元素。也導致了從天津租界退下來的官僚政客和前清朝老兵寫字畫成為依附畫家的社會風氣。徐世昌非常重視結交對中國畫感興趣的外國畫家,如福開森、朱爾典、渡邊淳壹和慕辰。此外,俄、日、英、法租界在天津舉辦畫展或邀請外國畫家講學時,“天津畫派”在誕生之初就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的特點。

孟光輝(1867-1939),近代天津著名書法家。字生,也是僧。還有許多別稱,如、石、印社、白雲山人、君子泉等。原籍山東鄒縣(安徽壽光)?。長期生活在天津。

他家有學習史,從小受父親影響。他很小就能寫詩了。8歲能寫“伯”字,12歲能臨摹何字,是天津臨摹南鐵北碑的名手。盛年遊歷福建、浙江、江蘇、湖北等地名山大川。與畫家馬壹起,完成了方形幕布。

孟光輝與“華(石魁)、顏(秀)、趙()並稱為津門“四大書家”,都是關系密切的親戚。他無所不能,精通各種書法,尤其是隸書和行書。他把“真草書”融為壹體,綜合了燕、劉、歐、趙、蘇、黃、米、蔡諸代書法家的特點。他大多在半夜寫作,更仔細地研究硯墨。

孟光輝致力於書法的發展,為人們書寫條幅、匾額,風格各異,深受人們的喜愛和名人的稱贊。早年還為東門孔廟題字。

他還擅長臨摹。就連墨汁的深淺也差不多,他能把真假混為壹談。他的書法和他自己的河字有關。他不想追壹種書風,也不想拘泥於壹種書風,但可以不畫而教畫。楊青是20世紀30年代著名的畫家,我是他的壹個徒弟。

興趣廣泛,喜歡京劇、昆曲、曲藝,曾為中國大劇院題匾。1921年加入嚴修創辦的城南詩社。

孟光輝從小也喜歡古玩,收藏各個朝代出土的文物和書法用紙、扇子、文具。這個系列最出名的是它的大價錢。他特別重視甲骨文的研究和收藏,是與王翔、王齊名的中國甲骨文收藏家之壹。* * *身邊買了430塊甲骨,王翔是殷墟最早的發現者。因此,他們將中國古代歷史向前推進了近1000年。到目前為止,收藏品中的壹些古物很難找到。他擅長溝通和友誼。他從小就和弘毅大師李叔同關系密切。他曾為自己60大壽寫下“壽”字。

孟光輝作品不多。他說那幾本比較貴,他寧願窮也不願意多寫。著有《漢代殘石集》和《丁勝藏全》,現藏李鶴年。他窮了壹輩子,直到去世,圖書館裏只發現了2元的假幣。1939病逝,享年73歲。

嚴修(1860 ~ 1929)是壹位教育家。字孫帆,號孟府。天津人。晚清翰林。他在貴州學政治時,主張新學,為的是能在經濟學上開壹門專題而出名。1897任期後辭職,熱心推動下鄉學習。先是請張伯苓教家塾,後建私宅作為專用中學堂(現南開中學前身)。此外,李玟第壹小學和第二小學是與紳士壹起創辦的,以幫助地方當局建立壹些政府小學、半日制學校、補習學校和其他教育機構。後來在民房中建立了女子小學、保姆作坊(幼師)、育幼園,對天津新教育的興起起到了啟蒙和推動作用。南開大學1918和張伯苓壹起創辦。晚年倡導成立城南詩社和重華社,教授理論和訓詁學。作品種類繁多,有詩歌、散文、日記、書信等,還有《嚴範孫先生的遺作》、《嚴範孫先生的古代現代詩歌》等書籍被收藏出版。他的書法清秀迷人,是近代天津四大書法家之壹。嚴修(1860-1929)是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學者,也是革新封建教育、推動教育現代化的先驅。字,號夢芙,號。原籍浙江慈溪。出生於1860漢族。石頁鹽商。

