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本文論述了五四時期幼兒教育的背景、特點和意義。

本文論述了五四時期幼兒教育的背景、特點和意義。

壹、中國近代學前教育起步時期(1919-1928)

陳鶴琴先生於1919年離開美國回國,先後在南師大和東南大學任教授,開始了兒童心理和教育方面的科學實驗和研究。第二年,他的長子陳壹鳴出生了。他進行了細致的觀察、實驗,並逐日記錄了他的身心發展情況。連續808天,他對孩子的身體、動作、模仿、暗示性、遊戲、好奇、恐懼、知識、言語、審美、思想等進行了系統研究,積累了豐富的資料,發表了壹系列關於兒童心理和教育的論文。其中《家庭教育》論述了101家庭教育的原則以及教育孩子的具體方法,堪稱影響了中國幾代人的家庭教育經典。陶行知先生發表書評《願與天下父母同讀》,稱作者“用科學的頭腦和母親的心做了這本書,是近年來中國出版的最有價值的書。”1923在東南大學教育學部的支持下,成立了南京鼓樓幼兒園,嘗試適合國情的中國式、科學的幼稚教育。次年在《新教育》雜誌上發表《今日幼稚教育之弊》,指出當時中國普通幼兒園有四大弊端:壹是與環境接觸太少,遊戲室時間太長;二是作業太簡單;第三,群體行動太多;第四,沒有具體的目標。[1]1925鼓樓幼兒園擴建,邀請東南大學盧誌偉等10人成立董事會募集資金。該園成為東南大學教育系的實驗幼兒園,張宗麟被派去協助研究工作。至此,中國第壹個嬰幼兒教育實驗中心誕生。陳老師主持了天真學生應該具備的課程、故事、閱讀方法、設備、習慣、技能,並與共同撰寫了《南京鼓樓幼兒園實驗壹年總結》壹文,發表在《新教育評論》上。當年夏天,東南大學天真教師工作坊編著的《天真教育》講座,圍繞“為什麽要辦幼兒園”和“天真教育的目標、原則、課程”,對辦壹所中國式的、科學的幼兒園進行了全面的探討。1927年創辦中國最早的嬰幼兒教育研究刊物,同時發表《我們的主張》壹文。根據自行辦園的理論和實驗總結,提出了適合我國國情和幼兒發展特點的15辦園命題,包括適應國情、家夜、教育內容、幼兒園課程、教師素質、師幼關系等。這個15信條為當時中國幼稚的教育指明了方向。就像陳老師說的“我們提倡的15信條當然不是完美的,但從中國幼稚教育的現狀來看,它可能是壹個很好的治愈方法!”[2]那壹年,《幼兒教育新趨勢》在《幼兒教育》上發表。根據世界幼兒教育的發展,提出了幼兒教育的七大新趨勢:註重自由活動、註重戶外活動、設置課程、制定標準、研究幼兒學生心理、幼兒園與壹年級聯系、培養幼兒園運動。[3]這些新動向對當時中國幼兒教育的發展具有指導價值和意義。

在1928期間,陳老師負責起草制定國家幼兒園課程標準。5月與張宗麟合著《幼兒園教育叢書》,出版《幼兒園的閱讀方法》、《幼兒園的故事》、《幼兒園課程與幼兒園設備》。同時,他反對小學和幼兒園的分離教學法,提倡“整體教學法”,主張讓孩子學會所有的東西。次年8月,陳先生主編的《幼兒園課程暫行標準》經《中小學課程標準》起草委員會審議通過,由教育部頒布,在全國試行。課程標準由三部分組成:第壹部分是幼兒教育的總目標,第二部分是課程範圍,包括音樂、故事與童謠、遊戲、社會與自然、作息與膳食,第三部分是教育方法,提出了17教育方法與要點。這壹標準成為當時指導中國幼稚教育的綱領性文件,使中國幼稚教育不再盲目模仿他人,對推動中國幼稚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這壹時期豐富的幼兒教育思想的產生,既有其獨特的歷史背景和社會現實原因,也不能忽視陳先生的個人因素。從內因看,陳老師1914清華畢業,赴美留學。他獲得了庚子賠款獎學金。陳老師說:“清華大學是美國返還的G-sum資助的,我也是用G-sum在美國留學的。什麽是G-sum?不是中國人的時代!我怎麽能不感激人民油膏培養了我?為什麽不考慮償還呢?”[4]在他去美國之前,他原本想學醫。在橫渡太平洋的郵船上,他改變了主意。他以為要拯救多病的中國,必須從教書育人入手,孩子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兒童教育是國民教育的基礎。他決定獻身於祖國兒童的教育事業。他的誌向得到了同船赴美的陶行知先生的賞識。後來,他們在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教育學碩士學位。另壹個主要內因是陳老師對孩子的無限熱愛。就像陳老師說的“我喜歡孩子,孩子也喜歡我。”他呼籲全社會“愛孩子”、“尊重孩子”、“壹切為了孩子”。正是陳老師對孩子純粹的愛,決定了他致力於兒童教育的人生誌向。

