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中國現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及其與歷次現代化運動的關系。

中國現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及其與歷次現代化運動的關系。

編者按:從65438年到0977年,從國家決定恢復高考的那壹刻起,570萬青年從田間、工廠車間、軍事崗位奔向考場,壹個國家的美好未來在壹夜之間被重新點燃。

恢復高考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行者,也是全面撥亂反正的突破口。

從這壹刻起,中國教育進入了改革發展的新征程。

教育是國家發展的基石,青年壹直是教育的主角,是改革開放的最大受益者。中國恢復派遣留學生,高校擴招,援建政策出臺,義務教育免費...每壹項教育政策的出臺,每壹項教育改革的實施,都與壹代又壹代年輕人的命運息息相關,是這30年中國教育留下的歷史足跡。

今天,我們從改革開放30年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課題組撰寫的《教育大國的崛起1978~2008》這部巨著中選取壹些歷史鏡頭,希望曾經或現在的青年人了解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艱難歷程,以及壹項改變命運的教育政策背後教育觀念的變化,從而了解國家重大教育戰略決策的背景和過程。

中央政治局討論決定,高考報名費由1元降為5毛錢。

1977年,黨中央決定恢復中斷已久的全國高考。

面對全國告急的狀態,高考報名費怎麽收?據當時參與起草招生文件的原教育部學生處相關人員介紹,我們覺得如果要考試,比如打印、閱卷等,國家要把錢都拿走,難度很大。我們希望報名費可以定在壹元。當時中央政治局討論說,不要增加群眾負擔,就收五毛錢。

“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來之不易。

1988年5月起,中央決定研究起草壹個關於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綱領性文件,這是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綱要。五年來,起草討論組聽取了各行各業近千名專家學者的意見,最終在1993正式發布了這壹文件,以適應90年代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建立社會主義市場。

據參與綱要起草的人士透露,當時討論組內部對於是把教育放在重要發展的戰略位置還是優先發展有不同意見。在征求各界意見時,確實有教育界以外的人提問,說如果優先發展教育,其他領域應該怎麽做?所以,不要小看“教育優先”這十四個字,真的來之不易。

教育支出的來源占GDP的GDP4 %

1983年初,教育經費短缺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極大關註。為此,中央在國家社科基金規劃研究項目中,專門制定了“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合理比例研究”重大課題。曾經參與該項目的王善邁教授在談到政策的出臺時回憶說,“當時我們專家組做了表態:教育部、財政部、國家計委提出的意見沒有采納,主要采用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數據。”

根據鄧小平提出的2000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800至1000美元的目標,並根據壹個公式,專家組最終得出結論,中國政府的教育支出應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87%。

後來,中央政治局經過各部門反復研究協商,決定到2000年底,全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4%,這壹決定最終被寫入65438-0993《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

“雙軌制”變“並軌”,是中國高等教育全面走向市場經濟的變化。

80年代末,壹些國企或國家機關開始以“委托”的名義增加壹些額外的錄取名額供自己使用。這種委托方式後來逐漸被解讀為社會行為,出現了“公費生”和“自費生”並列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為了獲得更多的資金,大學也願意做這個切割,以至於高考招生逐漸演變成了“雙軌制”,壹條腿在“計劃”的路上,另壹條腿在“市場”的路上。

1996期間,國家實行高校“並軌”招生,統壹自費和公費招生,變“雙軌”為“並軌”,這是我國高等教育全面走向市場經濟的壹次演進。

國家大力“吸奶”,高校招生第壹年增加51萬。

65438年6月至0999年6月,年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正在實施,中央和國務院作出了重大決策:擴大我國高等教育招生規模。

據當時教育部發展規劃司負責人回憶,1999年6月,高考前僅十天,在教育部召開的全國擴大招生計劃工作會議上,時任教育部副部長的張寶慶作了報告,按照增加50萬人的規模重新部署招生計劃,最終增加招生計劃51萬人。這壹年,全國高校招生多,畢業少,在校學生總數增加了70萬人。在此之前,全國每年的招生增長不超過65438+萬。可以說國家使出渾身解數“吸奶”。對於許多家庭和個人來說,這是壹個改變命運的大好機會。

