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甘肅合格留學中介

甘肅合格留學中介

1,張掖位於中國甘肅省河西走廊中部。甘肅"甘"名的由來。面積4.24萬平方公裏,人口654.38+0.26萬。漢族為主,還有回族、裕固族、蒙古族等26個少數民族。

2.張掖市位於甘肅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部,東與武威、金昌接壤,西接酒泉、嘉峪關,南接青海省,北接內蒙古自治區。漢高祖丁原六年(121年前),設張掖郡,意為“張果懷抱關西域”。北朝西魏改贛州。隋朝恢復了郡縣制。這個國家建立於唐初。袁誌甘州路。明設甘州衛。清代是贛州的首府。1927年設張掖縣,1985年撤縣設市,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和對外開放城市。甘肅省第四大城市。面積4.24萬平方公裏,人口654.38+0.3萬(2065.438+00)。民族分布以漢族為主,有回族、裕固族、蒙古族等26個民族。

3.張掖是甘肅省的商品糧基地,盛產小麥、玉米、水稻、豆類、油料、瓜果和蔬菜。行業有煤炭、機械、紡織、釀酒等10多個部門。自古就有黃金張掖,白銀武威之稱。這座城市有許多名勝古跡,如大佛寺、穆塔寺、鎮元樓和黑水國遺址。