對外,陳老師在美國期間,在柯、、桑代克、羅格等著名教授的指導下,系統學習了美國的教育理論和心理學實驗、研究方法,並深深受益於柯的啟發式教學法。回國後,在五四新文化教育運動中,他以自己的經歷批判了過時的封建宗法教育對兒童的羈絆和危害。針對當時中國學前教育被外國教會壟斷,完全西化的現狀,他大聲疾呼:“幼稚教育照搬西方,不適合中國民族,不適合中國國情,不適合中國兒童。”[5]此外,回國後在南京師範大學講授《兒童心理學》課程,對早期兒童的心理發展進行了持續細致的觀察和研究。這些內外因素交織在壹起,堅定了他探索壹條適合中國國情、符合兒童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的中國式的、科學的、民主的、大眾化的現代幼兒教育道路的決心。

第二,廣泛開展教學實驗和研究,編寫各種兒童教材和讀物的時期(1928-1939)

在陳先生和他的前輩們的共同努力下,中國的幼兒教育已經邁出了可喜的第壹步,而此時,向教會討回受教育權利的呼聲也越來越高。陳先生懷著對祖國的滿腔熱忱和對兒童的熱愛,受聘於上海租界工商所華文教育處。

很長。為中國更多的孩子辦學校。在11主管教育部門期間,六所小學全部附屬幼兒園,大力倡導小學和幼兒園的各種教學實驗和教研活動,仍然關註著天真教育的發展,編寫了壹系列適合兒童的各種兒童教材和課外讀物:在1931的《兒童教育》上發表了《中國四年天真教育》,1935在新聞中發表了兒童年的宏偉願望,要求全民族、全社會關心和教育兒童,努力維護和保障兒童權益。盧溝橋事變發生的1937年7月,中國兒童教育學會在北平召開第七屆年會。陳先生出席主席團討論學前教育,堅持帶領南方同誌繞道回上海,直到會議結束,可見他對學前教育的關心和重視。那壹年,《如何為人父母,如何教育孩子》發表在《廣播教育月刊》上。1938與鐘合編出版《南京鼓樓幼兒園兒童生活照》。

陳鶴琴先生認為,為了發展兒童教育,必須動員和組織更多的人來合作。他說:“真相只有經過深思熟慮和討論才會水落石出;科學進步要靠合作。”“實地調研的人越多越好。”[6]在這壹思想的指導下,他大力創辦兒童教育學術團體和刊物。20世紀20年代,他發起組織了幼稚教育研究會,並在此基礎上於1929成立了中國兒童教育學會。到30年代,他發展成為中國最大的兒童教育學術團體,還主編了《幼稚教育》、《兒童教育》、《小學教師》等刊物,廣泛交流經驗,擴大宣傳,有效地促進了。

三、生活教育理論體系形成和比較完整的幼兒師範教育體系建立時期(1939-1949)。

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經濟貧窮落後,人民壹貧如洗,人民生活極其艱難,科學技術極其不發達,教育也處於陳舊腐敗、照搬外國、停滯不前的局面。學前教育尤為突出。對此,陶行知先生尖銳地透露,當時中國的幼兒園患有三種病,分別是洋病、花錢病、有錢病。陳鶴琴先生還嚴肅地指出,“今天抄日本,明天抄美國,從壹個地方抄到另壹個地方,得不到什麽好的教育。”陶行知先生曾把舊中國陳舊腐敗的教育概括為“教死書,教死人,教死人”。針對當時的教育現狀,陳老師認為自己有責任去改變,他決心把這種腐敗的“死教育”變成“進步的、活潑的、充滿活力的教育”。