從暗室、泥臺到普及九年義務教育

窮國辦大規模教育,導致中國教育發展艱難困苦。困難在於國家財力有限,教育經費短缺,投入不足。據不完全統計,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中小學危房占校舍總面積的16%。以人口大省山東為例。當時危房占全省校舍的壹半。很多學校連校舍都沒有。它們夏天繞著樹蔭走,冬天繞著太陽走,所以被稱為“影子學校”。

1985年5月,改革開放後第壹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這次大會頒布了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明確提出了有計劃、有步驟地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任務。

在決定起草期間,中央派人到全國各地進行調查研究。那時候中國的農村校舍很破舊,到處都是黑洞洞的房間和泥桌。據當時參與調查的人說,教育部派了調查組去青海調查。調查人員走進某學校的壹間教室,全體小學生起立,長時間熱烈鼓掌。調查組讓學生坐下,但沒有壹個人坐下。壹眼望去,沒有長椅,所有的孩子都站著上課。

這次調查後,教育部討論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需要多少,初步算出大概幾千億,國家拿不出來。後來這些問題上報中央,中央提出措施,有計劃地逐步實施。這樣,普及義務教育的目標就寫進了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

“211項目”介紹

65438年6月至0983年6月,教育部在武漢東湖召開高等教育工作會議,討論如何盡快發展我國高等教育。

與會的李樹森、匡亞明、劉丹、曲伯川四位退休老教育工作者聯名上書,建議國家撥款五十億元,重點資助五十所高等學校,使其辦學條件到九十年代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當時中國的國力條件下,這個思路是有建設性的,可以說是“211工程”的雛形。

之後也斷斷續續的提出類似的建議。1991作為高等教育非均衡發展戰略,“211工程”在《關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第八個五年計劃綱要的報告》中被正式提及,並被《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和國務院批準。

助學貸款政策逐步完善,貧困大學生不再為錢發愁。

6月28日,1999國家助學貸款政策正式出臺,在京、津、滬、渝四個直轄市以及武漢、沈陽、Xi、南京八個城市進行試點。2000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中國人民銀行等部門關於助學貸款管理的補充意見,明確提出將國家助學貸款的區域範圍從8個試點城市擴大到全國。相應的,很多貧困大學生也能最終實現自己的大學夢。

6.5438億美元+購買“洪水猛獸”在國內外引起轟動。

1977年,中國撥出65438+萬美元外匯,用於中國駐外使領館購買美、英、法、日等發達國家的教材,並建立了國外教材交流中心。根據權威部門提供的資料,1974年中國外匯儲備凈額不到1億美元,相比2007年中國外匯儲備凈額14336+05438+0億美元,那個年代的中國外匯儲備確實有限。在如此緊張的形勢下,國家從非常稀缺的外匯儲備中借款。

擴大派遣留學生打破中國10年的封閉局面。

1978年6月23日,時任中共中央副主席鄧小平對擴大派遣留學生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新的歷史時期掀起了留學熱潮,打破了中國10年的封閉局面。

面對壹些人對人才流失的擔憂,鄧小平指出:“個人沒有問題,這沒什麽大不了的。就算壹千個人從壹百個裏跑出來,也只占十分之壹,剩下九百個。”

65438年2月26日,中國首批52名訪問學者抵達美國。中國的行動當時引起了外國輿論的廣泛關註,“震驚了北京外交官”。他們認為,這“迄今為止在* * *界沒有先例”,“令人信服地展現了中國的政治自信”。

這段歷史也在首批52名留美學生之壹、現為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的徐金成的記憶中。他回憶說,鄧小平訪美期間,我和壹些留美學生參加了卡特總統夫人在子午線酒店為小平夫人卓琳舉行的招待會。招待會結束後,卓琳把留學生們召集在壹起,告訴我們,國家送妳們來不容易。完成學業後,妳應該回到中國。如果不回去,小平同誌應該會著急的。

