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招聘信息大全網 - 留學機構 - 蘇聯解體的深層次原因分析

蘇聯解體的深層次原因分析

1991 8月24日,蘇被迫宣布解散。蘇* *死亡的原因有很多,但正如作者所說:“蘇聯* * *產黨不僅被國內外反* *勢力打倒,而且被她始終代表的工人階級和蘇聯人民拋棄。而這後壹點正是導致蘇滅亡的決定性因素之壹。”無論是壹個政權還是壹個政黨,它的前途和命運最終取決於民心。如果它不能贏得最廣大群眾的支持,它必然會垮臺。"

我國理論界對蘇聯滅亡的原因談了很多,如帝國主義顛覆、和平演變;蘇聯長期拒絕改革開放,堅持高度集中的計劃體制造成的經濟停滯落後;後來我們實行了錯誤的改革路線,拋棄了馬克思主義原則,削弱了黨的領導等等。然而,還有壹個重要的事實不容忽視。人們談的比較少,就是蘇聯* * *產黨不僅被國內外的反* *勢力搞垮了,而且被她壹直代表的工人階級和蘇聯人民拋棄了。而這後壹點正是導致蘇滅亡的決定性因素之壹。

震撼人心的對比:輝煌與蒼涼

葉利欽作為蘇聯的掘墓人,1989年3月89。44%的絕大多數選票,也就是說,在選區絕大多數人的支持下,他擊敗了蘇聯的正式候選人,當選為蘇聯人民的代表。在他宣布退黨後,他以壓倒性優勢當選為俄羅斯聯邦總統。

1991年的“8”?“19”事件是蘇* * *“避免走向災難深淵”的最後壹次嘗試。可惜的是,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蘇* *沒能得到包括100多萬蘇* *黨員在內的人民群眾的積極響應,軍隊拒絕執行命令甚至叛變。

事件失敗後,蘇聯解體,蘇聯解體,其財產被沒收...令人震驚的是,不僅奪取它的人沒有遇到任何有組織的抵抗,而且在有關的歷史檔案中,也沒有工人、職員和蘇聯黨員自發聚集起來保衛自己的區委、市委和州委,或舉行大規模抗議活動的記錄。

蘇聯《俄羅斯報》政治評論員謝爾蓋曾寫道:“由於各種神秘的原因,俄羅斯工人中有壹種信念,即摧毀蘇聯制度,放棄與蘇聯的團結,將對人民有利。”為什麽人們會這麽想?這是壹個永恒的謎。目前還沒有人對這個謎團給出明確的解釋。”謝爾蓋莫名其妙地說,“看起來……有些正常人……現在卻像盲人壹樣跌跌撞撞地墜入深淵。"

這個民族是不是缺乏政治激情?不是的,同壹個世紀的最初幾年,群眾革命浪潮在不到壹年的時間裏,掃除了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建立了世界上第壹個社會主義國家。

十月革命前夕,* * *產黨驕傲地獲得了兩個壓倒性的多數:壹個是人民通過投票把60%的蘇聯代表席位交給了布爾什維克,另壹個是在舊軍隊這個反動統治的支柱中,布爾什維克黨也獲得了壓倒性的支持。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這兩個俄羅斯最大的城市,每五個士兵中就有四個支持布爾什維克黨,所以臨時政府走到了出賣別人的下場。據說起義的據點斯莫爾尼研究所,當時只要派出壹支500人的精幹隊伍就可以攻下。然而,臨時政府甚至不能派出這樣壹支軍隊。我們在歷史大片《十月列寧》中看到的場景,是歷史的真實記錄:當起義隊伍湧入冬宮大門時,只有少數學員用角鬥士的手臂擋住汽車進行無效抵抗。

還有《1918年的列寧》,這是國內觀眾比較熟悉的。也真實再現了黨的領袖與人民的和諧關系:列寧遇刺後,瘋狂的人群幾乎將刺客撕成碎片;饑餓的工人們焦急地等待著列寧的病情宣布...這些令人難忘的畫面與73年後風華正茂的戈爾巴喬夫突然離去時人們表現出的驚人冷漠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蘇* * *創業時的輝煌,謝幕時的慘淡,原因必須從她與民眾關系的變化中去找。