4.歷史演變

張掖市

此數據來自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1954年,考古學家安誌敏在張掖市山丹縣城南6公裏處發現了距今約4000年的四壩灘遺址,屬於新石器時代末期馬家窯文化類型。1984、1987年在張掖“黑水國”遺址發現新石器時代石斧和彩陶。1987年7月,甘肅省文物隊在張掖市民樂縣留壩鄉東北3公裏處的東灰山遺址發掘出大量的磨制石器、陶器、炭化顆粒和豬、牛、羊、鹿的牙骨,證明張掖先民在約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已在此從事原始農業生產和畜牧業,會用石球和石紡車紡紗。根據《尚書·龔宇》的記載,當中國被劃分為九州時,張掖屬於永州。漢朝(公元前206-220年)以前,越國是敦煌、祁連的霸主,張掖是其疆域。西周時期,戎、狄曾在此居住。春秋戰國時期,烏孫和嶽氏居住在河西。後嶽獨居,為烏孫所驅。秦漢時期,北方匈奴強大,打敗並趕走了越人,河西成為匈奴右王的地盤。黑河東西分別被修土王和匈奴邪王所分。西漢武帝開國大典第二年(前121),驃騎將軍霍去病進軍河西,大敗匈奴,謝混、修土二王率眾漢室。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絲綢之路開通。漢代丁原六年(前111),張果取“以武蓋西域”之意,設張掖郡。此後,大規模移民開始耕種、駐軍、屯田,發展農業生產,促進了中原和西域的經濟文化交通和繁榮。“在良田裏開荒,把郵政放在要道上,趕著郵,長期下去,兜售客戶,日款塞下。”張掖成為絲綢之路的重鎮。西漢末年(公元前206年-公元前8年),都榮任張掖刺史時,註重發展農牧業生產,使人民安居樂業。《後漢書》記載:“都榮占河西,天下不安,河西獨大。”“政治也寬大,自上而下約會,有錢。”“定居北方土地,那些逃離尚軍饑荒的人永遠不會停止回來。”東晉時期(317-420),居曲孟勛在張掖建立北梁國,建杜康(今高臺縣駱駝城)。他發展農業,弘揚儒學,擴大與西方國家的文化交流,繼承和發揚中華文化,弘揚佛教,翻譯佛經,挖掘洞穴,將地方音樂、歌舞與龜茲音樂相結合,創造出新的音樂。北魏(386-535)秦漢詞傳入中原,稱西涼樂,成為北朝的“民族詞”。張掖的佛樂傳入中原,稱為“西涼周白”,成為北朝佛教寺院的法樂。西魏廢帝三年(554年),因境內甘泉,改張掖為甘州。隋朝(581-618)張掖(贛州)商業發達,商賈雲集,張掖縣所在的張掖市成為國際商業大都市。煬帝派西域都督裴矩去管城池。裴矩向煬帝贈送了西域圖。大業五年(609年),楊迪皇帝下西洋,經大桶拔谷(今邊渡口),六月抵張掖,登胭脂山,見二十七國國王、使節,盛況空前。到了唐代(618-907),農業生產得到大力發展,“開荒造田,充分利用土地和水源,稻谷豐收,數十蹄,軍糧積累數十年”。河西的國際貿易地位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張掖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場所。經濟繁榮促進了文化繁榮。著名高僧玄奘經張掖赴印度(天竺)取經。詩人陳子昂奉命視察張掖,寫下《諫武侯》。王維、高適、和馬在贛州停留時,都留下了著名的詩篇。甘州樂《波羅門佛國》傳入宮廷後,唐玄宗將其改為《衣冠舞樂》。贛州邊塞歌流入中原後,成為焦芳大曲,以贛州坡、贛州子、巴生贛州、贛州曲命名的警句、曲牌廣為流傳。唐朝末年,張掖與中原、西域聯系密切,貿易往來發達。僧人往來,佛教文化進壹步交流。北宋天盛六年(1028),黨項首領李元昊擊敗甘州,建立西夏。