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90後紀錄片回顧

90後紀錄片回顧

仔細看完壹部影視作品,壹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經驗。寫壹篇檢討,記錄下收獲和努力。但是反饋的要求是什麽呢?以下是我為妳整理的紀錄片範文(壹般6篇),希望對妳有所幫助。

下午1帶著班裏的同學看了《我們小時候的壹天》紀錄片,和導演簡單交流了壹下。第壹次看到電影的名字,很混亂,不知道是講什麽的。再看看海報上的細節,就知道是關於國立西南聯大的故事了。參加面試的大會畢業生都是90後,所以被稱為“90後”。這是壹個很難控制的主題,尤其是作為壹部在電影院播放的電影。不過令人意外的是,作為壹部紀錄片,這部電影的故事性和代入感都很好,是壹部非常好的紀錄片。下面說說對這部作品的感受,可以概括為三點:聖賢精神,時代使命,永恒的美和知識。

先說先賢精神。簡而言之,就是以天下為己任的家國情懷。影片講述了在聯大學習時,楊振寧先生和鄧稼先先生經常壹起朗誦古詩。在楊振寧回憶鄧稼先的文章中,也提到他們壹起朗誦了唐代詩人李華的《吊古戰場》壹文。影片中這段話的引入有兩層意思:壹是國破家亡,山河破碎,百姓苦不堪言;第二,改變這壹切是知識分子的責任。我壹直認為,家國情懷是中國優秀知識分子的精神底色。這種精神背景自古就有,從先秦諸子到宋明儒學。從《大學》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到張載的“橫渠四句”和顧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他們的內心感受是壹致的,聯大學生也是如此。楊振寧6歲時,他的父親楊武之剛從美國留學回來,在清華大學計算機系任教,並開始從事子女的教育工作。楊振寧曾回憶說:我父親想找個人來教我。他沒有找任何人教我數學或者物理。他去找了歷史學家雷海宗教授。他告訴雷先生,如果妳能找到壹個妳的學生教鎮寧孟子。雷先生介紹了他最喜歡的壹個學生,名叫丁澤良。我記得很清楚,每天早上,壹周五天,我去科學館我父親的辦公室,然後丁老師來教我壹兩個小時的孟子,持續了壹個暑假,第二年又是半個暑假。我可以在壹個半暑假的時間裏把《孟子》從頭到尾背下來。《孟子》裏面有很多儒家的哲學思想,妳可以了解整個中國的思維方式。現在回想起來,這對我的整個思維影響很大。比我爸找人教我微積分的時候有用多了。“庶人德行第壹,這也叫。

再談“時代的使命”。時代在變,每壹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電影中,聯大校友馬識途說:“我原本在中央大學學化學。當時我的想法很簡單,就是學化學,做炸彈炸日本鬼子。”這讓我想起了錢偉長的故事。錢偉長和壹樣,出身書香門第,把齊、治平的修養作為學習的出發點。錢偉長的叔叔是著名的歷史學家錢穆。1931,錢偉長以語文滿分、歷史滿分、物理5分的成績被清華大學歷史系錄取。還沒等他註冊入學,就爆發了九壹八事變。錢偉長感嘆學歷史造不出飛機大炮,決定轉到物理系,叔叔錢穆不支持。於是錢偉長找到了和他叔叔關系密切的顧傑剛進行調解。顧頡剛先生說:“我們的國家不能因為科學落後而受欺負。年輕人對科學感興趣,我們應該支持。”所以“實業救國”和“科技救國”是他們這壹代人的使命。同樣,我們這壹代人也有我們這壹代人的使命,有我們需要攀登的高峰,有我們需要填補的短板。

最後是永恒的美和知識。知識和美麗大致是壹回事。知識的意義不僅在於它可以用來建造房屋和橋梁,還在於它可以給心靈帶來愉悅和壹種崇高的審美;無論是文史哲還是數學物理都是如此。這種思維快感和崇高審美,可以跨越時代,具有永恒的意義。在觀影後的交流環節,導演說,她對這些老先生最大的感受是,他們對知識本身充滿了熱情,而不僅僅是“知識”帶來的壹些具體的好處。有同學問聯合大學的人印象最深的導演是誰,他的話感動了妳?她回答說是鄧稼先先生的純。我也很喜歡“純”。我對“純”的理解是“赤子之心”,對國家和知識都有好處。沒有對自己的熱情,很難做出突出的成績。我們可以想壹想,我們喜歡的是知識帶來的“分數”和“好工作”?仍然對自己充滿熱情,並且,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思想的愉悅。