從65438到0977,從國家決定恢復高考的那壹刻起,570萬青年從田間地頭、工廠車間、部隊哨所奔向考場,壹個國家的美好未來在壹夜之間被重新點燃。

恢復高考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行者,也是全面撥亂反正的突破口。從這壹刻起,中國教育進入了改革發展的新征程。

教育是國家發展的基石,青年壹直是教育的主角,是改革開放的最大受益者。中國恢復派遣留學生,高校擴招,援建政策出臺,義務教育免費...每壹項教育政策的出臺,每壹項教育改革的實施,都與壹代又壹代年輕人的命運息息相關,是這30年中國教育留下的歷史足跡。

今天,我們從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課題組撰寫的《改革開放30年教育大國的崛起1978-2008》壹書中選取壹些歷史鏡頭,希望曾經或現在的青年人了解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艱難歷程,以及壹項改變命運的教育政策背後教育觀念的變化,從而了解國家重大教育戰略決策的背景和過程。

國務院決定從2008年秋季學期起,全面免除城市義務教育學雜費。這項政策將惠及全國25900所城市中小學的2821000名學生。是繼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後的又壹重大民生工程,也是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促進教育公平的重要舉措。這標誌著我國城鄉義務教育普惠制制度的形成,是我國教育史上的又壹個裏程碑。

中央政治局討論決定,高考報名費由1元降為5毛錢。

1977年,黨中央決定恢復中斷已久的全國高考。

面對全國告急的狀態,高考報名費怎麽收?據當時參與起草招生文件的原教育部學生處相關人員介紹,我們覺得如果要考試,比如打印、閱卷等,國家要把錢都拿走,難度很大。我們希望報名費可以定在壹元。當時中央政治局討論說,不要增加群眾負擔,就收五毛錢。

“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來之不易。

1988年5月起,中央決定研究起草壹個關於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綱領性文件,這是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綱要。五年來,起草討論組聽取了各行各業近千名專家學者的意見,最終在1993正式發布了這壹文件,以適應90年代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建立社會主義市場。

據參與綱要起草的人士透露,當時討論組內部對於是把教育放在重要發展的戰略位置還是優先發展有不同意見。在征求各界意見時,確實有教育界以外的人提問,說如果優先發展教育,其他領域應該怎麽做?所以,不要小看“教育優先”這十四個字,真的來之不易。

教育支出的來源占GDP的GDP4 %

1983年初,教育經費短缺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極大關註。

為此,中央在國家社科基金規劃研究項目中,專門制定了“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合理比例研究”重大課題。曾經參與該項目的王善邁教授在談到政策的出臺時回憶說,“當時我們專家組做了表態:教育部、財政部、國家計委提出的意見沒有采納,主要采用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數據。”

根據鄧小平提出的2000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800至1000美元的目標,並根據壹個公式,專家組最終得出結論,中國政府的教育支出應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87%。

後來,中央政治局經過各部門反復研究協商,決定到2000年底,全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4%,這壹決定最終被寫入65438-0993《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

“雙軌制”變“並軌”,是中國高等教育全面走向市場經濟的變化。

80年代末,壹些國企或國家機關開始以“委托”的名義增加壹些額外的錄取名額供自己使用。這種委托方式後來逐漸被解讀為社會行為,出現了“公費生”和“自費生”並列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為了獲得更多的資金,大學也願意做這個切割,以至於高考招生逐漸演變成了“雙軌制”,壹條腿在“計劃”的路上,另壹條腿在“市場”的路上。

1996期間,國家實行高校“並軌”招生,統壹自費和公費招生,變“雙軌”為“並軌”,這是我國高等教育全面走向市場經濟的壹次演進。

國家大力“吸奶”,高校招生第壹年增加51萬。

65438年6月至0999年6月,年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正在實施,中央和國務院作出了重大決策:擴大我國高等教育招生規模。

據當時教育部發展規劃司負責人回憶,1999年6月,高考前僅十天,在教育部召開的全國擴大招生計劃工作會議上,時任教育部副部長的張寶慶作了報告,按照增加50萬人的規模重新部署招生計劃,最終增加招生計劃51萬人。這壹年,全國高校招生多,畢業少,在校學生總數增加了70萬人。在此之前,全國每年的招生增長不超過65438+萬。可以說國家使出渾身解數“吸奶”。對於許多家庭和個人來說,這是壹個改變命運的大好機會。