從小接受傳統教育,讀經典。1882年,鄉試後中選,次年考入國子監。歷任清代國子監編輯、國史館助理編輯、會典館詳校官、貴州學政與學部侍郎,主管民族教育。但他不同於壹般的封建正史,積極倡導新式教育。他因呼籲光緒皇帝設立“特別經濟課程”改革科舉制度而出名。

嚴修大力推廣民辦學校,熱心在鄉村推廣學校。我們開始改革舊式教育,並以圖書館為基礎促進“西學”的傳播。首先,我邀請張伯苓來教我的家庭學校(叫做嚴觀),學習英語、數學和自然科學,並帶頭學習西方。他們和士紳壹起創辦了李玟第壹小學和第二小學,並幫助地方當局建立了許多官立小學、半日制學校、補習學校、研究所和其他教育機構。

嚴修倡導女子教育,是中國女子教育最早的倡導者之壹。創辦於1902的嚴女校,被《大公報》稱為“振興女校的起點”。1905年,顏氏女校改為顏氏女校,成為壹所正規的私立女子小學。並在民房創辦了“保姆作坊”(幼師)、顏氏育幼園(幼兒園),培養了中國最早的幼兒教育骨幹。

在推行新式教育中,嚴修的壹大貢獻是創辦了南開學校。1902到1904,兩次去日本考察教育方式。1904年春,出任直隸校尉。後來,我和張伯苓決定把燕亭和王()亭合並,辦壹所私立的專門中學。1904 10年6月,中學正式開學,張伯苓被任命為監事(即校長)。這是南開學校的前身。1907更名為南開中學堂。作為學校管理者,嚴修不僅以個人的財力、物力支持學校的發展,而且在教育思想、辦學方向等方面對南開影響很大。1918隨張伯苓赴美考察大學教育。1919年,他們共同創辦了南開大學,後來又創辦了南開女子中學和南開小學。到1928,獨特的南開系列學校(小學、中學、女中、大學)終於建成。

晚年,嚴修還在天津發起成立了城南詩社和重華社。他的作品包括詩歌、散文、日記、書信等。現已編著出版了《嚴修東遊日記》、《嚴範孫先生古代近體詩》、《香亭筆記》等著作。嚴修不僅研究了經學史和數理計算,還研究了太西學。而且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書法飄逸俊朗,是當時的金門四大書法家之壹。他的好詩與趙、王守訓並稱為“近代天津三傑”。

1929年3月15南開“校父”嚴修在天津逝世,享年69歲。世界各地的南開校友捐資在南開中學修建了“孫帆樓”,並塑造了壹座銅像。1992南開大學在校園內雕塑了壹座銅像,紀念嚴修對祖國新學新學教育的貢獻。

趙元力,(1868-1939),現代書法家兼詩人,人稱尤美。與華世奎、孟光輝、嚴修並稱為“金門四大書法家”。1921年,嚴範孫、金希厚、王守庚等人組織了“南城詩社”,也被稱為“近代天津三大傑出詩人”。著有《藏齋集》和《藏齋詩話》,李叔同曾向其學習。趙元力的“蘇式”書法,在飄逸靈動中顯示出壹種雋永渾厚的韻味,既繼承了蘇式的飄逸舒適的特點,又有著鮮明的自我形象,字裏行間透著濃濃的書卷氣。趙元力在蘇聯體育方面的成就是獨壹無二的。“在吉尼斯四大書法家中,趙元力的書法獨樹壹幟。與、孟廣輝、嚴修不同,趙元力擅長蘇體。充實中有力量,充實中無疲憊。”天津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孫寶發先生欣賞趙元利書法。“在天津書法家乃至全國書法家中,趙元力對蘇體的造詣可以說是獨樹壹幟。”