有時候,我們所處的環境讓我們難免功利,也讓我們教育孩子功利。壹個同事告訴我,高壹上學期,她曾經在課堂上講過自己對世界現象的看法。下課後,學生真誠地問:“老師,妳想高考嗎?”讓老師哭笑不得。也有同學跟我說過“高考選物理沒關系,歷史不好也沒關系”,讓我覺得很遺憾。看這樣的紀錄片,能讓它有所感悟,也是壹件功德無量的事情。

教育是壹個概率的遊戲,我們只能努力給優秀的人創造壹些可能性。

紀錄片90後情懷2為慶祝中國* * *產黨百年華誕,回顧中國* * *產黨的革命歷程,謳歌中國* * *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歷程,學校選擇了今天,6月最普通的壹天,組織我們在小時候的壹天看電影。幾位老人平實的語言,雲淡風輕的時候,在我心中掀起了滔天巨浪。

藝術家們選擇紀錄片,利用楊振寧、許淵沖、王希季等前輩的故事和他們書信、日記中的描述,盡可能還原歷史,帶領我們回到那個戰火紛飛、群星閃耀的時代。恢弘的畫面,契合劇情的背景音樂,流暢細膩的分鏡剪輯,從任何壹個方面都能體會到工作人員的良苦用心。正是因為工作人員的用心,我們才感覺到很多“90後”在戰火中依然堅守著家國情懷。

家園在戰爭中淪陷,大學被轟炸,家園被占領。壹群19歲的青年學生匆匆出發,徒步南遷,穿越湖南、貴州、雲南,終於在昆明高原成立了壹所臨時大學——由清華、北大、南開三校聯合創辦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他們穿越了半個中國,自稱“湘黔滇行走團”。他們穿越壹座城去聽“史上最好的語文課”,去聽托賽的《小夜曲》,抱著書加入飛虎隊...對於這些90後的“90後”老人來說,西南聯大不是塵封的歷史,而是依然鮮活的青春記憶。現在說起這件事,有些老人熱淚盈眶,情不自禁;有學長淡淡壹笑,坦然面對。所有的老人早已失去了青春,唯壹不變的是,他們身處戰亂之中,卻依然能夠秉持著求知的心。雖然他們都有自己的抱負,但他們都致力於為國家服務。雖然他們缺衣少食,但他們仍然玩得很開心。所謂“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是壹個在戰亂和貧困中,獨立精神和自由思想依然盛開的地方。學術殿堂裏崇尚科學民主的風氣正盛,人文藝術百家爭鳴。可以稱得上是近代中國各行各業的中堅力量,真的是“不可多得的人”!

正是星星的存在,才能讓我們的國家強大,才能有我們先進的科技水平。現在我們處於和平年代,我們應該學習前人艱苦奮鬥的精神。每壹代人都有自己的挑戰和機遇,我們要做的就是從痛苦中創造希望,努力把希望變成現實。

紀錄片《90後情懷》3最近社會上很流行“列平”這個詞,“列平”青年也成為很多人討論的焦點。“平躺”指的是現實生活中壹些沒有欲望或欲望的年輕人。他們不談戀愛,不結婚,不想買車買房,每天以極低的標準生活,不開心就辭職。他們大多是90年代出生的年輕人,壹直是社會關註的焦點。最近正在上映壹部冷門的紀錄片《我們小時候的壹天》,看完之後感觸良多。