繼承漢文化傳統,繼續興修水利,發展農業,興辦教育,尊佛尊道,修建了規模宏大的佛寺——大佛寺。元朝(1279-1368)設甘肅為行省,張掖為都城。元世祖·忽必烈親自召見醫生董文,模仿寧夏種植水稻的方法,在甘州開墾稻田。甘肅最大的糧倉紮渾倉建在城中,供應各種口糧。贛州已成為河西走廊的驛道中心和茶葉對外貿易的轉口城市,貿易路線便捷,商品交易頻繁。意大利旅行家凱爾·波羅在前往商都的途中,在贛州停留了壹年。在《馬可·波羅遊記》中,他描述了張掖的富庶,城市的規模,宗教寺廟的宏偉。明代(1368-1644),張掖是陜西省會,甘肅鎮所在地。明朝大力發展文化教育,興建了壹批學校和書院,使贛州文人輩出,舉人輩出。大陸移民大量定居土地,興修水利,極大地發展了農業生產。在贛州修築長城等大量軍事設施,鞏固邊防,形成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贛州至今仍是西北的軍需基地,河西的政治、軍事、經濟中心。商業持續繁榮,成為西北地區最大的畜產品集散地。陜西、山東和史靜的晉商和商幫聚集在贛州建立會館。明政府利用山西、陜西的商人向贛州運送糧食和茶葉,充實邊境倉儲,發展茶馬貿易。清朝(1644-1911)張騫為甘州刺史,甘肅總司令,控制涼州、肅州、西寧、寧夏諸司令。清朝在西部的所有軍事行動都以贛州為軍事調度中心和後勤補給基地。這壹時期,全國各地的商人聚集在張掖(贛州)設立商業會館,如山西會館、陜西會館、誌東會館(冀魯豫)、涼州會館、範縝(民勤)會館、湖南會館、河南會館等。各大商團的貿易活動波及新疆、蒙古等西北廣大地區,甘州成為河西的商業中心和日用品中轉批發市場。到了清代,文化教育蓬勃發展。在城市和農村設立誌願學校、社會學校和私立學校;民間武術很多,百姓習武。近百年來,出了20多個吳進士,出了100多個吳舉人。清末,張掖人王之佐留學日本時,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回國後宣傳革命思想。他的《給馬安良的壹封信》公開支持武昌起義,支持* * *和廢除帝制,席卷全省。絲綢之路和張掖古絲綢之路起於長安(今Xi安),經河西走廊至新疆。然後繼續向西到印度、波斯、希臘和羅馬帝國。絲綢之路起源於漢武帝時期,張騫於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65438年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連接中原與西域的路線。後來,這條路線成為中原通往西域和中亞、西亞各國的主要交通路線。東漢時期(26-220),內地與西域的商業貿易逐漸繁榮。中國絲綢通過張掖運往西域,出口到大夏、安息、大秦乃至地中海沿岸地區。絲綢生產是中國人民的壹項偉大發明。絲綢出口和繅絲技術傳入西方,是古代中國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19世紀,德國歷史地理學家Hithoven提出以絲綢命名這條道路,得到了民眾的廣泛認可。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友誼之路,而地處河西走廊咽喉的張掖是絲綢之路的樞紐。西魏時期(535-556),西域商隊雲集張掖,東羅馬帝國和波斯的錢幣可以在張掖交易,使張掖成為國際貿易城市。隋朝(581-618),張掖成為河西和西域的大本營,民族貿易異常活躍。公元609年,楊迪出使西域,親自在張掖主持了由西域27個國家的使臣和商人參加的“互市”。從此,張掖的貿易日益繁榮,從中西貿易的中轉站變成了對外貿易和對外開放的窗口。