從暗室、泥臺到普及九年義務教育

窮國辦大規模教育,導致中國教育發展艱難困苦。困難在於國家財力有限,教育經費短缺,投入不足。據不完全統計,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中小學危房占校舍總面積的16%。以人口大省山東為例。當時危房占全省校舍的壹半。很多學校連校舍都沒有。它們夏天繞著樹蔭走,冬天繞著太陽走,所以被稱為“影子學校”。

1985年5月,改革開放後第壹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這次大會頒布了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明確提出了有計劃、有步驟地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任務。

在決定起草期間,中央派人到全國各地進行調查研究。那時候中國的農村校舍很破舊,到處都是黑洞洞的房間和泥桌。據當時參與調查的人說,教育部派了調查組去青海調查。調查人員走進某學校的壹間教室,全體小學生起立,長時間熱烈鼓掌。

調查組讓學生坐下,但沒有壹個人坐下。壹眼望去,沒有長椅,所有的孩子都站著上課。

這次調查後,教育部討論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需要多少,初步算出大概幾千億,國家拿不出來。後來這些問題上報中央,中央提出措施,有計劃地逐步實施。這樣,普及義務教育的目標就寫進了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

“211項目”介紹

65438年6月至0983年6月,教育部在武漢東湖召開高等教育工作會議,討論如何盡快發展我國高等教育。與會的李樹森、匡亞明、劉丹、曲伯川四位退休老教育工作者聯名上書,建議國家撥款五十億元,重點資助五十所高等學校,使其辦學條件到九十年代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當時中國的國力條件下,這個思路是有建設性的,可以說是“211工程”的雛形。

之後也斷斷續續的提出類似的建議。1991作為高等教育非均衡發展戰略,“211工程”在《關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第八個五年計劃綱要的報告》中被正式提及,並被《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和國務院批準。

助學貸款政策逐步完善,貧困大學生不再為錢發愁。

6月28日,1999國家助學貸款政策正式出臺,在京、津、滬、渝四個直轄市以及武漢、沈陽、Xi、南京八個城市進行試點。2000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中國人民銀行等部門關於助學貸款管理的補充意見,明確提出將國家助學貸款的區域範圍從8個試點城市擴大到全國。相應的,很多貧困大學生也能最終實現自己的大學夢。

6.5438億美元+購買“洪水猛獸”在國內外引起轟動。

1977年,中國撥出65438+萬美元外匯,用於中國駐外使領館購買美、英、法、日等發達國家的教材,並建立了國外教材交流中心。根據權威部門提供的資料,1974年中國外匯儲備凈額不到1億美元,相比2007年中國外匯儲備凈額14336+05438+0億美元,那個年代的中國外匯儲備確實有限。在如此緊張的形勢下,國家從非常稀缺的外匯儲備中借款。

擴大派遣留學生打破中國10年的封閉局面。

1978年6月23日,時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鄧小平對擴大派遣留學生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新的歷史時期掀起了留學熱潮,打破了中國10年的封閉局面。

面對壹些人對人才流失的擔憂,鄧小平指出:“個人沒有問題,這沒什麽大不了的。就算壹千個人從壹百個裏跑出來,也只占十分之壹,剩下九百個。”

65438年2月26日,中國首批52名訪問學者抵達美國。中國的行動當時引起了外國輿論的廣泛關註,“震驚了北京外交官”。他們認為,這“迄今為止在* * *界沒有先例”,“令人信服地展現了中國的政治自信”。

這段歷史也在首批52名留美學生之壹、現為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的徐金成的記憶中。他回憶說,鄧小平訪美期間,我和壹些留美學生參加了卡特總統夫人在子午線酒店為小平夫人卓琳舉行的招待會。招待會結束後,卓琳把留學生們召集在壹起,告訴我們,國家送妳們來不容易。完成學業後,妳應該回到中國。如果不回去,小平同誌應該會著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