當然,1990年《我們年輕時的壹天》誕生後,紀錄片《我們年輕時的壹天》由許蓓執導,記錄了抗戰時期國立西南聯大學生的故事。著名的人物有物理學家楊振寧、鄧稼先、穆旦、費孝通等人。那時候雖然國破家亡,但是群星閃耀。看這部片子的時候,內心的火好像被點燃了。熱血青年階段的年輕人為了讀書救國,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完成了學業。有同學從南京繞過越南,來到雲南昆明讀書,壹天要走五六十公裏山路。那種驚人的毅力讓我佩服。那時候的校園戀愛也是含蓄的,寫信,去圖書館看書,去樹林裏散步。

他們是90多歲的長壽老人,是用自己的壹技之長終身報效國家的大師,是西南聯大輝煌歷史的見證者。1990年後畢業於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但對於1990後出生的年輕人來說,我們是在各行各業打拼過的朝氣蓬勃的年輕人,是牢記歷史使命的新時代年輕人。但他們是年輕有為的90後。

《我們年輕的壹天》呈現了壹群真實記錄的都是90歲高齡的長壽老人,講述著他們充滿青春時光的歷史往事。曾經年少的十六個主角,用現代的話來說,“九”就是壹個眾星雲集的“九十後的壹天”。《我們年輕時的壹天》是國寶“90後”和今天年輕的90後、90後,在新時代的壹次影像交流“對話”。90後以這種特殊的對話方式,把自己的母校——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堅毅不屈”的經歷,愛國、科學、民主的誌向,自強不息的成長經歷,呈現給今天的年輕人。

他們是90後,我們也是90後。他們跨越了幾十年,生活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有人說,他們這壹代人讀書是為了報國,我們這壹代人讀書是為了成績。為了找工作,學生壓力很大。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推動社會前進的人,心中壹定有壹個沈甸甸的夢想。

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他們立誌求學、參軍、報國的聯大學生光輝事跡深深感染著我們,觸動著我們的心。今天的壹切美好生活,都離不開先輩們的努力和犧牲。作為壹名基層黨員,只有更加深入全面地學習黨的歷史,不斷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不斷強化專業技能,在本職崗位上做好本職工作,才能抵禦先烈的犧牲和奉獻。

1990年後的紀錄片回顧4這是壹部剪輯過的紀錄片,被稱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姊妹篇。沒看過《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但聽說是史詩級的。這部片子聚焦個人,技術角度有點散,但是這個小缺陷被掩蓋了,因為主角們太閃亮了。

盧溝橋事變後,隨著北平、天津的相繼淪陷,東部各大學倉促遷入。成千上萬的西南聯大學生在“文學大軍長征”中遊歷了湖南、貴州和雲南。他們沒有放棄對知識的渴求,保存了中國的文化血脈。

那是壹個大師雲集,天才輩出的時代。但是想想也是。當時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萬裏挑壹,國家和民族處於壹個承前啟後的時代,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只要他們能選擇壹個專業,努力學習並深入其中,他們就壹定會成為祖先。

尤其是這些能活到90歲的90+老人,身體基礎好,經歷過大風大浪,內心堅韌,物質條件好。他們的身體心態和物質都符合長壽的條件,可謂是百裏挑壹。尤其是那種精神令人欽佩。

在這些老人中,我印象最深的有三個人。

壹個是《呼嘯山莊》的譯者楊毅。這是90後中為數不多的女性。這位老太太已經壹百多歲了,但是聲音很大,眼裏有光。談起往事,直截了當,很有感染力。百歲以上的人回憶起他們對巴金二哥李耀林的暗戀,他們與巴金百年不變的友誼,他們與丈夫趙瑞昆(也是著名翻譯家)的初遇,以及沈從文在日軍轟炸昆明時的痛哭...坦坦蕩蕩,口若懸河,中氣十足,根本不是百歲老人,而是個小姑娘!當被問及20多年來丈夫是如何去世的,她坦誠地說:幸運的是,我相對獨立...我覺得這個老頭比林更接地氣,比更自然,比冰心更活潑(當然不是說他們都不好,但都是英雄)。他眼裏有光,心裏有火,是我這壹代人的楷模。

第二個人是洪妙,這是壹個奇怪的名字。的父親是汪偽“立法院”院長。然而這麽大的叛徒父親卻生了兩個血氣方剛的兒子。洪妙和苗鐘兄弟倆與家人失散並隱瞞了他們的身份。他們考上了國立西南聯大,然後參軍,去了炮火前線。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年僅十九歲的洪妙為國捐軀。

