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西學東漸的三個階段及史實

西學東漸的三個階段及史實

從鴉片戰爭到洋務運動是西學東漸的第壹階段。從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是西學東漸的第二階段。從民國初年到五四時期,是西學東漸的第三個階段。

從鴉片戰爭到洋務運動是西學東漸的第壹階段。鴉片戰爭前的閉關鎖國時代,外國是那麽的離奇和遙遠。中國人把西方文明視為海外奇聞。但封閉不能自我強化,難以護國。鴉片戰爭期間,面對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的侵略,中國人民邁出了向西方學習的第壹步。當時很多學者羞於談論西學,只有少數有遠見的改革家開始關註西學。此時此刻,真正的愛國者不是壹個滿懷忠君護國之心,以“中國之亡圖存”為精神慰藉的封建官僚,而是壹個從這個腐敗的官僚和士大夫階層中分離出來的有識之士。林則徐、魏源、龔自珍的經世致用的學術思想、改革傾向和向西方學習的嘗試,致力於冷靜而現實的政治思考。他們是近代向西方學習的啟蒙者。他們的基本思想是了解外國人的情況,“向外國人學習以控制外國人。”這些見解表明,近代向西方學習的思潮壹開始就與愛國主義精神融為壹體。包括林則徐組織人力翻譯《默裏地理百科全書》部分章節所編纂的《四大洲誌》(1841年)和林則徐將資料交付魏源所編纂的50卷巨著《海洋地圖集》(1842年)。以及的《迎歡簡介》(1848)、蔣的《紅發英語簡介》(1841)、的《海的記錄》(1842)、小的《英國的故事》(65438)。這些作品介紹了西歐國家的地理、歷史、政治、軍事和經濟。以魏源為代表,承認西方的軍事優勢和精良武器。所以魏源在《海圖誌》中提出:“易之長術,包括三,壹戰船,二火器,三練兵法。”他主張在廣州建立造船廠和兵工廠,並雇傭法國和美國的工程師。有數據統計,“在1821—1861中,至少有66人贊同中國必須獲得這樣的軍艦和槍炮”

如果說在中外戰爭中已經提出了“向洋人學習”的觀點,那麽在接下來的國內階級戰爭——清朝與太平天國的戰爭中,尤其是在戰爭進入決戰階段很長壹段時間後,仍然不可避免地要提出西學的問題。因此,中國人加快了向西方學習的步伐,開始了“以武練兵”、“富民強兵”的洋務運動,這實質上是壹場軍事上、技術上的西化運動。

當時戰爭雙方從不同的立場提出了向西方學習的問題。洪秀全早期借用西方傳教士布道中的“上帝”來對抗世間的邪惡。並帶著“天下壹家”的善意,在抵禦外來侵略的同時,與外國交好朋友。壹個外國人親身經歷了天王洪秀全締造的友誼:“我們真的很高興被叫做‘洋兄弟’,要知道幾乎所有中國人都把外國叫做‘洋鬼子’。”& lt《中外關系史》譯本,上海譯文出版社,第264頁,1985。& gt後期有洪仁玕的《資政新篇》,提出了發展現代交通通訊、設立銀行、保護工商業、獎勵科學發明、保護專利權、鼓勵私人開礦、允許雇傭勞動等資本主義思想。然而,這些與當時緊張的戰爭環境和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並不協調。所以太平軍除了購買少量洋槍洋具,雇傭少數洋人外,很難在向西方學習上有所作為。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中外反動勢力聯手鎮壓太平軍,揭開了中國洋務運動的序幕。而洋務派的“富民強兵”思想和以兵器練兵的行動,卻讓他們看起來像是鏡花緣裏的兩面派國家的人,反面還有另壹副“和外國和諧”的嘴臉。在外國傳教士的媒介作用和中國首批駐外使節帶回的信息中,洋務派更多地了解了西方的愛與學,成為當時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先行者。洋務派還沈浸在中國士林封建舊學的王國裏,有些主動地引進西學是進步的。這是從壹批洋務運動時期的數學、物理、化學、地質、天文、醫學、農業方面的著作中得來的,如幾何元素、代數、聲學、光學、電學百科、格致啟蒙、化學鑒定、化學質量檢驗、碑刻鑒定、西醫精通等。據粗略的計劃,“自清末開始,曾國藩創辦制造局,以翻譯西文書籍為第壹義。幾年後,有數百個贏家。建立史靜國家文化博物館的人和在中國的西方學者首先被翻譯。到光緒二十二年,大約有三百種可讀的書”