斯大林時代“人民公仆”的轉型

據說布爾什維克帶著三個口號上臺:和平、土地和面包。這三個口號合在壹起,反映了參加二月革命的工農兵群眾的基本的、迫切的要求,但是資產階級臨時政府以所謂民族利益拒絕了下層階級的“狹隘利益”,於是群眾轉向了布爾什維克壹方。正是有了這種支持和信任,軟弱的蘇聯新政權才能在國內反革命勢力的圍剿和14國家的武裝幹涉中站穩腳跟,鞏固地位,發展壯大。正是有了這種支持和信任,蘇聯才能在世界資本主義的封鎖下,獨立自主地建設社會主義社會,並在歷史上最短的時間內,達到了西方國家用了整整壹個時代才實現的工業化。

十月革命開始時,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在危急情況下也犯了壹些錯誤,如免費收集余糧,引起農民暴動,革命者的擴大傷害了知識分子階級,白軍逼近時槍殺沙皇壹家損害了紅色政權的形象...但是作為壹個具有無私的心和坦率的頭腦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列寧壹旦發現他的錯誤就堅決改正。最著名的是,他用針對蘇聯經濟的新經濟政策取代了軍事* * *資本主義。列寧還十分註意發揮黨員的模範作用,防止執政黨脫離群眾。1919年* * *黨員手冊上有壹句在俄羅斯土地上廣為流傳的話,被動員到了前線:“* * *黨員的頭銜承載了很多義務,卻只是賦予了他壹種特權——先為革命而戰。”1922年召開的俄羅斯* * *第十壹次代表大會對黨的幹部特別規定“必須無情地制止個人致富的企圖”,絕對不允許把入黨作為向人民群眾謀取地位和待遇的手段。

斯大林為蘇聯的發展,特別是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不朽的貢獻。遺憾的是,他並沒有完全貫徹列寧的這些重要思想,而是固定了壹些特殊情況下的臨時措施,在某些方面走了極端。

比如革命勝利後,列寧為了盡快接管地方政權,不得不采用幹部任用制度,而斯大林則把任用作為任用幹部的唯壹方式。這種自上而下的任命制和變相的任命制,不僅破壞了黨的民主集中制原則,而且因為選拔出來的幹部只對上級負責,不對下級負責;恐怕領導批評不怕群眾反對,必然會讓人逐漸失去* * *產黨掌權之初的“主人翁”感。

再比如,列寧強調黨的思想統壹是以馬克思主義為基礎的,而斯大林把“思想統壹”擴大到不允許黨員對黨的具體政策有任何不同意見。事實上,早在20世紀40年代末,蘇聯領導人就提出用商品貨幣關系和價值規律來改革計劃工作,使國民經濟均衡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農村,也有建議把核算單位從生產隊下放到經營隊,自負盈虧,讓個人勞動和物質利益掛鉤。這些都是當時從事經濟工作和農村工作的基層幹部反映的,也是符合生產發展要求的正確意見。可悲的是,提出的正確意見沒有被采納,提出意見的幹部也被定罪。

還有,由於當時環境的制約,列寧不得不強調民主集中制的集權,這是必要的,但也帶來了隱患。列寧晚年已經意識到,生前談論最多的問題之壹,就是如何防止“人民公仆”成為“人民的主人”,如何加強對黨和國家權力的監督。而斯大林則從權力高度集中走向個人專斷,破壞社會主義法制。這嚴重窒息了民主氣氛,損害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特別是在隨後的“大清洗”中,蘇聯壹大批優秀的各族兒女是錯誤的。這期間* * *死了多少人還不知道。簡而言之,這些數字令人震驚。這不僅對蘇聯的革命和建設造成了巨大的危害,而且造成了嚴重的社會、道德和心理後果。當時的蘇* * *也是用殘忍的肉刑、體罰來逼供,影響了親朋好友,導致冤案無數,形成了人人自危的社會風氣...隨後蘇聯解體,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崩潰,不能說與“大清洗”後遺癥無關。今天的民主黨人試圖通過不斷誇大這段歷史來嚇唬人民,利用人們對回到“斯大林專制時代”的恐懼,與今天的俄羅斯爭奪選民。