由於政治原因,這樣的英雄在過去的80年裏幾乎被世人遺忘。雖然他的哥哥苗忠因為加入緬軍作戰部隊,沒有正面迎敵而活了下來,但估計在以後漫長的歲月裏,壹個大漢奸之子,壹個國軍軍官的身份,足以讓這個留在上海的年輕人吃盡苦頭。

第三個人,《了不起的蓋茨比》的譯者吳寧坤也在《星際穿越》中寫過那句名言“不要輕輕走進那美好的夜晚”。西南聯大外語系高飛者,飛虎隊翻譯,留美博士。他也是新中國成立後留學生回國的倡導者。

在影片中,吳寧坤回憶了兵臨城下,日本侵略者。揚州中學解散前夕,女學生在講臺上唱《松花江上》。這位90歲的老人忍不住哭了。吳寧坤放棄了國外舒適的生活,滿懷建設新中國的情懷回國。沒想到在1957被打成右派30年,差點死在勞改農場,享受人間冷暖。

我讀過吳寧坤晚年的回憶錄《壹滴淚》。1951年,吳應燕京大學之邀從美國回到祖國,放棄了唾手可得的博士學位。回國前,好朋友李政道送他上船。巫師問李:“妳為什麽不回祖國?”李說:“我怕回去被洗腦。”吳對這個回答很驚訝,但後來的經歷讓這個回答很意外。1979年,吳寧坤認識了當年送他上船的李政道。此時的李作為諾獎得主已經名揚天下,而吳寧坤也早已失去了自己的最佳三十年。女巫1991移民美國,幾年前去世,享年99歲。當年“中國研究小組”的壹個核心成員,壹個歷盡艱辛回國的熱心學者,40年後毅然回到美國。中間經歷了怎樣的磨難,很難描述,全部濃縮在“我回歸,我受苦,我生存”這九個字裏。

除了這三位,影片中還有很多閃亮的角色。他們的樂觀、堅韌和堅持,代表了時代精神和民族脊梁。

另外,題外話,看電影的時候,我深深的感覺到,如果選擇專業,還是要學理工科!!!!!這些活到九十多歲的人,幾乎都是工科人才。畢竟大國是重型武器,理工科可以拯救世界。他們可以專註於技術,遠離許多是非。

相比之下,那些學文科的西南聯大的人估計下場都很慘。不知道有沒有人做過統計?尤其是學法律的,研究階級統治工具的,就更慘了。2003年《南方周末》發表了壹篇文章《被遺忘30年的法律精英》,講的就是這件事,讓人覺得很感動,也很難過。

總的來說,《我們年輕時的壹天》這部電影,因為側重於個人,太分散,受篇幅限制,很多情節沒有深挖,只能流於表面。不過從紀錄片的角度來說,還是壹部好電影。我覺得這部電影很適合帶寶寶去看。然而,影片後半段原子彈轟隆隆爆炸時,兩個孩子都已經昏昏欲睡,只有我壹個人醒著。

《我們年輕時的壹天》是由許蓓執導,楊振寧主演的紀錄片。講述了國立西南聯大學生在抗日戰爭和新中國進程中的成長與努力。西南聯大的西方媒體曾評論說,世界上有三個教育中心——美國、英國和中國昆明。因為在中國昆明有壹所西南聯合大學。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是中國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壹個故事和傳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師生南遷昆明,合二為壹,先後培養出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5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8位兩彈壹星功勛科學家、172位院士、100多位人文學科大師,被譽為“中國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瑪峰”。紀錄片《我們年輕時的壹天》將紙上的故事栩栩如生,從時間和人物兩方面展現了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這個詞背後的輝煌原貌。這所“中國最傳奇的大學”是最生動、最原始的校園生活。

