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如何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

如何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

如何引導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摘要:學習是首先要問的;只學回答,不學。學習始於思考,思考源於懷疑,沒有懷疑的學習者必須帶著懷疑去學習,懷疑是點燃學生思考和探索的火種。授人以魚為食,授人以魚為命。要讓學生變得好奇,我們必須“授人以魚”。

關鍵詞:問題意識,創設環境的方法,知識面廣。

朱曾說:“學而不疑者,必以疑教之”。李政道教授曾經說過:“如果妳學習和提問,妳應該先學習;只學回答,不學。“新課標”也提倡讓學生主動提問,還教學以本來面目。鼓勵學生自由思考、獨立發現,培養學生提出問題、批判爭辯、合作探究的習慣,為學生自主學習、終身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返鄉兒童和留守兒童學習特別有幫助。但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經常會遇到:學生提出問題,卻抓不住主題,而是支離破碎,不著邊際,或者只是糾結於壹些細節,偏離主題,甚至與主題背道而馳。導致教學計劃難以完成,教學過程松散。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問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激發學生的智慧和潛能。如何引導小學生發現問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經過研究,我發現學生能否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與老師如何引導密切相關。因此,在教學中,我註重以下幾個方面的訓練。

第壹,給學生提問的機會,培養學生的提問意識

“學習始於思考,思考源於懷疑”,懷疑是點燃學生思考和探索的火種。問題意識是指學生在認知活動中意識到壹些令人困惑、難以解決的問題時,產生的懷疑、困惑、焦慮、探究的心理狀態。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敢於提出問題,愛提出問題,會提出問題,能提出學習生活中有價值的問題。在教學中給學生提問的機會,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有很大的幫助。所以,當我在日常教學中潛移默化地滲透問題意識,讓學生覺得自己在個體活動中需要問“什麽”、“為什麽”、“怎麽樣”的時候,他們的思維才能真正啟動。我通常從以下幾個方面培養學生的提問意識:

1.只有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和良好的合作意識,才能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為問題意識的培養提供適宜的環境。

2.引導觀察可以豐富學生的感性經驗,發展學生的直覺思維,為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提供必要的知識和能力基礎。

3.在教學中精心創設問題情境,將問題隱藏在情境中,激發幼兒對探索和研究的熱切興趣,鼓勵學生質疑和提出疑難問題,為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供科學的思維方法。

二、創造環境給學生提供心理安全感,培養學生提問的興趣,讓學生想“疑”“問”

(壹)、首先要給學生創造壹個輕松、和諧、安全、獨立的心理環境,消除學生的緊張情緒。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者不應該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任何知識的獲得,只有通過學生的積極參與和自主探索,才能轉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只有通過學生的積極參與和自主探索,學生才能在學習和探索中發現問題、發現問題,才有迫切發現問題的欲望。這時,學生們急於提出他們的疑問。因此,教師應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實踐經驗,積極創造活躍的教學環境。教學過程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贊科夫在《與教師的談話》中指出:“如果能在班級中營造壹種交心交流思想的氛圍,孩子們就可以把自己的印象、感受、疑慮和問題帶到班級中,進行自由的交談。”學生們害怕在課堂上提問,主要是因為他們的擔心。很多同學擔心:如果我的問題錯了或者其他人都理解了,我的同學會笑嗎?如果我連老師的問題都回答不了,我就出醜,讓老師下不了臺。老師會批評我嗎?我的問題會不會打亂老師的思路,被老師責備?這些心理禁錮了學生,讓他們不敢提問,最終學生無疑可以提問。因此,要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教師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尊重學生的人格。教師要放下“為人師表尊嚴”的權威架子,既要鼓勵學生提問,又要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積極性,堅決反對訓斥和嘲諷學生,絕不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

2.增進與學生的感情和友誼。教師要用笑臉、期待的目光、親切的話語、飽滿的激情去影響學生,去親近學生,與學生壹起學習、討論,成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研究者,從而消除學生的恐懼和隔閡。

3.尊重學生的提問。教師要鼓勵學生不落俗套,提問到底,願意傾聽學生的不同意見,暫緩對學生意見的批評,特別是不要對學生奇怪的想法提出批評和指責,讓學生在自由、安全的心理氛圍中敢於提問、主動出擊。

