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袁隆平留學13歲。

袁隆平留學13歲。

袁隆平是著名的“雜交水稻之父”,中國科學院院士。但是,妳可能不知道,袁隆平當選中科院院士,是壹次不同尋常的艱難,甚至連續三次落選。他落選的原因是什麽?事發後會怎麽樣?如果妳想知道,讓我為妳揭示這個秘密:

(本文所有圖片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您的權利受到侵害,請聯系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中國科學院成立於1949 165438+10月1。是中國自然科學最高學術機構,最高科技咨詢機構,自然科學和高技術綜合研發中心。中國科學院院士,簡稱中科院院士,是國家設立的科學技術領域的最高學術稱號。到2065438+2008年9月,共有790名科學院院士,都是我國各領域的高精尖人才。

中國科學院的評選要求有三個硬性規定,即學術成就突出、對推動中國科學事業有重大貢獻、具有熱愛國家、忠於人民的精神。毫不誇張地說,學術工作者壹旦當選中科院院士,那絕對是他們人生中最高的榮譽。

1973年,雜交水稻誕生,平均畝產650公斤,打破了原種水稻400公斤的尷尬局面,大大緩解了國家缺糧問題,使中國農業科學發展走在了世界前列。

1991年,袁隆平鑒於其對國家的突出貢獻,被湖南省人民鄭重推薦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後更名為院士),但中科院生物學院的評選結果為“不及格”。1992和1993,當地* * *部門連續兩次推薦袁隆平為院士,結果仍是“關門”。原來,中國生物學界和農業界的評委認為,袁隆平的科學發明確實給國家和人類帶來了巨大的好處,但他仍然沒有資格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原因有三:

1.沒有留學經歷

在很多評委眼裏,凡是能當選中科院院士的,都是“喝了洋墨水”,背後都有留學文憑。在眾多文憑中,不乏哈佛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等高等學府,甚至還有不少人進入了世界大師行列。這樣,無疑是給自己鍍了壹層閃亮的金。

反觀袁隆平,在雜交水稻誕生之前,只是湘西山區壹所農業學校的普通教師,研究課題也是普通水稻。如此慘淡的經歷自然入不了評委的眼。

但科學是沒有邊界的,所以選擇標準難免有偏差。每個人都有權利和可能為世界創造奇跡。不能因為他沒有“洋學歷”,就完全否定袁隆平對世界人民的貢獻。

2.沒有英語水平

既然袁隆平是安陽農校的壹名普通教師,那麽他的教育經歷壹定很可笑,至少評委們是這麽認為的。學術研究是壹個世界性的課題,所以研究人員也必須了解世界通用語言——英語。評委認為“農民”袁隆平不會說英語。因此,他拒絕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讓他們沒想到的是,袁隆平不僅能寫英文,還能毫無障礙地與外國人交流。

很少有人知道,英語是袁隆平的第二“母語”。為什麽這麽說?因為袁隆平的媽媽是英語老師,從小教袁隆平英語,所以他能說壹口流利的英語。

3.這篇論文的質量沒有達到標準

對於科學院院士的評選,最重要也是最硬性的規定就是論文質量。論文強調嚴謹性、邏輯性、科學性,但評委們覺得袁隆平根本沒有壹篇足夠有分量的論文。但是他們又錯了。袁隆平的論文雖然不多,但堪稱優秀文章。《水稻雄性不育》、《雜交水稻育種戰略構想》等論文多次獲得世界大獎。而且袁隆平寫的《雜交水稻栽培》壹書,開創了雜交水稻新學科,被列為“推動中國科技進步十大著作”之壹。

1995中國科學院評委經過慎重研究,最終決定選舉袁隆平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摘得桂冠後,袁隆平並沒有因此而激動,而是表現出不同尋常的平靜,因為在他看來,獲得中科院院士頭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為國家和人民做出真正的貢獻。只有這樣,壹個科學工作者才能思考全局,這才是他應該持有的態度。

袁隆平淡泊名利,獻身科學。這種無私的精神是無法掩飾的,不過話說回來,袁隆平能拿到中科院院士的頭銜,絕對是實至名歸。

溫嵐海潤工作室總編輯文秀才撰文:特約歷史作家:常山趙子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