記得日軍轟炸昆明的時候,壹個學生回憶說,壹個堡壘的後面全是骨頭和斷肢。楊振寧先生開頭提到的查梁錚,也就是筆名穆旦的那位先生,在緬甸的叢林中失蹤了五個多月。在滿是蚊子的叢林裏,我無法想象查先生是如何熬過野獸的咆哮和毒蟲的侵蝕的。我們之所以能生在和平年代,只不過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5月19日,我們年輕時的壹天在清華大學舉行了壹場特別的放映。清華大禮堂幾乎座無虛席,現場聚集了全體師生、家長帶領的孩子、退休教授以及90多歲的聯大親屬。壹位聯大後代看完電影後百感交集。“聽了那些畢業於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與父親同齡的前輩們講述的往事,我突然想起了父親對母校的熱愛和許多深情的回憶。”

雖然他讀書的時候處在壹個特殊的時代,但是每壹個采訪的先生都有壹個自己少年時的感人故事。不少受訪者回憶起直播的《青春》電影中談戀愛逃課的故事。百歲的許淵沖先生提起去世的老同學,依然充滿了孩子氣的輸贏欲。“我法語考了90分,他才70分。”就讀於中央大學的學生馬識途先生被命令去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躲起來。改名後,他說起考國立西南聯大,直接說“凡爾賽”:“國立西南聯大,我壹考就通過了”。

在民族存亡之際,西南聯大師生通過教學救國,保存了寶貴的文化命脈。雖然《我們年輕時的壹天》呈現的是老壹輩知識分子的青春故事,但相信還是能引起如今“90後”“00後”觀眾的共鳴。

紀錄片《90後》之後,第壹次接觸這個名字的時候,我有過疑惑。這個“90後”指的是現在成年初期的“90後”,他們看到的是在中國歷史上起著重要作用的大師:98歲的諾獎得主楊振寧;99歲的王希季,兩彈壹星功勛獎章獲得者;國際翻譯界最高獎獲得者許淵沖;101歲《呼嘯山莊》譯者兼譯者楊譯;馬識途,106歲的作家,也是《讓子彈飛》的作者...16“90後”國寶級大師“聯袂主演”。

感覺“90後”這個稱呼有點貓膩。除了有貓膩,也很合適。第壹,影片中的人物接受采訪時,基本都是90後,妥妥的“90後”。其次,影片主要講述了他們在全國最好的大學——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讀書的故事。那時候他們正值壯年,就像90後壹樣。

這應該是有史以來最強的。90年代後有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三位“兩彈壹星”創始人等等。影片也展現了他們可愛可親的壹面,比如吳寧坤、許淵沖、鄧稼先。可惜的是,在電影創作過程中,已經有三位主體離開了人世,而本片的“搶救”拍攝也為他們留下了珍貴的影像。

戰爭時期暫時“聯合”起來的大學;以簡易磚房為教室,茅草房為宿舍的大學;壹所師生時刻準備“跑警報”的大學;只持續了九年的大學;然而大師雲集,培養出了史上最強的“90後”。

其中兩位“蒙太奇”大師回答說,他們對我們晚輩來說也很可愛。原來,西南聯大的“文學課”采用了壹種非常特殊的教學方法。吳宓、朱自清、聞壹多、沈從文等大師每人講兩周,完全摒棄了常見的系統教學法。理科生楊振寧坦言:“這完全不系統,不太好。”下壹秒,文科生許淵沖激動地說:“這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學課。”

國立西南聯大對新生實行“通識教育”,學生聚在壹起,不分學科。許淵沖、楊振寧、王希季分別屬於文科、理科、工科,卻因為“通識教育”而成為同班同學。後來都成了各自領域的領軍人物。而這種“通識教育”很可能是國立西南聯大巨匠的重要基石。

活生生的“90後”是本片的主角,鄧稼先、穆旦、汪曾祺、洪妙都是西南聯大的“可愛的人”。穆旦和洪妙的人生經歷不同於其他人大代表。穆旦的命運坎坷,煉獄重生後,詩風和文風大相徑庭。洪妙可能是影片中唯壹壹個沒有留下學號的大專學生,他用自己的生命來講述自我救贖。

有壹次,我有壹個問題想問鄧稼先先生。為什麽現在不能誕生壹批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偉人?現在我可能有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