4.改變課堂教學過於強調組織和秩序的傾向。教師要給學生壹定的自由度,允許學生有壹些“跑題”、“出格”甚至“錯誤”的提問行為,然後引導他們帶入正題。

5.保護學生的“奇思妙想”和獨特見解,鼓勵學生提問。

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曾經說過:“當妳遇到問題時,妳應該敢於問為什麽。可怕的是妳提不出問題,走不出第壹步。”也許學生的“童心”和“奇思妙想”才是學生的第壹步。所以,我們教師要充分發揚民主,尊重保護,理解學生的“盲從錯誤”,讓每個學生都能暢所欲言,在老師面前勇敢地表現出來。敢於“異想天開”,敢於質疑,說明學生投入了學習的狀態。

(2)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培養學生提問的興趣,讓學生想“疑”“問”

愛因斯坦也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知識的先導。亞裏士多德說:“思考始於懷疑和驚奇。”也就是說,提問是思維的導火索,是學生學習的內在驅動力,可以使學生的求知欲從潛在狀態轉變為主動狀態。當學生對某件事感興趣時,他們會獨立、積極、堅持不懈地去探索。學生只有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孜孜不倦,全神貫註於求知的境界。因此,讓學生對學習問題感興趣是促進學生主動發展和建立自信心的前提。平時,教師要深入學生,具體了解他們的認知特點和思維方式,摸清他們的思想和脈搏,根據情況增加學生的提問空間,采用豐富的學習形式,讓他們邊玩邊找,從而激發學生提問的興趣。

比如上課前,我經常會抽出三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學生展示自己。首先,壹個“相信自己能行”的同學走上講臺,讓其他同學隨意向他提三個關於上節課所學內容的問題。如果三個問題的答案通過,他就有權利問全班三個問題。無論誰被難住了,都必須為全班表演壹個節目。通過這樣的活動,讓學生置身於問題情境中,既要敢於提問,又要善於提問,這樣才能保證每個學生都有提問的機會,培養學生提問的積極性,從而激發學生提問的興趣。為了提高提問質量,每節課結束時,我都會宣布下節課的教學內容和預習的重點,要求學生好好設計問題。因為精彩的問題可以“呈現”在講臺上,給學生提供了壹個自我表達、自我欣賞的機會,我講課也可以直擊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減少“無用功”。

第三,教會學生如何提問,培養學生“問”

“授人以魚,只為壹食,授人以漁,則受用終身。”為了讓學生好奇,我們必須“授人以魚”如果環境的影響能激發學生提問的意識和勇氣,並不代表他們就能提問。那麽正確的提問方法是讓學生在提問中獲取知識的關鍵。怎樣才能真正掌握正確的提問方法?我在教學中總結了以下方法:

(壹)、尋找題目中的問題。

俗話說,“好的作文是成功的壹半。”對於我們語文老師來說,“題目就是文章的眼睛。”題目是教材的重要資源,也是許多問題的隱藏之處。學生接觸到題目後,讓學生從題目中提出壹些問題,既能培養學生提問的勇氣和能力,又能形成良好的提問習慣,成為激活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進而推敲題目,有利於提高對文章中心和結構的把握。可以在課壹開始就設置懸念,這樣可以吸引學生進壹步學習的欲望,讓學生帶著自己的問題去閱讀,讓他們的大腦積極主動地圍繞話題轉動,激發他們學習的動力。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培養。

比如學生接觸到“長城”這個題目後,老師就開始懷疑:“妳看了這個題目後想到了什麽?妳還想知道什麽?”這種情況不僅使學生積極思考,還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問題:“長城有多長?長城是用什麽材料建造的?為什麽說長城是世界歷史上的壹大奇跡?..... "並為下壹步的教學找到了突破口,讓學生進壹步明白提問時應該抓住的重點。

(2)在課堂上尋找問題。

"如果妳把壹本書讀壹百遍,妳就會明白它的意思。"通過問題的推演,學生產生了閱讀的興趣。這時候讓他們帶著問題反復讀,讀好,理解讀好,讀出重點,讀出情緒。壹方面幫助他們解決閱讀中的疑惑,另壹方面也為產生新的問題打下基礎。當學生真正閱讀到位,問題產生的疑問解決後,老師會給他們提供新的再次提問的機會,引導他們多角度提問,或從課文的重點內容提問,或從語言的運用提問,或從課文的難點提問,或從人和事的特點提問。