書法家華世奎(1863 ~ 1941),本名陳琪,原名陳璧。天津人。中華民國成立後,清朝內閣程閣視自己為老人,終身不剪辮子。以嚴修集團拜化工社為主。他的書法粗獷豪放,力大無窮,功力深厚。書法“天津勸業場”五字巨匾,1米的字幅,蒼勁雄偉,可謂其代表作。書法作品小到大寫字母,大到直徑以上的大書,結構都很凝重。徐遐生在晚年更加健壯和高大。位列近代天津四大書法家之首。近代天津最著名的書法家有華世奎、嚴修、孟光輝、趙元力。其中,華世奎名列第壹。壹方面,華的書法造詣很高。另壹方面,華曾是八旗官學的老師,是清朝賞賜二等功的大臣。華世奎出生在壹個老鹽商家庭,四歲時,他就開始在家裏接受啟蒙教育。每天堅持練字,他爸爸很嚴格。偶爾他稍有懈怠,就會用煙壺敲他的頭。為了糾正寫字的姿勢,他的父親在他的鋼筆上放了壹枚銅幣。只要筆稍微壹傾斜,銅幣就會掉下來。據說華後來能在筆筒上放十個銅錢,還能揮灑自如,可見其功力。俗話說,功夫不負有心人。華最終成為書法大師。退位後,華離開官場,回到天津以賣字為生。為“天津勸業場”題寫牌匾最值得壹提。民國17年,天津勸業場建成,德國買辦高興橋派人來華索要牌匾。按照當時的慣例,凡是上門要話的,都可以和收銀員協商換壹個,但華始終沒有見到要話的客人。但高興橋派來的人走進華的書房,簡單說明了壹下“勸業場”牌匾的大小,然後派人拿來三百塊外幣,客氣地說:“剛才潤金不是貢品。”中國淡然壹笑,壹時答應了這件事。那時候還沒有影印、照排、放大的技術。主家要多大,書法家就得寫多大,像“勸業場”牌匾屬於二書。寫清單是不尋常的,也是困難的。過了幾天,華崗寫了匾額,求字的人又送來200分錢。他依依不舍地告訴我,因為壹時疏忽,差點耽誤了活動,麻煩先生把“天津”二字放在了“勸導場”前面。華聽了很不高興,命令仆人馬上鋪開紙,磨墨,用筆寫下“天津”二字。華世奎還有兩件軼事值得壹提。當他走內閣大臣之路,與翰林徐世昌拜在戶部尚書齊世昌門下。齊晚年得了壹個兒子,非常疼愛。他曾經請求華和徐在將來照顧他。1930年,齊友子壹貧如洗,從老家來到天津尋求幫助。華很感激他的老師的感情,給了他200元在國外,並親自前往尋求幫助。但徐對中國說:“妳最近賣字賺得多,我的字賺得不多。這樣吧,妳要多少我給妳壹半。”事後,華借此諷刺徐世昌:“妳要好好練字!練字的話,比當中華民國總統強!”因為徐世昌是中華民國總統。雖然華是清朝的老臣,但他很誠實。他與羅振玉私交甚深,羅曾勸他輔佐溥儀。他說:“現在的皇帝是滿洲的皇帝,不是清朝的皇帝。他穿著西裝,與日本人合作,背叛了他的祖先。我是大清大臣,絕不會背叛前任,跟他走。”縱觀他的壹生,他的人性品格和鮮明的民族意識是難能可貴的。

梁琪(1909 ~ 1996),河北蛟河人,回族。1945下午搬到天津。曾任天津文史館館員、天津畫院畫家。具有深厚的書畫造詣,高超的詩文修養,以寫意山水、工筆花鳥畫聞名於世,被藝術界譽為“天下八大”。