5.張掖屬大陸性氣候,特點是幹燥少雨,年平均氣溫6℃,1月最冷,7月最熱。六月到九月是壹年中最好的旅遊季節。編輯此部分的地質和地貌

張掖南依祁連山,北依鶴立山和龍首山,黑河貫穿全境,形成了獨特的沙漠綠洲景象。該地區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盛產森林和水果。雪山、草原、碧水、沙漠相映成趣,既有南國風韻,又有邊疆風情。所以有句名言“不看祁連山雪,誤把贛州當江南。”

6.著名景點:丹霞地貌、張掖濕地公園肅南馬蹄寺、張掖大佛寺、張掖穆塔寺、山丹軍馬場、山丹新河驛站、張掖甘泉公園、張掖河西學院、張掖鎮遠樓、肅南康龍寺狩獵場、張掖森林公園、張掖東大山、龍首山、稻香寺、甘州古塔、諸葛樓、東山寺和西武當、黑水國家遺址。

張掖風光及相關圖片(20張)張掖市名勝古跡眾多,旅遊資源豐富,人文景觀獨特,形態各異。古建築建造精美,色彩斑斕,有“壹湖青山,半城塔影,蘆葦連綿,古寺遍地”的美景。有大佛寺、西來寺、土塔、貞元樓、山西會館、明代張掖糧倉等古建築,有黑水國遺址、漢群、古城墻、長城等歷史足跡。還有甘泉公園、沙漠公園、黑河山莊、大冶口自然風景區等優美的自然景觀,將塞外風光與南方美景融為壹體。其中隋代木塔、明代貞元樓、黑水國遺址等名勝古跡享譽海內外,尤其是保存完好的西夏佛寺,以其精湛的建築藝術和中國最大的室內臥佛聞名中外。佛寺臥佛身長35米,是中國最大的室內臥佛,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市博物館收藏的《大明三藏聖教北藏》壹書,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正式版印刷佛經。其中,以泥金書寫的《大般若波羅蜜多經》600卷,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有“張掖金經,國之魂寶”的美譽。市中心的鎮遠樓,造型宏偉,比例協調,可與Xi安鐘樓媲美;32.8米高的隋代九層木塔因其精致的結構和壯觀的外觀壹直被視為古城的象征。張掖主要景點:馬蹄寺、大佛寺、張掖穆塔寺、張掖丹霞地貌、單君賽馬場、山丹新河驛站甘泉公園、河西學院、鎮元樓、肅南康龍寺狩獵場、張掖森林公園、東大山龍首山、稻香寺、甘州古塔、諸葛樓、東山寺、西武當黑水國遺址、韓氏集團徐三灣城及墓。著名旅遊區:山丹軍馬場遠近聞名,繪就了壹幅獨具西部特色的美麗畫卷。它位於張掖地區山丹縣城以南55公裏的祁連山大馬營草原。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賽馬場,亞洲最大,世界第二大。山丹軍馬場地勢平坦,水生植物豐富,夏季綠草如茵,冬季色澤金黃,是馬匹繁殖生長的理想場所。早在3000年前這裏就有人養馬了。自西漢以來,以當地蒙古馬為基礎,從西域引進各種良種馬,雜交繁育的山丹馬世界聞名,因此成為歷代皇家軍馬的繁育基地,經久不衰。山丹馬體形勻稱,粗壯,精力旺盛,耐粗飼,適應性好,速度和耐力極佳,是馱運和騎乘的良馬。目前有壹萬多匹馬。遊客到達大馬營後,繼續向東行駛50公裏到達軍馬場,在這裏可以舉行騎馬、露營、賽馬或馬術表演,參觀自然風景區。張掖市,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中部,古為河西四郡之壹,意為“斷匈奴之臂,掖張中國”。中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滋養下的張掖,孕育了廣袤的綠洲,才孕育了河西走廊文化。境內有獨特的自然景觀、美麗的原生態城市濕地、瑰麗多彩的丹霞地貌、中國最美的油菜花海、亞洲最大的萬馬奔騰、獨特的裕固族風情、祁連山草原風光、沙漠冰川奇觀...雪山、冰川、森林、草原、湖泊、碧水、沙漠相映成趣,既有南方的風韻,又有邊疆的風情。最近在這裏發現了壹個鮮為人知的地貌景觀——張掖祁連山丹霞地貌群。目前發現的丹霞地貌群位於祁連山北麓,以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白銀鄉為中心,東經99° 30 ' ~ 100° 20 ',北緯38;40 '至39° 10 '之間,海拔在2000米至3800米之間,東西長約40公裏,南北寬約5-10公裏,分布面積300多平方公裏。數千座絕壁和山峰都呈現出鮮紅和紅褐色,襯托出各自的神韻,呈現出“色如蓮花,花開燦爛”的奇妙風貌,把祁連山雕刻成壹座奇峰,滿山遍野,五彩繽紛。當地少數民族把這種奇特的山景稱為“阿拉拉格達”(意為紅色的山)。張掖丹霞地貌位於臨澤倪家營南臺子村,距張掖市區40公裏。在方圓100平方米的山地丘陵區,有壹個獨特的,豐富多彩和宏偉的丹霞地貌。丹霞是指紅色砂礫巖經長期風化剝離和流水侵蝕形成的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巖石。這裏的丹霞地貌是在大約200萬年前的前侏羅紀到第三紀發展起來的。張掖丹霞地貌分布廣泛,場面壯觀,形態奇特,色彩鮮艷。是我國幹旱區最典型、規模最大的丹霞地貌景觀,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和旅遊觀賞價值。張掖的丹霞地貌集中在臨澤、肅南兩縣,面積300多平方公裏。是中國丹霞地貌發育最大最好、地貌建模最豐富的地區之壹。層巒交錯,巖壁陡峭,氣勢磅礴,形式豐富多彩,有彩峽、彩塔、彩屏、彩練、彩湖、彩扇、火海、刀山等奇妙景觀。編輯這個特色小吃。

張掖的小吃也很有名,比如搓魚子、拉條、肉末面、夾皮、爆炒、拉面、魚粉地方小吃,還有蘭州拉面、紅燒羊肉、紅燒羊肉卷、紅燒雞肉卷、新疆羊肉串、四川麻辣燙、陜西肉夾饃等地方小吃。在保持傳統口味的基礎上,加入張掖特色,保證讓妳回味無窮。此外,張掖的豆腐腦、灰豆湯、醪糟、馬場酸奶等特色飲品也是張掖人的最愛。在張掖,只要是宴席,都會上壹道名為“中國西北菜”的特色菜。香噴噴的豬肉下面,是象征吉祥寓意的肉丸、豆腐丸子,點綴著嫩滑的炒雞蛋、木耳、青菜。它是美味的。有各種紅燒肉,紅燒雞爪,還有其他小吃,涼粉,魚粉,會讓人在這個城市流連忘返。由於地處西北,陽光充足,這裏的瓜果豐富香甜。每年夏秋季節瓜果整車運往外地,增加了張掖人的收入。張掖最有名的酒是葡萄酒。因為張掖的緯度和法國很相似,有著相同的釀造葡萄酒的自然條件,張掖的葡萄酒歷史也比較悠久。名句:“夜光杯葡萄美酒,欲飲馬上琵琶”講的是古代的敦煌。如今,濱河集團國豐酒業公司的幹紅葡萄酒已經成為國宴用紅酒,甘肅祁連酒業的冰白葡萄酒也獲得了世界級大獎,是中國冰白葡萄酒的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