可以說,蘇聯黨群關系的巨大裂痕始於斯大林時代。

特權和腐敗讓蘇* *失去了民心。

斯大林死後,蘇作為大清洗的受害者被平反,但在政治經濟體制上,並沒有脫離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因此,盡管經過幾十年的社會主義建設,蘇聯人民的福利和科學文化教育事業有了很大的改善和進步,但是領導集團脫離群眾的傾向不但沒有得到糾正,反而有所發展。

我們知道,馬克思主義者從來沒有把平均主義當作社會主義。在社會主義社會,由於貢獻和責任不同,待遇有差異是正常的。十月革命之初,有壹個感人的故事:糧食人民委員會委員(相當於糧食部長)屈在人民委員會會議上因饑餓而暈倒。饑荒時期,曲魯巴有權調撥幾百萬甚至幾千萬的普特糧食,卻沒有留下壹小口糧食填飽肚子。他的高尚品質感動了所有在場的人。列寧得知後,親自提議在格拉諾夫斯基大道為患病的國家工作人員設立“療養院食堂”,目的是以此作為保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饑荒年代承受過度勞累重負的必要措施。這種做法是人民完全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但蘇聯經濟形勢好轉後,“療養院食堂”並未取消,而是逐漸演變為蘇聯幹部的特殊口糧和其他待遇。起初這種待遇僅限於少數高層領導,差別不大,屬於比較正常的情況。但後來隨著黨政機關的不斷擴大,配給的區域越來越廣,標準也越來越高。當高中級領導幹部與人民群眾相比享受的各種福利越來越多時,“往上爬”的意識必然會加強。後來對蘇* * *的特殊待遇甚至逐漸變成特權,對其他社會階層保密,意味著黨和國家的行政機關開始脫離人民。

前蘇聯部長會議主席?雷日科夫曾經引用過壹句很有哲理的話:“權力應該是壹種負擔。當它是負擔時,就會穩如泰山,當權力成為壹種享受時,那壹切就都完了。”在勃列日涅夫的晚年,他的主要註意力集中在“穩定”幹部上。壹是穩定權力,不斷頒布各種規章制度。這些規章制度很多都與民眾的訴求無關,而是旨在將官僚階層不斷膨脹的利益進壹步固定化、規範化、制度化,使其心存感激,成為當時領導集團的堅定支持者。另壹種是穩定隊伍,盡量提拔壹些親信,主要是防止別人用罷黜赫魯曉夫的方法來對付他。下面的幹部也需要勃列日涅夫這個“關心幹部”的領袖上臺維護自己的權益。上下級之間,形成壹種特殊利益的“* * *認同”,卻越來越脫離群眾。

在這種情況下,腐敗必然盛行,但反腐敗鬥爭很難開展。比如烏茲別克人給蘇聯中央寫了很多信,反映各種不正之風和違法亂紀的問題。這些信件被送到烏茲別克斯坦和中共中央委員會,要求進行調查,但得到的答復都是壹樣的,要麽說調查沒有根據,要麽說已經得到處理。然而,人們不斷給莫斯科寫信,反映他們遭到了報復。從1980到1983的短短四年間,蘇聯中央委員會收到了數萬封來自烏茲別克斯坦的此類信件。

提拔親信、保護官員的組織路線,導致大批平庸之輩進入並留在領導層,導致黨的整體決策能力下降;而脫離人民,無視群眾利益,就進壹步失去了做出正確判斷的基礎。與美國搞軍備競賽,用核導彈代替黃油,必然影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引起群眾不滿。特別是入侵阿富汗的戰爭持續了10年,年輕的蘇聯士兵高達3萬人,數千萬家庭失去了兒子。苦難只能歸咎於當時的政權。