陳鶴琴先生年輕時受到了歐美新教育思潮的影響。尤其是受到了以杜威為代表的美國資產階級進步教育運動的影響。這場進步教育運動抨擊了當時傳統教育的形式主義教學方法,反對以教師為中心、以課本為束縛的兒童活動,強調兒童學習的主動性和興趣,提倡“做中學”的教學方法,提倡“實驗”精神。陳先生非常欣賞這種觀點。他借鑒了杜威教育思想中正確合理的部分,正如陳先生自己所說:“杜威博士這位最著名的教育家所倡導的美國進步教育,對我國生活教育運動的形成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7]但是,陳老師的借鑒並不是盲目的。他在本國進行幼兒教育實驗研究的過程中指出:“我們必須知道,我們的孩子不是美國的孩子,我們的歷史和我們的環境與美國不同,我們的國情與美國不統壹;所以,他們視為好的東西,在我們的使用中未必都是好的。”“總之,幼兒園的設施要始終適應自己國家的國情。至於那些世界通用的教材和教法,也可以采用,唯壹的條件就是不違背國情。”[8]此外,陳老師在歐洲11國家的教育考察,也促使他下定決心在中國進行生活教育的實驗。7月,陳鶴琴先生開始了為期7個月的歐洲教育考察。他參觀了許多新的實驗學校,與各國教育專家探討教育問題,使他對各國的教育有了大致的了解和整體的把握,使他真切地感受到了“新教育”的源頭——歐洲新教育,看到了現代世界教育發展趨勢的異同。特別是各國都註重“做”,培養孩子的實踐能力和創造精神,這給了陳老師很大的啟發,也為他在中國實踐生活教育指明了方向。

陳鶴琴先生在生活教育實驗的過程中得到了陶行知先生的支持和幫助。他特別欣賞和推崇陶行知的“教與學合壹”的思想。陳先生借鑒杜威的“做中學”和陶行知的“教學壹體化”思想,提出了“做中學,做中求進”的教育思想。但是,陳鶴琴和陶行知的思想都是對杜威教育思想的超越,是在對國內教育進行實驗的基礎上提出的,符合中國的國情。

從內部來說,陳老師從小接受私塾教育,對中國傳統教育的弊端深有體會。即使清朝被推翻,教育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教學方法仍然僵化,學校活動的中心仍然是教師,教科書的內容往往遠離學生的生活。陳老師說:“他們被機械地、被動地餵以有限的所謂知識食物,但實際上他們很難消化——他們沒有機會接觸大自然。”只要他們讀和寫,他們從不要求自己思考和做。活教育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種下種子,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9]

1940,陳老師去重慶參加全國教育會議。途經桂林時,為中山學校題詞:“教活書,教活書,教活書;[10]4月,他拒絕繼續留在重慶擔任教育部國民教育司司長,表示“要做事,不要當官”,回到江西,本著“荒山樂園”的精神,邀請壹批有誌之士創辦“抱西省立實驗幼兒師範學校”,並以“活教育”實驗實現。事實上,早在20世紀20年代,陳先生就迫切地感到,要實現幼兒教育的中國化和科學化,幼兒教師的培養不能受外國教會的控制,而必須由中國人自己來培養。早在1928,他就提出了“各省師範學校所需兒童部案”,建議“在環境適應的地方設立兒童師範學校,或在各省師範學校設立兒童部,培養專門人才,供給好教師。“[11]江西省實驗幼稚師範學校的成立,邁出了這第壹步。那壹年,確定並貫徹了活教育的理念:“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即目的論;自然與社會是活教材”,即課程論;“邊做邊學,邊做邊學,邊做邊進步”就是方法論[12]

由陳先生主編的《生活教育》月刊創刊。該出版物的目的是建立教育理論,為教師提供繼續教育,提供具體的教材,討論實用方法,並發表文章《活著的教育和死亡的教育》。然後他發表了17生活教育的教學原則: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都要讓孩子自己去做;應該允許孩子想什麽就想什麽;如果妳想讓孩子做某事,妳應該教他們如何學習。鼓勵孩子發現自己的世界;積極的鼓勵勝過消極的制裁;自然和社會是我們的活教材;比較教學法;用競賽的方法提高學習效率;積極的暗示比消極的命令更好;替代教學方法;關註環境,利用環境;小組學習,* * *同研;教學遊戲化;教學的故事化;老師教老師;孩子教孩子;精準觀察[13]1942《如何實施活教育》發表在《活教育》月刊上,總結了兩年來實施活教育的經驗。