陳少梅(1909 -1954.9.9),湖南衡山人。自幼隨父陳學習詩詞書法,15歲加入中國畫研究會,成為金杯樓最後壹位弟子?7歲時,他加入了湖泊學會繪畫協會。1930年作品獲比利時國際博覽會百年紀念美術銀獎。1931年赴天津,主持湖社畫協天津分會,長期從事書畫工作。天津美術學校校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天津分會主席。作品有《江南春》、《洗澡牛》、《遠叢林嶺》等。作品多次在國內外展出,並被中國美術館收藏。他出版了《陳少梅繪畫選》、《陳少梅繪畫選》和《陳少梅繪畫選》。

劉繼卣(1918——1983),天津人,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傑出畫家。他是天津“八大宗師”之壹“土城劉氏”的後裔。受父親著名畫家劉奎齡的影響,他從小熱愛繪畫。十六歲入天津市立美術館西洋畫部,系統學習素描、速寫、水彩、油畫,並向劉子久學習山水畫技法。我十八歲開始賣畫。1947年在天津永安酒店舉辦個展。解放初期在文化部藝術局工作,後調入人民美術出版社創作組。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北京工筆人物畫研究會副會長,北京花鳥畫研究會副會長。擅長國畫和漫畫。作品有組畫《宋武打虎》,1956獲第六屆世界青年學生節美術獎;組畫《喧鬧的天堂》參加社會主義國家造型藝術展覽;國畫《金絲猴》《東北虎》作為紀念郵票由中國郵票公司發行,1980獲全國最佳郵票獎。漫畫《窮棒子轉幹坤》《東郭先生》分別獲得1963全國漫畫創作獎壹等獎、二等獎。他生前創作了巨幅國畫《雙獅圖》,獻給全國人大。劉繼卣以其高尚的品格和精湛的繪畫技巧,為祖國的藝術寶庫增添了寶貴的財富。擅長工筆、線描、重彩,後多畫寫意,中西繪畫方法融於壹爐。他的人物、動物、花鳥、山水形神兼備,繪畫嚴謹獨特,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

陳少梅(1909 -1954.9.9),湖南衡山人。自幼隨父陳學習詩詞書法,15歲加入中國畫研究會,成為金杯樓最後壹位弟子?7歲時,他加入了湖泊學會繪畫協會。1930年作品獲比利時國際博覽會百年紀念美術銀獎。1931年赴天津,主持湖社畫協天津分會,長期從事書畫工作。天津美術學校校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天津分會主席。作品有《江南春》、《洗澡牛》、《遠叢林嶺》等。作品多次在國內外展出,並被中國美術館收藏。他出版了《陳少梅繪畫選》、《陳少梅繪畫選》和《陳少梅繪畫選》。

劉繼卣(1918——1983),天津人,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傑出畫家。他是天津“八大宗師”之壹“土城劉氏”的後裔。受父親著名畫家劉奎齡的影響,他從小熱愛繪畫。十六歲入天津市立美術館西洋畫部,系統學習素描、速寫、水彩、油畫,並向劉子久學習山水畫技法。我十八歲開始賣畫。1947年在天津永安酒店舉辦個展。解放初期在文化部藝術局工作,後調入人民美術出版社創作組。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北京工筆人物畫研究會副會長,北京花鳥畫研究會副會長。擅長國畫和漫畫。作品有組畫《宋武打虎》,1956獲第六屆世界青年學生節美術獎;組畫《喧鬧的天堂》參加社會主義國家造型藝術展覽;國畫《金絲猴》《東北虎》作為紀念郵票由中國郵票公司發行,1980獲全國最佳郵票獎。漫畫《窮棒子轉幹坤》《東郭先生》分別獲得1963全國漫畫創作獎壹等獎、二等獎。他生前創作了巨幅國畫《雙獅圖》,獻給全國人大。劉繼卣以其高尚的品格和精湛的繪畫技巧,為祖國的藝術寶庫增添了寶貴的財富。擅長工筆、線描、重彩,後多畫寫意,中西繪畫方法融於壹爐。他的人物、動物、花鳥、山水形神兼備,繪畫嚴謹獨特,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