比如在教蟋蟀的房子的時候,課堂上顯得“秩序井然”,那麽平靜。於是我啟發學生:“妳們對文中的句子有什麽疑問嗎?”“為什麽說它不讓走?”"為什麽蟋蟀的房子是壹個偉大的項目?"這些問題為解決這門課的難點找到了壹個出口,也激發了學生繼續深入學習的欲望。

(3)課末找問題。

通過課堂上的提問和解惑,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更好的把握,與作者產生了情感上的聯系。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提出問題,提出疑難問題,並對更有價值的問題進行整理和總結,讓課下的提問在教學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可以以文章留下的空白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提出開放性問題。

比如,在學完《窮人》這篇文章後,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到文章留下的空白:“桑娜拉開窗簾後……”這時,學生的思維會在generate中再次迸發出火花:“以後Sanna壹家的生活會怎麽樣?我想做個預測。”在這樣的問題情境中,學生可以充分調動自己的壹些經驗,大膽想象和推測,從而培養自己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

(4)對書中的插圖提問。

現在的教材都是圖文並茂,插圖直觀,對學生理解課文有很大幫助。而我們在教學中往往忽略了這壹點,引導學生抓住特點,按照壹定的順序觀察插圖,通過觀察思考,從插圖中發現問題,也應該是教學的重要內容。

(5)培養學生能力,提高學生提問質量。

表面上看,提問是壹種活動,實質上是學生學習素質和學習能力的體現。學生提問的過程實際上是對所學知識的初步感知和整體把握的過程,必然伴隨著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演繹推理等思維活動。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就是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造能力。這對學生的終身發展意義重大。

1.教師的示範和引導是學生“提問”的基礎。

“提問”是課堂教學的壹種手段。如果運用得當,它在復習舊知識、導入新課、理解和運用知識、啟迪智慧、提高能力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提問”包括兩個方面,壹是教師提問,二是學生提問,教師起主導作用。我們應該巧妙地把我們的教學過程設計成“不斷提出問題,不斷解決問題”的創造性思維模式。只有教師善於質疑,質疑解惑,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看到很多優秀的教案都是以“提問”為線索設計的。當學生習慣了這種基於問題的教學,就會有“提出問題”的意識,他也會習慣於“提出問題”。老師通過提問來教學,學生也會通過提問逐漸學會學習。在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學生的提問意識形成了,提問能力提高了。

2.組織引導學生鉆研教材,有利於提問。

課本是學生最直接的資料。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書本中找問題,問本單元,這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是什麽;通過訓練,重點逐漸轉移到能自己提出這些問題的學生身上。

3.鼓勵學生去懷疑,敢於懷疑老師,敢於懷疑課本,敢於懷疑自己認為有問題的事物和事情。

家訪過程中,聽到很多家長抱怨:孩子認為老師的話100%正確,我們家長不聽正確的話。是我們的教育導致了這個結果,所以我們老師應該拋開尊嚴的外衣,樹立“善解人意,樂於交流”的新形象,這樣學生才會逐漸敢於向老師提問。教師在處理教材和教學內容時,要時刻讓學生感到可以對教師提出質疑或批評,這對培養學生勤奮、敢於挑戰權威、勇於探索和追求真理具有重要意義。

四、教師自身的專業知識和課外知識要廣。

在當今信息發達的時代,學生可以通過各種媒體學習各種新知識,其中許多當然是他們的答案和指南。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有紮實的基礎理論知識,還要博覽群書,經常接觸各種媒體,廣泛了解人文社會新聞信息,包括政治時事、體育新聞、娛樂新聞等等。教師只有和學生有共同語言,才能更好地教育和引導學生。

懷疑是學習的需要,是思考的開始,是創造的基礎。提問是孩子積極思考的表現。結合語文教學,鼓勵學生多提問,養成提問的好習慣。但任何習慣的形成都離不開壹貫的堅持,培養學生提問的好習慣需要持之以恒。我們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充分認識孩子良好提問習慣的形成對其不斷發展的意義,挖掘壹切可以利用的資源,為孩子開辟壹個良好的提問空間,讓問題陪伴孩子快速成長。正如葉聖陶所說,“上課要主動求知,主動實踐,不要光坐著聽老師講課。”只有讓學生憑自己的能力學習,自主學習,才能學會生存,形成獨立自尊的健全人格。這正是我們新課程標準所倡導和追求的。只有不斷啟發學生提問,才能不斷進取,培養新世紀的創新人才。

參考資料:楊樹平。培養問題意識提高創新能力[J]。教育理論與實踐. 1999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