很長。為中國更多的孩子辦學校。在11主管教育部門期間,六所小學全部附屬幼兒園,大力倡導小學和幼兒園的各種教學實驗和教研活動,仍然關註著天真教育的發展,編寫了壹系列適合兒童的各種兒童教材和課外讀物:在1931的《兒童教育》上發表了《中國四年天真教育》,1935在新聞中發表了兒童年的宏偉願望,要求全民族、全社會關心和教育兒童,努力維護和保障兒童權益。盧溝橋事變發生的1937年7月,中國兒童教育學會在北平召開第七屆年會。陳先生出席主席團討論學前教育,堅持帶領南方同誌繞道回上海,直到會議結束,可見他對學前教育的關心和重視。那壹年,《如何為人父母,如何教育孩子》發表在《廣播教育月刊》上。1938與鐘合編出版《南京鼓樓幼兒園兒童生活照》。

陳鶴琴先生認為,為了發展兒童教育,必須動員和組織更多的人來合作。他說:“真相只有經過深思熟慮和討論才會水落石出;科學進步要靠合作。”“實地調研的人越多越好。”[6]在這壹思想的指導下,他大力創辦兒童教育學術團體和刊物。20世紀20年代,他發起組織了幼稚教育研究會,並在此基礎上於1929成立了中國兒童教育學會。到30年代,他發展成為中國最大的兒童教育學術團體,還主編了《幼稚教育》、《兒童教育》、《小學教師》等刊物,廣泛交流經驗,擴大宣傳,有效地促進了。

三、生活教育理論體系形成和比較完整的幼兒師範教育體系建立時期(1939-1949)。

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經濟貧窮落後,人民壹貧如洗,人民生活極其艱難,科學技術極其不發達,教育也處於陳舊腐敗、照搬外國、停滯不前的局面。學前教育尤為突出。對此,陶行知先生尖銳地透露,當時中國的幼兒園患有三種病,分別是洋病、花錢病、有錢病。陳鶴琴先生還嚴肅地指出,“今天抄日本,明天抄美國,從壹個地方抄到另壹個地方,得不到什麽好的教育。”陶行知先生曾把舊中國陳舊腐敗的教育概括為“教死書,教死人,教死人”。針對當時的教育現狀,陳老師認為自己有責任去改變,他決心把這種腐敗的“死教育”變成“進步的、活潑的、充滿活力的教育”。

陳鶴琴先生年輕時受到了歐美新教育思潮的影響。尤其是受到了以杜威為代表的美國資產階級進步教育運動的影響。這場進步教育運動抨擊了當時傳統教育的形式主義教學方法,反對以教師為中心、以課本為束縛的兒童活動,強調兒童學習的主動性和興趣,提倡“做中學”的教學方法,提倡“實驗”精神。陳先生非常欣賞這種觀點。他借鑒了杜威教育思想中正確合理的部分,正如陳先生自己所說:“杜威博士這位最著名的教育家所倡導的美國進步教育,對我國生活教育運動的形成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7]但是,陳老師的借鑒並不是盲目的。他在本國進行幼兒教育實驗研究的過程中指出:“我們必須知道,我們的孩子不是美國的孩子,我們的歷史和我們的環境與美國不同,我們的國情與美國不統壹;所以,他們視為好的東西,在我們的使用中未必都是好的。”“總之,幼兒園的設施要始終適應自己國家的國情。至於那些世界通用的教材和教法,也可以采用,唯壹的條件就是不違背國情。”[8]此外,陳老師在歐洲11國家的教育考察,也促使他下定決心在中國進行生活教育的實驗。7月,陳鶴琴先生開始了為期7個月的歐洲教育考察。他參觀了許多新的實驗學校,與各國教育專家探討教育問題,使他對各國的教育有了大致的了解和整體的把握,使他真切地感受到了“新教育”的源頭——歐洲新教育,看到了現代世界教育發展趨勢的異同。特別是各國都註重“做”,培養孩子的實踐能力和創造精神,這給了陳老師很大的啟發,也為他在中國實踐生活教育指明了方向。

陳鶴琴先生在生活教育實驗的過程中得到了陶行知先生的支持和幫助。他特別欣賞和推崇陶行知的“教與學合壹”的思想。陳先生借鑒杜威的“做中學”和陶行知的“教學壹體化”思想,提出了“做中學,做中求進”的教育思想。但是,陳鶴琴和陶行知的思想都是對杜威教育思想的超越,是在對國內教育進行實驗的基礎上提出的,符合中國的國情。