洋務派和太平天國的農民英雄都從對立的立場有限度地引進了西學。畢竟因為太平天國的領袖們受限於小生產者的見識,洋務派的視野更開闊。所以當容閎去金陵拜見乾王洪仁玕,提出組織好軍隊、頒授教育制度等七項建議時,乾王送給他壹份“義”的禮物。後來投奔曾國藩,參與創辦江南制造局。出國買機器,帶留學生出國,翻譯哥爾頓的地理和帕森斯的契約理論。洪榕在太平天國與西方化的比較中的選擇耐人尋味。主要說明洋務派在向西方學習的傾向上優於農民。但洋務派對西學的介紹主要是從實用目的出發,以西學技能為主。總的來說,他們向西方學習。當然,“有不少忠實的學者,如任大叔、華等,翻譯了幾十部科學著作,也有幾部國際法和其他政治方面的著作。從此,中國人知道西方人還有知識藏在船和槍的後面,他們的西學觀也逐漸改變。雖然這是極少數,但普通學者還是極其鄙視和排斥這種‘洋貨’。”& lt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國書店,1985,第27頁。& gt

從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是西學東漸的第二階段。在更高層次和更大範圍內,打開了西學東漸的大門。無論是維新派還是革命派,都熱衷於西學,並向其學習,以期使中國富強。當時清廷當局也被迫有限度地開放禁區,改變政務,調整工商、教育等改革。就西學輸入而言,現階段有兩個明顯的特點,突破了洋務派純技術引進的界限。壹是對西方政治制度的關註;二是引進西方學術思想,尤其是社會科學。這兩者相互關聯,相輔相成。

首先,壹批早期的維新派和個別洋務派在洋務運動中提出了不僅要在技藝上向西方學習,還要在政治和社會制度上向西方學習的主張。馮桂芬在“學潮”中主張向西方學習,主張變法。“法律不好,我就譴責;荀山之法雖頗驕,吾必取之。”& lt抗議在學校,第二卷,第10頁。& gt洋務派思想家、中國首任駐英大使郭嵩燾認為,西方的富強之道在於政治文明,中國應借鑒西方的制度文物。他有類似的思想,如王的《園中的》和薛福成的《養洋管見》。王濤在1873創辦了壹份現代報紙《循環日報》。甲午戰爭戰敗後,深重的民族危機演變為改革變革的浪潮。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黨內許多有識之士,為西方社會科學在中國的傳播做了開拓性的工作。康有為從1879開始接觸西學。1895年8月,他和梁啟超在北京創辦了《中外新聞》。5438年6月+次年10月,在上海創立了強學會,並舉行了強學會會刊。同年8月,維新運動的喉舌《時事》在上海創刊。在1896和1897兩年間,成立了20多個維新政治學術團體,主辦了27種報刊。為了介紹西學和西方政治,徐渭編纂了《東西方學》壹書,分為《史記》、《政治》等31類。梁啟超在《時事》上發表了《改革通論》,以西方資產階級進化論為武器,提出了改革官制和教育的主張。為了倡導西學,他還編著了《西政叢書》和《西學書目》,將中國翻譯的西學書籍按學、政、教三大類列出300余種。梁在序言中指出:“國家欲以多譯西文書自強;學者要自立,以多讀西洋書為己任。”但梁批評數經忘祖,輕視中學,主張並重。在“棄西學,中國學者中學將無用;就中學而言,西方學者的西學壹定是沒有基礎的”