理論與實踐脫節的惡果

此外,還有壹個不容忽視的問題:社會主義國家壹旦出現理論與實踐不壹致的情況,人民的承受能力就遠遠低於其他社會制度。

以平等問題為例。雖然資本主義國家也說“主權在民”,但在經濟生活中,資本主義公開宣稱股份同權,金錢平等,不存在小股東和大股東之間,老板和員工之間的平等。在蘇聯,人們從小就被告知,他們生活在壹個沒有剝削和壓迫的工人國家。蘇維埃國家的所有公民都是平等的,蘇維埃工人是人民的公仆。因此,人們對社會平等的訴求更加強烈,對官僚特權階層和腐敗的出現更加敏感和反感。

另壹方面,蘇聯領導層說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但同時“公仆”卻做出損害人民利益的武斷決定。批判西方資本主義腐朽的生活方式,限制人們與西方社會的接觸;同時,低價購買特價店的進口名牌商品,送孩子去西部留學,是我的特權。這必然會強化蘇聯群眾的逆反心理,甚至認為他們的壹切說教都是虛偽的,甚至危及人們對社會主義的根本信仰。結果,黨的領導人失去了威信,成為人民嘲笑和唾棄的對象。所以,沒有什麽比這種言行不壹,對自己和對人民的這種雙重標準更讓領導失去群眾信任的了。

在這種情況下,以“敢於抨擊特權”、呼籲“堅持社會正義原則”而聞名的葉利欽,自然成了廣受歡迎的“反腐英雄”。他在1987年6月的蘇聯中央全會上被解除政治局候補委員、莫斯科市委第壹書記的職務,這給他戴上了烈士的金色光環,大大提高了他在群眾中的號召力。後來以壓倒性多數當選為蘇聯人民代表和俄羅斯總統,以及在“8?在“19”事件中,那麽多莫斯科人站出來捍衛“白宮”,是因為他們認定急於擺脫蘇聯領導集團的葉利欽能夠代表他們的利益。

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建立的黨和人民的血肉聯系,隨著群眾各種不滿情緒的積累,蘇聯人民對黨和政府的感情由親近變為疏遠,由熱變冷,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裂痕。雖然人心的失落和渙散在壹定時期內還是無形的、處於潛伏狀態的,或者說領導並不認為有多大的危險,但實際上這種危險壹直潛伏在節日遊行時大街小巷的漂亮口號和歡呼聲背後。當黨和人民的這種“堅不可摧的團結”只是壹個表面的外殼,而內部卻銹跡斑斑時,這座大廈就會在發生“地震”時倒塌。這在壹些東歐國家劇變的預演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前蘇聯劇變。最血腥的壹幕是齊奧塞斯庫夫婦被槍殺。當時羅馬尼亞* * *產黨是東歐最大的* * *產黨之壹,中國每六個人中就有1 * *產黨。

壹位曾經作為中國代表團成員參加羅馬尼亞上屆黨代會的老同誌告訴我,齊奧塞斯庫在全會上作報告時,被全體代表起立數十次的雷鳴般掌聲打斷。面對這激動人心的壹幕,誰能想到這麽快就成了災難?誰能想到,當這對夫婦逃離時,沒有人伸出援手!任人唯親,作風腐敗,野心勃勃,造成了嚴重脫離群眾。每年高達39%的積累率長期沒有改善人民生活,尖銳的社會矛盾長期潛伏。所以,壹旦劇變發生,民心驟起,羅* * *組織瞬間土崩瓦解。

小平同誌曾經說過,“東歐的事情我們並不奇怪,但遲早會出現。東歐的問題首先是內部的。”蘇* * *也是壹樣。中央黨校蘇聯史專家王長江同誌曾經給我講過壹組數字。蘇聯解體前不久,他在莫斯科。當時蘇聯社會科學院進行了問卷調查。被調查者認為蘇聯仍然代表工人,7%認為蘇聯代表全體人民,只有11%認為蘇聯代表全體黨員。換句話說,絕大多數蘇聯人民並不認為* * *產黨是他們利益的代表!在這種情況下,人民群眾甚至普通黨員自然不會有保衛蘇維埃政權和社會主義祖國的政治熱情和無私精神。冷眼旁觀,甚至出現在她反對的陣營也不足為奇。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蘇聯第壹次黨群關系的解體,導致了蘇聯解體、蘇聯解體的悲劇。

蘇的歷史悲劇告訴我們,困難不可怕,挫折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人心。