從內部來說,陳老師從小接受私塾教育,對中國傳統教育的弊端深有體會。即使清朝被推翻,教育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教學方法仍然僵化,學校活動的中心仍然是教師,教科書的內容往往遠離學生的生活。陳老師說:“他們被機械地、被動地餵以有限的所謂知識食物,但實際上他們很難消化——他們沒有機會接觸大自然。”只要他們讀和寫,他們從不要求自己思考和做。活教育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種下種子,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9]

1940,陳老師去重慶參加全國教育會議。途經桂林時,為中山學校題詞:“教活書,教活書,教活書;[10]4月,他拒絕繼續留在重慶擔任教育部國民教育司司長,表示“要做事,不要當官”,回到江西,本著“荒山樂園”的精神,邀請壹批有誌之士創辦“抱西省立實驗幼兒師範學校”,並以“活教育”實驗實現。事實上,早在20世紀20年代,陳先生就迫切地感到,要實現幼兒教育的中國化和科學化,幼兒教師的培養不能受外國教會的控制,而必須由中國人自己來培養。早在1928,他就提出了“各省師範學校所需兒童部案”,建議“在環境適應的地方設立兒童師範學校,或在各省師範學校設立兒童部,培養專門人才,供給好教師。“[11]江西省實驗幼稚師範學校的成立,邁出了這第壹步。那壹年,確定並貫徹了活教育的理念:“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即目的論;自然與社會是活教材”,即課程論;“邊做邊學,邊做邊學,邊做邊進步”就是方法論[12]

由陳先生主編的《生活教育》月刊創刊。該出版物的目的是建立教育理論,為教師提供繼續教育,提供具體的教材,討論實用方法,並發表文章《活著的教育和死亡的教育》。然後他發表了17生活教育的教學原則: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都要讓孩子自己去做;應該允許孩子想什麽就想什麽;如果妳想讓孩子做某事,妳應該教他們如何學習。鼓勵孩子發現自己的世界;積極的鼓勵勝過消極的制裁;自然和社會是我們的活教材;比較教學法;用競賽的方法提高學習效率;積極的暗示比消極的命令更好;替代教學方法;關註環境,利用環境;小組學習,* * *同研;教學遊戲化;教學的故事化;老師教老師;孩子教孩子;精準觀察[13]1942《如何實施活教育》發表在《活教育》月刊上,總結了兩年來實施活教育的經驗。

教育內涵與提高教育效率的案例,建議學前教育幹部按專業學習歸隊,加強科學技術研究,提高工作效率的案例。陳老師雖然從政了,但他依然熱愛和關心學前教育。

1979陳先生在政協五屆二次會議上的發言中說:“這次我借參加政協五屆二次會議的機會,提出了三個提案:1。在全國各省市恢復或建立幼兒師範學校,培養幼兒教師。在全國各省市的高等師範學校中恢復或建立幼兒園和實驗小學,作為進行科學實驗和獲得系統經驗的場所。3 .建立兒童玩具、教具、設備研究室和實驗工廠。這三個提案已經提案審查委員會審查,建議由國務院會同有關部門提交教育部研究處理。“[19]在1968年6月全國幼兒教育研究會成立大會上當選為名譽主席+01,並發表講話。講話就開展幼兒教育科學研究提出以下建議:壹是要把兒童心理學作為幼兒教育的基礎,進行全面、系統、實用的科學實驗;第二,要重視兒童家庭教育的科學實驗;第三,對幼兒園教育進行系統深入的科學實驗和研究,辦好示範幼兒園;第四,必須重視和解決學前玩具和教具的科學實驗和制造,這是壹個極其緊迫和重要的問題。”陳鶴琴先生的三個主張和幾條建議,極大地促進了改革開放後中國學前教育的迅速恢復和發展。1981年近90歲的陳先生還為六壹國際兒童節題詞:“壹切為了兒童,壹切為了教育,壹切為了四化。同年6月165438+10月,為《浙江幼兒教育》刊物題詞:“愛孩子,理解孩子,研究孩子,教育孩子,使他們比前輩更優秀。“這既是對所有從事幼兒教育實踐和理論研究工作者的諄諄教誨,也是陳老師對兒童的熱愛和對兒童教育的關心的體現。

陳鶴琴先生壹生致力於中國和中國的兒童教育事業。繼承、弘揚和發展陳鶴琴幼兒教育思想,為新時期我國幼兒教育的改革與創新貢獻力量,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