在歷史的下行趨勢中,孫中山、黃興、宋、陳天華、鄒容等資產階級革命家沐浴歐美,批判康梁改良主義,宣傳資產階級革命思想,以建立資產階級和諧為己任。辛亥革命時期,傳播西方革命思想成為西學東漸的主流。孫中山本人在1878年到達檀香山時接受了西學。“起初,我看到了船的陌生和海的浩瀚;自然對西學有渴望,對窮天下有渴望。”& lt孫中山答賈爾斯教授壹書,見鄒魯《中國國民黨史稿》,第1194頁。& gt後來,他漂洋過海,多次訪問歐美,廣泛接觸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現實、資產階級政治、經濟理論和社會主義各派。經過長期的思考和論證,形成了以三民主義為核心的孫文理論。辛亥革命時期,留歐、留華的日本留學生數量大增。他們在海外辦報紙,翻譯書籍,寫書。1900留日學生成立了翻譯編譯社,隨後成立了科技圖書翻譯編譯社和湖南翻譯編譯社。從1901到1904,翻譯了歷史、哲學、法政、教育、外交、軍事制度、農業、礦業、工商、理化、衛生等533種日、英、美、德、法、俄等國書籍

從民國初年到五四時期,是西學東漸的第三個階段。當時壹方面是中華民國成立,民主氛圍高漲,學術趨於自由;另壹方面,袁世凱等人進行封建復辟活動,以儒學為旗幟的封建文化壹時橫行,對新學資本主義發起反擊。國民黨、社會黨和許多其他小黨被解散了;南京臨時政府時期,中國約有500種報紙,其中大部分被查禁。崇孔尊孔、整理國粹、把國粹放在首位的復古浪潮彌漫社會和學術領域。袁世凱《頒布教育要領》提出“孔孟”,《具體教育大綱》規定“尊孔以終其本,尊孟以使其用。”& lt舒新成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第壹卷第261頁。& gt

面對封建舊學的反擊,新學舉步維艱。陳獨秀說:“平等人權的新信仰,這是輸入壹個西方式的社會國家的基礎,對於與這個新社會、新國家、新信仰格格不入的儒家來說,是不可缺少的。反之,不堵,不僅不可能。”& lt陳獨秀的《憲法與倫理》,《新青年》第2卷第3期>;於是,壹場打著“科學”和“民主”旗號的新文化運動爆發了,壹場激烈的新舊之爭展開了。五四前後,大地解凍,百花齊放,社會如雨後春筍,西方哲學、歷史學、經濟社會學、政治學、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實用主義、改良主義等各種社會思潮廣泛流入中國。自然科學方面,1913成立中國工程師學會,詹天佑任會長,《中國工程師學會會刊》出版。1914年,中國科學社由幾個留美學生創辦(會址在美國,後遷回中國),次年創辦《科學》雜誌。科學社的人包括農業、林業、生物、化學、化工、土木、機械、電工、礦冶、醫學、物理、數學等。他們中的許多人是中國近代科學各個學科的創始人。在社會科學方面,李大釗、陳獨秀、胡適、武玉、魯迅等思想界和學術界的明星,為傳播西學,建立我國社會科學和現代文藝學的各個學科進行了開拓性的工作。比如陳獨秀、胡適對推廣白話文的貢獻,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第壹卷),雖然問題很多,但拋棄了從中國儒家經典體系中說哲學的舊方式,開了用現代方法探討中國哲學史的先河。

這壹時期,國內外學術交流相當活躍,中國赴歐美日留學的人數大幅增加。第壹次世界大戰後,數百人去法國工作和學習。他們從海外帶回各種學術知識和信息。壹些有世界影響的學者,如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英國哲學家羅素等,也在五四運動後不久在中國各省市講學,他們的講座在全國出版發行。

在這壹階段,西學輸入的最大貢獻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清末也有人講馬克思,講社會主義,但終究沒有真正理解,影響有限。經過十月革命和五四運動,馬克思主義才真正在中國廣泛傳播,才有壹部分人科學地掌握了社會主義。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陳望道、李達等都對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做出了歷史性貢獻。馬克思恩格斯的《生產黨宣言》等著作,俄國無產階級專政和無產階級革命的經驗,在他們的殖民中贏得了越來越多人的理解。近代以來,被中國先進人士奉為圭臬的民主、進化的政治歷史觀念,開始讓位於社會主義和階級論。五四前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無疑是西學東漸的最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